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滨海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滨海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日终曲
①南阿尔卑斯山的仲夏美丽而明亮。
两个星期以来,我每天都为了夏天即将结束而忐忑不安。
在阿尔卑斯山南麓,夏日在雷雨中挣扎,然后轰轰烈烈地匆匆死亡,迅速消失,这过程几乎已成定律。
②当雷雨在天空肆虐几天之后,当无数的闪电,轰隆不止的雷声交响曲,以及温暖狂暴的大雨终告平息之后,某个早展或者午后,曾呼风唤雨的云层散去,温柔澄净的天空中净是秋天幸福的颜色,而周遭的风景褪去了些许色彩,阴影逐渐浓烈、深沉、扩大。
③去年夏天的雷雨十分可怕,夏日狂野地抗拒死亡,那临死前的狂怒,那壮烈的忿恨,那挣扎不屈令人胆战心惊。
然而,一切终是徒劳,几番狂啸后,夏日终究无助地消逝了。
今年的仲夏似乎不会如此狂野,不会拥有如此戏剧性的结束。
④近日散步时,我在阴凉的石窖酒馆享受面包、乳酪和葡萄酒的乡村式晚餐。
那几天,从散步到返家的途中,最特别的是那沉潜的夏末之美,它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当时,温暖的空气均匀分布,空气缓缓冷却,夜露静静凝结,那样的夜晚显得特别不平凡。
日落后若外出漫步两三个钟头,便可从身边无数的小小波动中,感受到这种夏日的挣扎。
⑤白日留下的暖空气顽强地聚集着,隐匿在每一座森林、每一丛灌木及每一条山谷道路中,抵抗着风的吹袭。
山丘西侧的森林是暖空气的重要藏匿处,因此漫步于洼地、河谷或森林中时,由于树木的种类或疏密不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空气的变化。
在这暗无星月的森林中,我借着些微的空气流动变化来感知周围景物。
⑥一走入森林,膨胀的暖流迎面扑来,仿佛热气从暖炉中流泻而出。
随着森林的浓密稀疏,温热的空气或膨胀、或减弱。
湿湿的凉意令人感觉到河道的存在,它们虽早已干涸,但泥土中仍残存着湿气。
⑦同一地区的气温也因地点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这初秋仲夏交替时节,更令人明显地察觉温度的变化。
就像冬季里光秃秃山头的玫瑰色,就像春天空气的湿润和植物的生长,就像初夏夜蛾的成群飞舞,在这样的夏末夜晚里,在奇特的空气变化中漫步,感官所经历的体验,同样也强烈地影响着人的生命力与情绪。
⑧昨夜从石窖酒馆漫步回家途中,一阵湿凉冷风从草地和湖面吹拂而来。
森林中令人惬意的暖空气逗留着,匍匐在金合欢、栗树和桤树之下。
森林抗拒秋天,夏天抗拒死亡,这都是对命运的顽强抵抗!
