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学习汇报兼谈《第一单元第2课》“落地”想法与策略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整合教材与教法)——即备完整这一节课
手低(教学要实,做减法不做加法): 1)教材:知识点猛增,难度猛增,但课时有限,必须熟悉教材、突出重点 因此——研读教材、分析重难点、编写导学案、收集各种教学资料…… 2)学情(提升兴趣,降低学生对历史的恐惧感): a.务实看待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需求和知识基础,大多数高一学生目标是学考 通过,但不排除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喜欢和对历史思维的需求。(分数与兴趣并重) b.务实看待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时间与能力,知识点和能力训练课堂落实,课后 20分钟练习巩固 (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苛求学生) c.务实看待新教材对学生选修历史的冲击(知识量和难度的提升可能会使学生对 历史学科望而却步),不盲目拔高教学难度(甚至尽可能降低难度要求?)
知4 分析本课各个知识点间的主次与初步的教学对策
课引
故事引导,燃
兴趣点,简单识记
第一目 春秋格局 故事引导,可辩论,但不宜展开
战国格局
同上
华夏认同
图文引导并理解
历史解释与情怀
第个二人目体会封变:建法经运济动
图文引导、唯物史观指引 故事引导、材料推进
历史解释 突破点、历史解释
第第(课上三四合本 课目目并)知、识编孔老概的 写子子况 《熟导悉学与案摘材 淡 材》记料 化 料引 处 推的,导 理 进起对并 、步于理 理解 解第一次上手新教材的我来突说破,点、是识备记课与理、解
达(整合教材与教法)——即备完整这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喜好——“眼高手低” 眼高: 1.立意要高:紧跟新教材和专家的脚步,紧跟时代的步伐 2.教学目标要高:抓住学生的眼、更要抓住学生的心(民族复兴?) 3.责任要高:确保历史新教材课堂教学成功,确保历史选修人数增长 4.教材处理要高: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锐意创新
地位、价值、影响+【思考点】
知3 知识内涵(进一步剖析知识点的含义)
(节选)第2目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社会经济转型和新政治秩序创建(转型) 1.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农业进步: a.冶铁技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进步) b.水利灌溉工程:(战国.秦)都江堰(成都平原)、郑国渠(关中地区)和芍陂(春 秋.楚.淮河流域) 2)工商业繁荣:分工细密、货币流通、中心城市涌现、部分富豪工商业主 【史料阅读】苏秦描绘齐都繁荣 诸国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耕文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变法”、建立封建 统治秩序。 即:经济—政治的互动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习聚焦】
梳(课魂和框架)
【课堂立意(主脉络与框架)选择】 选择一:社会转型下的历史潮流或大一统趋势 优:结构简明清晰、知识与能力递进。(备课难度较小) 关键:兴趣点的设计、整课的紧凑性把握和知识点重难点的取舍 选择二:华夏认同或家国情怀或创新意识 优:立意高,更好体现新教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精神 关键:知识整合过程中基础知识点的兼顾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引出“课引”
一、课引【导学案】 1.平王东迁——东周始,春秋战国时期 2.周郑之争——王室衰败,礼崩乐坏 3.虢太子元徒戈——诸侯争霸、战胜而立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 221年
二、第一目:列强纷争和华夏认同【导学案引导】 1.春秋政治大分裂 1)东周分期: 春秋——(偏重)奴隶制(旧社会)的瓦解和大分裂; 战国——(偏重)封建制(新社会)初步确立和局部统一实现 2)春秋争霸:五霸霸主及历史地图(两种说法) 3)主要列国:历史地图
张海鹏教授的“个人”建议:
a.以新课标为指导
b.围绕并合理整合课本内容
c.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 d.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辅助栏目
2)个人理解:知(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梳(课魂和框架),
达(整合教材与教法),理(核心素养要求的达成)
知1 研究课标要求
课标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运动 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的相关内容。
a.历史背景b.概况c.意义d.秦国商鞅变法+【学思之窗】(来龙去脉、全貌)
a.出身b.理想c.思想主张(仁、礼)d.教育e.编纂六经
a.出身b.思想主张(道、对立统一、无为) a.原因(详细)b.概念
1)儒家 a.孟子,人性善、“仁政” b.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 2)道家 庄子,逍遥自由 3) 阴阳家 邹衍 五行间“相生相胜”理论 4)墨家墨子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5)法家韩非子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 臣民
3)校情:确保高考选修历史学生的基本盘(压力很大)和学、选考成绩A等 (守住自己的阵地,不然要失业……)
4)考情: a.(据说)高一末要进行历史学考,大致估算,新课上到明年5月中上,时间超紧! 例:预估:第一学期能用以教学的总课时约50课时(每周3节课,9-1月算满5个月) 《纲要(上)》课本内容授课用时(含作业与试卷讲评)
只是——各实派 在是一个自费主学时习、、费教师力整的合 艰苦工程
意义
平铺直叙
研期究待拓展——探大究 神们能“与删正文减解”读些相结知合识点,给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师生减负!
