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学和分子病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内分泌病理检查
第一节内分泌组织学与细胞学肾上腺皮质肿瘤
激素分泌细胞的形态与结构肾上腺髓质胚胎组织学
APUD细胞系统肾上腺髓质增生和结节
松果体肾上腺髓质肿瘤
第二节内分泌病理学方法第七节睾丸与前列腺病理
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睾丸支持细胞
病理学方法与其他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睾丸间质细胞
超微病理睾丸细胞的相互联系与功能
第三节腺垂体病理睾丸疾病病理诊断特殊方法
正常腺垂体细胞学激素分泌性睾丸肿瘤
垂体肿瘤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
第四节甲状旁腺病理第八节卵巢与乳腺病理
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卵巢的激素分泌细胞
原发性甲状旁腺增生激素分泌性卵巢肿瘤的分类与诊断方法
甲状旁腺肿瘤激素分泌性卵巢肿瘤
第五节甲状腺病理激素分泌性胎盘肿瘤
甲状腺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多囊卵巢综合征
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结节乳腺结构不良与乳腺癌
甲状腺炎第九节内分泌胰腺病理
甲状腺肿瘤的分类、分级和标志物内分泌胰腺细胞学
甲状腺细针穿刺组织细胞学检查胰岛细胞增生
甲状腺肿瘤胰岛肿瘤
第六节肾上腺病理胰岛发育障碍
肾上腺皮质增生糖尿病胰岛病变
第十节代谢性骨病病理
第一节内分泌组织学与细胞学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按其化学本质可分为肽类(含氮类)激素(包括氨基酸衍生物、胺类、肽类和蛋白质类)和类固醇(甾体)类激素两大类。

一般认为,分泌含氮激素的细胞起源于外胚层或内胚层;分泌类固醇类激素的细胞均起源于中胚层。

【激素分泌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激素分泌细胞与一般的组织细胞不同,具有许多较特殊而共同的形态特点。

一、含氮激素分泌细胞
来源于外胚层或内胚层的激素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是:①胞浆内含有与激素合成相关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②胞浆内含有膜包裹的激素颗粒,在颗粒中常有含氮激素及其前体,
有时还含有裂解激素的酶类(如PTH)[1],多数情况下,有数种激素共存于同一颗粒中;③细胞常排列成索状或团状,有时形成滤泡或具有特殊分化的胞膜结构。

二、类固醇类激素分泌细胞
来源于中胚层的激素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是:①胞浆内含有丰富的与激素合成有关的滑面内质网,但不形成激素颗粒,线粒体嵴常呈管泡状;②胞浆内含有较多的脂质滴,脂质滴中含有供激素合成的胆固醇;③细胞亦可排列成索状,或弥散或成群分布于其他非内分泌细胞中。

三、神经分泌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
神经内分泌系统又称胺前体摄取及脱羧细胞(APUD)细胞系统。

随着对APUD细胞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发现这类细胞不只是产生胺类激素,许多APUD细胞既合成胺类又合成肽类激素,或仅合成肽类物质。

而且APUD细胞系统和下丘脑、肾上腺髓质的神经分泌细胞的关系密切,许多胺类或肽类激素(如多巴胺、5-羟色胺、血清素、VIP、CCK、P物质、阿片样肽等)分泌细胞既能由胃肠、肝、胰等APUD细胞产生,亦可由神经分泌细胞合成。

同样,原来认为只存在于神经细胞的一些特异酶类(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也普遍存在于APUD细胞内。

现已发现,散布于神经组织和体内其他组织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含有数十种激素分泌细胞。

这些细胞既有共同的结构特点,也有各自的特殊形态学与生物学标志。

(一)中枢神经分泌细胞
神经分泌细胞属于APUD细胞系统,除具有含氮类激素分泌细胞的一般特点外,其结构特点是:①具有神经细胞特征,包括神经电生理活动,胞内的特殊细胞器及与其他神经元的突触连接结构和对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的生物反应性等;②激素分泌细胞特征,包括胞浆内(或突触内)的激素颗粒,激素分泌途径和接受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的受体等。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将神经冲动信号转换为化学信息,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联系的结构单位和功能整合单位,故亦称为神经内分泌传导体(neuroendocrine transducer)。

