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五四青年节这天,我公司组织大家观看了《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看完电影的我感触良多,有几点是让我最难忘的:它不仅演绎了团队的力量、解释了梦想的定义,还给了我们需要努力拼搏奋斗的理由。
首先,想要成功必须要依靠团队合作,这也是我来大航至今领导们一直强调的,一个人的力量在大它也是有限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团队的优势在于思维的碰撞和能力的互补。
就如影片中的三个合伙人,成东青,孟晓俊,王阳那样,他们三个人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性格,一个性格保守,一个激进,一个中庸。
影片中新梦想最大的领导人却是成东青,这个一直被大家所看不起,经历过三次高考从农村来上大学的小伙儿,一口日本口音的英语,不善言辞,但最后成功的却是他。
然而他的成功也离不开王阳和孟晓俊的帮助。
孟晓俊作为海归后代,一直自恃清高,挤破头的想去美国,发誓永远不再回来,到了美国却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被迫回国,正因为他这种激进的性格,再后来的创业中与成东青互补,成东青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孟晓俊可以帮他完成。
而王阳在整部剧中起到了调和作用,每当成东青和孟晓俊发生争执时,他就会出面化解矛盾,这也是一种互补,他的'中庸之道,往往代表了绝大多数人。
他们三个人各自发挥优点,将新梦想在美国上市。
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领导者在于如何挖掘出每个人的价值,而队员们应该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不仅是他们三个人的创业史,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创业史,当大家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时,那就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开始。
其次,影片的主线用梦想贯穿,孟晓骏经常问成东青一个问题就:“你有梦想吗?”而每次成东青都是闪烁其词地避过。
其实我们不也是如此吗?我们不是没有梦想,而是不想谈这个沉重的话题。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在失败中寻找胜利,于绝望中寻求希望。
作为一部青春励志片,《中国合伙人》让人看到了成功者的辛酸与执着,让人在感叹青春不再,现实依旧的同时,更加坚定自己追寻梦想的决心。
如影片中所说,:“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情坚持是一种幸福的东西。
”也许我们的梦想在显示面前似乎不堪一击,但我坚信只要坚持,不要被现实所打败,总有一天我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最后,还是引用片中的一句台词:“掉在水里你不会淹死,呆在水里你才会淹死,你只有游,不停的往前游。
”这虽然只是一个比喻,但他给了我们拼搏和前进的理由。
就像我们处在各自的岗位上,没有一点居安思危的紧迫感,守着过去的成绩过日子,止步不前,最后面临的只有失败。
就像潭里的水,流动才有活力,静水最后只能变成死水。
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要放眼未来去创造更大的成绩,更大的价值。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海洋天堂》观后感》】
以前也看过几部讲述孤独症的影片,但是时间长了印象也就淡了。
这次组里面组织大家一起看了《海洋天堂》这部影片。
影片也是讲述了一位成年的孤独症——大福。
影片用简单的几个镜头告诉了观众,大福具有孤独症的典型特点。
在影片中,大福把居委会送的玩具狗放在电视上。
父亲看到后告诉他:狗不能放在电视上。
但是影片中,有几次都简单的上演了这个情节。
影片还有几个镜头:大福几次把椅子放回原位,大福到柴阿姨的小商店看到排列不整的东西就把他们放回原位。
这些告诉我们大福的刻板、重复行为。
影片中的几个简单情节还展现了
大福存在社交与语言方面的障碍。
虽然几个镜头很简单,但是它向观众展示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孤独症。
大福不是影片中的一个孤独症儿童,它代表的是一群这样的孩子。
影片给我最深刻印象的人物是大福的爸爸——王心诚。
在现实的生活中,大部分都是妈妈在带特殊儿童,而影片向我展示了一位伟大的父亲的形象。
大福的爸爸一直陪伴在大福的身边,像妈妈一样照顾大福的生活。
大福的爸爸患有肝癌,他知道自己不久就要离开大福了。
为了给大福找一个可以托付的地方,王心诚找了好几个地方:学校、儿童福利院、精神病医院,他还四处打探其他的机构是否收留孤独症儿童。
在刘校长的帮助下,大福有了一个安身之处,这样总算让王心诚有了安慰。
影片中有很多简单的情节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感人的父亲。
这位父亲是一位特殊儿童的父亲,当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孤独症时,他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
一直陪大福走到最后。
在自己即将离开之前,带病训练大福认路、拖地、认识衣服及把衣服归类。
王心诚面对这样的孩子只能是接受。
在影片中记得他对柴嫂说的`一句话:大福对谁都是个负担。
我是他爸,赶上了,没办法。
大福的父亲是值得我们敬畏的人,虽然他做得都是应尽的责任,但是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孩子时,又有几人能像大福的父亲一样把自己的责任人扛到最后?
