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诸城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诸城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
贵族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
也正是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发展。
汉武帝不惜重金和发动战争来换取汗血宝马。
马成为汉代绘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和内容。
唐太宗属马,也特别爱马。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
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群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是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
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群归为写意的类别,而唐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
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两组石雕虽然都刻画的是战马,实质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
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石料的选取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
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胡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
这样,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
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
像昭陵六骏,因为皆属初唐时代,故马体的肥臀细腿等特征颇有汉风孑遗,但较之于汉马,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像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皆细致入微,在生动传神上,与汉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马踏匈奴》是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大型圆雕,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霍去病征服入侵者、取得胜利的那一刹那,被踏于马下的匈奴首领手持弓箭仰卧在马腹之下作垂死挣扎状的场景。
静静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胡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权在握的静态与垂死挣扎的动态形成了完美统一。
昭陵六骏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刻画出骏马的飞驰、屹立、徐行三种姿势,表现出
六骏共同的雄健俊美的外形和勇往直前的气势,显示出它们的情谊,是古代以形传神的成功范例。
这两组石雕形象选取了动态和静态中的马的形象,并将其协调统一地安排在同一个整体中。
(摘编自肖顺、李雪松《汉唐石雕中“马”的艺术形象与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商周时代,马与贵族生活联系密切,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者骑马,贵族死后,马匹是比较重要的陪葬品。
B.统治者对马的重视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可见一斑;帝王对良马的喜爱,马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等,对“马艺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虽然汉武帝、唐太宗都爱马,但他们各自的审美趣味不同,导致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汉、唐两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D.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是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几乎不可超越的作品,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前者重意象造型,后者重写实造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深广的,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代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代表了两个时代独特的艺术面貌。
B.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两种艺术手法可以相互渗透,表现为二者的统一性,霍去病墓石雕群、唐昭陵六骏就是典型例子。
C.虽然唐昭陵六骏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塑造形象时,它也继承了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D.霍去病墓石雕群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它突出的创作特色是将艺术构思与石料选取相结合,据意取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一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以表现精妙传神的战马和人物形象。
B.昭陵六骏有汉马之遗风,但它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细致人微,因此,形象比汉马更加生动传神。
C.《马踏匈奴》表现霍去病战胜入侵者的情景,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胡人形成鲜明对比,静态与动态达到了完美统一,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D.昭陵六骏在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它刻画骏马的飞驰、屹立、徐行三种姿势,将动态、静态的马的形象安排在六骏的整体之中。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
编纂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立法更加系统集成,促进制度体系更加科学严密、更有效率活力。
(摘编自《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9月21日)材料二
记者2020年9月5日从清华大学法学院获悉,4日下午,“明理讲坛•民法典的实施系列讲座”第一讲成功举办,该讲座由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邀请著名法学家,从中观制度和微观规则层面对民法典做出阐释,并以在线会议和直播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首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以“民法典人格权编的亮点与适用”为题进行讲授。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表示,本次系列讲座既响应“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的要求,也是在民法典颁布数月后进行的冷静思考;既是同学们在疫情之后迎来新学期的“入学教育”,更是清华大学法学院为同学们提供的“开学第一课”。
(摘编自《清华大学法学院推出<明理讲坛·民法典的实施系列讲座>》,“新华网北京频道”2020年9月5日)材料三
民法典的生命在于实施,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好民法典提出的五个“加强”,重点从宣传教育、民事立法、民法典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入手,确保民法典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要及时修改民事法律保证民法典的统一性。
我国采取的是先制定单行法、后制定民法典的思路,民法典的出台,使原来制定的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等单行法同时废止。
有些规范同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要依据“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原则,及时修正和废止。
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要保障民法典的实施。
“徒法不足以自行”,民法典不只是调整民事主体关系的法律,也是行政机关执法的重要尺度,各级司法机关必须依照民法典进行民事审判活动,公正司法提高审判水平和效率。
各级司法机关要完善民事司法解释,使之同民法典及有关规范的精神相一致。
加强重点领域民事审判和督导工作,加强民事检察工作。
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
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要通过社区、工作单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多渠道的持续宣传,让大家了解民法典、遵循民法典、运用民法典,形成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人民群众只有掌握民法的基本制度,才能更好地保证自身合法权益。
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尤其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将民法典基本知识带进课堂书本,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摘编自《多措并举确保民法典得到有效贯彻实施》,“人民网理论频道”2020年6月18日)
