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历史中考仿真试题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开封市历史中考仿真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了如下资料:“禹传子,家天下”“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 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中的国家产生与发展历程。
选项A,“禹传子,家天下”指的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是国家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表明国家已经产生并发展。
“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这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而实行的政治制度,也体现了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因此,这三个资料都围绕着“国家的产生与发展”这一主题,故A项正确。
选项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更多地是指秦朝之后,如汉朝、唐朝、清朝等时期对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题目中的三个资料不完全吻合,故B项错误。
选项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要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或三国时期的政治局面,与题目中的资料不符,故C项错误。
选项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主要描述的是唐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与题目中的资料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文化上采取的措施是()
A. 用汉语
B. 迁都洛阳
C. 改穿汉服
D. 改革官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选项A,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用汉语”,即要求鲜卑族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这是为了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故A项正确。
选项B,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为了摆脱鲜卑旧贵族的保守势力,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与文化措施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
选项C,改穿汉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措施,旨在促进民族间的融合,但并非文化措施,故C项错误。
选项D,改革官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举措,主要是借鉴汉族的官制体系,以加强中央集权和提高行政效率,与文化措施不符,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
3、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中,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这主要是因为进士科()
A. 注重考查诗赋
B. 选拔官员的标准是门第
C. 创立于隋朝
D.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中进士科的特点和影响。
选项A,注重考查诗赋是进士科考试内容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选项B,科举制是打破门第限制,按照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制度,与门第无关,故排除。
选项C,进士科确实创立于隋朝,但这不是唐朝时期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的原因,故排除。
选项D,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进士科,它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才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通常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治国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因此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故D项正确。
4、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以下关于唐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被誉为“贞观之治”
B.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与边疆各族的联系
C. 唐朝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 唐朝的对外政策是开放的,对外交流频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相关史实,要求选出表述错误的选项。
选项A,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故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允许和少数民族通婚,加强与边疆各族的联系,故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C,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交子”,而不是唐朝时期出现的,故C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选项D,唐朝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对外交流频繁,故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5、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 圆形方孔钱
B. 刀币
C. 五铢钱
D. 铲形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货币的相关知识。
选项A,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废除原来六国各自的货币,这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
选项B,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等国使用的货币,秦始皇统一货币后,刀币被废除,故B项错误。
选项C,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管理,统一铸造五铢钱,故C项错误。
选项D,铲形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货币,随着秦始皇统一货币,铲形币也被废除,故D项错误。
6、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 打击异己政治势力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完善法律机制
D. 推崇儒家学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的共同点。
选项A,秦始皇焚书坑儒主要是打击那些反对他统治的儒家学者和方士,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并非主要是为了打击异己政治势力,而是将儒学作为官方哲学,通过儒学来加强思想控制,故A项错误。
选项B,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通过控制思想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秦始皇通过焚毁除儒家以外的书籍和坑杀儒生来消除异见,汉武帝则通过推崇儒学来统一思想,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加强思想控制,故B项正确。
选项C,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完善法律机制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
选项D,秦始皇焚书坑儒实际上是打击儒家学说,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推崇儒家学说,两者在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上是相反的,故D项错误。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B.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C. 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D. 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A
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起源于隋朝,但并非在唐朝就完善。
实际上,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真正完善并达到鼎盛是在宋朝。
宋朝时,科举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如增加殿试、糊名制、誊录制等,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公正、严密。
因此,A项中的“完善于唐朝”表述不准确,是本题的不正确选项。
B、
C、D三项均是对科举制度正确且全面的描述。
8、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玄武门之变—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B. 杯酒释兵权—靖康之变—王安石变法
C. 蒙古灭南宋—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D.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时间顺序的掌握。
A项中,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时间大致在875年至884年,而安史之乱则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因此A项顺序错误。
B项中,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961年),靖康之变是北宋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在1127年,而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年),所以B项顺序也不对。
C项中,蒙古灭南宋发生在1279年,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1405年至1433年)的海上远航活动,而戚继光抗倭则主要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C项顺序同样错误。
D项中,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则是1900年至1901年的事件,D项顺序正确。
9、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
B. 白居易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C. 杜甫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D. 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
答案:C
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材料选出关于唐朝诗歌表述错误的选项。
选项A,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被后人尊为“诗圣”,选项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B,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选项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C,杜甫的诗主要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史诗”之称,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选项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选项D,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选项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0、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完成于()
A. 南北朝时期
B. 唐朝中后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选项A,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但此时经济重心并未完全南移,故选项A错误。
选项B,唐朝中后期,随着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
但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完全南移,故选项B错误。
选项C,两宋时期,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超过了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同时,两宋时期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
故选项C正确。
选项D,明清时期,虽然南方经济仍然保持领先地位,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在两宋时期已经完成,故选项D错误。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完成于:C. 两宋时期。
