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州一模精选优秀作文4篇“暖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广州一模精选优秀作文4篇“暖闻”
2016年广州一模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
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
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一幅珍贵名画。
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三则新闻,它们分别为“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老父亲等候挂号排队看望儿子、主办方宽容12岁男孩无意损坏珍贵名画。
这三则新闻均为有温度和人情味的事件,体现出向他人或社会传递的温暖。
第二部分提出写作要求,明确写作任务。
第一,必须从这三则新闻中选择其中一则新闻;第二,围绕“温度和人情味”这两个关键词,阐述选择该新闻的理由;第三,把选择的新闻与其他两则新闻进行对比性分析,凸显所选择新闻的温暖所在。
因此,符合题意的立意,综合而言应该为“向他人或社会传递温暖和人情味”。
对三则新闻能进行权衡,则属于符合题意,如果没有权衡这三则新闻,亦属于符合题意。
如果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写“向他人或社会传递温暖和人情味”的内容,则属于偏离题意;如果没有做出选择判断,只是分析了三则新闻的温暖,则亦属于偏离题意。
立意
1、选择第一则新闻:“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
①坚守良心,温暖他人。
②诚信经营,传递正能量。
③面对利益的诱惑,坚守道德底线。
2、选择第二则新闻:老父亲等候挂号排队看望儿子。
①理解和尊重亲人,凸显关爱。
②遵从秩序规则,方便他人。
3、选择第三则新闻:主办方不惜珍贵名画受损,宽容12岁男孩。
①面对他人无意的过错,主动宽容。
②理解孩子的过失,呵护成长。
③面对利益受损,理性处理。
三、偏离题意的立意:
①三个主角都有温暖,没有突出更合适的新闻。
②脱离材料内容,只谈“学会选择”。
③脱离材料内容,只写“温暖和人情味、正能量”等。
◆◆◆
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
珍贵名画被人损坏,习惯阴谋的心灵会因索要赔偿而产生对簿公堂的结局。
我们本可拥有另一种思维。
主办方的体谅与宽恕,驱散我们习以为常的暴躁与冷漠。
他们像一缕阳光,温暖了所有曾习惯阴冷的眼睛。
我愿将它刊登于《暖闻》专栏,因为我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
最温暖的目光是宽恕的目光。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早在千年以前,孔子便阐明了宽恕的重要。
我们
都会犯错,所以原谅他人就是原谅可能犯错的自己。
社会生活充满摩擦,收起下意识的指责,便会温暖一颗局促的心。
于是,主办方不予追究的宽恕让人格外温暖。
他们是受损方,他们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但面对畏缩、惶恐的少年,他们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谅解。
这不仅省去了针锋相对时双方共受的折磨,更重要的是,小小少年的心头将不会有阴翳。
不难想象,当他长大后,当他面临同样的抉择,他也会选择宽恕,选择温暖另一颗心灵。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灵,一颗用来流血,另一颗用来宽恕。
”纪伯伦如是说。
宽恕,它是如此温暖,既拔除了自己心中的荆棘,也让他人感受到世界的善意。
愿它温暖你的眼睛,让你的眼角捕捉到一幅受损的画时,流露出温暖的宽恕。
最温暖的视角,是带有善意的视角。
主办方对少年行为的谅解,没有沾上一丝恶意。
是心灵,决定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善意或恶意的视角,将让你看到的世界必不同。