⑨同样,当生命之夏流逝之时,人们也抗拒着衰竭与死亡,抗拒着自宇宙间逼近的生命冷流,抗拒着
生命冷流入侵自己的血液之中。
于是,带着全新的挚诚,人们沉醉于生活中的小玩笑及各种声响,沉醉于生命表象中的种种美好,沉醉于颤抖着的缤纷色彩,沉醉于匆匆飞过的云影。
人们从充满恐惧的微笑中抓住逝水年华,从注视自己的死亡中获取畏惧与慰籍,同时战战兢兢地学会了面对死亡的艺术。
⑩森林不再翠绿如昨,葡萄叶开始转黄,叶下垂吊着蓝色、紫色的果实,傍晚的山峦闪烁着紫色光芒,天空带着翠绿色,渐渐步入秋天。
之后呢?之后不能再前往石窖酒馆,不能去阿格诺湖午泳,也不能在栗树下小坐或作画了。
能回到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工作岗位的人,能陪伴爱人的人,能回到故乡的人都是幸福的。
梦碎的人,天气一变冷就躲到床上的人,因为逃避而踏上放逐之路、成为异乡客、旁观那些拥有故乡与朋友的人,看他们如何努力辛苦,看战争与横祸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降临,破坏他们所有的信仰与努力。
正是这种无所事事、无所信仰甚或失望的人,才看得见真相一一老人以对真理的偏爱取代年轻人的乐观,因而只有他们看得见苦涩的生命真相。
⑪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冷眼旁观一切——看着这世界在乐观者的旌旗下如何日臻完美;看着每个民族如何觉得自己日益神圣完美;看着艺术、运动及学术领域里的新巨星及新潮流如何借由报纸而声名远播;看着一切事物充满生命的光和热,充满感激,充满高昂的生命力及强烈的不死意志。
生命的焰火一波接一波,就和提挈诺夏日森林里顽强的热空气一样。
生命之戏永远激昂,内容虽贫乏,但对抗死亡的奋斗永不停息。
⑫在冬天来临之前,还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
蓝色的葡萄将又柔又甜,小伙子们边唱山歌边摘葡萄,头系彩巾的年轻女孩站在金黄色的葡萄叶中,宛如美丽的野花。
许多美好事物等待着我们,今日看似苦涩的事,他日将结出甜美的果实。
眼前且等待葡萄成熟,等待栗子落下,同时期望能享受下一次的月圆之乐。
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
老者何等幸福,
炉热,酒红,
甚至平静地迎接死神——
只是,且慢,不在今朝!
(取材于德国黑塞的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夏日将逝的景象。
B. 第⑦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将温度变化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
C.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对夏天狂野挣扎的畏惧,而喜爱秋季的沉潜、冬季的平静。
D. 作者写老人冷眼旁观一切,其实是说其睿智地审视、观察世间一切生命活动。
2. 文章写夏日告别情态,去年和今年有怎样不同的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 文章结尾,“炉热”“酒红”两个词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作者引用这几句诗有什么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洛舍漾
张抗抗
①洛舍,杭嘉湖平原一个水乡小镇。
②洛舍是个喜乐的名字,北宋宣和年间,此地曾有“乐舍”之称,意即江南富庶宜居之地,也有说指南迁至此的洛阳人集居地,至近代终定名“洛舍”。
镇北有一个“大漾”,其水面浩阅,水波淼淼。
我小时候站在大通桥头嘹望“洛舍漾”,觉得它像大海一样,坦坦荡荡望不到边际。
③“漾”——水流长、水摇动貌。
《辞海》“漾”字解:泛、荡之意。
漾水,古水名。
漾漾,水波动荡。
那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山楂树”歌词: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
④曾经的洛舍小镇,是温暖的外婆家。
外婆离世很多年,小镇依然是外婆家。
我离开小镇半个多世纪了,小镇依然是永远的外婆家。
半个多世纪之前,从杭州去洛舍,坐摇橹的木船在大运河走一夜、后来是时长五小时的小火轮、再后来,通了汽车、再后来,是高速公路。
河港一年年少下去,楼房一年年多起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小镇填河铺路填河建房,水乡成了平地,失去河流的小镇,就像饥渴多病的躯体,有了衰颓之相。
每次回去探望它,心里都有隐隐的痛。
⑤幸好还有一座碧水盈盈的洛舍漾,安静地守护着小镇。
湿润的水汽从湖上飘过来又散开去,犹如甘霖洒在小镇的上空。
幸好洛舍是洛舍漾的小镇,洛舍漾用它丰沛的水滋润着、养护着小镇,于是,很多年后的一个春天,小镇苏醒过来。
⑥我有几年没来外婆家了呢?变化恰恰就是在这几年里发生的。
