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农技推广6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平农技推广60年
农技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
(1949~2009)
镇平县农技推广中心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农业生产从愚昧落后,基础脆弱,靠天收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县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除党对农业生产发展观的英明正确外,农技推广工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建立,即将镇平县试验农场改名为镇平县农业繁殖推广站,担负起良种繁育,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后引进了红薯品种胜利100号,小麦良种宛1486;硫酸铵、化学农药六六六粉的使用。
小麦条、叶、杆三锈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大麦坚黑穗病,谷子白发病,玉米鸟霉等,虫害有小麦吸浆虫等的群防群治。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51年3月改名县农场。
1953年10月第二次成立县农业技术指导站,先后推广了棉花整枝技术,引进了小麦新品种碧玛1号、碧玛4号、中农28号;推广农业五改措施,使全县粮食产量有了一定提高。
1955年7月15日改县农业技术指导站为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先后推广了红薯埂栽技术,化学农药1059、1605,小麦胶泥选种;引进了棉花品种岱字棉15号及抗吸浆虫小麦品种南大2419,。
1956年10月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撤销。
1962年8月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恢复,引进推广小麦品种阿奥、阿勃、阿夫及墨西哥小麦墨麦65、66,内乡5号、宛7023等,并首次在广东配制出玉米杂交种双联150。
推广红薯下蛋技术,推广利用赤眼防治玉米螟、棉铃虫;以瓢治蚜,以蚜养瓢的生物防治技术;生物农药苏芸金杆菌、
7216、青虫菌的人工扩大繁殖利用,微生物菌肥5406的生产利用,创出棉花高密度早打顶的小西营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1979年4月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再次恢复以后,先后研究推广了花生地膜覆盖,棉花抗虫棉、杂交棉,小麦良种郑9023、豫麦70-36等,玉米品种豫农704、郑单958等,多菌灵防治红薯黑斑病、绿豆轮纹斑病。
抗旱剂1号大面积推广;实施了全县土壤普查,小麦商品粮基地建设,红薯、芝麻、绿豆、大豆、小麦丰收计划,旱地农业综合技术研究推广,农业新技术示范场,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项目。
总的来说,什么时间重视了农技推广,粮食产量就提高,从镇平县志资料记载,我县解放初粮食单产仅81公斤,到1952年上升到105公斤,1953年下降到95公斤;53年农技推广站恢复,1954~1957年,产量即上升到110~154公斤,1956年底再度撤销,到1962年产量下降到80公斤上下水平。
1962年恢复,虽遇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到1965年粮食产量仍上升到132公斤以上。
到1979年农技站升级定编至今粮食单产一直在300公斤以上,最高年份达到550公斤以上。
一、从小麦产量的五次飞跃,看良种、良法与施肥上的五次革命。
小麦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达57096hm2。
30多年来小麦产量曾经历了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产量提升,无不浸透着农技推光工作者的汗水。
第一个阶段1982年前, 大集体时期, 小麦品种为宛7023,内乡5号;施肥多以牛铺粪为主, 看一个生产队的好赖的衡量标准是牛铺场高低大小,好的队每亩施牛铺粪5~6车,差的2~
3车,小麦亩产量100 kg左右,高的田块不过150kg; 第二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因无牛铺粪可施,推广亩施入碳酸氢铵50kg, 品种以宛7107为主。
当年小麦产量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单产达到了200-250kg上下, 第2年人们看到了化肥的威力,不考虑小麦的承受能力,肓目增加氮肥用量,结果是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到100kg 以下,因而只施一袋碳酸氢铵,200-250kg上下这个产量一直延续了8年之久; 1990年前后,农技推广工作者在小麦施肥上推广了亩施入碳铵50kg加过磷酸钙50kg的所谓“双百斤”施肥法, 亩产量上升到300-350kg, 亩产量又提高了100 kg左右,这个产量水平又延续了9个年头;只到1999年改亩施“双百斤”的施肥模式为N、P、K三元复合肥及专用配方肥后,使每亩产量达到了400-450kg大关;这个产量水平转眼又过了近10个年头,这10年内农技推广工作者试图通过更新选育优良小麦品种、改革种植模式、甚至推出转基因工程,亩产量过不了500kg这道坎。
