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学生不良劳动习惯调查研究及相关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中段学生不良劳动习惯研究及相关对策
——以温州市蒲鞋市小学为例
摘要:劳动是生存的基本能力,不良劳动习惯的长期存在,有碍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影响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整个民族的进步。
本研究从劳动习惯所涵盖的劳动态度、劳动意识2个维度出发,从学校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我服务能力三方面,对温州市蒲鞋市小学中段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教师访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小学中段学生存在某些较为普遍的不良劳动习惯;性别差异较大;不同家庭环境和不同劳动内容的差异显著,对学生性格品质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以此研究为基础,分析小学中段学生不良劳动习惯形成的诸方面原因,并提出纠正对策研究。
关键词:小学中段学生;不良劳动习惯;纠正
一、小学中段学生不良劳动习惯概况及其成因
(一)不良劳动习惯现状分析:
1.小学中段学生劳动习惯总体概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蒲小中段学生已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从总体上来看,中段学生劳动态度较为端正,且具有一定的主动劳动意识。
但普遍存在意识劣于态度的现状。
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较为薄弱。
另外,学生之间两极分化较为显著,一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良劳动习惯较多,从数据分析可知,更多的学生或家长选择“我不能肯定”,即说明大部分学生不能够总是保持一个很好的劳动习惯,不良劳动习惯或多或少或不经常性的反映在学生身上。
具体从家务劳动、学校公益劳动和自我服务三方面考虑,三、四年级的学生自我服务能力相对较强,家务劳动与学校公益劳动在劳动意识与劳动态度方面都不如自我服务劳动。
学生在家比在校更为偷懒,家务劳动的习惯劣于学校公益劳动。
这也从侧门反映出家长们对学生劳动教育的态度。
性别差异方面,男生的劳动态度不如女生端正,主动劳动的意识也不如女生强烈,且男女生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
很多学生迫于在校教师和同学的共同监督影响,在校尚且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劳动习惯,但在家就原形毕露,能偷懒则偷懒。
在家在校劳动习惯对比显示,在家的劳动态度明显不如在校端正,且低于平均水平。
在家的劳动意识也不如在校主动与强烈。
家务劳动在学生不良劳动习惯的纠正过程中起着一个重要作用。
学生对于自己的不良劳动习惯有一定的认知,但没有去改正的想法。
通过教师访谈,笔者了解到现今主要存在着两种情况。
一为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劳动习惯。
二为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劳动技能都没掌握,例如如何握扫把,
因此根本不会也不愿进行劳动。
通过教师访问所得,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劳动习惯特别是劳动态度较为不满意。
学生多被某种规定制约着进行劳动而非主观意愿上的愿意劳动。
综上所述,学生并不能保持一个较为稳定且良好的劳动习惯,且存在着诸多内部差异。
2.小学中段学生劳动意识不强
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对部分教师及家长的访问,加上实地观察,小学中段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较为薄弱。
除自我服务能力方面外,家务劳动和学校公益劳动即俗称的值日方面的主动劳动意识明显有待提高。
且男女生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的主动劳动意识明显不如女生来的强烈。
具体落实到细节处,从以下4处行为中显示出学生的劳动意识普遍仍不够强烈,不够主动的劳动意识问题反映了中段学生的一重要不良劳动习惯问题。
1)看到地上有废纸或其他物品,大约53%即超过一半的学生不能够做到经常性
的主动捡起来。
2)发现桌子歪了,约60%的学生不能够做到经常主动的对桌椅。
3)在家有约75%的学生不能够做到经常性的主动帮忙做家务。
4)在校约80%的学生不曾主动提出帮其他同学做值日,当然这一项一定程度上
与学校值日工作的分工制度有关。
5)在明确知道自己的事情该自己做的情况下,仍有超过1半的学生不能够保证
