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认识一种鱼(71)丨黄尾鲴:身白尾巴黄,钓届人气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天认识一种鱼(71)丨黄尾鲴:身白尾巴黄,钓届人气王
▲
下午5点半,不见不散
有种鱼,身白尾巴黄,在市场上默默无闻,在钓鱼圈却鼎鼎大名,这条鱼就是黄尾鲴。
黄尾鲴为鲤科鲴属的鱼类,俗名黄尾、黄片、黄鱼、黄姑子。
黄尾鲴是淡水生长的中小型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体长稍扁,头小、尖,吻端圆突,口近下位,呈一横裂,下颌有一发达的角质边缘;背侧灰色,腹部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条浅黄色的斑块,尾鳍桔黄色。
1
生活特性
在江河、湖泊的底层。
以下颌角质边缘刮食底层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
2年性成熟,4~6月产卵。
生殖季节亲鱼群集溯游到浅滩处产卵,卵粘性。
黄尾鲴仔幼鱼阶段的食性是随着鳃耙和肠管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体长11.8—12.3mm,鳃耙形状开始分化,肠呈1—2弯曲,仔鱼吞食小型枝角类,主要是裸腹溞;体长15.8—17.4mm,口端位,鳃耙成筛网,肠呈4—8弯曲,前肠膨大,主要食物是腐屑,摇蚊幼虫,“水华”型的裸藻与蓝绿藻。
体长18mm的幼鱼,口下位,鳃耙与肠管进一步发育,幼鱼转入底栖,其前肠内含物主要为泥沙、腐屑、摇蚊幼虫,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
2
养殖技术
鱼苗孵出5天后体长约0.5厘米,可进入鱼种培育。
投苗前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消毒后,每亩再施入经发酵的粪肥500公斤,或每亩用绿肥1500公斤培育浮游生物,让鱼苗有充足的天然饵料。
鱼苗放养前每5万尾苗投喂1-2个熟蛋黄粉,饱食后再按每亩10-
15万尾的密度投放到育种塘。
随着鱼苗长大要补充饲料,可继续施放经发酵的粪肥培育水色和适量泼洒豆浆,半个月后鱼苗长至3厘米时开始投喂米糠、麦麸等精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0%。
经过2-3个月的培养,可长成6厘米以上规格的鱼种,这时可进入养成阶段。
池塘养殖黄尾鲴大多是和家鱼搭配养殖,每亩投放200尾左右,管理方法同家鱼,在不增加饲料的情况下可收获80公斤左右的产量。
黄尾鲴也可在大水面增养殖,由于能自行繁殖形成自然种群,2-3年后可有长期的收获。
3
垂钓新宠
南方有一句口头语----“麦子熟了,尾巴黄了”,就是指在四五月份、江南一带小麦成熟时,正是黄尾鲴为了产卵需要大量进食的时期。
所以这个时节是一年中垂钓黄尾鲴的头个黄金季节,北方则因为气候上的差异会有所推迟。
立秋后(南方十月、十一月、北方八九月),秋高气爽,氧分充足,水温适宜,已长得很肥硕的黄尾鲴为过冬,必须要补充营养,这时又是一个最佳垂钓时期。
其实,夏天黄尾鲴也很活跃,但白天去钓,小杂鱼闹钩太凶,晚上出钓会有比较好的收获。
水库浮钓狂拉黄尾鱼,打连竿!
4
美食不停歇
红烧黄尾鲴
做法:
1. 热锅后倒入油,量稍多,撒少许盐,然后放生姜大蒜。
后调到中火,放入鱼,等一面煎黄后翻面
2. 倒掉多余油,开大火,浇入黄酒,生抽老抽,稍加煮后,注入水,满过鱼身
3. 煮开后放入红辣椒,继续煮,加糖调味,等大火收汁后加青辣椒,其间,不时用汤汁浇鱼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