(二)外周APUD细胞
胃肠、胰等组织的APUD细胞的一般结构特点是:①胞浆较透明,常规HE染色切片中着色很浅,难以辨认。

用特殊染色或免疫组化方法可显示比较清楚;②细胞多呈卵园形,锥形或烧饼状,单个或三五成群夹杂在上皮细胞间隙;③嗜铬性。

肾上腺髓质,副神经节和胃肠道内有些神经内分泌细胞经重铬酸钾或铬酸固定后呈现黄至棕色(嗜铬反应阳性,证明有儿茶酚胺、5-羟色胺存在);④嗜银性。

能使银离子还原的细胞称为亲银细胞(argentaffin cell),加入外源性还原剂后才具有银还原性的细胞称为嗜银细胞(argyrophilic cell)。

亲银反应可用Masson-Fontana法测出,嗜银反应可用Grimelius、Sevier-Munger或Churukian-Schenk法测出。

但必须注意,亲银反应的特异性高、敏感性低而嗜银反应的敏
感性高,特异性低;⑤细胞含有丰富的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育好,有较明显的微管微丝结构。

胞浆的激素颗粒成簇或成堆排列;⑥电镜下,激素颗粒的核心电子密度不等,核心位于中央或偏位。

核心周围有界膜包绕。

核心与界膜间为空晕(halo)。

激素颗粒的大小和形态变异明显,直径50~500nm,多数为100~300nm;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鉴定APUD细胞的最佳方法是用特异的抗激素抗体(单克隆或多克隆性)作免疫组织染色。

这些激素抗体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激素特异性标志物。

用特异性标志物可直接鉴定出细胞的激素分泌种类。

此外,神经内分泌细胞还含有细胞的共同特异性标志物,借助这些标志物可与其他非激素分泌细胞鉴别。

主要的细胞特异性标志物有铬粒素(chromogranin)A (CgA)、CgB和CgC(secretogranin II)、突触素(synaptophys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等;⑧核酸原位杂交测定mRNA,如有某激素的mRNA表达,可证明这种细胞能合成相应激素[2,3]。

近年来,对胃肠、胰APUD细胞的胚胎来源提出了新的见解,虽然意见尚不一致,但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这些激素分泌细胞不是来源于神经嵴,而是来源于内胚层,神经外胚层(neurectoderm)或神经内分泌程序化的外胚层(neuroendocrine programmed epiblast)[4]。

鉴定为某种激素分泌细胞并不等于确定了该种细胞的生物活性。

要分析激素-激素分泌细胞的生物活性(生物作用),还应作细胞的生物测定(bioassays),但在一般情况下,可根据激素分泌颗粒或激素受体密度推测其生物活性。

【APUD细胞系统】
下丘脑-垂体的激素分泌细胞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下列若干种类。

一、神经激素细胞
神经激素细胞(neurohormonal cell)神经激素细胞为神经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

这种神经细胞可将激素物质分泌进入循环血液,激素物质也可在局部发挥旁分泌/自分泌甚至胞内分泌等作用,详见第二篇第一章。

二、旁分泌神经细胞、自分泌神经细胞和胞内分泌神经分泌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的多数神经元具有分泌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功能。

在下丘脑和腺垂体中,含有许多生物活性肽(如脑肠肽、生长因子、下丘脑释放激素、垂体后叶肽、阿片类物质等)。

用免疫组化鉴定的这些肽类物质定位于细胞的各种亚结构中,有些可能是从细胞外吞饮摄入,但多数是细胞本身合成的(因为含有相应的mRNA)。

这些肽类物质只在细胞内(胞内分泌途径,intracrine route)起调节激素分泌、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作用,详见第一篇第一章。

三、APUD细胞
胃肠道粘膜、呼吸道粘膜、泌尿生殖道粘膜和涎腺导管(来源于内胚层)等外周组织和松果体、垂体、甲状旁腺、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皮肤(来源于外胚层)、血管内皮细胞等组织内均含有激素分泌细胞,它们可分泌多种旁分泌或内分泌激素。

