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企信贷业务风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企信贷业务风险
[提要]在当前我国各银行纷纷“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信贷业务,外汇贷款逐年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对此类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进而结合内、外部环境和政策提出防范和控制此类业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本文在对我国企业信贷风险进行概述并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对该类信贷业务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概括,进而重点结合银行风险控制理论,研究防范、控制此类信贷业务风险的措施、手段。

关键词:信贷风险;国有企业;措施
一、信贷风险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
(一)信贷风险行业宏观环境信息。

基于PEST分析模型全面深入研究信贷风险行业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分析信贷风险产业政策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动向的分析,帮助企业、投资者把握信贷风险行业发展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企业营销努力来适应社会环境及变化,达到企业营销目标。

(二)信贷风险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依靠强大的数据库资源,透过数据,分析信贷风险市场供求现状,提供信贷风险行业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产业集中度、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产品价格、效益状况、技术特点、进出口等重要信贷风险行业信息,并科学预测未来3~5年信贷风险市场供求发展趋势。

(三)信贷风险行业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信贷风险行业当前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和竞争状况,主要企业规模、财务状况、技术研发、营销状况、投资与并购情况、产品种类及市场占有情况等。

(四)客户需求分析。

信贷风险行业消费者及下游产业对产品的购买需求规模、议价能力和需求特征等,信贷风险行业产品进出口市场现状与前景,信贷风险行业产品销售状况、需求状况、价格变化、技术研发状况、产品主要的销售渠道变化影响等,企业的重点分布区域,客户聚集区域,产业集群,产业地区投资迁移变化。

二、国有企业不良信贷原因分析
(一)投资体制方面的原因。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投资项目决策失误会造成大量国有企业的债务和银行的不良贷款,决策程序不合理也是原因之一。

在以往国家的投资拨款是其主要融资方式的时候企业尚可没有多少债务,虽然由于投资的各项问题导致的项目失误很多,但是投资量是按照国家计划进行拨款,各种审计不十分严格,吃回扣现象较多。

(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主观方面的原因。

企业和银行之所以形成高负债和呆账坏账,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的低效率,没有能力积累自有资金,甚至
吃原有的自有资金,再吃银行的贷款。

企业流动资金的补充投资也经历了一个拨款改贷款的体制转变,但没有形成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补充的机制。

三、国有企业不良信贷解决方式
(一)财政解决方式。

政府财政机构要重视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可能需要拨出专项资金来大规模核销呆坏账,以及充实国有银行的资本金。

政府财政可以考虑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时期,适度调整释放通货膨胀的压力,一方面能为部分有一定潜力的企业盘活资产创造比较宽松的外部金融环境;另一方面国家也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和物价的适度上扬增加非经济货币发行的收入,并以此作为冲销不良贷款的资金来源。

(二)企业和银行经济体制改革。

财政方式从存量上可以较好地缓解不良贷款问题,但是这种方式不可经常性使用,而且这种方式化解银行的不良贷款也有一定负面作用。

企业和银行的改革可以十分有效彻底地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但如前所述,也需要对现有不良贷款存量进行适当延缓。

对此,除了可以使用财政方式外,还须对不良贷款实施一定的必要的空间的位移和时间上的滞后。

(三)资本运作。

目前许多国有企业有非常大一部分比例的不良贷款占用在效率不高的各项资产上,造成资金使用率的低下。

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积极增强市场观念,增强资本经营的能力,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无论是合并剥离还是兼并重组,都要重视银行各项贷款,根据债随物走的法律原则,以往的银行贷款由改制重组后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分担,并要求完善借款手续。

四、结语
企业和银行的各项体制只有改革才能很好地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但是,如前文所探讨的,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也有赖于要适当缓解现有不良贷款存量。

除了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方案以外,还须对不良贷款实施空间的位移和时间上的滞后。

这种方式虽然不能彻底化解不良贷款问题,但可以为企业和银行改革进程创造一定的宽松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天勇.国有企业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钟俊.国有股份制改造与管理[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