在王心诚的葬礼上,王心诚的老板向所长说了一句话:在大福监护人的后面,把我的名字也加上吧。
往后大福跟以前一样,白天就在我那。
我猜是王心诚对大福的爱感动了他。
这也让我看到了社会上还是有很多善心人士会帮助这群特殊儿童。
只要大家不放弃这群儿童,他们是有美好的未来的。
王心诚对大福的训练结果也见了成效。
大福可以自己找衣服穿,可以自己煮鸡蛋吃,可以自己坐车,可以拖地。
这些都是在王心诚离开大福以后的事情了。
我由此有个想法:既然大福可以训练,王心诚在自己身体健康的时候就应该早一点训练大福。
这样他可以在活着的时候看到大福的进步。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养育一名成年孤独症儿童的过程,最后在面对亲人离去时大福的一个安置过程。
这向我们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问题:特殊儿童的安置问题与就业问题。
这引起了我们特殊教师的共鸣。
我们所教育的只是义务阶段的特殊儿童,那这群儿童毕业以后怎样安置与就业呢?这需要社会的进步,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对特殊儿童的关注。
【推荐二:《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世上只有不负责的老师,没有真正的坏学生”,这是从电影中得到的道理。
克莱蒙·马修是“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和代课老师”,却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
可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
学生对老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品德。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一次,张伯苓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于是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不但不听劝,还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对身体就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问,歉意地笑了笑,答应戒烟,同时也让其他教师一起当众毁烟。
从那以后,张伯苓再也不吸烟了,那个学生也把烟戒了。
教师的品德宛如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
同样,如果没有马修,谁会相信,那样一群已经被社会“淘汰”的孩子会有美好的未来?晓看红
湿处,花重锦官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学生对教师认可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才能。
“我一看见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
”这句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生。
此句话出自皮尔保罗一位校长之口。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在他不长的人生中,只有奶奶振奋过他一次,他坚信皮尔校长的话,从此他的衣服不像往常污秽,语言不再肮脏,行动不再漫无目的。
经过40年的努力,他成功当上了州长。
看吧,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幼小心灵的一生。
所以,只要对学生充满希望,就会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马修老师不仅是电影里的角色,也是现实世界中那些德艺双馨的师者形象化身。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
学生对教师钦佩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管教。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到办公室,分别给了他们四块糖。
陶行知说:“第一块,因为你比我先到;第二块,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你尊重我了;第三块,你打他是为了正义;第四块,你及时认错了。
”听完,打人的同学知道自己错了。
这是有名的“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管教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春风化雨,这样才会被学生接受。
电影看过,感动却久久不能弥散。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克莱蒙·马修之所以打动万千观众,就是因为他用灵魂捧起了更多的灵魂。
教师兮,灵魂之工程师,吾信!吾敬!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这部影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老师和一群孩子之间的平凡的故事。
让我再次看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力量。
让人相信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马修老师就像伯乐一样,将希望之光照相了那群在池塘之底的孩子。
他们本来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在黑暗里挣扎。
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被院长和其他老师体罚,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完全不给孩子们辩解的机会,从来没有想过要真正用心教育孩子,用他们的行动—反应模式来对待孩子们,看着很残忍,为孩子们感到惋惜。
孩子们像囚笼里的小鸟一样在高墙之内绝望的生存着。
孩子们脸上写满了憎恶,个个都是面部狰狞的表情。
自从马修老师到来,他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比如让孩子们随意唱一段,分高低音来编排音乐。
让孩子们获得了重生,他用音乐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给他们平静的生活激起了一朵浪花。
