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地表水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州市地表水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滨州市有关水文水资源资料,深入调查、搜集、分析了大量水文、气象、水质等基本资料,对滨州市的水资源数量、水资源质量、水功能区纳
污能力等进行了阐述,对地表水环境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针对水环境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程和管理两方面的综合治理对策。

关键词:水环境;水资源;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治理对策
前言:滨州市水资源比较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
13.8%,为全省人均水平的76.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人们对水的质和量的需求也相应提高,而水资源匮乏和水环境的严重污
染已成为滨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也成为水环境管理面临的重
大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期水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各级领导决策和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滨州市水环境现状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深远的历史意义。

1滨州市概况
滨州市位于鲁北平原,地理位置为东经117°15′27″~118°37′03″,北纬
36°41′19″~38°16′14″。

东与东营市为邻,南与淄博市接壤,西与济南市相连,北
濒渤海。

全市境域横跨黄河两岸,东西最长跨度120km,南北最长跨度175km,
总面积9453km2。

滨州市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夏季气候潮热,降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雨量减少,气温急降;冬季雨雪稀少,气候干冷。


平均气温12.4~13.1°C,年平均降水量为575.4mm,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13.5mm。

滨州市河流均为雨源性河流,除黄河滩地归黄河流域外,以黄河为界,南部为小
清河区,北部为鲁北平原区。

2水环境现状分析
2.1水资源数量分析
2.1.1水资源量
滨州市水资源包括当地水资源和客水资源两部分。

当地水资源量:滨州市多
年平均径流量为5.55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65295.7万m3,扣除重复
计算量,本市当地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10.16亿m 3。

客水资源主要指黄河
水量,山东省分配给滨州市黄河引水量指标仅为8.57亿m 3,本市多年平均水资
源总量合计为18.73亿m 3。

2.1.2水资源可利用量
滨州市当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71236.2万m3,其中,地表水可利用总量为22229.0万m3,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50968.7万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
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为1961.5万m3。

2.2水资源质量分析
2.2.1河流水质状况
从水资源分区来看,黄河水质较好,全年水质均在Ⅲ类水质以上,鲁北平原
区河道水质要好于小清河区。

而从评价期看,汛期水质状况要好于非汛期及全年
的水质状况,非汛期水质状况最差,这是由于枯季河流流量较小,纳污量相对较
大造成的。

全年评价期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段只有黄河河段,仅占全部河道的11.4%,Ⅴ类、劣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段占全部河道的68.9%,滨州市各河流污染已
相当严重,50%以上的河流水质在Ⅴ类水质以下,应引起各部门的重视。

2.2.2水源地水质状况
滨州市共有15个集中式城市饮用水源地和部分分散的自备水源地,承担全
市的饮用水供应,水源地类型主要为引黄平原水库,部分为地下水。

滨州市饮用
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水质状况综合指数均在1~3之间,全部符合饮用水水
源地水质安全的要求。

总的来说,滨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尚可,符合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要求的水源地占调查水源地的100%。

主要问题是地表水
水源地的营养化程度较高,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受到污染,有恶化的趋势。

2.3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滨州市主要河流均为平原性河道,河道较窄较浅,水流顺直,流速小,污染
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在断面内均匀混合,污染物主要沿河纵向迁移变化,横
向变化不大,因此采用一维水质模型推求各功能水域的纳污能力。

根据《滨州市
水资源保护规划》划分的15个功能区中,各功能区均受CODcr和氨氮污染严重,特别是小清河河、潮河、孝妇河接纳了与纳污能力极不相应的污染物,超出了河
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丧失了相应的水体功能,其他河段还有部分纳污潜力。

3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洪涝灾害
滨州市旱涝灾害频繁,而且交替发生。

自建国以来共发生旱灾21次,发生
涝灾14次。

其显著的特点是:“旱多于涝、涝重于旱”。

滨州市的旱涝灾害在年际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经常发生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

在季节上,汛期洪水
暴涨暴落,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而枯季则河川径流量很少,水资源严重不足,
易出现干旱。

3.2水资源短缺
随着滨州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用水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
益增加。

