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西塞山怀古-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一联
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 什么手法?
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 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 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
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失败者黯 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思考:孙皓政权占据形胜之地,又有强 大防御工事,为什么会灰飞烟灭呢?
• 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 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 设。就孙浩而言,兵非不多,将非不广,地非 不险,城非不固,但由于他内政不修,荒淫误 国,“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是以上下 离心,莫为皓尽力”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感 今:人山世形几 依回旧伤枕往寒事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读诗歌 评品赏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 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 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 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 朽之感;“黯然收”中一个“收”字,既 表明吴国军队望风披靡、兵败山倒的情态, 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益州金 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 是闻风丧胆。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什么手法?感慨什么?
对比、拟人。江山依旧,人事全非。金 陵政治风云几经变幻,六朝相继覆灭,而江 流滔滔,山形依旧。
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循环往复地 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几回”二字 概括了六朝政权更迭的历史,不仅包括晋吴 更替的历史感叹,亦包括古人伤古人,今人 伤古人,未来人伤今人的普通而深刻的意义。
课堂总结
怀古:
点:王濬灭吴
面:人世几回伤往事 感今:
兴亡的决定因素:人事而非地形 渴望四海统一 反对藩镇割据
小结
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 西晋灭吴的史实,说明国家兴亡的决 定因素乃人事而非地形 。诗人渴望四 海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借古讽今抒 发感慨,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 势力,并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 史教训。
前四句语言雄壮豪迈,气势磅礴。 后四句语言含蓄厚重,苍凉慷慨。
三读诗歌 把握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 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 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 (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 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 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 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 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 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4、“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本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 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 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 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 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 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 沿。作者把对历史的追怀、对现实的忧虑, 巧妙地融进一片秋色之中。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 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 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 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 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 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 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 代。
3、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 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 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动人 心魄的诗篇。
诗人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 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 门之徒。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更 是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满朝中红极 一时的权贵们,你们哪一个不是我刘 禹锡被排挤后才爬上去的!此诗传出, 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讽”再贬刘禹 锡等为远州刺史,三月又远去连州。
如果说,刘禹锡在被贬十年后能写
刘禹锡这位有“宰相之器”的诗人,被 贬前后共达二十三年之久,身处逆境的他并没 有意志衰退,却依然不屈。《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是他逆境不衰的最好写照: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背景链接:
1、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 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 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 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 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 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 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 金陵。
石头城/台城/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凤凰台/长 江/秦淮河/《后庭花》/ 六朝旧事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 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
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
宾客,后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白居 易齐名,世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 “刘柳”。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
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 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 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 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 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 种强烈的愿望。
刘禹锡是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中的主将, 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 了十年谪居生活后被召回长安。初回京师, 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表现了他的傲岸不屈: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
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
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 慨? 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 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 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 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 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表现手法:对比、借古讽今
课后练习
• 一,背诵全诗; • 二,完成以下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1)这两首怀古诗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 感慨?
(2)这两首诗所用 的主要艺术手Βιβλιοθήκη 各 有特色,请结合具 体诗句加以分析。
一读诗歌 理解大意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 伐东吴,金陵城中的王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 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 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 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 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怀 古:王金濬陵楼 王船 气下 黯益 然州 收
借古讽今: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 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 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 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 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 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 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 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 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 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 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 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
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西塞山由 于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 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南京。六朝古都,是指 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 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 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 期把南京作为首都。
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 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 诸君子》被贬十二年后,重回京城,又 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不减当 年: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作者还是用桃花比新贵,用种桃道士比喻打击当 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 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就连皇帝也由宪宗、穆宗、 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刘禹锡作这首诗,是有意 重提旧事,表示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悔 恨,不会因屡遭贬谪而屈服,而为再题笔赋诗而 欣喜。但是,这个“再游”又引起执政者的“不 悦”。他又被派出长安,到东都洛阳做“太子宾 客”这一闲散的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