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a)另外,通过对个别教师的访问,大部分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的主动劳动意
识不够强烈,劳动多要依靠一定的制度规定才能进行。
学生特别是四年
级学生多为“不得不”进行劳动。
而在家里,少了值日小组制度的存在,基本无主动劳动的意识。
值日组长也普遍反映有个别学生总要组长对其
进行监督,或在操场上找到该同学,该生才愿意值日。
综上所述:主动劳动意识不足与有意识没行动这两个问题较为普遍的存在在中段学生之中。
3.小学中段学生劳动态度不够端正表现剖多
让学生拿起扫把扫地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认认真真的扫地。
小学中段学生的不良劳动习惯具体表现在不良劳动态度上。
小学中段学生的劳动态度状况不容乐观。
从调查所得分数上看,3.18的总体分数说明了大部分家长或学生选择的是“我不能肯定”选项,这说明更多的学生不能始终如一的端正劳动态度,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良劳动习惯。
男女生方面差异显著,男生劳动态度端正程度远不及女生,三四年级上则没有显著差异。
而与劳动意识相同,家务劳动中的劳动态度最为恶劣,而自我服务劳动中的态度较
好。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访谈分析及实地观察,笔者发现在态度方面小学中段学生存在着点不良劳动习惯。
1)只愿意干轻松的活。
a)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82.5%的学生最喜欢“擦黑板”这一活动,
而扫地则是学生最不愿意干的。
即使有23.6%的学生喜欢拖地,在对拖
地的学生进行随机访问时发现,更多的学生喜欢拖地的原因是因为觉得
拖地好玩,孩子们并没有认认真真的拖地,而是把拖把当滑板,边滑边
拖地,由此喜欢上了拖地。
由此可见在拖地时的态度不够端正。
b)若在值日任务由值日组长规定的班级中,每天光是决定各自的值日任务
就需花上相当长的时间,学生总是喜欢干轻松的活,由此引发的争论纠
纷也不少。
2)不能够一心一意的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
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均显示了只有
不到1/3的学生能够做到一心一意的进行劳动活动。
劳动态度不够端正表现在:
a)做一会,停一会
b)边做边讲话或注意力转向别的事物
c)还没做完几就不想做了或干脆不做了
d)地上若有一些较难扫掉的东西,如米粒、菜渣等,学生不愿意用纸巾去
处理掉这些赃物,而是任其粘在那影响整体效果。
3)劳动责任感不强。
不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劳动任务。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需要看到别的同学开始值日了才开始。
也有同学总是乘没人发现便逃跑,平均每班存在着1名这样的学生。
4)不珍惜劳动成果。
约60%的学生在其他同学在拖地或扫地时不能做到自觉的绕道或走边上通过。
约21%的学生即使经提醒也依然大摇大摆的踩着别人的劳动果实上路。
5)劳动效率太低。
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劳动效率过低虽然与学生的劳动能力相关。
但通过访问得知,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劳动效率低的原因是其从态度上就不愿意劳动而非其劳动技能较为薄弱。
类似边扫地边和其他同学嬉闹的不良劳动习惯使得学生不能够在学校所提供的充分的午间劳动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
问卷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值日小组无法在午间管理铃响前完成值日任务。
实地调查也发现,很多班主任在铃响后依然指挥着学生进行值日扫尾工作
4.小学中段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自我服务,但有待加强
小学中段学生总体上来看已具备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基本知道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人数却远没有有此意识的人数来得多。
自我服务态度较为端正。
男女生方面依然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强于男生。
尽管从整理上来说中段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并不是很弱,但在具体事情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一些较为简单的事情如穿衣服、系红领巾和整理书包等学生都能做到自己动手。
但像叠被子、整理房间、自己盛饭、房间垃圾及时清扫等,能够做到自己动手的学生比例相对较少。
大多数学生现阶段不懂得如何烧饭,更不用提做菜了。
