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祥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吟祥云
作者:张美华
来源:《大理文化》2018年第07期
攸游彩云城
云南之源,彩云之乡,说的是我的家乡——祥云。
洱海卫城、云南城是古城的曾用名。
这是一座慢生活的小县城。
县城的主城区,也就是昔日的“洱海卫”,以钟鼓楼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辐射。
整个古城为正方形,方圆四里三分,四街八巷的建筑格局,回宫格布局,就像一方大印,城中心巍然屹立的钟鼓楼就是“印把子”。
小时候,听着“祥云有座钟鼓楼,半截伸到云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的谚语,每天从钟鼓楼下面过,抚摸着四根得两人合抱的大圆柱,感受着小城的朴实和沉静。
几十年过去了,小城的主体格局没变,只是周围的菜地、村庄悄然变身为林立的高楼。
城西原来的城墙被一座巍峨的牌坊代替,和钟鼓楼西面的匾额“瑞啟西垣”遥相呼应。
慢生活的气氛氤氲着主城区的每个角落。
除了东街、东西北三条街都有很多美食,尤其是那些满载着乡愁的小吃,像烧饵块、蒸米糕、丁丁糖,不仅孩子爱吃,就连中老年人也青睐有加。
从早晨日出三竿,到夜间十一点前后,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
而这种热闹恰恰是人们慢生活的一部分,街上的行人都步履轻松,悠哉乐哉。
东家进西家出,逛完服装店逛饰品店,手里再拿上两串糖葫芦或是烤肉串,几百米的一条老街,我们每次去都可以逛上半个小时甚至更久。
除了钟鼓楼,龙翔路也算得上是县城的一条老街。
昔日被称作“新大街”,西接龙翔公园,东连环城东路,路中段是承载了无数祥云人记忆的百货大楼。
商品匮乏的年代,百货大楼就是商业的中心圈,最繁华的地方。
那个时候,到百货大楼去逛逛,大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那琳琅满目的商品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那时百货大楼的规模和商品与现在的大商场大超市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
现在的百货大楼已经解体了,铺面拆分开租给了珠宝店、时装品牌店、药店、手机店。
每一个门店都装饰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尤其是晚上,各个商铺的广告牌霓虹闪烁,五彩缤纷。
百货大楼往东走50米,往北一拐就是九峰路,那里因曾经有一座九峰书院而得名。
书院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只留下一条蜿蜒的小巷。
路的北端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每天有无数的孩子奔走在小巷里,不少人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十几年。
学校前,有一座仓圣阁,为古代传说中的汉字创造者仓颉所建。
走到鼓楼街的东边,那里有唯一存在的城墙遗址——镇阳门。
一座庄严的城楼,一孔古朴的城门洞,遥相呼应的是东面的匾额“辉联东壁”。
城门洞上的三层楼堞重新整修过,装饰有精巧的斗拱和彩绘,再现着当年的庄严和雄伟。
环游古城一周,触摸着岁月沧桑的肌肤,翻看着时光素笺。
一块块青石板,一扇扇雕花门窗,鳞次栉比的商铺,密密匝匝的招牌,还有钟鼓楼上泛着幽邃光芒的瓦当、在风中摇曳的风铃,都在陪自己完成一次时空的穿越。
如今,祥云城的主城区在不断扩大,变化真可说是日新月异。
我荣幸地见证着城市的繁华和兴盛,永远是我心仪的彩云城。