60年
代,Pearse认为这些弥散的激素分泌细胞具有相同的生化和激素合成分泌功能。

能摄取胺前体,使之脱羟并转变为胺类物质(amine precu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APUD),因此总称这类细胞为APUD细胞。

四、激素分泌神经纤维
(一)神经分泌纤维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纤维(neurocrine fiber)控制垂体的靶细胞。

下丘脑-垂体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无神经纤维支配,但含有神经递质和激素受体。

(二)运动分泌纤维
支配突触胞膜,调节外分泌细胞的功能,控制唾液、泪液、汗液、胃液的分泌量。

此外,运动分泌纤维(secretomotor fiber)也调节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松果体的褪黑素、肾小球旁器的肾素、内分泌胰腺的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等的分泌功能。

运动分泌纤维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末梢部分,故最终受中枢神经活动的控制。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但这些纤维中也含有神经肽类递质(neuropeptide transmitter,如神经肽Y、VIP等)因而,神经兴奋的效应往往是多种神经递质的整合作用的结果[5,6]。

例如,腮腺由副交感神经支配,其神经末梢分泌的是乙酰胆碱和VIP。

乙酰胆碱促进腮腺唾液的分泌,增加唾液中的酶含量,而VIP 主要是增加腮腺的血流量,并强化乙酰胆碱的上述作用。

由运动分泌纤维支配的靶细胞也受循环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如胰岛素的分泌受血糖调节,但也受运动分泌纤维末梢的去甲肾上腺素的抑制。

(三)神经分泌类型
1.外胚层来源的内分泌腺A VP和催产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经神经纤维的轴浆流转运到神经垂体贮存,必要时分泌进入血液。

由于所有的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化学信使来完成的,所以神经分泌是一切神经细胞的基本特征。

神经分泌物质以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发挥调节作用。

2.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神经递质指神经分泌物质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促进(或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调质的主要作用是调节一种或多种神经递质对靶神经元的反应性,其作用潜伏期和作用时间较长,大多数神经肽均是神经调质。

3.肽能神经元(peptidergic neurons)[7,8]肽能神经元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又存在于许多非神经组织(如内脏、感觉器、APUD细胞系统、血液系统等)中。

肽能神经元具有以下特征:①不均匀性。

各组织的肽能神经元分布极不均匀。

在下丘脑,肽能神经元以正中隆起的密度最高;在外周则以肾上腺髓质的肽能神经纤维最多。

而在其他内分泌腺均较少;②与神经核团定位的不一致性。

传统的神经解剖学以神经核为中心,而肽能神经元以肽类物质为特征,因此两者的定位不完全一致。

例如,A VP神经元除存在于视上核和室旁核外,还存在于视交叉上核及其附近区域、终板血管器、松果体、连合下
器等处。

生长抑素神经元除主要位于下丘脑视前区、前部室周区外,亦广泛存在于室旁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及延髓的孤束核。

而下丘脑的小型神经分泌细胞不形成解剖学上的“神经核团”;③重叠与共存现象十分明显。

差不多所有的肽能神经元均存在相互重叠现象,而且,同一神经元内又往往含有一种以上的肽类物质(神经递质共存或神经调质共存现象)。

肽类物质共存的意义未明。

现证明共存的递质可同时作用于突触后细胞,其作用可为易化、拮抗、抑制或兴奋,或一种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细胞,而另一种作用于突触前细胞的自身受体或其他神经末梢上的突触前(或后)受体。

由于这种交互作用,使神经分泌的调节十分精细而广泛;在靶细胞内,多种激素性物质通过相同、相似或完全不同的信息传递途径将信息在细胞内传递,这些信息传递的反应常相互串语(cross-talk),最终表达出来的生物学反应是它们串语和信息整合的结果;④肽能神经元的神经递质释放是间歇性的,释放后被肽酶灭活,因而作用出现的速度慢于经典神经递质(水解、氧化)且作用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