还有一些应属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活动如自己洗自己的红领巾或袜子等小件衣物、在家口渴了自己倒水等等,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建立此意识并将之付诸于行动。
综上所述,不良劳动习惯在自我服务能力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于还有一大部分本应属于自己动手劳动的事情学生不能够做到自己动手进行劳动。
5. 不良劳动习惯与学生个人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有耐心、有责任心、做事情有毅力,能够持之以恒且较为勤俭的学生,劳动态度相较于无上述品质者更为端正。
其中,责任心的相关性最大。
在于教师进行访问时也发现,一些劳动习惯较好主要表现为劳动时的态度较为端正,愿意劳动的学生平日里更有责任感,因此,教师一般选择那些有责任心、有魄力且自身劳动习惯较好的学生担任值日组长。
且这些学生一般来讲更有毅力,更愿意吃苦。
(二)不良劳动习惯形成原因分析:
1.学生因素
现今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且如今生活条件日益提高,学生不需要承担较多的家庭负担,学习几乎成了学生的唯一任务。
学生本身对劳动的兴趣不浓,没有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及劳动的意义。
劳动兴趣得分只处于中等水平,男生的劳动兴趣尤为低。
一部分学生认为劳动很累、很麻烦,脏点垃圾多点也没关系,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劳动是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不干总有人会进行劳动活动的,这一点在家更为明显的显现出来。
没有劳动兴趣,在校的劳动活动多是被迫进行,在家则享受着独生子女的“权利”,劳动态度不够端正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还有一部分学生已形成了许多不良劳动习惯,更多的学生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良劳动习惯,但总是易受那些有着诸多不良劳动习惯同学的影响,而使得自己的一些不良劳动习惯得以放大或持
续。
例如一些愿意劳动、较为认真负责的孩子在看到其他孩子总是不劳动,不按时完成任务,有些甚至需要代替这些孩子去完成他们的任务时,心中便会觉得不舒服,原本愿意值日的心情也就没了。
正如总是让一个人打扫工地,该孩子会觉得不公平一样。
2.学校因素
班级氛围:
不同班级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状况大不一样。
在调查中发现一个经常性得到“绿色班级”称号的班级学生不良劳动习惯较少或不是很普遍,而一个经常性得不到“绿色班级”称号的班中学生的不良劳动习惯较为普遍的存在。
另外,不同的值日制度也影响学生的劳动习惯,反映出了不少不良劳动习惯。
如某班没有固定的值日工作岗位表,仅仅是确定值日小组与组长,每天中午和晚上的值日工作让组长进行分配,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避免让某位学生一整个学期都只干同一劳动活动,之二是避免由于劳动活动有轻重之分而让学生觉得不公平。
但由于学生存在着诸多不良劳动习惯,如喜欢干轻松的活,特别不喜欢扫地等等,分配任务的时候总会引起纠纷,不少同学带着不情愿的心情去扫地或去倒垃圾,自然不会认认真真的进行劳动。
久而久之变会愈发产生对劳动的厌恶心理,且不容易纠正。
教师态度:
通过与教师的访谈,发现现今教师普遍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纠正一些不良的劳动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却被一系列现实因素诸如班级学生成绩考评、教师本身的职称评定等而忽略了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且在劳动这一方面无法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
教师们更多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针对学生的不良劳动习惯,教师们更多的是采取一些罚、训的方式来纠正。
但扫地不认真,继续扫,使得学生更加不愿意扫地,扫地在大多数情况下变成了惩罚学生的方法,诸如今日作业没交、表现不好等等的惩罚方式均为扫地,有时候某位学生还要罚扫一天甚至一个礼拜的地,或是今天全组的值日任务全由该生包办。
种种扫地形式的惩罚劳动使得学生对扫地等劳动活动更加没有了兴趣,没有兴趣,不良劳动习惯的纠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另外,某些教师为了班级的卫生状况不被扣分,在无法让那些不愿意劳动的同学劳动的前提下,总是让那些乖乖牌扫地或拖地,久而久之,那些不愿劳动的学生依然不愿意劳动,而原本劳动态度较为端正的学生因为觉得自己每次的任务都很重,觉得不公平而渐渐地也不愿意进行劳动。
不良劳动习惯的现状愈演愈烈。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学生不良劳动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