回眸清涧美
从县城出发行驶在祥姚路上,过了黄联村,继续往米甸方向驶去,一个泛着银色光芒的湖泊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眼前。
这湖泊有个美丽的名字——清涧美。
无论是从西边的禾甸东行,还是从东边的米甸西上,遇见清涧美都要拐一个弯,是名副其实的拐角遇见。
湖岸是座座青山,一个条形的湖泊在山脚的低洼处静默着。
之前也曾听人说过清涧美,知道它既是米甸镇三家行政村一个小小村落的称谓,也是坐落于这个小组旁边的湖泊的名字。
至于是村以湖命名还是湖以村得名,我没有深究过。
每一个祥云人都爱水。
要不,怎么会把一个个水潭都叫做海子呢?至于我们为什么爱水,你听听这首民谣就明白了:小云南,三年两季荒,半夜听到钩担响……
是的,我也爱水。
都说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没错,这里依山傍水,一看就是块风水宝地。
站在清涧美湖畔,一畦畦菜地整整齐齐地一字排开,一丛丛油菜刚刚壮苗,绿得发亮。
两个农户一老一少正在浇菜水,他俩忙碌的身影在绿油油的菜苗间穿梭,一黑一绿,一动一静。
菜地尽头坐着几个垂钓者,这些现代渔翁身前一溜儿摆着各式鱼竿。
他们来了多久?今天的战果如何?鱼饵是用蚯蚓吗?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我悄悄走近他们,去一探究竟。
我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走到垂钓者旁边,他们身旁的水桶里装了半桶水,几条鲫鱼在水里有气无力地游着,一看就知道它们心里还无法接受自己轻易就上钩的事实。
垂钓者完全没有察觉外来者的存在,一心只关注着鱼竿的动静。
我欲言又止,那些问题全留在心里自己消化吧,真舍不得打破这里的宁静。
湖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西斜的阳光柔柔地撒在湖面上,像是给湖水敷上了金色的面膜。
湖面是那样平静,一切都像静止了,你无法知道平静的湖面下有着怎样的世界,有鱼有虾,有水草,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各种生物。
用湖里的虾做成的醉虾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一绝,将活虾佐以料酒、小米辣、白醋等盛装入盘。
那活虾醉态可掬,一动不动地任食客享用。
据说,只有水质好的湖泊出产的活虾才能做成醉虾,可见清涧美的水质确实不一般。
几只白鹭在湖面上飞翔,轻盈的身姿给湖泊增添了不少灵气。
湖畔有几株垂柳,临近冬日,垂柳浓密的秀发逐渐脱落,只剩几根乱发般在风中飘零。
今年是清涧美蓄水比较充盈的一年,不像往年那样,水很少甚至全部干涸。
湖水少的时候,湖心周围的土地,长满各种野草,附近的农户可以自由地开荒种菜,还可以在湖心里放牧。
无论是雨水充沛的年景,还是干旱少雨,农户们都能从中找到乐趣,收获满满。
若是第一次来,看到这样的情景,很难想象湖水充盈、群山环抱着一颗晶莹剔透的大珍珠的景象是如何一种美。
现在,我就站在这颗大珍珠的旁边,闭着眼,深吸一口风儿捎来的湿漉漉的空气,流连忘返。
漫步青海湖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每次夜里漫步在青海湖畔,脑海中常被类似的词句塞满。
青海湖的的确确是我们的母亲湖,湖周围的住户都受过她的恩泽,或是浇灌庄稼,或是调节气候,或是提供丰富的水产……这里库容不大,自然无法和军港相比,可在我心目中,却有着容纳百川的胸襟。
“绿色的水呀绿色的湖,就像一颗绿色的明珠。
水天一色翡翠铺,映照祥云坝子格外绿。
”这是青海湖白天的景象,在蓝天白云下,湖面平静,水中倒映着千姿百态的云朵,水为云镜,云作水衫。