2006~2009年,每年麦收前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到全县各地进行小麦产量调查时发现有亩产达685kg以上的高产田块。
如2006年安子营乡连庄村的李玉芳,亩产量达743kg;2007年彭营乡冯营村的冯书生亩产量达到近700kg;2008年张林乡高庄村的魏新国亩产量达688kg;2009年的大旱之年,张林乡高庄村的魏新国、张林乡李慎动村李培先、安子营乡王营村陈丙权等3户产量达到648kg。
座谈中了解到,这次他们产量的提高,是小麦施肥上的又一次革命,是农技推广的又一新成果展示,多功能施肥技巧,肽能氮+活土免耕肥+硅钾
镁复混肥。
这个新的肥料配方,很快将会在我县全面开花。
二、从红薯生产看农技推广
“一年红薯半年粮”、“锅下烧的红薯秧,锅里丢的红薯块,汤里和的红薯面”、“薯面汤,薯面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担柴人清早渴的红薯稀饭,到晌午啃黑馍喝山水真是心寒,临到黑了改改善,清水煮点红薯干”,这是1982年前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我县红薯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由于当时种植的红薯品种多为地方种“楸树根”、“红心王”一类,亩产鲜薯300公斤左右。
1949年秋,县农业繁殖推广站刚一建立,在50年3月份即引进了红薯新品种胜利100号,在推广站内种植示范,亩产鲜薯达2300公斤,1952年即在全县推广面积达到10余万亩,使全县红薯单产上升500公斤。
但是在栽培种植上仍是采用老一套平栽,亩产一直未能突破500公斤大关,直到1955年春推广站在杨营贾庄、高丘孙湾推行了红薯起埂,一埂双垄的栽培新技术,使鲜薯产量达到了2500公斤,1956年在全县全面推广该项技术,当年全县38万亩红薯亩产达867公斤。
最高年份平均达1191公斤。
后在1968年先后推广了沙池育苗、红薯下蛋、红薯高温大屋窖等技术,使红薯亩产量提高150公斤左右。
直到1972年,我县红薯发生毁灭性病害红薯根腐病,到1976年己扩展到15万亩之多,红薯种植面积迅速下降近10万亩。
使我县红薯生产受到了极大损失,为了能有效抑制该病害的继续蔓延,县农技站从山东引进了抗红薯根腐病的新品种“徐薯18”,经76、77两年的大力推广,基本控制了根腐病,使红
薯产量又恢复到1300公斤左右。
随着徐薯18的大面积推广,因其高感黑斑病,使黑斑病在我县造成再度大发生,发病率达60%;特别是贮藏期有50%的薯窖全部遭害。
对黑斑病的防治巳成为当时急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1980年县农技站、县植保站、县科委在杨营草房梁试验初获成功的基础上,1982年分三组协带吴县产40%多菌灵1号,骑自行车从县城出发,一路经晁陂、王岗、高丘;一路经柳泉铺、遮山、老庄;一路城郊、侯集、安子营、彭营;随后魏新田所带组到贾宋、马庄、枣园、曲屯、杨营。
每个乡镇选定一个村,每村选一个科技明白人,将所带农药先不收钱,指导农民进行窖藏红薯浸种处理,等到农民见的效果后再付款。
这项技术到1983年在我县基本上得到普及,年挽回鲜薯1亿公斤以上。
1983年以后红薯的地位遂年降低,种植面积遂年缩小,但对红薯种植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仍没有减断,在红薯品种上先后引进了豫薯5号、豫薯12号、徐薯22、苏薯8号、安平5号、梅营1号、2号等。
新技术应用上推广了红薯提秧不翻秧技术,太阳能火炕育苗等技术、薯块膨大期补钾技术等,使鲜薯产量达到2500公斤以上。
尤其是1999年,实施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场项目中,进行的红薯超高产栽培研究中,改一埂双垄栽为独埂单垄栽,改不施肥为大包馅配方施肥,改自然生长为生理紊乱调剂等措施,取得了超高产栽培记录。
收刨期经农业厅现场验收,单株平均重7公斤,亩产高达10000公斤以上;所种植的夏薯亩产达6000公斤以上。
三、农业丰收计划成效斐然
自1992年来,国家农牧渔业部,为了全面推广农业新技术,在全国各个省、市实施农业丰收计划,我县先后实施了15万绿豆高产开发,主要推广了绿豆新品种中绿1号,利用多菌灵防治绿豆轮纹斑病,利用速灭杀丁等菊酯类农药防治豆野螟、豆荚螟等技术,使绿豆亩增收13公斤,增产率达11.3%,获93年省农牧丰收2等奖。
1994年实施了10万芝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广应用;10万亩红薯高产栽培综合丰产技术开发应用。
芝麻安排在杨营、安子营、张林等13个乡镇,实际落实面积11.0786万亩, 通过选用良种豫芝4号、豫芝5号、豫芝9号;推广小;抢时早播,重点采用早茬、种子吸水丸衣麦田套种、流体播种、育苗移栽等;合理密植;科学追肥;适期化控;补微保叶;防治病虫等措施,经省组织专家组验收亩产达70.5公斤,比原计划产量指标50公斤,超出20.5公斤,超标41%,比前三年亩产47.4公斤,增23.1公斤,增产48.7%,新增总产255.92万公斤。
获当年省农牧丰收1等奖。
同年实施的10万亩红薯高产栽培综合丰产技术开发应用,安排在高丘、卢医、遮山、城郊等11个乡镇,落实面积12.6万亩。
通过选用豫薯5、6、7号及徐薯18优系;太阳能温床育苗、建夏薯采苗圃;大包馅施肥;炸窝期浇施磷酸二氢钾;喷施红薯膨大素和红薯生长紊乱调节剂等措施。
经专家组测产亩折粮294.2公斤,比原下达产量指标250公斤,亩增44.2公斤,超标17.7%,比前三年
亩产227公斤,增67.2公斤,增产29.6%,新增总产达480万公斤。
获当年省农牧丰收1等奖。
1997~2004年先后实施了镇平县20万亩小麦优良品种及综合配套增产技术应用、镇平县2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配套技术推广和15万亩小麦种子包衣技术应用。
镇平县20万亩小麦优良品种及综合配套增产技术应用项目1997~1998年在石佛寺、贾宋、杨营、张林、曲屯、卢医、晁陂7个乡镇实施,共落实面积24.8315万亩,通过推广百农64、温麦8号、豫麦18-64等优良品种,适时播种,优化平稳配方施肥、畦田种植,精量播种、地下虫防治等。
