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5.2 速度》练习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5.2 速度》练习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1.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 航模飞行器以1400cm/s的速度飞行
B. 汽车以50km/ℎ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 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
D. 从0.03k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
2.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
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前4s内,小明跑得较快
D. 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3.下列速度,按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ℎ
(2)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 (1)(2)(3)
B. (3)(2)(1)
C. (2)(3)(1)
D. (1)(3)(2)
4.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沿直线开始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

则以下说
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乙运动的速度之比为2
B. 甲乙运动的速度之比为1
2
C. 6s末甲乙相距6m
D. 6s末甲乙相遇
5.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他们的
s−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 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西运动
D. 经过4s,甲乙相距10m
6.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
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v2>v1)()
t
A. 钢轨的长度为v1v2
v2−v1
t
B. 声在这段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v2
v2−v1
C. 钢轨的长度为(v2−v1)t
D. 声在这段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t
7.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
阳约为3.2×105m,则()
A.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B.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ℎ
C.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
D. 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
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小车从斜面项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路程s的时间为t,
平均速度为v,小车通过前一半路程s1的时间为t1,平均速度为v1。

t1:t=2:3;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v2,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v:v2=2:3
B. 小车做的是变速运动,v2>v1>v
C. 为了便于测时间,斜面坡度应大一些
D. 小车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v2=3s2
t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9.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72km/ℎ的速度匀速进入长为2km的隧道,火车完全在隧道中运动的路
程是______ m,时间是______ s.火车上乘客看见隧道中的路灯在后退,乘客是以______ 为参照物得出的结论.
10.一辆长150m的列车,匀速通过长90m的大桥需10s的时间,则这辆列车的速度是______ m/s,
合______ km/ℎ.
11.交警常常用超声波进行测速,从而监控道路违章行驶.测速仪对着前方行驶而来的汽车连续二
次发出超声波,第一次从发出到收到经过0.5s,第二次从发出到收到经过0.3s,两次发出的时间间隔为0.9s,设声速为340m/s.则测到的车速是______ m/s.
12.一辆轿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行驶,轿车上的速度表如图所示.则轿车
行驶的速度是
______ km/ℎ,合______ m/s,在2h内轿车行驶的路程是______ km.
13.图A中,物体的长度是______;图B中,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14.如图所示的是利用频闪摄影记录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


邻两点间的距离如图中所示。

由图可知,这辆汽车在做__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汽车在图7中的1、4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____(用所给字母表示)。

15.某人以6m/s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又以4m/s的速度跑完剩下的一半路程,此人在全程中
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16.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
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小车的位置A B C D E F
距A点距离/cm0.010.020.030.040.050.0
小车运动时间/s059121415
(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
(2)小车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______cm/s。

17.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
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可将纸锥按如图乙中______(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
放.在纸锥还没有到达地面时,小明已经判断出锥角______(选填“大”或“小”)的纸锥下落的更快一些,他是通过______的方法来比较快慢的.
(2)如果要测量某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18.下表是简化后的福州开往上海虹桥的G1636次高铁列车时刻表,福州到上海虹桥的行车里程约
880km。

求:
(1)该次高铁从福州到上海虹桥用的时间是多少?平均速度是多少?
(2)人步行速度约5km/ℎ,如果从福州步行到上海虹桥,需要走多少时间?
19.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句容新世纪广场后,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自行车。

路程与时
间图象如图所示。

则:
(1)小刚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2)小刚从家到句容新世纪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在步行期间20s内通过的路程。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20.一辆轿车正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轿车经过某地时,发现路边有如图所示的标志牌
(1)“南京 40km”的含义是______ ;
(2)“120”的含义是______ ;
(3)如果要求这辆轿车从标志牌处匀速行驶到南京的时间为24min,则该轿车的速度应是多少
km/ℎ?
21.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827年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只船相距14km,在一只
船上的实验员向水里放一口钟,当他敲响钟的时候,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在另一只船上的实验员向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火药发光,10s后听到水下的钟声,计算一下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 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
A.航模飞行器的速度v1=1400cm/s=14m/s;
B.汽车行驶的速度v2=50km/ℎ=50×1
3.6
m/s≈13.89m/s;
C.百米赛跑运动员的速度v3=s3
t3=100m
10s
=10m/s;
D.下落物体的速度v4=s4
t4=0.03×103m
2.5s
=12m/s。