几只小船悠闲地在湖中划动,惊飞了水草中栖息的白鹭,那白色的精灵在色彩斑斓的湖面上空盘旋飞舞,飞到离小船很远的地方又钻进水里。
刹那间,湖面恢复了平静,恍惚中仿佛什么也未曾发生。
白鹭是青海湖的新宠,与湖中的野鸭、鹳鸟一起,在这个近4平方公里湖泊中自由栖息。
它们可机灵了,刚发现它的身影,掏手机想要拍下它的美好时,那细不可闻的声音还是被发现了,它双翅一拍,飞离了你的视线,只剩下自己怅然地望着手机画面中那白色的影子和波光粼粼的水面。
到了夜里,湖面静悄悄的,这个时候最美的,自然是湖对岸的夜景了。
那是湖北边的县城,被各色霓虹灯装点着,尤为炫目。
凭着记忆辨认着不同灯光所指示的位置,县城的夜晚别具风情。
眼前所见和平日生活在县城看见的景致完全不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个角度,换种心情,就能见到别样的风景。
欣赏“青海月痕”是秋夜漫步青海湖的主要目的。
康熙年间,在《云南县志》里,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在县之东南青龙湖,水光如镜,秋月涵之,更觉澄湛。
”一轮圆月从东方山顶上缓缓升起,月影倒映在粼粼的湖面上,像给湖水铺了一条银色的绸带,在水波中轻轻荡漾。
时任民国首任云南知事的路承熙曾记录下这一奇丽的景象:“青海波光接太虚,荷田蘋渚艳秋初。
渔舟傍晚鸣榔集,风景江南画不如。
”
冬夜,则可以到湖堤上去看星空。
邀约三五个朋友漫步走在湖堤上,天南海北地聊聊天,释放一下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
这时候,脚步是那般轻盈,心情是那般愉悦。
若是再放上一曲
轻音乐,别提多美了。
每一个月朗星稀的冬夜,都能找到几个我熟知的星座:北斗七星、猎户座。
冬季尽管天气寒冷,可冬夜星空中的亮星数胜过其它三个季节,显得分外壮丽,这时北斗七星已来到东北方天空,斗柄指向北方。
出现在南方天空的猎户座是冬夜星空的中心。
猎户座主要由七颗亮星组成,中间横着的三颗星为猎户的腰带,腰带下面竖着的三颗星为猎户的宝剑,猎户腰带三颗星就是民间说的“三星”。
一个冬夜,我给一起漫步的朋友指点着星空中的猎户座,那三颗熠熠生辉的星星组成的腰带是最醒目的标志。
朋友说他最熟悉的是天琴座,我脑海里就有了一座天琴,然而我却没能在星空中找到它。
后来才知道,天琴座要在夏季的星空才能欣赏到,这便成了我的一个小小心愿。
在古称青龙湖,有着西游传说的青海湖湖堤上看星空,连夜晚也平添了几分神秘。
只要不下雨,夜间在青海湖漫步是那样惬意。
既可感受湖的静谧,也可徜徉于神秘的星空,还可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行吟桂花亭
翻过一道又一道山梁,拐了一个又一个弯,去桂花亭的路,一直都是这么遥远。
每一次去桂花亭,我都惊艳于路上的风景。
都说美景在路上,这话一点不假。
当车子行驶到半山腰时,随便找一个开阔地停下,入眼都是美景。
往北远眺,三甲水库水波粼粼,一湾碧水点缀在青山中,那是山间的一颗明珠,一块翡翠,也是山的心灵之眼。
蓝天和白云在水面上照镜子,逗得山间的绿树纷纷侧目,推着搡着要和云朵合影。
水库的四周,村庄错落有致,辐射开来。
云南驿镇的大半个坝子尽在眼前,在阳光的照耀下,端坐在两山之间洼地上的村落,像涂上了一层釉彩。
继续往前,峰回路转,车子转到了山的南边。
往东看,一座座山峰绵延不绝,俨然一幅水墨丹青。
天华山近在咫尺,看上去就像一尊卧佛,尤其是头部的轮廓,简直是惟妙惟肖,令人惊叹不已。
忽然想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曾经无数次到天华山领略山的雄奇俊美,现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别有情致。