经专家组验收,项目区单产达307公斤;1998~1999年在上年除贾宋外的其他6乡20.3万亩进行,经专家组验收,亩产达302.4公斤。
两年计实施面积46.215万亩,加权平均亩产304.9公斤,比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单产265公斤,亩增89.9公斤,增产率达15.06%,累计新增总产1786.3万公斤。
2000~2002年实施的镇平县20万亩小麦优良品种及综合配套增产技术应用项目,在城郊、杨营、晁陂、马庄、张林、贾宋6个乡镇实施,总计20万亩,通过引进高产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豫麦34、47、41等,精细整地,精量播种,平衡施肥,应用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抗灾应变措施,2001年经省专家组验收,亩产321.2公斤;2002年亩产331公斤,累计新增总产1450万公斤。
2003~2004年实施了15万亩小麦种子包衣技术应用,仍在城郊等6乡镇进行,通过种子包衣技术,配合其它增产措施,经验收,单产达346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增24.8公斤,新增总产372
万公斤。
以上三项小麦丰收计划实施,累计新增总产达3506.3万公斤。
分别获国家农业丰收2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农业丰收2等奖1项。
1998~2000年,再贾宋、候集、杨营、晁陂、枣园、曲屯、卢医、石佛寺、马庄、张林10个乡镇,涉及116个村民委员会,1375个村民小组,55526户,累计实施22万亩玉米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应用丰收计划,通过推广郑单958、掖单12高密度品种及丹玉12、豫玉22中高密度品种,改麦后直播为麦田套种;改稀植为密植,改等行种植为宽窄行种植;改施肥“一炮轰”为叶令指数分期追肥;改浇保命水为浇增产水;改冶虫偏晚为适时综合治虫;改收获偏早为适时收获及人工辅助授粉、隔行去雄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省市丰收计划领导小组58点验收,亩产343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64.9公斤,增产率22.7%,累计新增总产1252.9万公斤。
该项目获得国家农业丰收2等奖。
四、旱地农业综合技术应用在全县开花
我县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0%,旱地农业的发展对我县农村经济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旱区不富,镇平不富。
旱地粮食上不去,镇平粮食就难以有较大的突破。
镇平县农技中心,自1991年起,即针对我县的实际,水路不通走旱路,制定对策,从改变基础条件入手,开发建设农业保墒的五大体系,在生产实践中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科学系统的总结出旱地农业技术。
以蓄纳雨水,提高水份利用率为中心的农业增产措施,和农业化学系列节水保水
抗旱新技术配合运用,这里面包括黄腐酸抗旱剂、保水剂、土面增温剂等。
在小麦生产上推广“四水一早法”旱作措施,即深耕改土,以土蓄水、增施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以肥调水、选用耐旱品种,以种节水、加强科学管理,以管保水;一早即适期播种走上限。
到1995年至,在全县小麦生产上应用80万亩,亩增产小麦42公斤,新增总户3360万公斤,创社会效益2016万元。
在秋作物上推广大尺带双保险栽培模式90万亩,亩增效益68元,总增效益6121万元。
在花生、芝麻开发上应用农业化学系列节水保水抗旱新技术14万亩,亩增值126元,新增效益1754万元。
累计旱作技术综合应用184万亩,计为社会增经济效益8896万元。
五、土壤普查,测土配方,造福全县人民
1981年按照国务院1979年111号文件精神,对全县23个乡镇进行了第二次土壤全面普查,弄清了我县各乡镇的土壤类型和种类,并按照土壤类型,进行了种植业区划,原农牧局局长王其武挂帅,农技站抽出王福清、张明刚、张宛、徐天太、梁文贵等,经深入调查,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镇平县种植业区划,对镇平农业生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2007年5月以来,县农技中心又承担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到2008年底,共在全县范围内采集土样5844个,覆盖19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409个行政村。
根据测土化验结果,制定最佳施肥配方,进行玉米、小麦3414+1试验及配方施肥示范,累计应用面积正20.5万亩,玉米取得了比常规施肥增产11.8%,小
麦增产11.6%的结果。
六、论文、成果、专著、专利层出不穷
针对我县农业生产上出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进而全面推广,这是每一个农业科技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自农业技术推广站建立起,就不断有成果出现。
1、早在1952年,高丘双全寺的王玉仓,利用雪水浸种技术,创出了茬子麦322.5公斤的好收成,荣获省政府爱国丰产奖,发奖金70万元(合现人民币70元)。
2、1970年,杨营公社草房梁农科所,采用玉米红薯间套,创出了亩产1120公斤的吨粮田,曾引起轰动。
