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教学实录+习题设计+说课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珊迪教学实录+习题设计+说课设计
本文是关于小珊迪教学实录+习题设计+说课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确定基调。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
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
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
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
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
生:因为德国是个排外的民族,他们不喜欢用中国人。
生:可能那些公司的经理认为他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生:也许是那个留学生高分低能。
师: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
那个留学生就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在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资料查到你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以让人信任呢?”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老板对这样的小事斤斤计较呢?
生:那个经理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呢?
……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师:请同学们用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
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到同学们谈得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个故事感动了。
你看到小珊
迪了吗?你看到怎样的小珊迪?
生:我看到的小珊迪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师:哦,你看到了小珊迪的外貌。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可怜,这么冷的天还在卖火柴。
师: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善良,他要死了,还想着弟弟。
师:你是用自己善良的心去看善良的人
……
三、再读课文,读中悟情
师:刚才同学说的这么多,与其说是看到的,不如说是感受到的。
读课文不能光有感受,还要通过读把感受读出来。
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怎么读,才能把你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倾听)
师:王老师仔细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有一种感动,我知道,这些同学对小珊迪有一种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
读课文,读小珊迪这样的课文就应该有这种感受。
谁来读课文?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①一生读课文,读到“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老师打断:请停停,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请你感受一下寒冷,再读一句。
②生读到“孩子可怜地请求着:“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
师:请求地说,谁来再读读,(另一生读得不错)“请求”前面有一个词是(可怜),试试,把可怜的请求读出来。
(一小组开火车读)
③生读到“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买给你们两盒。
’”
师:你琢磨琢磨,小珊迪为什么要想,要想一会儿,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你感受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④生读到:“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
师:你早饭吃得饱饱的,可没有感受到他的饿的感觉哟!你再感受一下他乞求的语气。
生再读——师范读——生读。
⑤生读到:“想到他那种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
师:你这一句读得特别好,请再读一读。
……
四、文字画像、写中释情
师:小珊迪就那样死了,为了那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小便士,除了“我“,除了他的弟弟,谁也不知道他死了。
但是小珊迪的品格却深深感动了作者,他永远也忘不了那双可怜的眼睛,永远忘不了那又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画一张画像,永远地放在桌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闭眼想像,故事中的“我”,可能为小珊迪画一张怎样的像?用心听,用心感受,等会儿用语言把小珊迪的像画下来
学生动笔把自己感受到的小珊迪的画像写下来。
师:刚才我们带着一种感动,看到了小珊迪不幸的命运。
现在你能不能把你看到读给大家听。
学生交流(略),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小珊迪的外貌的全身像;有的学生是小珊迪乞求时的神态的半身像;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车撞了的情景;有的学生写的是小珊迪临死前的特写。
师:是啊,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经做过的事,想想他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品格。
第二课时
1、听写一段话。
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
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2、自己轻声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我的猜想有根据吗?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不是哪种人?从课文中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3、交流:当我们想到——————,我猜想我可能上当了。
(能不能用上两个想到说说,同桌说,指名说)
师:是啊,猜想得合情合理,小珊迪需要钱吗?是啊,她非常需要用钱来买食物;他需要用钱来御寒;他需要用钱来照顾弟弟,他需要用钱来做更大的生意。
他非常需要钱!而那个社会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事很多很多,所以我一想到这
些,我感觉我上当了。
可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他不是哪种人?请你把你想到的词语嵌进那句话中,再有感情地读读。
4、指名学生读这段把词语补进之后的整段话。
真好。
把你补充进去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无信无义、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还想说吗?同桌之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5、同学们,当我想到,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贪习的人,不是爱占小便宜的人,不是见钱眼开的人,不是不守信用的人……(根据学生的板书,师一边说一边在这些字上打x)
6、一个多么令人崇敬的人。
他为了坚守自己的品格,坚守自己的情操,最后他离开了人世,想想将要离开人世的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你将带来怎样的一种心情(齐读这段)。
7、同学们,那么好的孩子死了,我的心颤抖了,我的心激动着。
带着这种感情,再读最后一节。
8、从小珊迪目不转睛的眼神,除了感激,你还看出了什么?(诚恳、善良、渴望)
9、师:目不转睛的眼神包含着诚恳,包含着善良,包含着信任……,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死了。
假如你就在小珊迪身边,你目睹了此时此刻感人的情景,你最想对小珊迪说什么?