眼前的天华山树木枝繁叶茂,看不见倒挂的石龙,看不见陡立悬崖峭壁上的建筑,也看不见箐底潺潺流淌的溪流,而这山间的一景一物早已和山一起,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站在天华山的西北方,想象着阳光照在“仙人脚迹”上闪耀的光芒,“匡州第一山”几个道劲有力的大字被风擦拭了一遍又一遍,还有仰头瞻仰石龙时簌簌滚落下山箐的帽子。
目光顺着山顶往山箐移动,一片片梯田赫然展开,弯弯曲曲的田埂,青翠欲滴的麦苗,好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线条简洁明快,色彩丰富艳丽。
麦苗吐绿,在轻风中摇曳,随着麦浪的涌动,就像一条绿色的绸带在飘舞.那是一条条怎样的绿绸带啊,有半月形的,有长条形的,有方形的,还有圆形的,顺着山势,高高低低,错落分布在山间。
高处是茂密的森林,山腰是青瓦白墙的民居,再往下就是一块块各式各样的农田。
一路逶迤在田园风光里,过了大海村,过了芦子沟村,已记不清拐了多少个弯,都说九曲十八弯,我看这里的弯远远不止十八个。
终于,桂花亭村到了。
记得第一次到桂花亭,同事带我去看过几个老宅子,当时就觉得这些老宅子的存在,无声地诉说着村子曾经的辉煌,这些老房子是桂花亭村的宝贝。
想不到这次又发现了好几座古色古香的老宅子。
因为对古建筑知之甚少,我无法知悉这几座老宅子的历史和价值,仅从个人爱好出发,觉得能将这些老宅子保存如此完好,让后人得知前人生活场景之一斑,真是功德无量。
院子里的地砖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苔藓,有些砖缝里还长出了野草:雕花的窗棂工艺考究,每一个方格上都刻有一朵花,可见宅子主人生活的精致:屋梁上也有木雕的花草和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
老宅子基本都不住着人了,现在只剩下日月和风雨依旧每日光顾。
一座老宅子前有几棵木瓜树。
正是花开时节,在横七竖八任性成长的树枝间,几朵艳丽的小花不管不顾地开着。
豌豆米大小的花苞尤为艳丽,粉红粉红的,娇小可爱。
绽开的花朵呈粉白色,五个花瓣簇拥着黄色的花蕊,清新靓丽。
娇艳的花儿在路边绽放,给桂花亭这个小村子带来了春的气息。
在桂花亭村子里走了一圈,感受最深的就是村里很多房屋还保留着青瓦白墙的建筑风格。
我从个人认为青瓦白墙是最好的建筑格局,可惜这样的建筑已经很少见了。
村里主干道两侧的白墙上绘着山水、花草,为村庄增色不少。
往回走的时候,我还发现厂一个好去处。
在村口的西北边,有一片茂密的树林。
所有的树木都高耸入云,可称得上是参天大树了。
有的树上还长着蕨叶、菟丝子等寄生物。
枝干高挺,树冠葱茏,成了村子独特的一处景致。
站在树林前的水泥路上往下看,整个村庄一览无余。
在村子里逗留了半天的光景,这美丽的小村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是“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寻芳野猫山
趁着丽日春风,走进野猫山,探秘杜鹃花园。
车子沿祥姚路过白沙坡,到了石沉江村路口往南一拐,野猫山俨然就在眼前。
一条山路直抵野猫山腹地,那是为了修风电厂而新建的。
胡姐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辆,生怕车子的肚皮和路面上的沙石泥土亲密接触而打扰花的清修、人的雅兴。
其他的四个乘客则瞪大眼珠子,全神贯注地看着路两边的风景,生怕错过半点杜鹃花的蛛丝马迹。
山路九曲十八弯,拐过每一个弯道,心里都想着会不会看到杜鹃花的踪迹。
接近野猫山的山顶时,一棵又一棵,杜鹃花陆续粉墨登场,散落在松树和其它灌木、杂木之间。
我们一心想找成片的杜鹃花,故此都没停车细细赏玩,只是走马观花。
“那里那里,停一下停一下!”坐在副驾驶位的老王突然兴奋地叫起来。
一分钟后,车子靠边停好,大家拿上各自的装备,奔向杜鹃花的怀抱。
眼前的杜鹃花一棵连着一棵,竞相绽放。
