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3-03-07T15:51:28.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1期供稿作者:唐越
[导读] 加强产前、产时、产后的母乳喂养教育,正确指导母乳喂养,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重要方法。
唐越(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辽宁大连 116600)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相关因素。
方法对900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追踪调查,并对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母乳喂养率呈下降趋势,婴儿出生时、1个月、3个月、6个月母乳喂养率分别为:76.7%、55.7%、40%、32.1%。
影响主要因素是分娩方式、年龄、社会因素。
结论加强产前、产时、产后的母乳喂养教育,正确指导母乳喂养,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对策
我院自1996年创建爱婴医院以来,一直坚持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儿童基金会倡导婴儿出生后4-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为最佳喂养方式。
因母乳是婴儿适宜的天然营养品,其中所含的乳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均适宜婴儿的胃肠道消化和吸收,提高母乳喂养率对保障儿童健康、促进儿童情商发育有很大的作用[1],而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母乳喂养率一直呈下降趋势[2]。
为了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提高母乳喂养率,对我院产妇母乳喂养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和追踪调查,并提出相关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1年2月——12月在我院分娩,无严重器质性疾病和产科并发症的 900名产妇进行母乳喂养调查。
1.2 方法对每一名产妇出院时母乳喂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对产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婴儿在社区或妇幼保健进行预防接种时,用统一问卷方式分别追踪调查母乳喂养情况并进行分析,内容包括产妇文化、年龄、母乳喂养方式、态度等等。
1.3母乳喂养标准按卫生部妇社司编写的《母乳喂养培训材料》中的婴儿母乳喂养分类标准。
喂养方式分为(1)纯母乳喂养:4-6月婴儿除母亲奶外不添加任何饮料和代乳品。
(2)几乎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之外添加水和果汁。
(3)混合喂养:母乳不足添加一定比例的代乳品。
(4)人工喂养:无母乳完全代乳品喂养。
本文中母乳喂养是纯母乳喂养与几乎纯母乳喂养之和。
1.4数据分析方法采用SPSS10.1软件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母乳喂养情况
2.1.1母乳喂养率出院时76.7%,产后1、3、6个月分别是55.7%、40%、32.1%,各期比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年龄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喂养方式与年龄比较有差异,年龄越大母乳喂养率越高,详见表1。
表1 喂养方式年龄比较(%)
2.2分娩方式对母乳母乳喂养影响分娩方式不同母乳喂养率不同,正常产母乳喂养率高于剖腹产,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表2 喂养方式的分娩方式比较(%)
P<0.01。
2.3社会因素调查表明文化程度对母乳喂养影响不大,无统计学意义。
因工作和出国学习、自觉乳汁不足缺乏信心、害怕疼痛拒哺乳、母婴疾病等。
3 讨论
20世纪70年代起,欧美发达国家母乳喂养率下降呈国际化现象,到80年代已回升到60%左右,但在我国则继续下降。
从调查结果看,我院出院时母乳喂养率为76.7%,1个月为55.7%,3个月为40%,与我国政府对国际上承诺的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达80%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现代年轻母亲处于独生女角色,追求时尚生活方式,无暇顾及婴儿,由老人或保姆照顾而用代乳品,因此母乳喂养率随着分娩者年龄的增大而提高,所以提倡晚婚晚育对提高母乳喂养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社会进步和发展,职业女性越来越多,产妇刚满月就重返工作岗位或出国学习,由于没有时间哺乳,或母乳喂养时间短以及精神压力过大引起乳汁不足,被迫选择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导致母乳喂养率下降。
解决职业女性母乳喂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家庭和社会问题。
用工单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保障产妇在哺乳期工作和待遇不变,才能促进母乳喂养成功。
研究表明:正常产产妇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剖宫产。
由于剖宫产手术麻醉、静脉输液及留置导尿管,产妇体位受限制,同时手术后切口疼痛,抗生素、镇痛泵使用,产妇开奶时间晚,进食少而晚,泌乳不足,使用奶瓶添加代乳品,引起婴儿拒捕母亲乳头,导致母乳分泌量减少,从而导致了母乳喂养过早终止。
因此大力提倡自然分泌,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有利于母乳喂养。
由于母乳喂养知识缺乏和哺乳经验不足,哺乳姿势不当,乳头含接错误,造成乳头皲裂或乳腺炎而影响哺乳;由于产后疲倦,婴儿哭闹,导致情绪紧张而引起乳汁分泌减少,缺乏自信心,担心婴儿吃不饱而添加代乳品,使母乳喂养率降低。
因此产前接受母乳喂养教育是母乳喂养的保护因素。
通过居委会、网络和电视以及孕妇学校,定期开展孕期保健和母乳喂养知识讲座,使孕妇和家属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产时医护人员指导正确喂养方法及含接姿势,树立母乳喂养信心;产后社区保健人员及时访视,给予关怀和帮助。
家庭成员支持,产妇良好心态,更有利于母乳喂养。
总之,母乳喂养不仅有益孕产妇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婴儿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增加母婴情感。
减少不利母乳喂养因素,社会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对提高母乳喂养率,增强母婴身心健康,增强国民体质以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薛俊兰.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与护理措施[J].全科护理,2009年2月第7卷第2期,2009(2C):520.
[2]徐韬,于晓松等.我国母乳喂养现状与干预措施.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23卷第17期: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