由上分析知,A平均速度最大。

故选:A。

根据v=s
t
计算出平均速度的大小,并统一单位进行比较。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大小的比较,关键掌握速度的计算及单位件的换算方法。

2.答案:D
解析:解:AB、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前4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都为5m/s,故D正确.
故选D.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要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用全程除以跑完全程的时间,即得到两人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从而进行比较.
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3.答案:C
解析:解:72km/ℎ=72×1000m 3600s
=20m/s ,
1.8km/min =1.8×
1000m 60s
=30m/s ,
则(2)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 速度最大,(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次之,(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ℎ速度最小; 故选C .
根据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同一速度单位,然后再比较速度大小. 掌握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统一速度单位,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
AB 、由甲乙图象知,甲乙都在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v 甲=s 甲
t 甲
=
12m 6s
=2m/s ;
乙的速度:v 乙=s 乙
t 乙
=
12m 12s
=1m/s ,
所以甲乙运动的速度之比v 甲
v 乙
=2m/s
1m/s =2,故A 正确,B 错误;
CD 、由甲乙图象知,甲6s 通过的路程为12m ,乙6s 通过的路程为6m ,若甲乙同向运动,则6s 末甲乙相距6m ;若反向运动,6s 末甲乙相距12m +6m =18m ,但不管什么情况,6s 末甲乙均未相遇,故CD 错误。

故选:A 。

掌握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图象,从图上能得出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等。

5.答案:D
解析:解:
A 、由图象知,甲和乙的s −t 图线都是正比例图线,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正确;
B 、由图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所以乙的速度大于甲,故B 正确; CD 、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知,4s 时间甲车路程为s 甲=4m ,乙车路程为s 乙=12m ,
甲车在乙车的后方s =s 甲−s 乙=12m −4m =8m 处,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C 正确,
故选D.
(1)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定值,即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由此根据甲乙s−t图象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
(2)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快,由此判断甲和乙的速度关系;
(3)由图象可知两小车在4s内的路程,由此可判断两小车的位置关系.
这是一道图象题,由物体的s−t图象,我们可以求:①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路程,②物体通过一定路程所用时间,③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④求物体的运动速度.
6.答案:A
解析:解:设钢轨长度为L,
因为v=s
t

所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L v
1

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t2=L v
2

时间间隔t=t1−t2=L v
1−L
v2

所以钢管的长度L=v1v2
v2−v1
⋅t,故A正确,C错误;
声音从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2=L
v2=
v1v2
v2−v1
t
v2
=v1
v2−v1
t,故B、D均错误.
故选A.
听到两次响声,分别是在空气中和钢轨中传播的声音;已知传播的距离相同,根据公式t=s
v
可求各自传播所用的时间,还知道时间间隔,列出等式求出钢轨的长度;进一步求出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
本题考查时间、路程的计算,关键是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时间间隔的表达式.7.答案:D
解析:解:由汽车的速度表可知车的行驶速度为v=80km/ℎ,故A、B、C都不正确.
已知从玉屏到贵阳的路程s=3.2×105m=3.2×102km,
所以从玉屏到贵阳的时间t=s
v =3.2×102km
80km/ℎ
=4ℎ,D正确.
从汽车上的速度表可知车的行驶速度为80km/ℎ,由公式t=s
v
可求得从玉屏驶向贵阳所需要的时间.本题考查的是速度公式的应用和里程表的认识,关键要学会认识里程表和单位的换算,这是本题的难点.
8.答案: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测平均速度实验中的相关计算,解题关键是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1)根据v=s
t
分析速度之比;
(2)根据v=s
t
分析各段路程的速度大小关系;
(3)斜面倾角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便于时间的测量;
(4)根据v=s
t
分析各后一半段路程的速度大小。