一棵杜鹃刚刚盛开,花枝间有许多鼓胀胀的花苞,好像风一吹就能绽放似的,水滴形的花苞裹着银黄色的紧身衣,有鸡蛋大小。
还没完全绽放的花儿星眸半睁,花瓣合抱像一支花柱,红色的花柱呈放射状,别有意趣。
一棵杜鹃开得正欢,一朵朵碗口大的花儿呈半网球状,鲜红的花瓣娇艳欲滴,从花蒂处向外举着一支支小喇叭似的花瓣,连花柱都是红色的,白色的花蕊头上顶着紫红色的花粉。
凋谢的花瓣散落一地,铺在枯黄的草叶上,绚烂极了。
一说到凋零,仿佛就有了些许伤感,唯独看着眼前的一地落红,只觉落英缤纷,全无萧瑟之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凋落的花瓣未必能做花肥,却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依然灿烂。
抬头仰望杜鹃花,球形的红花与细长的绿叶相映成趣。
长椭圆形的叶片正面有些墨绿色,叶脉清晰,就像成年男子手臂上暴起的青筋,叶片的背面布满了细细密密的白色绒毛。
叶片看上去是那样枯瘦矍铄,同样枯瘦遒劲的还有青灰色的枝干,即使雨水不充沛,杜鹃也能恣意生长。
近观杜鹃花,只觉一朵更比一朵俏,这枝更比那枝娇。
徜徉在杜鹃花的花海,感受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壮观,一棵杜鹃花就是一座小花园,开满了密密麻麻、数不清的花,如果你想计数,保证会让你数到头昏眼花,也无法数出花的数量。
数不清一棵杜鹃花开了多少朵,也不用气馁,退后一步,看看远景,自然会有海阔天空的感觉。
远看,杜鹃花映红天空。
鲜红藏匿于无边的绿色中,不仔细看,甚至找不到杜鹃花的踪迹。
走进树林深处,才发现杜鹃花开得正艳。
流连在杜鹃花丛中,感受阳光的热烈,尽享风儿的轻抚,目光追随着花间的蜂蝶,醉在野猫山的怀里。
探秘九顶山
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在登上九顶山微波站时再次得到验证。
在樱花、桃花、梨花、杜鹃花刷屏的三月,我到过祥云的野猫山,去那大花园里寻找杜鹃花的芳踪,徜徉在花海中,一个朋友说有空去九顶山微波站走走,那里也有很多杜鹃花。
说走就走,一个周末,我们驱车前往位于九顶山深处的微波站。
一路在葱茏茂密的树林间穿梭,山路崎岖颠簸。
在进山20分钟后,一株株火红的杜鹃花树开始撞进我们的眼帘。
和这些火红擦肩而过,心里多少有些遗憾,可路窄实在不好停下车来拍照,只能饱饱眼福。
在离微波站一两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块平缓的坡地,刚好可以稍事休息,也满足一下我们想一亲花儿芳泽的心愿。
下了车,朋友们雀跃着开始了拍花的行动。
一株株杜鹃花树枝干遒劲,硕大的树冠直径大多都在3-4米,花开得正艳,一朵朵碗口大的花开得恣肆热烈。
拍完这株,四下看看,觉得另一株开得很热闹,便又转移阵地,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我想数一数一株杜鹃花
树开了多少朵花,刚数完这朵,又发现那朵还藏在树叶间,怎么数也数不清。
记得有一次去看过一棵山茶花,为了记录当年开了多少花,主人用结绳记事的法子,给每一朵花系上一个彩色的毛线,等所有的花都系上了毛线,再取下毛线,最后数毛线的数量,据说开了1万多朵花。
我看着眼前的杜鹃花,每一株所开的花也不会少于上万朵,那如火如荼的红,遮掩了叶片的墨绿和枝干的青灰,远远望去,就像一株燃烧的火把。
山顶不只是杜鹃花的地盘,还有山茶花也来争艳,在路旁恣意绽放。
我恋恋不舍地结束拍花行动,抬头望向微波站方向,才发现高远的天空中,云朵形态万千。
到了微波站,真是一览众山小。
西北边是浩渺的洱海,南边的弥渡坝子,东边则是我美丽的故乡——祥云坝子,远山含黛,好一幅水墨丹青。
九顶山,祥云的又一个秘境大花园!若想看杜鹃花,不妨三四月到九顶山,那将会是一次美丽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