若是在校还有老师这块大石头压着学生的话,那么一些孩子一旦回到了家,变如同笼子里的老虎搬放养出来
而彻底散漫了。
学生在家的不良劳动习惯相较于家里更常见。
原因有5:
a)现如今超过一半的家庭会不定期的雇佣钟点工。
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们
耳濡目染就会觉得打扫卫生这些事可以花钱请人帮忙,这一点使得学生
更加不会认真对待劳动活动,在劳动时也就更加的随心所欲。
b)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是与爷爷奶奶一块儿住的,调查显示,只和爸爸妈妈
住的孩子的劳动习惯要好于那些家长有长辈的孩子。
爷爷奶奶通常情况
下不舍得孩子动手干家务活,因此,这一家庭因素相对的较为重要。
c)学生是否为住宿生对其劳动习惯的养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d)家长们虽然大部分认为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但由于心疼孩子、迫于学
生的学习压力(占约70%)、觉得孩子现阶段无法很好的完成劳动活动及
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等孩子长大之后自然而然的就能够掌握各种劳动技
能等原因,不必要现在就让学生进行家务劳动。
e)大多数的家长没有真正重视孩子的劳动习惯培养问题,表现在:有将近
一半的家长不曾主动提出让学生进行家务劳动,针对学生的不良劳动习
惯,只有约1/3的家长会对其进行纠正并在平时的劳动过程中对孩子进
行指导。
有40%的家长没有在家里给孩子安排一个固定的劳动岗位,有
安排者更多的也只是简单的盛饭,显少有帮爸爸妈妈一起打扫卫生等劳
动活动。
75%的家长几乎没有或从来没有给孩子讲过关于爱劳动的小故事
等等,家长对待孩子的劳动教育问题还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f)对于学生的不良劳动习惯,家长们没有积极的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予以纠
正。
g)一部分家长均意识到自己的孩子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良劳动习惯,但大
约一半的家长只是对孩子进行口头教育,真正采取行动的家长并不多。
二、纠正小学中段学生不良劳动习惯的对策研究
(一)重新认识劳动,激发劳动兴趣
针对三、四年级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不良劳动习惯,要想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劳动的意识,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最紧要也是最难实施的,便是从根源出发,使学生对劳动有一个新的认识,真正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从而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激发劳动兴趣。
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肯定不是第一次就听老师或家长和他们讲述关于劳动的种种重要性与必要性,在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于劳动的意义都能说出个两、三点,但学生心中真的是那样认为的吗?尽管问卷调查所得数据显示学生的劳动兴趣还处于中等水平,但不排除一部分不喜欢劳动却选择了喜欢或不肯定选项的学生,这一现象笔者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就有发现。
由此可见,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劳动的意义,或者说学生认为劳动尽管是有着诸多意义,但不劳动也不会带
来什么坏的影响。
考虑到以上两点,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重新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且感受到不劳动所带来的诸多不良后果。
这里笔者提出三个新想法。
1.劳动创造美。
如果说之前所告知的劳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劳动很光荣等等观念对学生已不起作
用的话,那么,不妨试着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美。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我们要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举行相应的“劳动创造美”班会,将课堂还原给学生,提问:你们觉得怎样
的教室是美的?你们觉得怎样的人是美的?”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知道干净、整齐的教室很美、教室布置会影响其美观、认真做作业或干活的同学很美等等,由此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怎么样才能让教室变得美呢?”“如何成为一个心灵美的好学生呢”,由此使得学生树立劳动创造美的观念。