3、1974年魏新田,张立本在玉米田进行天敌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捕食红蜘蛛的一种小黑瓢虫。
经中国科学院昆虫所毛金龙研究员鉴定,定名为深点食螨瓢虫。
经连续10年的研究,弄清了其生物学特性,在不同地区的发生世代和发生规律,并成功的在棉花、黄瓜、茄子等作物上进行了利用。
研究论文在《昆虫天敌》上发表。
英《世界昆虫学评论》A辑予以摘转,并获省农业技术改进3等奖。
4、1975年,农业科技人员在城郊小西营蹲点时,与植棉能手一道,创出了高密度早打顶植棉经验。
该项技术1976年小西营大队支部书记陈汝梅在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介绍。
并在全国推广该技术。
5、1977年城郊乡小西营村的农民测报员张学义,在以瓢治蚜的启发下,研究出“以蚜养瓢,以瓢治蚜”,得到省有关农业专家首肯,
并在全省范围推广。
6、1982~1984年,由于六六六粉被禁用,麦播地下害虫成灾,为了消灭地下虫,筛选出有效农药,承担了省试验推广任务,在全县利用甲基异柳磷拌种及土壤处理每年达50万亩以上,亩增收小麦32公斤,因此获省科技进步3等奖。
7、1982年在麦播地下虫挖方调查时,魏新田同志首先发现一种吮吸蛴螬体液的多节幼虫,便带到家中,用养虫缸进行饲养,经中国科学院昆虫所史永善研究员鉴定,定名为食虫虻幼虫。
通过三年饲养,弄清了其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不同地区不同土质的发生量。
并在田间进行了不同放养量对蛴螬控制和保苗效果试验,提出了人工利用途径和保护利用途径,填补了蛴螬生物防治的一项空白。
不同阶段研究论文先后在《昆虫天敌》、《生物防治通报》、《昆虫知识》及美国《世界生物防治》上发表,并获省科技进步3等奖,市科技进步1等奖。
8、在1978~2008年30年间,先后研究推广并获市以上的成果(不完全统计)48项:
1、河南省农作物天敌资调查及利用省政府1981年科技进步3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2、新农药防冶麦播地下虫研究与推广省政府1984年科技进步3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3、河南省红薯中、低产区增产技术研究省政府1985年科技进步3等主要完成者:…马英周…
4、芝麻病害综合防治研究省政府1986年科技进步3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5、芝麻病害防治技术示范与推广省政府1988年科技进步3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6、南阳地区绿豆综合技术开发农牧厅1989年省农牧渔业丰收1等奖。
主要完成者:…马应周…
7、南阳地区160万亩玉米高产技术研究农牧厅1989年省农牧渔业丰收3等奖。
主要完成者:…马应周…
8、河南省南阳地区绿豆综合技术开发农牧厅1990年省农牧渔业丰收3等奖。
主要完成者:…马应周…
9、河南省优质芝庥规范技术研究与推广省政府1991年
科技进步奖,主要完成者:…崔兰恩…
10、食用型红薯新品种豫薯5号的选育省政府1991年,科技进步3等奖,主要完成者:…马应周…崔兰恩…
11、南阳地区235万亩玉米综合丰产技术农牧厅1992年省农牧渔业丰收2等奖。
主要完成者:…马应周…
12、河南省饲用红薯栽培青贮利用技术研究省政府1992年科技进步3等奖,主要完成者:…马应周…
13、芝麻高产新品种豫5号选育应用省政府1994年科技进步3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14、南阳市20万亩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农业部1999年农牧渔业丰收奖,主要完成者:…马应周、崔兰恩…
15、保水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中国农科院1991年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16、异柳磷取代六六六防麦播地下虫市政府1985年科技进步3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17、花生地下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农业厅1986年技术改进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18、多菌灵处理贮薯防黑斑研究农业厅1987年技术改进3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19、多菌灵处理贮薯防黑斑示范推广市政府1988年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20、无公害蔬菜生产开发应用市政府1988年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21、省无公害蔬菜病综防技术研究农业厅1989年技术改进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22、化学节水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省供销社1991年科技进步3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23、宛西粘土地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市政府1991年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24、黄腐酸在蔬菜上的应用省科学院1992年科研成果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25、花生中低产田改造市政府1992年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26、高产抗病窄叶型大豆新品种G5豫豆8号选育与利用省农科院科技成果1992年主要完成者:…崔兰恩…
