2019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二、购物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1、认识小面人民币。

2、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3、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4、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4、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难点:进行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关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课时划分:
本单元共计5课时。

买文具(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重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3.培养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人民币、多媒体。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法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你们愿意吗?(出示商店情境图)这个商店是卖什么的?(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准确运用数量词)在商店里你都看到了什么?(自由说)这么多的文具你想买什么呢?(让一名学生说)那你用什么买呀?(人民币)你认识钱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咱们中国通用的钱——人民币(实物人民币)。

【借助文具商店这一情境,引出本节的主题——人民币,并揭示人民币的功能。


二、小组合作,获取知识。

1.师:现在,你们想仔细去看一看吗?下面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内的人民币,大家轮流看一看、摸一摸,你能发现什么呢?观察时小朋友们要互相谦让,有礼貌。

2.师:你都发现了什么,谁愿意说给同学们听一听?(主要引导学生从人民币的数字、面额、字样和各种图案说一说。


3.个别发言,出示教材第68页“认一认”。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通过让学生亲自去看、摸,使学生对人民币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凸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购物活动。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买东西,看你会不会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


1.小组合作:组长来当售货员,其他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课本后的彩图)购买自己想买的文具。

2.师: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你能从你买的文具中选一种介绍一下你是怎么买的吗?(指名说一次购物过程。


3.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1张1元钱,我也想去买一些文具,你们愿意帮我去买吗?下面就请同学们用1元钱去买文具,你能买些什么呢?(小组继续购物。


4.反馈,并板书:
1元
2角找回8角
1角找回9角
……
运用课件演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以及角和分之间的关系,并板书:
1元=10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元=10角,也知道1元钱能买哪些文具,你能独立完成第69页这些题吗?(学生独立试做。


5.师:大家都完成了,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实物投影反馈。


6.师:在你的生活中,1元钱还可以买哪些物品呢?(同桌交流。


【通过购物让学生初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解决简单问题。

1.请学生来当售货员,老师拿一张5元的人民币去买一支钢笔,售货员没有零钱找给老师,由此创设一个需要兑换人民币的情境,然后让售货员自己去想办法。

【让学生体会到兑换的必要性。


2.师:你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现在想不想让同学们帮你去解决呢?你可以找一位好朋友去兑换。

3.师:哪一对好朋友想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

(全班交流,并板书,用实物粘贴。


5元能换5张1元
2元能换2张1元
5角能换5张1角
……
4.独立完成教材第69页“填一填”第1题。

5.师:谁想把你做的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实物投影反馈。


【通过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之间可以兑换,也让他们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应如何解决,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五、练一练。

(卡片)
2元=()角30角=()元
4元=()角50角=()元
3角+6角=()角2元+2元+1元=()元
六、说一说。

师:人民币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离不开的,在勤俭节约方面,爱护人民币方面,你是怎么做的?说给你身边的小朋友听。

七、实践作业。

访问或调查并记录:你对人民币还知道些什么?
练习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买文具(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的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一张。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天气可真不错。

丁丁的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我们一块去看看,好吗?
二、新授课。

1、买衣服。

(用投影仪出示主图)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商店衣服专柜,大家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
师:哪我们用什么来买呢?
生:钱,也就是人民币。

但我们认识的人民币太小了。

大家的想法很正确,因此今天我们将继续认识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

2、小组合作,获取知识。

出示人民币。

引导学生从人民币的数字、面额、字样和各种图案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学生小组讨论。

(2)反馈。

大家观察好了吗?哪一组小朋友愿意先说说你的观察的结果。

3、说一说。

师:
现在大家又回到了商店,先接受丁丁的挑战。

丁丁的问题是“妈妈手里的钱够吗?”
(学生同桌商量,然后反馈。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你们的表现认让三个小朋友都心服口服。

现在有一位售货员阿姨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愿意帮助她吗?
1、换零钱。

(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教材第71页的第1题,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2、数数共有多少钱?(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反馈。

3、可以怎样拿。

(第3题)
师:现在老师又要考大家了,如果你们的妈妈需要100元钱,你们可以怎么拿?
(1)让同桌之间摆一摆,说一说。

(2)反馈。

(此题有多种答案,教师鼓励孩子多想几种不同的办法。


4、数学故事。

教师讲述数学故事。

四、小结。

大家今天都表现的不错,老师希望大家以后要爱护人民币这个朋友。

练习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买衣服(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实际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在实际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究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纸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和酷乐猫最近又开了一家商场。

今天,你们愿意和老师一块去逛逛吗?
二、购物。

1、去商店。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商场,大家看到的是“儿童专柜”。

在专柜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很多吃的东西……
师:大家观察的很认真,获得的信息也不少。

