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二第3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点
[ 学业达标 ]
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应
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说明《诗经》()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怀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记
C.拥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答案C
分析资料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场面以及男女的婚恋生活,拥有现实主义的风
格。
联合所学可知,《诗经》确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应选 C 项。
2. 楚辞的产生遇到楚地民歌和音乐的直接影响。
当时,《诗》《书》《礼》等已成为楚辞作者诵习的对象,《九歌》中《橘颂》的句式与《诗经》几乎一致。
这表示()
A. 楚辞融浪漫与现实主义风格于一体
B. 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泉
C. 儒家文化是楚辞的中心文化内涵
D. 楚辞带有文化交融印迹
答案D
分析楚辞是浪漫主义代表作,故 A 项错误;中国诗歌的源泉是《诗经》,故B项错误;资料只好说明楚辞遇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故 C 项错误;由资料“楚辞产生遇到楚地民歌和音
乐的直接影响。
当时,《诗》《书》《礼》等已成为楚辞作者诵习的对象,《九歌》中《橘颂》的句式与《诗经》几乎一致”可知,楚辞汲取交融了南北方文化,故 D 项正确。
3. 以下图为中国邮政刊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含生活在同一时代
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
将他们列为一组是由于他们的作品()
A.为现实主义文学确定基础
B.着重感情抒发和风采意趣
C.适应一般市民生活的需要
D.用华美辞藻描述盛世场面
答案D
分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确定基础的是《诗经》,故A项错误;资猜中四位文学家是
汉代汉赋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都有篇幅冗长、辞藻堆砌、因小失大、缺少感情的缺点,故B 项错误;汉赋其实不属于世俗文学,故 C 项错误;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
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盛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故 D 项正确。
4.“诗仙”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而“诗圣”杜甫的诗则
更多表现凝重与沉郁。
这主假如由于()
A.李白性格豪迈,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身世地主,杜甫身世农民
C.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一样
D.李白和杜甫的艺术创作水平不一样
答案C
分析一准期间的思想文化是一准期间政治经济的反应,应选 C 项。
5.“街市两旁商铺鳞次栉比,此中有许多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
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 ( 佐助 ) 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
”资料表示
()
A. 词盛行于娱乐场所
B. 词的风格不高,文学走向颓丧
C. 词的繁华与商业发展有关
D. 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答案C
分析 A 项错误,资料反应的是词适应了城市的娱乐需求而发展起来; B 项错误,不符合史实,词的盛行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 佐助 ) 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能够看出词的发展繁华与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华
有关, C 项正确; D项错误,词的风格资料里不可以表现。
6.《窦娥冤》是元杂剧四大惨剧之首,也是中国十大古典惨剧之首,拥有不可以否定的悲
剧力量。
其最突出的社会心义是()
A.成为剧作名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B.交融宋金表演艺术把元曲推向巅峰
C.歌颂抗争精神提出了民主思想
D.尖利地揭穿了民间疾苦、统治黑暗
答案 D
分析成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不属于社会心义范围,故A项错误;“交融宋金表演艺术
把元曲推向巅峰”是从艺术角度表达的,故B项错误;该剧固然歌颂抗争精神,可是并未反映民主精神,故 C 项错误;该剧展现了基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凄惨处境,控告了
赃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故D项正确。
7. 有学者在议论古代某一小说时以为:“全部历史形式都可是隐蔽着国家政治的机械运
动和权利的逻辑循环。
换言之,历史只可是是暴力和权利的竞技场,是阴谋和权谋的帷幕下
的各样社会力量的变换与均衡。
”该学者议论的名著是()
A. 《三国演义》
B.《聊斋志异》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答案A
分析依据资料“历史形式国家政治的机械运动和权利的逻辑循环历史只不
过是暴力和权利的竞技场”并联合所学可知,四个选项中只有《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且在某些方面反应了历史的相貌和规律,故 A 项正确;依所学,《聊斋志异》是借谈狐说鬼,
发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资料表述不符合,故清除 B 项;《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模范,
与资料表述不符合,故清除 C 项;《红楼梦》是深刻反应现实的百科全书巨著,与资料表述
不符合,故清除 D 项。
8.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形式历经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向,这类趋向反应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停增强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华④文学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基层的流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分析依据资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料所述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的发展趋向是从宫廷
到民间,由精英到世俗化、一般化,而这类变化趋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繁华,市民阶层的出
现和壮大亲密有关,故③④正确。
从文学表达形式的演变趋向,没法得出①②结论。
应选B 项。
[ 等级提高 ]
9.《诗经》中有 10 多首特意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比如《豳风》,详尽表达了每个月所从
事的农务、收集、打猎等活动。
这些诗篇能够用来说明当时()
A. 农业技术获得打破
B. 农业生产遇到关注
C. 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 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答案B
分析资料“《诗经》中有 10 多首特意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表示当时农业生产遇到文学
作品的关注,故 B 项正确。
A、 C、 D三项资料没法表现,均清除。
10.屈原创始了香草佳人艺术手法的传统,《离骚》“惟草木之零散兮,恐佳人之迟暮”中的“佳人”是屈原借以表示心志的比喻。
从历史的角度剖析,屈原经过笔下的“佳人”主
要表达()
A. 追求小康社会的理想
B. 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 不停进步的探究精神