11、下列哪项不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A. 统一文字
B. 统一货币
C. 统一度量衡
D. 颁布“推恩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选项A,秦始皇为了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这一措施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A项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B,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故B项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C,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这一措施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故C项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D,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削弱王国势力而采取的措施,与秦始皇无关,故D项不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
12、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局面称为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大一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盛世局面。
选项A,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与汉武帝时期不符,故排除A项。
选项B,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与汉武帝时期不符,故排除B项。
选项C,开元盛世,又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与汉武帝时期不符,故排除C项。
选项D,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局面称为大一统,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材料
清朝乾隆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然而,与此同时,欧洲正经历着工业革命的前夜,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并扩张其影响力。
这一时期的对比,不仅揭示了中西文明的差异,也预示着未来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如编纂《四库全书》,虽然在保存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加强了思想控制,对不利于统治的书籍进行了销毁或篡改。
与此同时,欧洲启蒙运动兴起,思想家们倡导理性、自由和平等,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经济上,清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农业得到发展,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
而欧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生产力和技术不断进步,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在对外关系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与世界的交流,错过了了解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机会。
而欧洲各国则积极寻求海外扩张和贸易机会,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问题
1、乾隆时期,中国在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政策?这些政策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经济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但限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转型。
文化方面:编纂《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文化遗产,但加强了思想控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
对外关系方面: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与世界的交流,错过了了解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结合材料,分析乾隆时期中国与欧洲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各自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案:
科技方面:中国科技相对停滞,缺乏创新;欧洲科技迅猛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技术的突破。
这导致中国在科技上逐渐落后于欧洲。
经济方面: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欧洲则逐渐形成了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这决定了欧洲在经济发展上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社会制度方面:中国维持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则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这导致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差异,影响了各自历史进程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3、从乾隆时期中国与欧洲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
答案:
1.开放交流是发展的重要动力。
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和孤立,而积极开放交流则
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技,促进自身发展。
2.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领先
地位。
3.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必要的制度变
革,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经济发展要适应时代需求。
过度压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只会阻碍社会经
济的转型和发展。
第二题
阅读材料:
以下是一段关于唐朝历史的重要记载,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以其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强大的国力和开放的外交政策而闻名于世。
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家族的影响力,最终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继位后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东起朝鲜半岛,西至中亚的咸海,南抵越南,北达蒙古高原。
唐朝的对外交流也非常频繁,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如日本、新罗、天竺(今印度)等。
同时,唐朝的文化也极为繁荣,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诗作为唐朝文化的瑰宝,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问题:
1、唐朝的建立者是谁?他推翻的是哪个朝代?
•答案: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他推翻的是隋朝。
2、简述“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实行均田制,促进农业发展;重视文化教育,推动科举制度的完善;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
这些措施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和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
贵的政治遗产和文化财富,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列举两位唐朝的杰出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并简要说明唐朝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唐朝的杰出诗人及其代表作品有很多,如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杜甫的《春望》、《三吏》等。
唐朝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唐朝诗歌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题
阅读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是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其起源可追溯至隋朝,完善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出具有才学的人进入官僚体系,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问题
1、科举制度最早在哪个朝代确立?其最初目的是什么?
答案
1、科举制度最早在隋朝确立。
其最初目的是为了打破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为官。
2、唐朝科举制度相比隋朝有哪些主要发展?请简要说明。
答案
2、唐朝科举制度相比隋朝有了显著发展。
首先,考试科目增多,除了常设的明经、
进士两科外,还增设了多种科目,如明法、明算等;其次,考试内容更加注重诗赋的创作,促进了唐代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繁荣;再次,考生来源更加广泛,不仅限于官僚子弟,普通士人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最后,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体系。
3、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请从政治、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答案
3、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政治方面看,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使得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文化方面看,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尤其是推动了文学、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从社会方面看,科举制度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寒门子弟也有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与活力。
第四题
阅读材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世界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同时,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以下是这一时期发生的几个重要事件:
1.戊戌变法: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中国发起了一
场旨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改革运动。
然而,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慈禧太后的政变,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2.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的命运,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面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圣雄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
作运动。
他倡导通过和平、非暴力的方式争取印度的独立和自由。
这一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基础。
问题:
1、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挽救民族危亡。
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慈禧太后的政变。
2、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答案: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为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和道路。
同时,十月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有何意义?
答案: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斗争。
这一运动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基础,提高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最终获得独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它也促进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团结,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