27、黄腐酸拌种对小麦生理产量影响省科学院1993年科研成果3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28、黄腐酸对农药增效作用省科学院1993年科研成果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29、种子吸水丸衣配制及在芝麻上应用农业厅1994年技术改进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马英周…等
30、芝麻早播配套技术及应用农业厅1995年技术改进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马英周…等
31、芝麻枯萎、叶斑病发生防治研究漯河市政府1996年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32、河南土壤补钾系统工程研究省政府1996年科技进步3等奖主要完成者:….丁光印.
33、南阳市80万亩花生高产开发农业厅1997年技术改进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李子萍…等
34、镇平县10万亩红薯良种及配套增产技术农业厅1999年省农牧渔业丰收2等奖,主要完成者:马英周、魏新田、…等
35、流体播种技术研究与利用农业厅1999年技术改进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马英周…等
36、南阳市百万亩油料高产开发市政府1998年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37、豫芝10号引进试验及推广应用市政府2000年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完成者:…张立军…
38、撞钟牌基施微肥复合磷二钾引进及推广市政府2001年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完成者:杨丙俭…
39、农业化学控制节水保水抗旱技术市政府2001年学术成果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马英周…
40、喷施农人液肥对菠菜生长的影响市政府2001年学术成果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41、农用光合细菌液在芝麻上应用市政府2001年学术成果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42、南阳市补钾工程项目研究与应用市政府2001年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完成者:…马伟东…
43、芝麻新品驴87-41029提纯复壮及推广市政府2002年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完成者:…宋祎莹…
44、南阳甘薯优化施肥模型及应用市政府2002年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完成者:…马伟东…
45、棉田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对天敌影响市政府2003年学术成果1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46、巨微生物钾肥在镇平县的推广与应用市政府2003年学术成果1等奖,主要完成者:张继月张念霞..周杰涛李钦梅.. 47、药用植物病虫防治市政府2005年学术成果1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
48、湘杂棉三号超高产栽培市政府2007年学术成果2等奖、主要完成者:魏新田、邹春雅
9、在学术交流上农技推广人员,总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先进经验无私的奉献给社会,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具粗略统计,60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440篇以上。
其中国际1篇,国家33篇,省级61篇,有6篇被国际农业文摘摘转,18篇级作为参考文献引用,12篇获省市优秀学术论文奖。
并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⑴在国际上发表论文1篇,即《Biological control of white Grubs by Larvae of promachus yesonicuus in China》BioLoGlcAI CONTROI 1995年第5期。
(作者:weixintian)
⑵在国家级期刊发表33篇:(除署名文章外)作者:魏新田
1、深点食螨瓢虫生物学及利用《昆虫天敌》1982. 第4期
2、小麦增产剂---抗旱剂一号《中国农民报》1984年4月9日
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豆杆蝇《植物保护》1984年第4期
4、花卉扦插有窍门《农村科学》1984年第2期
5、冬贮白菜防软腐《农村科学》1985年第12期
6、麦糠除茅草《农村科学》1985年第5期
7、使药一次全年收益《植物保护》1985年01期
8、防治西瓜枯萎病《植物保护》1986年第3期
10、油菜使用保水剂沾根产量高《农村大世界》1989年第1期
12、无公害大白菜病虫防治技术《农村成人教育》1989年第8期
13、农抗120防治番茄早疫病《生物防治通报》 198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