D. 盼望国家兴隆的情素
答案D
分析“‘佳人’是屈原借以表示心志的比喻”,联合所学可知,屈原的心志是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故 D 项正确, A、C两项错误。
B 项是屈原作品的特点,而非其心志,故错误。
11.司马相如作赋:“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进贡者,非为财币,所以
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
”司马相如作赋的喻意在于()
A.汲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楷模
C.批评当时的奢侈世风
D.保护封建等级制度
答案 C
分析资猜中波及的是“楚”“齐”失败的教训,不是西汉败亡的教训,故 A 项错误;资猜中并未波及对汉武帝治国的评论,故 B 项错误;资猜中“所以禁淫也”说明分封诸侯的
目的是“禁淫”,司马相如借古讽今,批评当时的奢侈之风,故 C项正确;资猜中并未波及封建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
12.宋室南渡以后,内忧外祸的政治形势增强了文人士医生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
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随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激烈的“义理”偏向。
这一文学特点()
A.反应了宋朝增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进理学确定官方哲学的地位
C.表示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D.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答案C
分析资料反应出南宋文人士医生的“庙堂”情怀、忠君爱国意识与社会责随意识,使他们的文学创作拥有激烈的“义理”偏向。
依据所学,“庙堂”情怀、社会责随意识等属于儒祖传统思想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故资料说了然传统思想经过作用于知识分子,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所以, C 项正确。
13.清朝黄周星议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可是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但是
已。
”“制曲之诀无他,可是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
A. 切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川,境界悠久
C. 句式齐整,语言精髓
D. 内容丰富,一应俱全
答案A
分析资猜中“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表示切近生活,“雅俗共赏”表示易受欢迎,故A 项正确;寄情山川,境界悠久,代表的是士医生的文雅审美,与资猜中“雅俗共赏”不符,
故 B 项错误;句式齐整,语言精髓属于诗的特点,不是元曲,故 C 项错误;资料表现不出元
曲内容丰富,一应俱全,故 D 项错误。
14. 公元 1465~1572 年,前后共 108 年。
这一期间的文学比起前一期间的文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总的趋向是古文诗词仍旧处于衰败的过程中,而戏曲、小说正进一步展现出旺
盛的生命力。
其主要原由是()
A.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诗词的地位不停降低
D. 统治者的愚民政策
答案A
分析封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华,推进了市民阶层的盛行,从而推进了世俗化文学戏曲、小说等的发展,故 A 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必定程度上推进世俗文
学的出现,但不是主要原由,故 B 项错误; C 项是表象; D 项不可以解说戏曲、小说的繁华。
15.明清小说中,金榜题名后大权独揽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如有名的《玉堂春落难
逢夫》《张廷秀逃生救父》等。
这传达出的信息是()
A.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的反省
B.商品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C.一般公众对政治清明的盼望
D.科举制推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 C
分析资料“金榜题名后大权独揽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反应了公众对贪腐黑暗的
憎恶和对清明政治的盼望,故C项正确。
A、 B 两项资料未表现,清除;资料的要旨并不是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推进作用,故 D 项错误。
16.阅读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资料一曲不离词,词不离曲,相辅相成,曲词共同走上了繁华之道。
词发展到以后,
不再是音乐的附庸,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了。
到了宋朝,词很快发展起来,大量的官宦、文人、歌伎、百姓纷繁填词,词这块处女地到处是耕作者。
在宋朝,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
大的发展,毕昇发了然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刻印的书既多且佳,这无疑推动了词的流传和发展。
——摘编自樊宗有《浅析宋词兴隆的原由》资料二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并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感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供给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弘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建性的阐说。
——《明清小说》
(1)依据资料一并联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宋词兴隆的主要原由。
(2)依据资料二并联合所学知识,剖析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其原由。
(3)综合上述资料,说说你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向的认识。
答案(1) 曲的发展推进词的兴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良促使词的繁华;市民阶层的
需求;商品经济的繁华。
(2)特点:包含性、世俗性、创建性。
原由:封建专制统治日趋腐败;商品经济的发展
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日趋扩大。
(3) 渐渐世俗化、平常化;一准期间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准期间政治、经济的反应(或商品经济发展 ) 。
分析第(1) 问,依据资料一“曲不离词,词不离曲,相辅相成,曲词共同走上了繁华
之道”得出曲的发展推进词的兴隆;依据资料一“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得出造
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良促使词的繁华;依据资料一“大量的官宦、文人、歌伎、百姓纷繁填词”得出市民阶层的需求;依据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繁华是宋词兴隆的根来源因。
第(2) 问,第一小问,依据资料二“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走进了千家万户”“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弘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建性的阐说”剖析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联合所学知识,可分别从封建专制统治日趋腐败、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市民阶层日趋扩大等方面剖析
解答。
第(3) 问,依据两则资料并联合所学,可从渐渐世俗化、平常化,社会心识与社会存
在的关系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