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基础知识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_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________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_______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 幽静品尝软弱
B. 幽僻品尝柔弱
C. 幽僻赏玩柔弱
D. 幽静赏玩软弱
【答案】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愆.期(yán)垝.垣(ɡuǐ)陨.落(yǔn)帷裳.(chánɡ)
B. 攘诟.(ɡòu)溘.死(hé)侘.傺(chì)公姥.(mǔ)
C. 伶俜.(pīnɡ)遗.施(wèi)否.泰(pǐ)鲑.珍(xié)
D. 拾掇.(chuò)吐哺.(bǔ)羁.鸟(jī)樊.笼(fán)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愆期qiān B项:溘死kè D项:拾掇duo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点评:拼音不仅是我们学习汉字、学好普通话的工具,更是我们的一项语言技能。
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
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
尤其注意“拾掇”的“掇”在词语中是轻声。
3.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尔卜尔噬夙兴夜寐信誓旦旦雨雪霏霏
B. 鸷鸟不群芳泽杂揉屈心抑志欲盖弥彰
C. 踯躅不前情投意和窈窕无双藕断丝联
D. 同心离居越陌度阡譬如朝露守拙田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
考生要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多积累那些字形接近容易弄混的字,同时要根据字义识记字形。
A项噬——筮(占卦);B项揉——糅;C项和——合,联——连。
所以考生平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字形接近的字的不同意义和写法。
4. 下列句子中“相”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C.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常用义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 共事
..!
..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B.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C. 信誓
..涟涟。
..旦旦,不思其反。
D. 不见复关,泣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信誓旦旦是现代汉语成语,其意义来源于文言文,古今义一致。
A中“共事”,古义:相处在一起。
今义:1.形容:(人)处于共同的事业范围内。
一起共事(做事)(同事),一同工作。
2.共同生活,特指夫妻共同生活。
B自由,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
D 泣涕,古义:泣涕:古义,泪水;今义,泪水和鼻涕。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古今异义词的考查形式有三种:(1)在考查实词中进行综合考查;(2)单独命题考查某个古今异义词语;(3)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
解答古今异义词题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1.识差别。
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并加以牢记。
如,泣涕,古义:泣涕:古义,泪水;今义,泪水和鼻涕。
2.析微殊。
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也要注意辨析。
如自由,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
3.辨音节。
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意义,不能将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子女。
现代汉语的“妻子”是一个词,意思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像这样由两个单音节词连用的情况还有许多。
6.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芳菲菲其弥章
B. 箱帘六七十
C. 匪来贸丝
D. 屈心而抑志兮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
四项中只有D项没有通假字。
A.“章”通“彰”;B.“帘”通“奁”;C.“匪”通“非”。
文言通假现象是重要的文言现象之一,阅读文言文或者翻译具体句子时,如果不知某个字是通假字,则会影响内容理解,翻译句子时就不通。
因此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对课内出现的通假字注意积累,对练习中出现的通假字也要积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错别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这类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因此平时要多加积累。
做题时如果句中的某个实词实在解释不了,不防考虑该字是否是通假字,用一些同音字代入翻译试试。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赋、比、兴、风、雅、颂”被称为“诗经六义”。
B.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 乐府原是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种文学体裁名称,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
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歌词最完备的一部总集,魏晋六朝到唐朝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统称乐府诗。
D.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后人便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为骚体诗。
《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项中“《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错。
确切的说法是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1.穿针引线法。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面: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
2.联想法。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
3.积少成多法。
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
如该题可由《楚辞》的相关常识联想到《诗经》《古诗十九首》《文选》等,这些作品都不是原作者所编写,而是后人所编。
8.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A. 石家庄一中学生拾金不昧的事迹被《燕赵都市报》报道后,引起巨大反响。
B. 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C. 我要为一中的发展贡献我的一点力量,用我的青春为校庆70周年献礼。
D. 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我校在生命课堂上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歧义,“石家庄一中的学生”和“石家庄的一个中学生”;B项多
重否定不当;D项成分残缺,“采取”缺少宾语。
9.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美的社会效用主要在陶冶人的精神。
它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愉悦人们的心情,启发人们的思想,________。
正因为如此,人的审美活动,不论是美的欣赏,还是美的创造,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A. 使人们的精神更加振奋,视野更加开阔,灵魂更加纯洁
B. 使人们的精神更加振奋,灵魂更加纯洁,视野更加开阔
C. 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精神更加振奋,灵魂更加纯洁
D. 使人们的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视野更加开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横线前面“丰富人们的生活,愉悦人们的心情,启发人们的思想”可以判断填入横线处语句的顺序。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丰富人们的生活”和“视野更加开阔”照应,“愉悦人们的心情”和“精神更加振奋”照应,“启发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更加纯洁”照应。
据此可得出答案。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一旦在没有是非标准的文化环境下长大成人,孩子们就会变成五十步笑百步
......的文过饰非之徒,甚至变成一百步笑五十步的无耻厚颜之徒。
B. 书中所写,既非林黛玉式的悲秋伤春,也不是少不更事
....的强说愁绪,而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记叙,有一份笑中带泪的无奈。
C. 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
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
....。
D. 各部门在作经费预算时应该有原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财经预算就好比下棋的
开局,开局能够深.谋远虑
...,才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和熟语的正确运用。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少不更事:是指经验不多。
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形容一大片建筑。
适用对象不当。
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褒义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威尼斯(节选)
朱自清
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
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
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
另有小河道四百八十条,这些就是小胡同。
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
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八十七座,有的是。
只要不怕拐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里亚海。