拓展
了解
了解与识记
梳(课魂和框架)
【本课主线】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或从大分裂走向大一统 【本课重点】1.社会转型诸多表现(含诸多历史现象)2.商鞅变法3.百家争鸣 【本课难点】 1.历史地图的识记 2.社会转型概念的认知及其综合表现 3.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认识 4.百家争鸣全貌 【预估原有知识框架】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概貌(初中学过,可能有阅读涉猎?) 【预估兴趣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争鸣(有知识储备?) 【希望达成的知识目标】 1.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全貌及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完善知识框架) 2.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重点知识突破) 3.史料史证初步、历史解释初步、唯物史观了解、家国情怀感悟(核心要素培养)
春秋五霸——借秦穆公引出秦国
秦穆公时代秦国参与中原争霸,秦晋崤之 战中受挫后,果断地调整国策,将战略目 标定在西戎的游牧部族。同时,四处招揽 贤才,在谋士协助下,向西"益国十二, 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至新都洛邑有功,封襄公为 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位列诸侯。 秦穆公(前659-621年,在位39年)春秋五霸之一
《中外历史纲要》学习汇报 ——兼谈《第一单元 第2课》“落地”想法与策略
三个方面的学习汇报: 1.新教材的地位与目标的个人认知与操作 2.新教材的特色的个人认知与操作 3.新教材的教学的个人认知与操作
因本人水平有限,故只是学习过程的实录汇编,恳请各位大侠帮忙指点!
一、关于新材料学习的个人认知 1.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地位与目标 1)专家说: 张海鹏教授认为:(它)是“体现国家意志,事关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事关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2)个人理解:历史新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意义
a.平王东迁 b.周郑之争 c.虢太子元徒戈 a.东周分期b.春秋争霸(五霸)c.主要列国(图)
知2 熟悉本课知识
a.三家分晋b.田氏代齐c.战国七雄d.战国形势(图+【史料阅读】) e.各国称王 f.秦灭东周 a.“华夏”由来b.华夏认同c.戎狄蛮夷融入+d.【历史纵横】 a.冶铁技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b.水利灌溉工程c.工商业繁荣 d.【史料阅读】苏秦描绘齐都繁荣 e. 诸国货币(图)
3.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学
1)专家说——重点强调素质教育,改变应试教育!
徐蓝教授的建议:
a.理解教材中体现的唯物史观和历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
b.树立和进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与教学
c.整合教材内容,进行单元和主题教学(整体化、结构化教学?)
d.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材料和信息(情境化、深度化、思维化?)
对新教材的把握要突出“政治站位”、“立德树人”和“家国情怀”!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 【本课主线】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或从大分裂走向大一统 【本课立意】 民族复兴,中华民族从强盛的西周衰败,历经磨难、砥砺前行、不断创新与民族 融合,历5个半世纪,迎来国家与民族新生的伟大历史。 【家国情怀】 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时代中国历史的演进至少蕴含着: 1.大一统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3.民本思想和人文精神(人文情怀) 4.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六百多平方里。与地方数千里的诸侯大国相比,周王的力量只能相当于一个很小的
诸侯了。
——赵毅、赵轶峰著《中国古代史》
提炼材料中的历史信息。会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带来怎样影响? 1.周幽王废嫡立庶,王室内争,宗法制从顶层开始遭到破坏。 2.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3.周王室衰败。
材料二 周郑交恶 公元前720年,周桓王继位。周王室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庄公 便派遣军队在四月收割了王畿内温地的麦,周郑关系恶化,郑军击败周军,周 桓王中箭负伤,只能忍气吞声。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中古史(4单元15课)约20节;中近史(4单元10课)约14节; 中现史(2单元4课)约6课时;《纲要(下)》1-2单元5课约8课时,共48课时 b.考法未知,只能以现有浙江省的学考题为参考,突出的特点是考查的知识点面广, 总体难度小、区分度集中在个别偏细的题目上,主观题答案大部源于课本,即:要 考A(高分),拼书本细节的掌握(机械记忆无极限) 因此——日常教学要提速(进度)! “点-线-面”兼顾,以“线”保“点”(简明)
1.能说出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 2.能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 1.能说出百家争鸣的背景。 2.能说出百家争鸣中主要思想家的主张。 3.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课引 第 一目
第 二 目
第 三目
第 四目
春秋格 局
战国格局
华夏认同 封建经济
变法运动
孔子 老子 概况 各派 及 人物
下面请大家斧正——
导入——春秋战国这个乱世是怎么开始的?
周幽王 褒姒 烽火戏诸侯
材料一 西周周幽王即位后,宠爱美女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所生之子
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侯及犬戎,攻下了西周的首都镐京,仍立原
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
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在宗周镐京地区的土地大片丧失,王室所拥有的领土仅有
2.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色 1)专家说: 徐蓝教授概述的较为完整: a.是历史核心素养统领下的统编历史教材 b.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c.体例创新,《纲要》为通史+专题,重“点、线、面”;《必选》为专题+时序 d.功能性栏目创新设计,如“学思之窗”等 e.渗透七大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 国家主权、海洋意识及爱国主义、法治、民族团结进取、生态文明等) 2)个人理解:课堂立意“政、正、振”,教学解构“纵+横”、“浅入--深出”
《诸侯纷争与变法》一课全面体现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要素,“点、线、面”有机 结合,展现了气势磅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大历史篇章。特别是: 1.《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强化了春秋战国的“时空观念” 2.两则【史料阅读】引导学生“史料实证”的训练 3.【探究与拓展】深化主题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民族团结进取等 4.四则【学习聚焦】引领本课主题—— 1)历史解释的主要话题与方向(四线:政、经、文、民) a.大一统趋势 b.华夏认同(多元一体) c.社会变革 d.思想文化大解放 2)突显唯物史观,如 a.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构成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序列。 b.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势造英雄”。
5)《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初步备课: a.准备:教材知识体系的梳理(详案),《导学案》(简案),网搜课件(参考) b.设想:布点重线明框架(简明、简化); 导学案课堂引导(减负提速)
紧扣学生的历史兴趣,适度引导学生历史思维 (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逐步提高) c.课堂立意:自强不息 d.主线引导:社会转型下秦国的崛起 e.课时分配:1.5课时,《百家争鸣》另课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