10、相机评点:多么善良的心,你想说好人一生平安,对吗?
一想到这些,我们不禁对小珊迪肃然起敬。
……
11、小珊迪的诚实,小珊迪的信用。
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金钱是有价的,信用是无价的。
一个生命是可贵,但信用更是珍贵的,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诚恳的面容,永远记信他那使人信任的眼睛。
12、学到这儿,我们再回到课开始的那个故事。
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很想对那位留生说些什么。
把你想的话写下来。
13、想对中国留学生说的,就站起来(生交流)
14、师总结:金钱固然可贵,但别人对你的信任更可贵,为什么?因为我们
这个社会需要信任!◆
【设计意图】
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的梦”。
也许这句话太诗意,但可以肯定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同时,学习需要有信心、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在: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请求”、“乞求”、“纠缠”)。
2、让学生主动参与、入情入境,在读演中体验、感悟小珊迪的诚实守信。
二、教学过程
1、做数学题,激趣。
师:我们来做几道数学题,1元=()角1角=()分,这些都是人民币的单位。
像英镑、先令、便士是英国钱币的单位,1先令=()便士。
生:1先令等于12便士。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书上说,那位先生给小珊迪1先令,买火柴需1便士+丢了7便士+归还的4便士,等于12便士。
师:你真会读书,读得真仔细。
请大家猜猜,1便士大概等于多少分?
生:10分左右吧。
师:1便士还比我们人民币1角少一点,大概只有七八分。
现在,我们有些人对于1角钱不屑一顾,如果地上有一角钱,也不去捡起它,认为太少了,没用。
但小珊迪为了1便士在寒冷的冬天里苦苦哀求,后来还被马车轧断了双腿。
(板书:小珊迪)
【意图】一堂语文课前做数学题,让学生有一种新鲜、奇怪感,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也弄清了先令和便士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读演中感悟、体验小珊迪的品质。
师:小珊迪是怎样苦苦哀求?请大家从1—8节中找出有关句子,想尽办法读好它。
(生读)
师:谁来读读小珊迪第一次哀求。
(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他又冷又饿,希望能有一便士买吃的,很可怜。
师:读得很好,特别是你那表情。
(指名读、齐读)
师:只哀求了一次吗?
生:不是,老师,我来读第二次。
(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看到提示语里的“可怜的请求”,既要读出可怜的语气,又要读出请求的语气。
师:你真了不起,能抓住提示语来读懂课文。
【意图】不同方式的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自豪感,帮助树立信心。
(指名读、齐读)
生:老师,我来读第三次。
(生读)我这样读是因为,当“我”不要火柴的时候,小珊迪心里很急,也越来越可怜。
(指名读、齐读)
师:“小男孩想了一会儿”,他会怎么想呢?
生1:可能会想,他们不买我的火柴,大概是贵了吧?那就便宜些,赶快卖出去几盒,去买点东西吃。
生2:天气这么冷,弟弟已经一天没吃饭了,如果不卖掉火柴给弟弟买吃的,他会饿死的。
再便宜些,也许他会买的。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说,真棒!(师竖起大拇指)
【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师:当“我”决定买一盒时,去发现没有零钱,于说……
生:(读)“我明天再买吧……”
师: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
我们先来读读小珊迪的第四次哀求,呆会儿就会明白。
(结合课文插图理解“乞求”。
生多读几次,读出更加急、可怜的语气)生:老师,我知道了,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被小珊迪打断了。
)(出示四句话)
师:读这四句话时,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吗?
生1:小珊迪一次比一次急。
生2:小珊迪要求一次比一次低,一次比一次可怜。
生3:小珊迪一次比一次诚恳,从“请求”和“乞求”可以看出来。
师:你们体会得真好。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珊迪一次又一次的哀求,请你找出课文中一个词去概括它。
生:纠缠。
师:对了,像小珊迪这样的要求我买火柴就是“纠缠”。
【意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词语。
师:可见,小珊迪是多么的(可怜)
【意图】紧紧抓住四次对话,运用各种朗读形式,把朗读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悟情。
师:课文第1自然段,哪些句子也可以看出他很可怜呢?请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
(……瘦瘦的小脸,冻得发紫……)
(齐读)
师:如果小珊迪现在有1便士,他会去买什么?