在具体劳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校大扫除或平时的每天值日过程中进行适时的
表扬。
如“今天的大扫除,每个同学都非常的认真,现在大家看,我们的教室变的如此的干净、明亮,好美哦!”“工地被拖的非常干净,和之前相比实在是美多了!”针对某位同学而言,则实行点名表扬,如“看,某某同学正在很认真的扫走廊,老师觉得他正在干一件创造美的事,某某同学自身也很美!”。
还可以进行对比,如只将一、二两大组的桌子对整齐而忽视三、四两大组的桌子,由此让学生体会到一、二两大组的整齐美。
在校如此,在家也一样。
家长们可以在某次学生自己打扫完房间之后让学生体会到整洁明亮的房间的美,在系上新洗好的红领巾后感叹一句“真帅”或“真漂亮”等等。
总之,要让已养成诸多不良劳动习惯的学生重新意识到劳动能创造美,一句赞扬其美的话可以让学生因为想获得表扬或想让自己的形象更加的“美”而重新爱上劳动,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美所带来的影响。
2.快乐劳动理念
许多不良劳动习惯的形成是由于学生感受不到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除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美丽人生的同时,要让三、四年级的学生意识到劳动是快乐的,并不是累的、烦的或痛苦的,劳动能创造快乐。
劳动不仅仅是一项体力活动,更是一项脑力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出发:
1)劳动本身带来的价值能够让劳动者体会到快乐
具体可参考第一点笔者所提出的“劳动创造美”观念。
2)劳动过程是快乐的
很多不爱好劳动的学生认为劳动很累,很麻烦,劳动带给他们的只是身心的
疲惫而丝毫没有感受到一点点快乐或是成功。
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体会劳动过程的快乐。
首先,可以从分工劳动开始,可以给中段学生讲道理及让其亲身体会——一项庞大的劳动项目如大扫除,由全班同学分工合作,一个人要干一天以上的活分工合作一个下午就能搞定。
这样的劳动过程,难道不轻松,不快乐吗?
其次,让学生带着头脑进行劳动,针对一些劳动中出现的难题,想办法克服之,在获得成功的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
劳动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一些不良劳动习惯的形成如学生劳动态度上的不端正是由于某些劳动活动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如下过雨之后的走廊总是布满了大大小小无数个脚印,学生不容易脱掉这些脚印,有难度的劳动活动正如有难度的题目一样会让学生望而却步,更加不愿意进行劳动或在劳动过程中随便应付应付不当回事。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交给学生方法,且要言传身教,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用力点拖就能把这些污渍拖掉,并需要亲自拿拖把进行示范,让学生认识到老师说的话是对的,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他才会愿意去尝试这种方法,并在结束后要对孩子进行表演。
再如告诉学生要有规律的从后往前扫而不是东扫扫、西扫扫,这样会大大加快劳动的速度且更有质量,让学生亲自实践一下就能有体会。
另外,也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如中午吃完饭后总有大大小小的米粒黏在走廊上,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使得扫地的学生非常的不情愿,有些即使拿起了扫把也只是随意的拖一拖,心理想着反正这米粒也无法去除。
那么在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把这米粒给去掉,有的孩子会用扫把非常用力的扫,有的孩子会用别的工具刮,也有一些孩子在经过老师的指点后愿意拿纸巾将米粒一粒粒的捡起来。
笔者在实习时变时常告诉学生一些劳动方法,中段学生有主见的同时也是一群讲道理的孩子,当他意识到自己每天都会吃这些米粒时,也就对弯腰去捡米粒的行为感到恶心了。
家务活也是如此。
家长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劳动。
中段学生大多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
比如:家长可结合孩子自身特点给孩子规定时间,如洗碗5分钟、烧水10分钟、扫地8分钟、倒垃圾 2分钟,并告诉孩子自己会在可以完成的最短的时间内检查。
这样让孩子带着挑战进行劳动,更有干劲、更快乐,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条理性与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