他特别用心从孩子眼光中转变教学方法,让孩子找到心灵的自由。
甚至违反教养院的规定,带孩子们去野外郊游。
用心地做老师,我们应该在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去尊重,相信理解他们,要知道孩子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马修老师虽然是一个代课老师,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绩,但却是一名伟大的老师。
至少在孩子们心中很伟大。
不管什么时候马修老师都在理解,宽容,尊重这些被园长看来是劣迹斑斑的差生!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和解释的机会,让孩子充分的
去展示自己。
用心,用情,用爱对待每一个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评选活动的最后,班主任也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关于电影的看法。
作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教师,他更多的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了自己对电影的感悟。
侯老师首先从影片的片段讲起,他问同学说:“这部影片哪个片段最让你们感动?”。
同学们都说有很多很多的片段。
那么侯老师认为最令他感动的片段是老师对学生的真爱,在真爱下,老师找到了帮助学生改变的有效方式——合唱。
在这个影片中,音乐是贯穿是始终的。
那么音乐的魅力在哪?音乐以它优美的歌词、神奇的音律打动人心。
它直通心灵,我们要善用音乐去实现一些教育目的。
在电影中,马修独特的教育技巧绽放出了光芒,比如他对那个音乐男孩的教育技巧,取消他的独唱,让他明白合唱中不是少他就不行,但又在关键场上给他机会唱。
这部电影倍受追捧的原因,还在于它奇妙的思路。
首先是平凡中演绎出了不平凡,抓住了观众的心。
其次是对学生的真爱。
其貌不扬、秃顶的学监,怀着真爱之心,用大合唱优美的旋律和歌词来启迪、净化孩子们封闭的心灵,引领他们追求美好、积极的生活。
用音乐将学生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改变了他们的精神气质。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在任务的塑造上,它不是中国传统的扁平的脸谱式人物,善即善,恶即恶,而是符合人性复杂的特点,将人物立体化。
就如校长,在音乐的感染下,也会有瞬间的温情,坏人并非坏到底。
最后,侯老师讲述了他心中教师的含义:教师应是学生个性的发现者,是学生心灵的引领者,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示范者。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今日我观看了一部好看的电影,名为《放牛班的春天》。
其中不一样的教师克来蒙马修带给了我深深得震撼。
克来蒙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因为当时所处的年代,他不能发挥自我的才华,只好去当一所男子寄宿学校的教师。
可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那里的学生调皮捣蛋,都是一些“问题学生”。
聪明的克来蒙马修并没有像校长、其他教师那样利用惩罚来管理学生。
因为他深深明白,这样是不行的。
于是,他用音乐来管理班上的学生,令班上的学生全都回心转意,露出了自我的本来善良的面貌……
看完了影片,我也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师的行动折服,心中暗想:“因为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并不使用惩罚和奖励,而是利用音乐去鼓励学生自我做好一切。
所以自然是事半功倍。
怪不得他的学生们在他临走时都很怀念他。
”就这样,这位教师用音乐的力量,让这些“坏孩子”都变成了听话优秀的孩子们。
茫茫人海中,能够遇到这样一位好教师,真是这群孩子的幸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教师。
我们班敬爱的孔教师就是这样一位好教师,她只需要一个眼神,或者轻轻一拍,就能够让某个不专心听讲的同学立刻服服帖帖,专心听课。
这是因为孔教师对我们十分温柔,她平时都是笑容满面,对每一位学生都十分关心。
且说前一段时间,我们班正在上语文课。
突然,班上的一位学生摸着脑袋,样貌显得很痛苦,这些细小的举动被孔教师发现了。
孔教师急急忙忙赶过来关切地问道:“你怎样了?”那位同学摸着脑袋说:“我好热啊。
”孔教师立马摸了摸这名学生的头,当即断定这位同学发烧了,于是赶紧带到办公室让他喝热水,
还立刻打电话给同学的家长,让同学赶紧回去看病。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孔教师用她的关心换取了我们每名学生的信任和敬佩。
孔教师从一年级就开始教我们,今年我们都成为六年级的学生了,我们就像花草一样在孔教师这位温柔的园丁手下茁壮成长。
我们的孔教师就像影片中的克莱蒙马修一样,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好教师,他们用心付出成就了我们的茁壮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初听电影的名字——放牛班,我便开始了惬意的遐想: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是一个顽皮的,自由散漫的,无心学习的,让许多老师头疼的班级?还是一个全部都当“放牛农夫”的班级?春天,给人以生机,给人以活力,拥有着新的面貌。
可又是怎么一位老师,为放牛班带来了“春天”呢?带着疑惑与遐想,我观看了这部电影。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其实是一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现实社会将这位人才埋没在了普通人的行列中。
最终成为了一名乡下教师,被调职前往池塘畔底辅育院。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做“池塘之底”。
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都是顽童和问题少年。
到任后,马修才发现校长以暴力高压的手段管制问题少年。
犯错-受罚,恶作剧-受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马修循循善诱,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当下这种情况。