主办方认为男孩是因认真看画而不慎损坏珍贵的名画,那么所有游客都一样善良;若他们恶意度衡,那么所有游客便都是潜在的危险分子。
主办方也许要加上厚厚的防滑罩,再不敢办画展,逢人便说世风日下,人心险恶……这些熟悉的视角与话语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所以,我愿这束阳光温暖你的眼睛,让你开始懂得用带有温度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如今,我们常叹息世事艰辛。
有人不恕:车主被交警开罚单后而痛骂交警全家,不依不饶,路上一点碰擦便怒火冲天,硬要拼个你死我活。
有人怀疑:他们用最大的恶意看待世界,孝子是装的,好人是为搏出名。
他们甚至赞颂恶人,因为他们至少“真实”。
我们的社会,急速发展的同时又有多少人习惯了冷漠与暴躁?我看见许多人对其他人满是防备,我看见许多人对身处的世界满是怀疑,我看见许多人的眼角挂满冰霜……
所以,我想让这幅破损的画登于《暖闻》,尽管它不曲折、不刺激,我想用这样的宽容与善良温暖许多冰冻的心灵。
我想让暖流在人心之间流淌,我更想让这样的事不再成为新闻。
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让一幅破损的画绽放美丽。
以爱化之
一个贪图不义之利的黑心商家,一个诚信经营的油条小哥;一个忙得无暇顾及父亲的医生,一个挂号只为见儿子的老翁;一个贪玩不慎损坏名画的男孩,一个宽容的画展主办单位。
三则新闻都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但若只能选其一刊于《暖闻》专栏,我认为第三则更佳。
在损失与呵护之间,画展主办方给我们展示了暖暖的爱。
童子之心,以爱化之。
主办方的目的是保护孩子的心理,是精神上的一种呵护。
试问一个12岁的小男孩,心志尚未成熟,随父母前去观画,却因不慎损坏画作而遭到严厉呵斥,他幼小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打击?这幅画也许价值连城,但这种所谓的“价值”不过是大人世界里用金钱衡量出的一个数字罢了。
而在孩子的世界,快乐、欢笑,即是价值。
在小男孩眼中,那珍贵的作品也许与家中随手可得的玩具没有区别,为何在家损坏玩具就没关系,而损坏铁框中的一泼“油墨”就要受罚呢?
在孩子的价值观尚未成熟之时,呵斥会带来的只有挫败——挫败孩子的冒险之心,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放开手脚玩耍。
也许教导应来得更快、更直接一些,或许这也是画展主办方考虑的第一点。
无心之失,以爱化之。
若损坏画作的不是一个孩子,那会不会得到同样的原谅呢?我想应该不会,因为事情的定论因人而异。
对于小男孩来说,他没有任何经济能力来弥补过失,这也就意味着,一旦主办方索要赔偿,那将由他的父母承担。
同时,小男孩乃无心之失,并非有意为之。
这两点从物质角度考虑是主办方决定的重要原因吧。
不强迫一个没有承担能力的人承担责任,不为难他人的无心之失,体现的是主办方的大度。
失责之举,以爱化之。
作为内部原因,主办方的行为是对自己疏忽的忏悔。
完善的管理,完备的设施,以及足够的人手进行管理、巡视,是不应当会出现小孩“探身”看画之举的。
如今,画作损坏,主办方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所幸,主办方没有把过错归于他人,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选择了承担。
此举正是主办方内部的一堂成功
管理课,相比于对员工过失的批评,用爱也许更能凝聚人心。
呵护,关怀,宽容,责任,无一不是我们当今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将此事刊于《暖闻》栏目,广而告之,必能温暖人心。
此事无愧于“暖闻”二字。
任是无情也动人
两天前,我的总编辑给我发了三则材料:一则是良心油条哥多年坚持用新鲜油;一则是画展主办方原谅了一位因不慎而损坏了名画的男孩;第三则是一位老人来探望做医生、正在坐诊的儿子,却因他太忙,只能挂号与他见了一面,叫我决定用哪一则登在新开的《暖闻》专栏上。
我正想从屏幕上删去最后一条,想着想着,却把它放在了前两条之上。
或许,它的冷,才暖得令人感动?