故多在局部发挥神经调质作用。

肽能神经元和氮能神经元(nitrinergic neurons)是构成肠道神经系统的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神经的重要组成成分。

肽能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已如前述,氮能神经含有NO合成酶,是NO的重要来源之一。

肽能和/或氮能神经元的数目改变及其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的改变,肠道神经元的缺如或发育不良均可能导致胃肠运动障碍,出现胃肠运动性疾病,如贲门失弛缓症、先天性食管狭窄、婴幼儿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症、Chagas病、特发性便秘等。

(四)神经分泌细胞神经分泌细胞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神经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轴突伸入神经垂体,神经激素由轴突末梢释放(如A VP),作用于远处的靶组织(如肾);第二类神经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中部,神经激素释放进入垂体门脉系统,作用于垂体靶细胞(如TRH、CRH、GnRH、GHRH、PIF等);第三类,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终止于另一个神经元,释放出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五)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和形态[9]胃肠胰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拥有最大量的激素分泌细胞,种类很多。

胃肠道激素分泌细胞常以单个细胞形式夹杂在胃肠上皮(腺体、绒毛和隐窝上皮)间隙内,有时亦可三五成群。

含不同激素的细胞可分布在同一部位。

十二指肠粘膜是胃肠道不同类型激素分泌细胞密集之处。

此外有IG、D、S、I、M、K、ECn、EC1和EC2等细胞。

胃肠道激素有50多种,但能作组织学定位的仅20种左右。

胰腺的激素分泌细胞主要形成胰岛细胞团,在人类主要含有A、B、D、PP等细胞,主要分泌胰高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和胰多肽(表1-5-1)。

除胃肠道上皮层外,固有膜内和细胞间隙内亦有散在的激素分泌细胞。

这些细胞与上皮无连接,可被Schwann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围绕,形成肠嗜铬细胞-神经纤维复合体(enterochromaffin cell-nerve fiber complex)。

这种复合体在伴慢性炎症和神经增生的阑尾中最明显。

胃肠道壁内的神经和神经节细胞内含VIP、PHI/PHM、NPY、PYY、P物质、K
物质、蛙皮素、亮啡肽(leu-enkephalin)、甲啡肽(met-enkephalin)等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十二指肠Brunner腺上皮内含D、G和I细胞,腺周的肽能神经含VIP、P物质、NPY 和GRP等。

表1-5-1 胃肠道激素分泌细胞
细胞类型部位产物分泌颗粒(nm)
A 胰岛胰高糖素约250
B 胰岛胰岛素190~320
G 胃窦胃泌素,ACTH样物150~400
D 胰岛、胃体胃底、胃窦、小肠及大肠生长抑素300~400
IG 十二指肠、空肠胃泌素160~220
S 十二指肠、空肠胰泌素(促胰液素)180~220
I 十二指肠、空肠胆囊收缩素250~300
M 十二指肠、空肠胃动素200~300
K 十二指肠、空肠抑胃肽(GIP)200~250
L 小肠和大肠(主要为回肠和直肠) 肠高糖素、PYY 250~300
EC1胃、小肠和大肠5-羟色胺、P物质、亮啡肽200~300
EC2十二指肠、空肠5-羟色胺、胃动素、亮啡肽200~400
ECn 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5-羟色胺、未知物质200~300
D1胃底胃体、胃窦、大肠VIP样物?胃泌素?胃动素?140~200
N 空肠、回肠、大肠神经降压素300以下
P 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蛙皮素/GRP 90~150
PP 十二指肠、大肠胰多肽110~170
ECL 胃底胃体组胺大小不等
X 胃底胃体未知物质250以下
1.G细胞和I细胞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主要分布在胃窦粘膜中带、十二指肠粘膜及Brunner腺上皮内,空肠粘膜亦有少量G细胞。

