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培优训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01 基础过关 02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历史
( A )1.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士大夫及民间舆论极力主 张与日本一战,他们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 实以螳臂挡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这说明当时 中国 A.对中日战争存在战略误判 B.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 C.民众的国民意识充分觉醒 D.近代化推动国际地位提高
·历史
( B )7.右图清朝虚传捷报的画报《朝鲜水战得胜捷图》, 配文:“此时朝鲜陆路屡胜倭人,北洋海军养精蓄锐,所望 风驰电扫,还我属国之故疆,然后整得胜之师,渡对马岛以 趋大坂,调集商舶,战兵十万,协海军全力直指东京……” 材料所述战争的失败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 C.结束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D.使清政府开启近代化进程
【解析】
协定关税是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与“1895年后列强在华设厂总 数激增”无关,排除A项。通商口岸是指西方列强通过战争等方式,强迫 清政府开放沿江沿海等城市作为的口岸,西方通过打开中国市场,对中 国进行侵略和掠夺,与“1895年后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无关,排除B 项。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 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 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样导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 增,C项符合题意。割地、赔款使中国丧失了领土主权,大大加重了中国 人民的负担,与“1895年后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无关,排除D项。故 选:C。
·历史 ( C )3.观察下表中的信息,相关战争带来的后果有
几乎当时在旅顺的所有中国人都被残杀了,屠杀暴行持 续了一天又一天,直到街道上躺满了被砍去手脚的尸体。我 在写作此文时,仍然能够听到步枪射击声。 ——美国《世界报》记者克里尔曼在1894年12月20日所发表
的长篇通讯《旅顺大屠杀》 A.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向列强开放 B.使中国都城在近代第一次被占 C.极大地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历史
( A )5.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处通商 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汉口、南京等十一处通商口 岸;甲午战争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这 表明 A.列强的侵略由沿海向内地深入 B.清朝放弃闭关锁国主动开放 C.外来侵略阻碍近代城市的发展 D.清政府与帝国主义逐渐联合
·历史
( D )4.有学者指出,为修复颐和园,慈禧太后每年“由海军 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因此,一艘艘的铁甲舰化为颐和 园里的山水花木。由此可知甲午战败的根源在于 A.北洋舰队技不如人 B.李鸿章胆怯畏战 C.日本舰队不宣而战 D.清政府腐朽无能
·历史 【解析】 甲午战败的根源在于清政府腐朽无能。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 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 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 “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 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D符合题意;ABC没有从根本原因上认 识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历史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英国的侵略势 力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汉口、南京等十一处 通商口岸,列强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甲 午战争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 到中国内地。题干表明列强的侵略由沿海向内地深入,A项正确;中国近 代史上的开放是被动的开放,不是主动开放,排除B项;题干表明列强的 侵略由沿海向内地深入,“外来侵略阻碍近代城市的发展”与这一主旨 不符,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 廷”,排除D项。故选:A。
·历史 【解析】 根据《旅顺大屠杀》可得出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甲午 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极 大 地 阻 碍 中 国 民 族 工 业 发 展 , C 项 正 确 ; AD 项 是 《 南 京 条 约》,排除;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都城北京并没有被占领,排 除B项。故选C项。
·历史
( D )2.下表为不同史料对黄海海战的记载。据此,能够被
共同认定的史实为
出处
内容
《〔东清方〕兵姚事锡纪光略》致 而 倾致远,顷远弹药中刻其尽沉鱼没,雷向吉,机野器冲突锅炉。吉迸野裂即,驶船避遂左,
[日]浅野正恭《日 清海战史》
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以纽状火 药连弹装入快炮击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引起下表数据变化 的主要条款是
时间
外资在华设厂(家)
1895年前
192
1895—1913年
1 366
外资在华投资总额 11.943万元 102 153万元
A.中外共同“协定关税” B.中国被迫开放多处通商口岸 C.“允许在中国设厂” D.割地、赔款
·历史
·历史 【解析】 从甲午战争的结果看,中国部分人士对中日战争存在战略误判, 过分高估了清政府的实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部分国人的 主观看法,不能代表全体国民,BC两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 除;中国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这场近代化运动并未使中 国走上富强道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排除D项。故选:A。
A.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 B.吉野号欲与致远舰同归于尽 C.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 D.致远舰冲向日舰时被击而沉
·历史 【解析】 由材料“致远弹药尽,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 鱼雷”“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以纽状火药连弹装入 快炮击之”可知,两个材料都表明致远舰冲向日舰时被击而沉, 至于是被日舰鱼雷击沉,还是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两者说 法不一致,故D项符合题意,排除AC两项;材料表明的是致远舰 欲与吉野号同归于尽,B项说法顺序颠倒,排除。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