是啊,那位良心哥是对食客信任的坚守,主办方是对孩子宽容的保留。
但那位医生,却是对所有病人无私的守候。
卖油条的人,或许有两分卖油条的打算;原谅孩子,或许是应为之义,但拿着固定的工资,面对着多日未见的爸爸,那位医生却选择了先救治更紧急的病人,与今日那些动辄拳脚相向的医患相比,高出了多少?或许是他的“无情”,或许是他的牺牲,或许是因为没有留下赞美,却送走一个个不再为病痛而苦的人,他的平静,却让我感到那份远超个体与社会意义的爱。
他的责任,是对任何一个向他求助的病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一至于斯。
我也曾想,那样一来,他的父亲又该如何自处?后来我才明白,一个对于自己的工作能有如此崇高的姿态的人又怎么真是不孝的人?孝悌,仁之本欤,而既是大仁之人岂无孝悌哉?当他的爸爸坐到他面前,或许他会惭愧,或许他会为自己的疏忽而自责,但没有人,包括他自己,会真的觉得他没有丝毫孝心。
舍小家而顾大家,是因为他拥有无分贵贱亲疏,只以生命为先的仁爱之心,那么给他机会,他又怎么会撇开他的父亲?也许他在放假时,会抽空去陪陪老父亲喝喝酒,下下棋,以慰不能绕膝定省之苦。
但一旦有病人,他便是,只能是那个最冷静的医生。
在今天,我们或许不再缺少诚信待人的好人,再也不缺愿意宽以待人的善人,但宁可放下自己最切身的家庭,为所有人的生命而强迫自己忘掉思念与自己的大爱之人,能有几个?所幸医者不灭,此仁心决计仍存。
在以前,李时珍散尽家财,以身犯险,只为天下人不因误食草药而失却哪怕一条生命;有一位医生骑着摩托车穿过瘟疫横行的非洲,挽救一条又一条不曾被时人尊重的黑人的生命。
或许不是所有医者都曾看到过《日内瓦宣言》,但有多少人,默默地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救治每一条他们力所能及可挽回的生命,直到死神,把这些曾与之搏斗的勇士带走?家与义,或许一时不能两全,但有承天下之苦痛的大爱,何尝没有过怜子恤老的小爱?正因这样的舍弃,似是无情,偏偏却滚烫得有眼泪的温度。
我把邮件发了出去,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否认这则新闻的温度吧。
油条飘香,情暖社会
凛凛冬日,街角飘来熟悉而浓郁的味道。
手捧油条,咬一口,松脆间又溢满了幸福的味道。
诚然,老父挂号看儿子让人心酸而动容、画展主办方爱护损画男孩令人欣慰赞叹,我却认为良心“油条哥”的新闻有更大的温暖,应被刊登。
首先,良心“油条哥”的事迹闪现着社会上衰弱的无私精神。
纵自古先贤常怀“大同”的至高理想,纵孙文“天下为公”,奔走呼号,我们当今的社会,其实已是私欲横流。
而此刻,一种无私的精神便显得尤为亟需,尤为可贵。
虽然老父与画展主办方的故事闪现着温暖的光辉,却在“无私”一点上少了那么一种力量。
父亲看儿子是出于“小家”之心,恐怕儿子聊不上几句又要招呼下一位病人;画展主办方是为男孩一人着想,这种胸怀亦是比不上关爱全民的良心“油条哥”。
“油条哥”不为当今各种黑心卖家所获利润动容,多年如一日为买油条的人们提供健康油条,既守住了人们的安心,又守住了社会的良心与公心。
今年春节,一报团队走访北京街头记录小贩们平凡而温暖的故事,其中坚决不涨价的老夫妇、卖羊蹄前手洗得干干净净的大妈,不正像良心“油条哥”般,因无私而更具人情味吗?此种温暖,
罕有而绵长。
再者,良心“油条哥”代表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更具社会意义上的温暖。
试想,若《暖闻》刊登父亲挂号看儿子之事,又有多少人能从中获得启示?这种做法不具普遍借鉴意义不是吗?若刊登画展主办方之事,又会有多少人产生共鸣、回想自己在展览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唯良心“油条哥”的新闻,让人于熟悉而亲切的群体身上读出了平凡背后的伟大,细细品嚼出“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的暗香。
它微小,却提醒步履匆匆的人们缓一缓,发现温暖、传递温暖;它平凡,却像一只小小的蚂蚁悄悄爬入人们麻木的心,让人在微痒中开怀大笑,重寻失落的美的视角、善的思考。
《南方周末》在30周年庆时曾刊登一句话:“让无力者有力,让孤单者前行。
”若《暖闻》刊登“油条哥”的故事,想必亦能使无数的社会个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获得前行的力量。
也许有人说:“油条哥”的人情味带着那么一点招徕客人的“俗气”,我却不以为然。
正是这样易被人猜测却依旧坚守温暖的人,方能为信任危机盛行的社会注入一剂定心良药,让人们渐渐明白细微处的温暖,方可集成最大的力量,拯救冷漠的人心。
静水流深,总有一种力量在默默中玉汝于成;细水流长,总有一种声音冲破岁月依旧洪亮。
那便似温暖的油条哥声声的吆喝,清脆却暖意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