胃窦集中了人体最大量的G细胞。

胃窦G细胞分泌颗粒较大,直径150~300nm,颗粒核心呈絮状,含G17。

小肠上段G(IG)细胞分泌颗粒较小,直径160~220nm,核心电子密度较高,含G34。

二种G细胞分泌颗粒空晕均较窄,G细胞亦表达铬粒素A和铬粒素mRNA。

大多数抗胃泌素抗体与胆囊收缩素(CCK)有交叉反应,但正常胃粘膜分泌CCK的I细胞很少,所以这种交叉反应不影响观察和检测胃窦G细胞。

小肠和肠上皮化生的胃上皮内有较多I细胞,这时应该用抗胃泌素分子的非C-末端的抗体或抗胃泌素原(progastrin)抗体,并与特异的抗CCK抗体染色结果以及电镜结果相比较,以鉴别G和I细胞。

I细胞分布在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的隐窝和绒毛上皮内。

分泌颗粒直径250~300nm,核心电子密度中等,空晕窄。

胚胎十二指肠可观察到对特异性抗胃泌素抗体和抗CCK抗体均起反应的细胞,说明至少十二指肠的G和I 细胞有共同的个体发生。

70年代,对胃窦G细胞增生进行过较多研究。

80年代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胃泌
素血症及G细胞增生的关系后,人们已不太关注胃窦G细胞增生症。

其实,胃窦G细胞增生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G细胞增生症,病人经抗菌治疗后,G细胞增生和高胃泌素血症消失[10];另一种G细胞增生症与幽门螺杆菌无关,其发病机制未明。

G 细胞增生症应与胃泌素瘤鉴别。

2.D细胞消化道从贲门到直肠的粘膜内均有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

许多D细胞借长的细胞突与血管或相邻细胞接触起旁分泌作用。

D细胞分泌颗粒直径300~400nm,圆形,核心电子密度中等或较低,空晕狭窄。

胃内D细胞与G细胞有一定的比例,一般为1:3。

D细胞在调节胃泌素和胃酸分泌上起着重要作用。

胃窦切除后,胰腺中的外分泌细胞增生,而胰岛D细胞数目减少,其原因未明。

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胃窦的D细胞数量亦下降,这可能是引起高胃泌素血症的原因之一。

3.S细胞和K细胞用特异性抗胰泌素(secretin)抗体可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检出S细胞。

分泌颗粒直径180~220nm,圆形或稍不规则,空晕较窄,核心电子密度高,核心中含胰泌素。

K细胞分泌抑胃肽(GIP)。

分泌颗粒直径200~250nm,圆形或不规则形,空晕宽窄不等,核心电子密度高,核心常偏位。

4.M细胞分泌胃动素(motilin)的M细胞与S及K细胞一样只见于近段小肠。

分泌颗粒直径200~300nm,核心电子密度中等,空晕窄。

细胞内有丰富的微丝。

5.L细胞和A细胞在人胚胎胃底有较多分泌胰高糖素的A细胞,但成人胃极少。

A细胞分泌颗粒与胰岛A细胞分泌颗粒相同。

核心电子密度高,内含胰高糖素。

核心偏位,在新月形的空晕内有电子密度较低的物质,内含肠高糖素(glicentin)和铬粒素A。

小肠粘膜一般无A细胞,而有大量的与抗胰高糖素分子中段肽(mid part of glucagon molecule)抗体和抗glicentin分子的非胰高糖素部分的抗体起反应的细胞,这些细胞称为L细胞,分泌肠高糖素。

电镜下L细胞分泌颗粒直径250~300nm,圆形或稍不规则,核心电子密度高,空晕窄。

6.N细胞分泌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的N细胞主要分布在回肠及远段空肠,但在十二指肠和大肠内亦能找到。

电镜下分泌颗粒圆形,核心电子密度较高,空晕窄。

单从分泌颗粒形态与L细胞不易鉴别,虽然还没有发现单纯由N细胞发生的肿瘤,但在胃、肠和胰的不少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可见到N细胞及神经降压素分泌颗粒。