A.速度之比:v
v2=
s
t
s2
t2
=
2s2
t
s2
t−t1
=2(t−t1)
t
=2×(3−2)
3
=2
3
,故A正确;
B.设t=3s,则t1=2s,全程速度v=2s1
t =2s1
3

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v1=s1t
1=s1
2

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v2=s1t−t
1=s1
3−2
=s1
1

据此分析可知,小车做的是变速运动,v2>v>v1,故B错误;
C.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故C错误;
D.小车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v2=
s1
t−t1
=s1
t−2
3
t
=3s1
t
,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1800;90;火车
解析:解:
(1)火车完全在洞中的路程s=2000m−200m=1800m,
(2)火车速度v=72km/ℎ=20m/s,
由v=s
t
得,
火车的运动时间:t=s v=1800m
20m/s
=90s;
(3)路灯相对于火车位置不断后退,以火车为参照物路灯在不停地往后退;
故答案为:1800;90;火车.
火车长度与隧洞长度之差是火车完全在洞中的路程,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火车火车的运动时间;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本题考查了求火车的运动时间、选择参照物,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知道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即可正确解题.
10.答案:24;86.4
解析:解:列车通过大桥时,行驶的距离:
s=L
车+s

=150m+90m=240m,
这辆列车的速度:
v=s
t =240m
10s
=24m/s=24×3.6km/ℎ=86.4km/ℎ.
故答案为:24;86.4.
列车通过大桥时行驶的距离为列车长加上桥长,又知道行驶的时间,根据v=s
t
求出列车的速度.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知道列车通过大桥时行驶的距离为列车长加上桥长是关键.
11.答案:42.5
解析:解:
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与被测汽车相遇时的时间:
t1=0.5s
2
=0.25s,
由v=s
t
可得,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1=v

t1=340m/s×0.25s=85m;
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与被测汽车相遇时的时间:t2=0.3s
2
=0.15s,
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2=v

t2=340m/s×0.15s=51m,
则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s=s1−s2=85m−51m=34m,
这34m的时间:
t=△t−t1+t2=0.9s−0.25s+0.15s=0.8s,则汽车的车速为:
v=s
t =34m
0.8s
=42.5m/s.
故答案为:42.5.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虽然是0.9s,但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不是0.9s,要从起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
12.答案:90;25;180
解析:解:由图示速度计可知,轿车速度:v=90km/ℎ=90×1000m
3600s
=25m/s,
由速度公式:v=s
t
可知,轿车的路程:s=vt=90km/ℎ×2ℎ=180km;
故答案为:90;25;180.
由图示速度计可以求出轿车的速度,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轿车的路程.
本题考查了求速度、路程问题,由速度计求出速度、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解题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13.答案:2.64cm22.5
解析:解:
(1)由图A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在3.6cm和3.7cm之间,估读为3.64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64cm−
1.00cm=
2.64cm;
(2)s=450m,t=20s,
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s
t =450m
20s
=22.5m/s。

故答案为:2.64cm;22.5。

(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读数和速度的计算,比较简单。

14.答案:变速直线s1+s2+s3
3t
解析:
(1)分析小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小车的运动状态;
(2)从图中得出汽车通过的距离和时间,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推导计算即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关键是看懂图示,并能从图示中得出相关信息。

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小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小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由图可知,汽车在1、4两点之间通过的路程s=s1+s2+s3,时间为t=3T,
则图中1、4两点之间汽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
s
t