闲暇时刻,他会创作一些悦耳动听的乐曲,他谱写了专门供孩子唱的乐曲,他用纯洁的音乐感染了大部分老师。
解脱了孩子们心中的束缚,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马修使用仁爱、友善、宽容的方法使我为之感动。
盖贺克,因为他的恶作剧,麦神父一只眼睛严重受伤。
一开始他没有承认,连累另外一个孩子受罚。
在前任老师的提醒下,马修知道了恶作剧的始作俑者是谁。
他没有将这个孩子交给院长,而是和这个孩子达成协议:照顾麦神父直至他康复。
在这一过程中,我感觉到了盖贺克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了悔意。
当马修老师拎着皮箱离开校园时,他期待着孩子们能前来和他送上祝福与告别,可都快走出来了也没有看到,不免有些失落,但当他走到围墙边时,看到了满地花花绿绿的的纸飞机。
当他捡起看时,上面都是孩子和他告别的话语,这时,还有纸飞机从孩子们教室的窗户里源源不断的飞出来,接着孩子们伸出自己的小手和马修老师再见,马修老师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与乐观。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们,善待学生,要有一颗仁爱、宽容之心,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学生们们的认可。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
充分挖掘学生们的的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爱的电影爱的电影,一部将教育放大电影。
影片中描绘了一个音乐家,来了一个叫做池塘之底的私立学校教书,的确对于这位音乐家来说,他的人生似乎到低谷,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沉沦。
在这所寄宿学校里,校长残酷严厉以“行动反应”的制度来“制裁”学生并为去感受学生悲哀与痛苦,而是相反,“以牙还牙”,可见这样的教育体制,又怎能使一个学生有所成就,而今天在中国又不知有多少像影片中“校长”一样的老师为了名利,更为了所谓的“成绩”,对学生实行残酷的体罚,而这样的体制
又怎能被使称之为教育呢!
相反,在校长“行动和反应”的体制下,马修老师用爱挽救的学生的心灵,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这里的每个孩子,在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着影音影,自卑,怨恨对生活的抱怨,正是处于这样环境中,孩子们的行为才会一步步变得更恶劣,但马修老师的爱却不同,还用音乐唤醒每个孩子内心的善良,他宽容了每个学生,但却丝毫不放纵他们,即使犯了错误,也不会告诉校长,而是一步步的让他们走向正轨。
不仅如此,马修老师的爱,还体现在他没有忽视每个人价值,不会唱歌的佩皮诺成了他的音乐指挥助理另一个高个子男生做了指挥架,显然马修老师没有让他们失去价值,而是给他们人最基本尊严,和信任,可见是马修老师的爱,不仅是宽容,更是对人格的尊重,对学生的信任。
他用音乐唤醒学生内心最真诚最美好的东西,而学生也陶醉其中,伴随着悠悠的歌声,寻找到他们内心最真诚的梦想与人生的方向。
马修老师用爱与音乐,一步步进化着孩子们的心灵,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那样“空中的风筝,请不要停留,飞向海洋飞向天空,一个男孩正把你仰望”“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像往后的日子”那一首首的乐曲,在孩子们心中悠悠的荡漾着飘向诗和远方。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
星期六下午,我在家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法国电影,里面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七十多年前,马修到一所学校担任学监,这是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学校里有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少年,有一个残忍霸道的校长,还有不少冷酷无情的老师,而马修努力对他们进行改变的故事。
在学校里,马修发现了一个对音乐有极大天赋的孩子,他有着惊人般的嗓音,他叫莫朗奇。
马修想改变孩子的命运,从而建立了合唱团。
马修看中了莫朗奇的天赋,就让他在合唱团中担任独唱,这让莫朗奇异常高兴。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马修获得了这一群孩子的尊敬与爱戴。
看到这里,我为这一群孩子能遇见这么一位好老师而感到幸运,也为马修老师对孩子们无私的爱而感动。
学校充满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的潜力才会被激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健看老师们怎么去发掘,怎么去教育,充分去发掘孩子的天赋。
在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好人,有一颗鲜艳的心,比如说:校长因为受制于学校的制度和学生们的行为影响,变得异常暴躁,常常虐待学生。
但在马修的劝解下,他尝试着改变自己,慢慢地暴躁的校长也变得善良起来,有一次被学生的球击中他的头部,但这次他并没有责怪和打骂,而是和他们一起去踢球。
虽然马修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监,他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显赫的身份和地位,更没有创造过什么教育理论,但他因为爱他的学生们,所以他努力地改变他们,因此,他就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师。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马修一样的老师,他们或许有时会因为我们做错了事而严厉的批评我们,实际上,他们是在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子女一般来严格要求我们,只是希望我们变得更好。
所以,我们应该多体谅、多理解老师,努力学习、争取不断进步,这样才不算辜负他们对我们的良苦用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