7.EC细胞EC(enterochromaffin)细胞分泌5-羟色胺和其他肽类物质,亲银反应阳性。

EC细胞是少数能在HE切片中观察到的激素分泌细胞。

EC细胞夹杂在上皮细胞间,核下有鲜红色颗粒,使细胞基底部呈鲜红色。

电镜下分泌颗粒形态多样,呈圆形、卵圆形、长方形、梨形、三角形、肾形和U型等,大小不一,直径200~400nm,核心电子密度高,空晕窄。

EC细胞主要分布于大小肠粘膜和胃窦幽门粘膜,胃体胃底粘膜可有少量EC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证实EC细胞有3种类型:①EC1细胞:主要分布于大小肠粘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除5-羟色胺外还可含P物质及亮啡肽,电镜下分泌颗粒直径200~300nm,
多形性,核心致密,电子密度高,空晕窄;②EC2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粘膜,分泌颗粒直径200~400nm,多形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除5-羟色胺(5-HT)外,还可含胃动素和亮氨酸脑啡肽;③ECn细胞:主要分布于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粘膜,是否还含其他激素物质未明,其功能亦不明确。

分泌颗粒直径200~300nm,卵圆形至长方形,核心电子密度中等。

5-HT主要定位于分泌囊泡的电子致密核心处[6]。

8.ECL细胞ECL(enterochromaffin-like)细胞为小而不规则形、嗜银反应阳性的细胞,偶尔有些ECL细胞亦可呈亲银性。

胃底和胃体腺的深部有多量ECL细胞,腺颈部ECL细胞少,表面上皮及腺窝上皮内无ECL细胞。

分泌颗粒核心电子密度中等,核心偏位,空晕宽,呈新月形或圆形。

分泌颗粒大小形态均不规则。

ECL细胞合成和释放组织胺,胃泌素刺激胃酸分泌主要是通过刺激ECL细胞释放组织胺,使胃酸分泌增高,胃泌素不仅刺激ECL细胞的组织胺分泌,亦刺激ECL细胞增生,如十二指肠溃疡病人ECL细胞密度增加,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时胃ECL细胞明显增生。

慢性胃泌素血症可导致ECL细胞类癌形成。

9.X细胞X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嗜银性。

分泌颗粒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心致密,中度电子密度。

超微结构类似于胰岛A细胞,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X细胞与抗胰高糖素抗体和抗glicentin抗体均无反应,其功能尚不清楚。

10.P细胞、PP细胞和D1细胞消化道和胰腺内亦可观察到肺P细胞样的激素分泌细胞,并具蛙皮素样免疫反应性。

分泌颗粒直径90~150nm,圆形,空晕狭窄,核心电子密度高。

PP细胞形态与胰岛内PP细胞相同。

消化道PP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及大肠。

D1细胞是指分泌颗粒直径140~190nm的小圆形细胞,分泌VIP样物质。

已知胰岛D1细胞是PP细胞的一种亚型,组成胰腺体尾部和从背胰发育来的胰部的大多数PP细胞。

胃幽门腺粘膜的大多数D1细胞和分泌胃泌素的肿瘤应判断为G细胞,其分泌颗粒小,核心致密,主要含C34或其他胃泌素原。

近段小肠的D1细胞实质上是M细胞。

胃底胃体粘膜D1细胞的分泌激素的本质尚不清楚。

食管远端贲门腺靠近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食管近端异位胃粘膜内以及Barrett食管内可见D、P、G、D1和EC细胞。

五、肝及胆道的激素分泌细胞
肝和胆道可能存在EC、D、G和PP细胞,因肝和胆道可发生原发性类癌、生长抑素瘤、胃泌素瘤和PP细胞肿瘤。

壶腹部胆管上皮内有散在的D细胞,因此十二指肠壶腹部易发生生长抑素瘤(somatostatinoma)。

六、胰岛内分泌细胞和内分泌胰腺
胰腺的激素分泌细胞不仅集中形成胰岛,还有很多散在分布于大、小胰管上皮内和腺泡内,胰岛不能包括胰腺内的其他内分泌细胞,因此主张称之为内分泌胰腺(endocrine pancreas),以区别于外分泌胰腺。

内分泌胰腺来源于内胚层,主要含4种形态功能明确的激素分泌细胞,即A、B、D和PP细胞,另有5种细胞的量很少或仅在胚胎胰腺内才能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