生1:他会买一个面包。
生2:他会一个盐菜饼。
……
【意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小珊迪的可怜。
师:小珊迪为了得到1便士苦苦哀求,而面对4个便士却要弟弟小利比送还给那位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生自由读9—11节)
师:课文中有写小珊迪叫弟弟小利比还钱的内容吗?
生:没有。
师:现在就请大家自己找伙伴,帮助作者补出他们之间的对话?
【意图】利用课文的空白补充对话,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人物品质的感受。
(配乐,出示:小珊迪被马车撞倒,轧断了两条腿,被人抬回了家,躺在床上痛苦的呻吟着,小利比看到了……)
(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交流中去)
【意图】情由境出,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为下面的表演作好铺垫。
师:刚才大家演得很投入,请同学来表演表演,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哟。
(生演,2组)
师:刚才这2组同学演得很不错,老师心里也痒痒的,也想演演,请大家选出一位同学演小珊迪,老师演小利比,好吗?
生:好。
(情绪高涨)
师(小利比):哥哥,你的腿怎么了?
生(小珊迪):弟弟呀,我刚才替买火柴的先生换零钱往回跑时,不小心被马车轧断了腿。
师:那怎么办呢?怎么办呢?哥哥,我们一起去医院看看吧。
生:利比,哥哥快不行了,又没钱,怎么看呢?
师:哥哥,那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生:利比,请把这四个便士送还给那位先生吧。
师:你的腿不正需要钱吗?不用还了,那位先生不会计较的。
生:不行!这是人家的,我们不能要,一定要还给他。
师:哥哥,我知道了,我这就去。
可见,小珊迪多么的(诚实、守信)
【意图】表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体会人物情感。
这里,
又进行师生表演,既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总结:小珊迪这种精神多么的难得呀!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要像小珊迪那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小珊迪
1便士请求乞求纠缠
诚实、守信
4便士送还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幸福的童年,可是,你们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多跟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在饥饿寒冷中度过,我们今天要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出示录像),你们看,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给富人擦皮鞋换取一个铜板,看到这里,你想到什么?
生:很可怜。
生:很艰苦。
师:小珊迪就是这千千万万中和一员(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想知道小珊迪的故事吗?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生:知道了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生:有一个小男孩卖火柴给一个先生。
生:小珊迪、小利比他们是孤儿。
师:看来,大家对小珊迪有了初步了解,作者也用文字描述了小珊迪,他是怎么描绘的呢?请大家读读书。
(生读小珊迪外貌的句子)
师:去掉一些词再指名读。
出示句子:他身上只穿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师:加上书上的这些词,再读一读。
指导读。
师:请同学们谈谈读了这段话的感受。
生:小珊迪很可怜,穿得很少,家里很穷,脚冻得通红。
师板书:又冻又饿
师:又冻又饿的小珊迪开始卖火柴了,他怎么说的呢?把珊迪说的话用波浪线划出来。
(生读课文)
师:我看到一位同学是这样划的,(出示屏幕)和你们一样吗?自己读这几句话,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手里捧着一盒火柴,又冻又饿的珊迪向我们走来,他向我们说(师生分角色读)
师:珊迪只是一个又冻又饿的可怜的孩子吗?再往下读,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我还知道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
生:珊迪快死了还担心弟弟。
生:他被车子撞倒了,还让弟弟送回四个便士。
师:你看,用心读书的孩子就是收获大。
原来,珊迪是被马车轧伤的,看看课文第13节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师帮助)
师范读。
师:在这种情况下,珊迪还让弟弟送还那四个便士,你们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诚实)
(再指名读这段话)
师:这时候,又冻又饿的珊迪需要不需要钱?可是他却没有留下不属于自己的钱。
受了伤的珊迪需要不需要钱治病?可是他却没有忘记弟弟送还找回来的钱,多么诚实的孩子啊!
齐读这一节。
师:从小男孩子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的珊迪的诚实,此时此刻,躺在床上的小珊迪会对那位先生说些什么呢?你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
指名读(躺在病床上说的话)
师:想一想,小珊迪快要死了,他会怎么说呢?
(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认为小珊迪快要死了,应该用尽力气来读?