现在你们能利用这些信息,帮助明明解决问题吗?提出问题。

(生同桌之间讨论)
生汇报结果。

师:同学说的棒极了。

因此,我们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先算几元和几元相加,再算几角的相加,如果满10角,要兑换成元。

2、购物。

大家现在在儿童专柜买东西。

师:那请小朋友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购物。

怎样购物呢?我们请每一组的小组长当营业员,其他小朋友当顾客。

(学生小组内进行购物活动)
三、巩固练习。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72页,找到填一填。

(1)生独立做题。

(2)反馈。

四、小结。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可是越来越厉害了,不但帮助明明解决了难题,还帮助老师算出买奖品要付的钱,可真了不得。

练习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小商店(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统计表来解决购物中找零钱的问题,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找零钱的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在找零钱的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法等
教学具准备:
纸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

老师想在咱们班开一场趣味的运动会,我们去买点东西吧!
二、找零钱。

师:展示主图,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体育用品商店,大家在柜台里看到了哪些你喜好的体育用品呢?大家既然这样喜欢这些体育用品,我们就买下它们吧!
1、填表格。

出示表格,从这张表格里,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让学生各抒己见)
(1)让学生独立做题。

(2)反馈。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几元簧几角相减时,我们要从几元中拿出1元,把1元当成10角,然后再和几角相减。

接下来,我们再请几位小朋友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

三、麦当劳餐厅。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将这些体育用品顺利地买了下来。

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去餐厅好吗?
(1)请每一组的同学轮流当顾客和营业员。

(2)每位顾客先选择两样你最喜欢的食品。

(3)想一想,买这两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
(4)付钱时,想想可以怎样拿?有没有多种付钱的方法。

(生小组购物活动)
四、小结。

谁愿意说说,你在今天的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巩固元、角、分的知识。

4、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练习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小商店(第5课时)
活动目的:
1. 通过小小百货店购物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3. 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的能力。

活动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小小百货店,小组内的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其余的学生作为顾客,进行购物活动。

前期准备:
1. 每个学生准备2~3件小物品,标上价钱,并进行分类,组成小小百货店。

2. 顾客用书上附页中的钱,到小小百货店购物。

活动过程:
1. 老师说明活动要求,内容。

2. 布置活动现场,将每个小组布置成一个百货店,并将货物进行分类。

3. 让学生轮流当售货员,记录下自己所售出的物品及收到的钱。

4. 让每个学生都记录下自己所购买的物品及所花去的钱。

5. 让学生汇报活动的收获。

活动效果:
教学后记:
月日
四、图形的变化略
五、2~5的乘法口诀

六、测量
教室有多长(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听吗?
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

体会1 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 ,即1厘米。

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

(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练习设计:
课桌有多长(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引入
1、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说说课桌、数学书、铅笔盒大约有多长。

2、估计一下黑板大约有多长。

说说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由此引出单位“米”,米可以用字母m 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二、米的实际意义
1、设问:1米有多长呢?
2、操作: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子就是1米长。

用它量讲桌,大约是1米。

3、估一估:1米长的物体有哪些?并让学生实际量一量。

量一量:1米到我身体的什么位置?
找一找:卷尺上的1米。

三、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1、1米有多少厘米?
2、看看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即1m=100cm。

四、选择合适的单位
1、1米和1厘米相差很多,平时我们在使用时不能乱用,否则会出洋相。

比如:一座房子高3厘米,小明1分钟走60厘米,一支铅笔长15米,蜗牛1分钟爬10米……
2、独立完成“试一试”,反馈。

五、巩固练习
1、先让学生估一估实物,再动手量一量,然后选择哪位小朋友的答案比较合理。

(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4厘米、90厘米、7米、65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观察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再交流反馈。

4、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因为有画1厘米的经验,所以不难)
六、布置作业
练习设计:
1米有多长(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第3题的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1厘米和1米在你的印象中是多长。

1厘米和1米间有什么关系?
估计黑板的长大约是多少,再量一量。

(不是整米数时,不足1米的部分用厘米作单位)
二、试一试
小组合作完成测量讲桌、板报、门的高或长,填入书本。

三、练一练
1、第1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同桌之间互相量)
交流反馈时说说有什么发现。

⑴身高和两手侧平举时两指尖的距离差不多。

⑵当没带尺子时,测量不太长的物体可用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来量,如用zha来量,估计再量一量一zha 的长度。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可用步距来量。

2、第2题,仔细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身高大约时门高的一半,机灵狗的身高大约是淘气的一半。

3、第3题,课件出示,让学生理解提议,再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4题,独立完成,先估计再量一量,填一填。

5、第6题,让学生在操场上量出10米,估计、实际做一做,并记录下来。

四、课后作业
第5题。

七、Array分一
分与
除法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