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吴碧宇
摘要:本文叙述了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的内容——明了(清晰)、联合(联想)、系统和方法,并从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进一步论述了四段教学法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Abstract:This paper narrates Herbart’s teaching method of four steps: Clearness, Association, Generalization, Application,and analyzes its significance with reference to its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framework; significance
Key words:Herbart teaching method of four steps
赫尔巴特(Johnna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从19世纪后期开始,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国家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四段教学法的内容
赫尔巴特要求从儿童心理活动的规律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观念心理学和多方面兴趣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die
formaten sturen des unterrichts)理论,又称教学步骤,意思是说,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上课的时候,必须遵循这样的“步骤”:明了(清晰)(Clearness)、联合(联想)(Association)、系统(Generalization)、方法(Application)(吴元训,1987)-—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其实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其具体内容为:
明了(或清晰)(Clearness) 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联合(或联想)(Association) 由于新表象的产生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概念前的期待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系统(Generalization) 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正处于要求阶段;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方法(application) 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二、四段教学法产生的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基础建立在他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上。
他首
先是哲学家。
他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多元实在论”。
他认为现象、经验都是“现实事物”相互联系的结果。
这些“现象事物”处于“智力空间”中而并不受现象的局限,它们具有“绝对地位”,彼此没有限制。
它们来往于“智力空间”,我们对其实际联系一无所知,当它们出现在我们经验中时,我们只能了解到它们在“现象空间”的联系。
对赫尔巴特来说心理学就是观念的“静力学和机械学”,必须用数学方法加以研究。
当我们认识了表象的性质后,就能够预示人的行为、思想与情感。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以经验主义为基础,不能再让学生们天天去琢磨什么“灵魂”的本质了。
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形成了他的教育理论,他的四步教学法与教学理论非常之吻合。
他把教育目的定为发展多方面兴趣后,便转向探求产生这些兴趣的方法。
他从自己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中发现,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当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就产生了观念。
按赫尔巴特的说法,当“精神实在”(soul-Real)或自我(Ego)与另一实在相互接触时,就产生一个观念。
这些观念是心理的内容,它们自我形成为统觉群,努力操纵人的意识,一个统觉群保持自我存在和操纵意识的力量决定了人的意志。
人对与统觉群和谐的事物感兴趣。
兴趣以至于意志的发展是一个对产生观念的“实在”加以体验的过程。
某一观念极其统觉群越能经常进入意识领域,它对意识的操纵能力就越强。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相似观念互相联系的法则以及观念返回意识的频率法则,赫尔巴特认为这就是教学的基本法则。
据此,他把兴趣划分为四个阶段:(1)注意。
由于心智活动使“一种表象突出于其他表象,并对它们发生作用”,这就使兴趣活动对它产生一种倾向。
(2)期待。
新引起的表象活动往往不能立刻出现在意识中,兴趣活动因而转向对它产生期待。
(3)要求。
从兴趣中产生欲望,“这种欲望通过对于对象的要求,使它本身显示出来。
”(4)行动。
“当人的能力为要求所使用的时候,要求便进而为行为。
”(转摘,吴式颍,2002)。
所谓兴趣是指心理的积极活动,即观念的大规模的广泛的活动。
他认为教学必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从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来讲,四步教学法的划分是最合理的,只有按此阶段,学生才能很好地接受所学知识。
这样,兴趣的四个阶段正好和他的教学四个阶段相呼应相配合起来。
即要求每一科目的提示和叙述应当是清楚的、明白的、各科之间应当能够联系和联合起来,已经联系和联合起来的各科目间还应当达到系统化,进而具有掌握系统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同时他指出,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状态主要有两种:专心与审思。
所谓专心,是指集中于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和调和意识内容,即对由专心而得到的知识进行同化作用。
他认为,由于专心活动是相互隔绝的,因而需要使专心活动和审思活动不断地相互转化,并使之在审思活动中结合起来。
说得明白点就是,心理状态分专心活动的静态与动态和审思活动的静态和动态四种,而它们也正好与教学阶段的四个阶段相呼应相配合起来。
这样赫尔巴特根据兴趣的阶段,心理活动状态,提出了教学形式
阶段理论。
四段教学法也就诞生了。
三、四段教学法的意义和影响
赫尔巴特把科学和教学的方法引入心理学中,使教育者们意识到教学方法必须以明确的哲学思想与心理学知识为基础。
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论的某些规律。
正因如此,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对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世纪初,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学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当时废除科举、兴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四段教学法所固有的机械论倾向,也使它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赫尔巴特教育学说广泛传播之际,对它的批评也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趋势。
在西欧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兴起之后,赫尔巴特教育学被认为是“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即“旧三中心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
尽管如此,赫尔巴特在欧美乃至世界近代教育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参考书目
1、吴元训,《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的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
2、《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史教研室,1979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Wu Biyu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