由于河流污染,地下水水质差等原因,滨州市工农业用水主要偏重依赖
黄河水,黄河水资源为滨州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但是,黄河流域水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67%。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导致了断流、污染加剧、
地下水严重超采等问题,缺水将是今后一个长期的问题。

3.3水污染严重
除黄河外,其它河流均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
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

造成滨州市河流水体污染突出的主
要原因,一是过境河流多,外来污水污染严重;另一个原因是自身污染明显,近
年来,滨州市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大增加,这些废水通
过不同途径排入河流之中,造成了区辖河流污染。

3.4水环境管理问题
水环境管理范围包括规划管理、建设管理、水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管理等等。

由于水环境管理涉及领域广泛,目前的多部门管理造成大家都有责任,大家又都
可以不负责任的局面。

另外,过境河流的水环境问题难以管理,上游地市过量引水,过量排污等问题难以解决。

4水环境治理对策探讨
4.1水环境保护工程措施
4.1.1合理利用水资源,缓解缺水压力
(1)大力挖掘节水潜力,开展各种节水措施。

滨州市的节水普及率不高,
农业、工业、生活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水的现象。

农业方面应加大农作物种
植结构的调整,提高渠道防渗率,推广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工业方面应调整工业结构,限制发展用水量多的企业,大力推广节水型生产工艺。

居民生活方面应逐步实行一水多用,分质用水,建设中水设施,鼓励单位进行污
水处理和使用中水。

通过各种措施,逐步提高节水普及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

(2)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效率。

利用水利工程的调蓄能力,对地下水和地
表水实施联合调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

进行平原水库和蓄水工程建设,做
到丰蓄枯用。

(3)雨洪水资源利用。

开发利用雨洪资源,实施屋顶集水、路面集水、草
场渗水以及河道、水库、坑塘、水窖蓄水等措施,增加雨洪水的利用量,是缓解
缺水状况的重要措施,
4.1.2控制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是造成水污染的根源,加快工厂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污染源长期、稳定达标,将控制水污染的战略思想由末端处理转变为源头控制,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

(1)实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资源利用率最高,污染物排放量最小的
生产方式,是实施源头控制的最好做法。

(2)污染源治理再提高工程。

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管理不善,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转率不高。

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前提下,通过技
术改造和引进先进治污设备,使工业废水和污染物在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
削减,减轻末端治理的压力。

(3)合理工业布局,优化排污口布设。

按照河道的纳污容量,合理安排工
业布局。

在作为饮用水源地的河道附近,不能安排工厂企业;在养殖、景观水功
能区,不能建设影响水体功能的厂矿企业。

通过合理工业布局,优化排污口布设,充分利用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避免排污口过分集中,而造成河段水
体功能的消退或彻底破坏。

4.1.3污水资源化
污水资源化是水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将经过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工业冷却、
农业灌溉、城市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

污水资源化不仅开发了新的水源,而且
可以大大减少排放至天然水体的废水量。

4.2水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4.2.1加强领导,实行水环境的统一管理制度
在水环境保护中,必须实行统一指挥、加强调控、推行主要管理功能部门化,确立单一行政领导系统,才能使水环境保护部门担负起统一管理的责任,实施流
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流域机构在水
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4.2.2建立和完善水环境保护运行机制
(1)落实水质保护目标责任制。

对县(区)、乡镇各级政府辖区内水环境
保护实行目标责任制。

把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任期政绩考核和评
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水环境保护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使经济建设和水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

(2)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水环境监督管理能力。

通过建立健
全水环境保护监测网、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开展水质监测预报和应急预警制、加
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等措施,为水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
持和科学依据。

4.2.3水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建设
水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部门多,工作面大,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开征污水处理费、吸引社会公益基金等各种措施,保证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投入,使水环境保护工作的能够顺利进行。

4.2.4法律、法规措施
依据国家和地方法规,制定和补充完善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配套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使水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明确水环境主管部门的职责与权利,协调好与环保、城建等部门的权利关系,使各部门职责清、权限明,便于密切协作,共同做好水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汪恕城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N] 中国水利学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学术报告 2001年10月30日
[2]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年7月78-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