师:快要死了的小珊迪却牵挂着弟弟的生活,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顾别人不顾自己。
生:关心弟弟的人。
师:这是多么善良的孩子啊!齐读小珊迪说的话。
师:作者也就是文中“我”,看到又冻又饿的珊迪,深深地被他的诚实善良打动了,“我”握着珊迪的手说会照顾他。
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生说)
师: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一下这个动人的故事。
(课件出示文中故事的图片,共同欣赏故事的画面)
师: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珊迪说些什么呢?
生:珊迪,虽然你死了,但是你的美好的形象留下了印象?
生:珊迪,你的童年真是太悲惨了。
师:老师也被你说得话感动了,也想对珊迪说一些话:可怜的小珊迪受了伤,还让弟弟送还零钱,临死前还牵挂弟弟,多么诚实善良啊!
师:你们都想对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那就把这句话写在文中图片上面吧。
(教师走动,提醒写字姿势)
生:小珊迪,你死了,但你的美好的品质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生:你深深地感动我,我将永远不会忘记你和你的故事。
生:你的美好品质将永远留在人间。
生:小珊迪,你这么关心人,又这样诚实,你是我学习的榜样。
师:这么动人的故事,回去以后,把它说给你的家人听,讲给小朋友听,让小珊迪的故事永远流传!
读写结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选准读写结合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行弹性教学,做到融情、和谐,以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现以《小珊迪》一文为例,谈谈读写结合“练笔”构想。
一、形式仿作,定向训练
《小珊迪》一文通过描写小珊迪去卖火柴不幸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而悲惨死去的故事,表现了小珊迪的优秀品质。
阅读中需让学生感悟的是,在朴实无华的课文中为什么有这样强烈的感染力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魅力。
课后设计的“练笔”就是对范文表现形式的仿作,要求“通过语言或行动写出你熟悉的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的品质”。
从时效性看,读后即练,这是一种显性练笔,它不但要通过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而且还要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储存信息,即“熟人”的素材。
这种练笔符合中年级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既对定向训练提供了仿作的对应条件,又提高了学生作文的适应能力。
二、触发续作,发放训练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
如《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就是情感的触发点。
课文虽然省略了故事情节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他的伤势有多重,他是怎样拖着身子回来的,他又是怎样熬过痛苦的夜晚。
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三、谈话引作,创新训练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
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
《小珊迪》课终老师总结谈话:小珊迪虽然有着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悲惨地死去了。
你们和小珊迪同龄,你能从他的悲惨遭遇中感受
到今天自己的幸福吗请以“幸福的童年”为题写篇短文,在班队主题会上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要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
【应知应会】
1.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词语。
【重点难点例析】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
练习给课文分段。
例析:
第二段是重点写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小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双腿。
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
七个便士也不知道哪去了。
伤势很重,说不定会死的。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小珊迪首先想到是让弟弟替他把应找回的四便士交给买主。
小珊迪的家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贫苦,他是多么需要钱啊,可是他却那么诚实,不该属于自己的哪怕一个便士也不要。
即使生命垂危,仍要把该找还给买主的钱送去,这是个多么诚实、多么可爱的孩子啊!
“我就要死了。
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小珊迪在他生命垂危、万般疼痛之际,他最牵挂的是弟弟而不是自己。
从中看出小珊迪是多么善良啊!
【课课练】
a组
一、读准拼音,写出汉字组成词语。
jiūchánqǐshìzhì
()()求()者品()
bǎojīgùlǚguǎn
()受()寒照()()
二、区别形近字,分别组成词语。
三、先读句子,然后讲解加粗的词。
1.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乞求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下面的提示,请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每段段意。
第一段:白天发生的事。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晚上发生的事。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对小珊迪的同情和赞扬。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断定()信任()可怜()
消失()照顾()乞求()
二、为下面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连词语。
1.小珊迪()被轧断了两条腿急需用钱,()还是坚持把欠先生的钱让弟弟送了去。
2.黄继光()不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我军在黎明前()难以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3.()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叫做沙漠里的船。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1.他身上只穿一件()的单衣,()的小脸冻得发青。
2.()的珊迪躺在一张()上。
3.()的小珊迪的()的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
四、把下面次序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并在括号内标明序号。
()由于他肯下苦功,进步很快,二十五岁时,华罗庚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