当我再次踏上洛舍镇的大通桥,我见到的是一座秀雅的小镇,临河一长排高大密集葱翠的香樟树和整洁的石板路,拉开了水乡情韵的序幕:白墙黛瓦的古镇老屋,保留了老镇的房屋风格,白墙上搭建着精致的黑瓦雨檐,是老房子的格调。
河埠头是必须有的,设计成了一条带篷顶的方头船形状,有妇人蹲在水边洗涤,河水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从洛舍漾来又到洛舍漾去的河水,清凌凌慢悠悠,像水乡人悠闲散淡的性格,更像一幅幅烟雨朦胧的水墨画。
在这幅图画中,河埠与船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代表着水乡活着的生命,以及一种未被侵犯或改变的生活方式。
再往前走,脚步停下了,一幢砖房门楣上写着“洛舍站”三个字。
认出这是哪里了吗?当年你从杭州来,就是在这里下船的。
哦,是轮船码头!码头依稀还有旧日的影子,一级级通往河里的石台阶,或许留着我幼年的脚印儿。
尽管不再有轮船往来,小镇却保留了这个码头。
我看见了多年前的洛舍站,从大运河来的客轮渐渐靠岸,雾气中隐隐可辨出码头上那个等候我们的熟悉身影,河上的风,掀起外婆带襻扣的衣襟……
⑦短短几年,小镇的变化令人吃惊。
当年我插队的陆家湾村,环村皆水港,从镇上走水路,小船穿过
洛舍漾,得大半个小时,或步行穿过砂村和张家湾,也得近一个钟点。
而今陆家湾与张家湾已合并张陆湾村,从镇上开车过去只几分钟。
陆家湾的大樟树依旧繁茂,村中心那个终年水量丰盈的大水塘,用条石砌垒加固,周围配有石凳长椅,成为村民的休闲场所。
当年木条凳的俱乐部,改建成了舒适的文化会堂,旁边还有一个小型村史馆。
村里的小河小桥都在,想起我和两个同班女生在河里学习划船,那条木船歪歪斜斜地一次次撞击着两边的河岸,却怎么也划不进洛舍漾。
⑧是的,那一年我十九岁,正是“诗和远方”的年龄,小村子已容不下我的理想。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个月夜,我辗转坐上长途汽车回到杭州,报名去北大荒。
然后又返回陆家湾村,收拾完行李后,叫了一条小木船,把自己的私人物品运去洛舍码头。
我几乎像逃离一般告别了陆家湾,当时外婆正在杭州,我却没忘记把生产队分给我的那只竹榻送去了外婆家。
小船穿过苍茫迷蒙的洛舍漾,看不见前方的岸在哪里。
灰色的水波一浪一浪地拍打船舷,唰的一声,船底擦过了湖上的鱼寮,金色的鳜鱼从水面上跃起。
那一刻我听见了洛舍漾的心跳,如同我青春慌乱的激情。
洛舍漾终究没有留住我,但我在离开后的很多年中,洛舍漾却像一幅模糊而又清晰的黑白照片,从未被记忆覆盖。
⑨半个世纪之后的这个春天,洛舍漾辽阔的湖面依旧烟雨朦胧,是我多年前熟悉的水景。
漾水平静而淡定,冷眼察看着世事沧桑,波澜不兴处变不惊。
很久以前的日子渐渐从水的深处浮上来,那时候,老镇的小街商铺盈客,临河有一长排茶馆面馆,房屋都站在水里,底下用一根根圆柱撑起来,像一只只长脚鹭鸶。
从河上摇来小船,叫卖青菜鲜鱼,从窗口把竹篮放下去,提上来就是,再把钱币放在竹篮里放下去付账。
小镇往昔的日常风景,那些安逸的旧时光已不复再现。
那一刻,我领悟了洛舍漾的温情与柔韧。
它拥有宽大包容的胸怀,咽下了也盛下了历史的所有苦难。
⑩如今的洛舍漾一如既往地荡漾着,慷慨地用它所有的气力,把一条条大船托举在湖面上。
洛舍漾有自己应循的水道,它终究要经太湖入黄浦江而汇东海。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地名的由来入手,意在表明洛舍漾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气息,进而引出下文对小镇变化令人痛惜的描述。
B. 苏醒后的小镇,不管是建筑还是生活方式,完全恢复了旧时的样貌,具有了江南水乡的情致,让作者倍感欣慰。
C. “水”是小镇人文与风景的精髓,寄寓着“我”深厚的情感,这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线索之一。
D. 本文叙述了小镇前后的变化,融入了作者对古城镇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5. 文中第6段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6. 第9段划横线句子中的“温情与柔韧”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谭婶婶跨出房门,心里就是个老大的不快,原来荷妹已把两个产妇掇弄起来,站在房里做操呢!三个人嘻嘻哈哈,又弯腰又踢腿。
产妇做产后体操,不是稀奇事,谭婶婶老早就在医院里看见过,但她不想在自己产院里实行这个,一则是她不喜欢女人家,特别是产妇,拍手顿脚的来这一套,而且她自己也学不上来;二则是乡里人坐月子,就讲究吃,睡,没兴过这个。
如今荷妹一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医院里的规矩搬过来用。
谭婶婶心里很不自在,便过来制止。
她神态严肃,话也很有分量,可是这三个人好象情绪一点也没受到影响,仍做着操,荷妹还笑眯眯地说道:
“婶婶,这比吃药好,又活络筋骨,又帮助身体恢复。
”
“这很好,比整天瘫在床上好!”那个先进生产者阿玲也帮着说,接着另一个产妇也说做操好。
谭婶婶看她们都说好,自己反倒没意思起来,只得勉强笑了笑,说:“你们说好,那你们做吧!”