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花团锦簇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地在绿波里荡漾着。
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
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的;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
这个方场南面邻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
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
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
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
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庄严华妙,兼而有之。
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
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像。
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
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
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
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
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
也偏在一边儿。
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
..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
它巧妙的结构,加上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
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
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
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球灯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
一个是圣罗珂堂,一个是佛拉利堂。
佛拉利堂的神坛后面挂着大画家铁沁的《圣处女升天图》,
那朱红和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
..,如风行水上。
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国际艺术展览会每两年在这里举办一次,参展国家众多,参展作品种类繁极。
颜色大概鲜明,教人眼前发亮;建筑也是新式,简捷不啰唆
.....,痛快之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奏”,本是音乐方面的术语,这里用来形容建筑物排列整齐,鳞次栉比,像音乐节奏那样和谐。
B. “酽”,本指液汁浓,味厚,这里借用来形容歌声的浑厚、甜润,有韵味。
以味觉之效补充听觉之效,令人有更真切的感受。
C. “流动”,本指液体或气体的移动。
它和含义抽象的“气韵”搭配,强调了画的意境和韵味,十分生动传神。
D. “简捷不啰唆”本指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这里来形容建筑物,既写出了建筑物造型的简单,又写出了造型给人的主观感受。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威尼斯是个由多个岛屿组成的城市,远看似花团锦簇,干净透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城市环境非常优雅。
B. 圣马克方场是本文描述的中心,庄严华妙,这里荟萃了威尼斯的文化艺术,置身其中,让你觉得伟丽、森严。
C. 圣马克方场中建筑的布局并不对称。
圣马克堂左边是“老衙门”,右边是“新衙门”,再往右侧有钟楼偏在一边儿。
D. 在威尼斯,唱夜曲有一定的规矩,成一方习俗。
人们在欣赏夜曲的同时,又欣赏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运河夜景,因此,听夜曲又是一种享受。
13. 下列对文章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与《荷塘月色》同为朱自清的名篇,写作时期不同,《荷塘月色》表达了他在那时的“淡淡的忧愁”,本文则表达了他轻松愉悦的情感,虽然两者的抒情风格不同,但他那种热爱美、表现美的追求始终没有变。
B. 作者眼里的“海中的城”——威尼斯,是十分美丽的,它不仅有水乡泽国的自然美,还有历史名城的艺术美和威尼斯人的气质美。
文章同时也体现了威尼斯的历史沧桑,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C. 文章运用一系列贴切、形象的比喻,如将大运河比作“反写的S”和“大街”,将运河中的轮船比作“公共汽车”,将小河道比作“小胡同”。
这些比喻把威尼斯这座“水网之城”的“别致”特色生动地显示出来了。
D. 作者在《欧游杂记·自序》中说,写此文在“记叙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
他“费心”的文字主要体现在朴素的现代口语和叠词的运用上,前者读来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后者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答案】11. A 12. D 13. B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A项“排列整齐,鳞次栉比”与文中“式样各别,并不对称”“偏在一边儿”相矛盾。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花团锦簇”是在钟楼上俯瞰的景色,应为近景,“干净透明”应为远景。
说“城市”“干净透明”也不妥。
B项“让你觉得伟丽、森严”的是圣马克堂,而非圣马克方场。
C项,原文为“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
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
”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鉴赏和分析。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文章同时也体现了威尼斯的历史沧桑,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
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
..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
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4. 下面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B.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C.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D.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1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膑以刑徒阴.见阴:暗中,私下里
B. 膑辞谢.曰谢:推辞
C. 田忌欲引兵之.赵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 孙子度.其行度:揣度
1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 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 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
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 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
他的兵法为后世传诵。
17. 阅读第二题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答案】14. B 15. C 16. B
17. (1)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2)和他的轻骑兵一道,两日的路程并作一日追赶。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可根据实词断句法。
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
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
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本句标点为: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15. 试题分析:C之,动词,到。
16. 试题分析:B“去了邯郸”不对,是离开了邯郸。
17. 试题分析: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参考译文:
齐国使者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孙膑以受刑囚犯的身份暗中求见齐使。
齐使认为孙膑与众不同,就私下用车把他载到齐国。
齐将田忌赏识孙膑,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他。
这以后,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兵。
齐威王要让孙膑担任统帅,孙膑推辞说:“受过刑的人不可以(担此重任)。
”齐王于是让田忌担任统帅,而让孙膑担任军师,坐在有篷盖车中,为齐军出谋划策。
田忌要率领齐军到赵国去,孙膑说:“现在魏赵两国交战,魏国的精兵必定全部用在国外,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率兵快速直奔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的真正空虚之地,魏国就一定会舍弃赵国而前来自救,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下子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同时削弱魏国的力量。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魏军果然撤离了赵国都城邯郸,与齐军在桂陵打了一仗,结果齐军打败了梁军。
又过了十三年,魏与赵联合攻打韩国,韩国紧急向齐国求救。
齐王派田忌为将前往救韩,直奔大梁。
魏国大将庞涓听到了消息,就撤离韩国回头追击齐军,但此时齐军已奔西而去。
孙膑对田忌说:“他们赵、魏、韩的军队一贯自视强悍勇猛而看轻齐军,齐军一直被认为胆怯;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既然魏兵认为齐兵胆怯,齐兵就伪装胆怯逃亡,诱使魏兵上当)。
让齐军进入魏地后筑供十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二天筑供五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三天筑供三万人吃饭用的灶。
”庞涓率军连追了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仅三天,齐军中的逃亡者就超过了一半。
”于是丢下步兵,和他的轻骑兵一道,两日的路程并作一日赶,追击逃奔的齐军。
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傍晚将到达马陵。
马陵一带道路狭窄,道旁有许多障碍,可埋伏军队。
于是(派人)剥去一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