4. 下列不属于民法典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项是()
A. 民法典是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中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B. 民法典的编纂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
C.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民法典条文最多,共1260条;体量最大,10万多字;编章结构也最为复杂。
D. 民法典宣传途径多种多样,清华大学法学院以在线会议和直播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解读具有开创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华大学法学院组织的系列讲座从中观制度和微观规则层面对民法典做出阐释,是专业学者进行冷静思考的结果。
B. 全民学法、守法、用法,了解、遵循、运用民法典,要想更好的保证自身合法权益,就需要掌握民法的基本制度。
C. 材料三引用“徒法不足以自行”来证明只是由民法典来调整民事主体关系还远远不够,需要其他法律协同发挥作用。
D. 民法典和相关单行法并非并行不悖,有的单行法在民法典颁布时同步废止,有的则要及时修正,以保持一致性。
6. 民法典的生命在于实施,请结合文本分析,如何促进民法典更好地实施?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
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
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
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精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
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
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
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描写徐老师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如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不惜笔墨交代了其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等。
这反映了作者写人叙事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B. 徐先生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C. 作者好像漫画高手一般,截取了徐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段,抓住其特征,寥寥几笔,便把徐先生刻画得形神兼备。
D. 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本文在描写徐老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语言轻松幽默,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另一种风格。
8. 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 文章最后写道: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麟,字元瑞,本安仁人。
世为南京广洋卫副千户,因家焉。
弘治九年成进士。
言官庞泮等下狱,麟偕同年生陆昆抗疏救。
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
录囚畿内,平反三百九十余人。
正德初,进郎中,出为绍兴府知府。
刘瑾衔麟不谒谢,甫五月,摭前录囚细故,罢为民。
士民醵金赆不受,为建小刘祠以配汉刘宠,因寓湖州。
瑾诛,起补西安。
遭父忧,乐吴兴山水,奉父框葬焉,逐居湖州。
起陕西左参政,督粮储。
都御史邓璋督师,议加赋充饷,麟力争。
会陕民诣阙诉,得寝。
寻迁云南按察使,谢病归。
嘉靖初,召拜太仆卿。
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
中官耿忠守备紫荆多纵,麟助奏之。
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通课以偿,皆报可。
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
再引疾归。
起大理卿,拜工部尚书。
四司财物悉贮后堂大库,司官出纳多侵渔,麟请特除一郎官主之。
帝称善,因赐名“节慎库”。
已,上节财十四事,汰内府诸监局冒破钱,中贵大恨。
及显陵工峻,执役者咸觊官。
麟止拟赉,群小愈怨。
会帝纳谏官言,停中外杂派工役,麟牒停浙江、苏、松织造,而上供袍服在停中。
中官吴勋以为言,遂勒麟致仕。
久之,显陵殿阁雨漏,追论麟,落职。
麟清修直节,当官不挠。
居工部,为朝廷惜财谨
费,仅逾年而罢。
居郊外南坦,赋诗自娱。
中为筑一台,令为构堂,始有息游之所。
晚好楼居,力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
年八十七卒。
赠太子少保,谥清惠。
(节选自《明史.刘麟传》)
10.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言官庞泮等下狱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B. 寻迁云南按察使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
C. 征道课以偿,皆报可求人可使报秦者
D. 追论麟,落职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11.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世为南京广洋卫副千户,因家焉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 为建小刘祠以配汉刘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C. 麟请特除一郎官主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D. 执役者咸觊官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麟恪尽职守,为官清廉。
任职刑部主事时,刘麟甄别核察囚犯,为三百九十多人平反,罢职绍兴知府后,对百姓凑钱赠送的路费,刘麟分文不取。
B. 刘麟不附权贵,指斥不端。
因为不拜谢权宦刘瑾,刘麟出任绍兴知府五个月后便被革职为民,守备紫荆关的宦官耿忠为人骄纵放肆,刘麟上奏弹劾。
C. 刘麟直言敢谏,恤民体国。
担任陕西左参政时,都御史邓璋奏请加征赋税,刘麟极力争辩,任职工部时,刘麟主张节约财用,并淘汰内府所贪财物。
D. 刘麟从容闲居,执贫自足。
罢官居住南坦时,刘麟以赋诗筑台、修堂自娱。
刘麟晚年喜居楼阁,因无力修建便在屋梁上悬挂篮舆,曲身其中自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
(2)中官吴勋以为言,遂勒麟致仕。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道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屠”字下得尤为精妙。
“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C.“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15.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琵琶女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自己年复一年的欢场生涯。
(3)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两句是“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
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
“蚊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
“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
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
总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标题: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小李对这件事提出的刍议很有见地,希望大家能按照这个思路认真思考,找出一条更宽阔的道路。
B. 您虽只比我虚长几岁,但对事情的看法却高我很多,真诚希望您不吝赐教,指出我生活中的错误。
C. 看在我的薄面上,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大家都冷静冷静,不要让事态的发展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D. 您的画作山水一体、大气磅礴,很有古韵,作为补壁之用,真是让我家的客厅有了一种盎然古趣。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
(法国·伏尔泰)
班级计划举行“抗挫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请你恰当引用其中的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题中C“但他们各自的审美趣味不同,导致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汉、唐两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表述脱离原文,属于强加因果关系。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题中D项中“据意取材”与原文不符,参见原文“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B项中“形象比汉马更加生动传神”曲解文意,原文说“在生动传神上,与汉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4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