“婶婶,一会儿我们来做水管吧!”荷妹一点也没忘记土造自来水。
“哎呀荷妹,你一桩一桩的来嘛!一桩没弄好又是一桩。
”谭婶婶说完就走了出来。
一天到晚,谭婶婶的手脚是不肯停的,可是今天她走到中间屋里摸摸,又到厨房里走走,好象做什么都不实在。
听产妇房里又热闹起来,荷妹喊着“二二三四”,两个产妇一边做操一边笑,三个人不断地嘻嘻哈哈。
本来安安静静的产院,现在好像有一股什么风闯了进来,把一切都搅乱了。
谭婶婶想了想,就拿了一只竹篮,迅速地走出了产院的大门,她想出去,离了这里,眼不见为净,去养鸡场给产妇领鸡蛋。
……
谭婶婶回到产院,还没跨进屋子,就愣住了。
这里也改了样子。
这一间那么细心收拾过的办公室,粉刷得雪白的产房,现在却是满地的木屑竹片。
凳子放到了,那个盛米的木桶已在靠底的地方凿了一个洞,几支新砍来的竹子横在地上,门口烧了一堆火,火焰还没熄灭。
还有,还有那雪白的墙上,已打了水桶大的一个洞,荷妹在洞边接竹管,那两个产妇也在递这拿那地帮忙。
她们一见谭婶婶回来,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
“自来水?对,还有自来水……”谭婶婶扶起一张凳子坐下,她觉得向她涌来的东西太多,她累极了。
荷妹突击了半天,料想婶婶见了一定会又惊又喜。
她拭着汗,等了半天,婶婶却一声不响。
她迷惘了。
“婶婶,水自己流进来不好么?”
“……好!”水自己流进来怎么不好!当然好。
不过谭婶婶不能理解,荷妹为什么要这样着急地去弄它,好像是没自来水就不能生活似的,便开口说道:
“二丫头,乡里当然不像城里那么方便,我们什么都学城里,肩膀也怕碰扁担了,这可不好。
”
“对!”荷妹收敛起笑容,认真地说道,“不过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还是肩膀碰扁担,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
谭婶婶迅速地朝荷妹看了一眼,荷妹咬住嘴唇不响了。
“荷妹说的倒是一句老实话,谭婶婶。
”阿玲心直口快地说道,“能做的不做,这不是落后?这样一来,不是又省事,又卫生,又科学,回去我也推广去。
”
“是啊!”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悉啊!自己曾经说过的,三年前头,推广新法接生的时候,自己对许多人说过“又卫生,又科学”,对妇女说,对妇女的男人说,对婆婆说,对妈妈说,其中对潘奶奶①说得最多。
现在,谭婶婶看看刚做起来的自来水管,荷妹带来的氧气瓶,白色的护士帽,还有荷妹那对亮晶晶的眼睛,最后,谭婶婶看着那盏静静垂挂着的电灯……
“婶婶,”荷妹刚才把阿玲说过的几句话咽回去,可是,到底没忍住,还是吐了出来,“婶婶你知道我们现在往前面奔,不是奔个衣暖肚饱,像从前那样。
我们现在奔的是共产主义啊!你看,我们现在有电了,我们还要想办法来利用电,电疗,电打针,早产儿用电暖箱……”
仿佛有一股看不见的风暴席卷而来,仿佛滔天的巨浪向前扑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谭婶婶忽然非常清楚地理解了三年前潘奶奶的心情,那时候为什么潘奶奶对她跳脚,又对她诉苦,为什么有时候又苦了脸,谭婶婶现在知道,那是她恐慌,却又不肯承认自己落在时代的后面。
“难道,我现在就像三年前的潘奶奶?……”
天,骤然间阴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昨晚有风圈,现在果然起大风了。
她站起来,想找些事做,她习惯地拿起了水桶扁担,但恰好这时竹管已接到井边,荷妹欢呼起来,阿玲她们也拍起了巴掌,她又悄悄地把扁担放下来,她不知所措了。
她竭力想在这时候也找一点事来忙一忙,跑一跑,以证明自己在这里的作用,可是什么也想不起来。
真奇,平常匆匆而过的时间,今天却拉得那么长,那么长……
(节选自《人民文学》一九六○年六月,有删改)【注】①潘奶奶:一个旧产婆(在旧社会的农村俗称接生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借发生在农村产院的小事,展现了主人公谭婶婶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斗争,鼓励安于现状的人们追求新生活。
B. 小说中作者的叙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常常胶着在一起,让读者既能真实地听到作品中人物的心声,又能直接体味到作者的意向,如小说的最后三段。
C. 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出场的四个女性人物言谈、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详略得当,而重点是对荷妹的革新行为和心理感受的描写。