=s1+s2+s3
3t。

故答案为:变速直线;s1+s2+s3
3t。

15.答案:4.8
解析: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s
2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1
2
s
v1
=s
2v1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1
2
s
v2
=s
2v2

物体全程时间:t=t1+t2,
全程平均速度:
v=s
t =s
t1+t2
=s s
2v1
+s
2v2
=2v1v2
v1+v2
=2×6m/s×4m/s
6m/s+4m/s
=4.8m/s.
故答案为:4.8.
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用公
式v=s
t
计算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用公式v=s
t 计算,不能用v=v1+v2
2
去计算.
16.答案:V=S
t
4
解析:解: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S
t
;从B到F的距离:
S=50cm−10cm=40cm,
所用的时间t=15s−5s=10s,
小车的平均速度:
V=S
t =40cm
10s
=4cm/s。

故答案为:V=S
t
;4。

(1)要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2)由表中数据得出从B到F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V=S
t
可求小车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考查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从表中找出从B到F的路程和时间是本题的关键。

17.答案:A小相同时间比路程下落的高度和下落的时间
解析:解:(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而图乙A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乙B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A的位置释放,然后记录下落至地面的时间,也可比较下落相同时间所经过的路程;
(2)根据v=s
t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计时器).
故答案为:(1)A;小;相同时间比路程;(2)下落的高度和下落的时间.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需使纸锥从同一高度落下,然后采用相同时间比距离,也可采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
(2)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s
t
可知,要得到速度,需测量路程和时间.
在本实验的探究中,主要运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同时还考查了运动快慢的比较,根据原理选择测量工具及测量的物理量,实验中要尽量的增大下落时间,减小测量误差.
18.答案:解:(1)由题可知:从福州到上海虹桥用的时间:
t=16:55−12:25=4.5ℎ,
平均速度是:
”v=s
t =880km
4.5ℎ
≈195.6km/ℎ;
(2)从福州步行到上海虹桥,需要走的时间为:
t′=s
v′=880km
5km/ℎ
=176ℎ。

答:(1)该次高铁从福州到上海虹桥用的时间是4.5小时,平均速度是195.6km/ℎ;
(2)从福州步行到上海虹桥,需要走176小时。

解析:能够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利用速度公式v=s
t 及变形公式t=s
v
进行计算。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和公式的运用计算能力,基础性题目。

19.答案:解:(1)小刚骑车的速度是v AB=s AB
t AB =3600m−1800m
5×60s
=6m/s;
答:小刚骑车的速度是6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v=s
t =3600m
30×60s
=2m/s;
答: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m/s;
(3)步行速度v OA=s OA
t OA =1800m
25×60s
=1.2m/s;
在步行期间20s内通过的路程s1=v OA t1=1.2m/s×20s=24m。

答:在步行期间20s内通过的路程为24m。

解析:本题考查平均速度和路程的计算,关键知道要求平均速度必须知道总路程和总时间,难点是对图象的分析。

20.答案:解:(1)“南京 40km”的含义是:该处距离南京40km;
(2)“120”的含义是:最大时速不能超过120km/ℎ;
(3)t=24min=24×1
60
ℎ=0.4ℎ,
该轿车的速度:
v=s
t =40km
0.4ℎ
=100km/ℎ。

答:(1)该处距离南京40km;
(2)最大时速不能超过120km/ℎ;
(3)该轿车的速度是100km/ℎ。

解析:(1)由标志牌可知,该处距离南京40km,最大时速不能超过120km/ℎ;
(2)从标志牌知道到南京的距离和轿车到南京的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轿车的速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单位换算、速度的计算的掌握和运用,能从交通标志牌上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21.答案:解:由题意可知,看到火药发光,经过10s听到响声,可近似认为声音在水中传播14km 用的时间为t=10s,
得:V=s
t =1.4×104m
10s
=1400m/s,
答: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00m/s。

解析:根据速度公式v=s
就可解答此题。

t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在解答过程中应注意单位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