D. 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通过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思想的转变,显示出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进步。
8. 请概括小说中谭婶婶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以“静静的产院”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延秀,吉州吉水人。
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
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
改知隆兴府奉新县,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械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
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还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
”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
入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其惟朋党之论乎!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前事已然愿陛下公听并观曰君子从而用之曰小人从而废之皆勿问其某党某党也”
绍煕元年,会《孝宗日历》成,参知政事王蔺以故事俾万里序之,而宰臣属之礼部郎官傅伯寿。
万里以失职力丐去,帝宣谕勉留。
会进《孝宗圣政》,万里当奉进,孝宗犹不悦,遂出为江东转运副使。
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
开禧元年召,复辞。
明年,升宝谟阁学士,卒,年八十三,赠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前事已然愿/陛下公听并观/曰君子从而用之/曰小人从而废之/皆勿问其某党某党也/
B. 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前事已然愿/陛下公听并观曰/君子从而用之/曰小人从而废之/皆勿问其某党某党也/
C. 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前事已然/愿陛下公听并观曰/君子从而用之/曰小人从而废之/皆勿问其某党某党也/
D. 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前事已然/愿陛下公听并观/曰君子从而用之/曰小人从而废之/皆勿问其某党某党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谪,一般指降职,也指平级调动。
文中指降职。
B. 丁父忧,指遭遇父亲的丧事。
古代官员遭遇父母丧事须回家居丧。
C. 东宫,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也用来借指太子。
D. 朋党,指封建时代为了个人利益而勾结在一起的官僚集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万里屡受举荐提拔。
张浚入朝为相,向朝廷推荐杨万里,陈俊卿、虞允文为相时交相举荐杨万里,东宫讲官缺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
B. 杨万里为人打抱不平。
侍讲张栻因为奏论张说一事而出守袁州,杨万里上书直言请求留下张栻,并用和同之说来劝说虞允文,最后张栻留了下来。
C. 杨万里受到皇帝称赞。
杨万里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时,盗贼沈师侵犯南粤,他率兵前去平定。
孝宗称赞他有“仁者之勇”,并打算重用他。
D. 杨万里积极推荐人才。
王淮做宰相时向杨万里询问宰相首先要致力于什么事,杨万里认为首先是招纳人才,并列出朱嘉、袁枢以下六十人奉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2)会《孝宗日历》成,参知政事王蔺以故事俾万里序之。
14. 杨万里是如何对待朝廷在江南使用铁钱一事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本应是美景,词人却企盼它能早日“了”结,可见内心悲苦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