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市十一高中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份,测试时刻120分钟。
满分120分,第Ⅰ卷30分,第Ⅱ卷90分。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16分,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弋.射(yì)吝啬.(sè)渑.池(miǎn)糟粕.(pò)残羹冷炙.(zhì)
B.楔.子(xiē)遥岑. (cén) 骸.骨(hài)料峭.(qiào) 重湖叠巘.(yǎn)
C.埋.怨 (máī ) 属.文(zhǔ)佯.为(yáng)睨.柱(ní)礼节甚倨.(jù)
D.脑髓.(suǐ)自诩.(yǚ)憔悴(cuì)啮.雪(niè)节旄.尽落(máo)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苌弘化碧天堑潦倒珠玑刎颈之交竟豪奢
B.礼尚往来螺髻樯橹烽火舞榭歌台酹江月
C.羽扇纶巾孱头惘然避匿相视而嬉和氏璧
D.红巾翠柚崔嵬亢旱皓首良辰好景檠弓弩
3.下列加点词语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毕礼而归.之②而相如庭.斥之
③羝乳.乃得归④时.天下承平日久
⑤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⑥杖.汉节牧羊
⑦单于壮.其节⑧宁许以负.秦曲
⑨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⑩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该。
A.①⑧\②④\③⑤⑥\⑦⑨⑩
B.①③⑧\②④⑦\⑤⑥\⑨⑩
C.①⑧⑨\②④\③⑤⑥\⑦⑩
D.①④\②⑧\③⑤⑦\⑥⑨⑩
4.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王问:“何以知之?”
③子卿尚复谁为乎?④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⑤皆为陛下所成绩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⑧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⑨以勇气闻于诸侯⑩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⑨/⑩
B.①④/②③/⑤⑦/⑥⑧/⑨⑩
C.①③/②⑥⑦/④⑤/⑨⑧⑩
D.①④⑧/②③⑥/⑤⑦/⑨/⑩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一样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一本,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样都只能道白不能唱。
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戏。
B.词是兴于唐朝盛于宋朝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犬牙交错,又称长短句。
词的流派分为两派: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派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秦少游、李清照、姜夔等;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C.班固,字孟坚,东汉闻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著有《汉书》。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100篇,有纪12 篇,表8篇,志10篇,传 70篇。
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载了西汉229年间的史事。
D.《张衡传》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者是南朝历史学家范晔。
文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一样,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术。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适当的一组是
①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不论是“悼亡说”“恋情说”仍是其他
说法,也不管论述得如何充分,和诗歌自身给咱们的感受比起来,老是令人有的感觉。
②由于学生表达能力不强,解答诗歌鉴赏题时,常常显现的情形,因此解答时不但
要明白得诗歌,还必需把握必然的鉴赏术语。
③一些领导干部喜爱看上级脸色,专拣领导爱听的话说,汇报工作时,大话、废话、
套话连篇,实情少、水分多。
A.言不及义辞不达意言人人殊
B.言不及义模糊其词口是心非
C.言不尽意辞不达意口是心非
D.言不尽意模糊其词言人人殊
7.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被誉为中国今世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非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同意起来有难度。
B.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当一般学生对着成绩单愁眉不展时,总有一两个不识趣的学霸神情凝重地说“我最大的苦恼确实是不明白该报清华仍是报北大”,于是招致白眼无数。
C.若是说中西方在长久以来的国家交往中,始终或多或少互存“敌意”的话,从深层次来看,缘故仍是缘于彼此潜在的文化冲突产生的。
D理财的最高时期确实是投资,在那个时期能够感受到资本市场的魅力和交易的乐趣,但要严格遵守交易的规则和谨慎、乐观、谦虚的态度。
8.下列各句排序适当的一项是
①“默契”的形成与进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故旧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因此“默契”具有稳固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彼此依存、彼此制约、彼此增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确实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两边都要求出新,因此“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更进展的
A.③⑤①④②⑥
B.③④①⑤②⑥
C.⑤②①④⑥③
D.⑤③②①④⑥
二、(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题。
《史记》不是一部古板的记叙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
《史记》中处处能够看到司马迁斗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君王,贬抑权贵;歌颂“叛逆”,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灵敏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
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题目,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以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题目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医生,因为他曾“治产利居,与时逐”,因此不列入官吏,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徒弟,因为他“废著鬻才于曹鲁之间”、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
关于一样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题目;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题目,暗示作者抑扬之意。
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
”“荀卿,赵人。
”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庄子者,蒙人也。
”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
”如此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
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非如何尊崇。
《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壮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
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医生”,“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
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奖惩不妥,赋敛无度。
”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现今皇帝亦有微词。
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
”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之外,一无所长。
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术士。
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
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能够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前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
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因此自镜也。
”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因此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
”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白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9.下列关于司马迁历史批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史记》中指斥君王,斗胆贬抑权贵,勇于歌颂“叛逆”,同情贫困
弱小,其历史批判态度鲜明,思想深刻。
B.司马迁以灵敏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进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有力地揭发了
中国历史的黑暗,抨击了统治者的罪恶。
C.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纳题目、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曰”
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D.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表现他善恶、贤贱、是非标准,表明价值取向,
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10.下列明白得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人世家,确信了项羽和陈涉的历史功绩;把范蠡、子
贡归入货殖之列,则隐含着对做生意者的批评。
B.司马迁关于一样人,用其人之名作题目;对刺客、循吏、儒林等则用其人的行为作题目:
暗示司马迁的抑扬之意。
C.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对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明确
地表达了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
D.《史记·晁错列传》末记载的邓公一番话,说明邓公不同意汉景帝诛杀晁错的做法,其
实也表现出司马迁对此事的观点。
11.依照原文内容,下列明白得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司马迁有胆有识,不
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同避。
B.司马迁赞赏陈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义的行为,确信了陈涉起义的阻碍,这种歌颂叛逆的
评论与那时统治者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C.司马迁作《史记》的用意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因此白镜也”,因此,《史记》的批
判意义深远,记叙的严谨不免不足。
D.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叙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后人对这种批判熟悉不同,评判不一。
三、(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
原吉早孤,力学养母。
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
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
明年充采访使。
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
人皆悦服。
久之,移驻蕲州。
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
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
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
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
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①九卿事。
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
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
原吉口答手书,若无其事。
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
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
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
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
”九
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
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自是屡侍太孙,
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
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
宜抚流亡,蠲②逋负以宽民力。
”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
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
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
”言者因.劾大臣。
帝命跪午门外质辨。
大臣
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
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
”帝意解,两宥之。
或尤.原
吉背初议。
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
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
”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
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③,左右莫得闻。
退则恂恂若.无预者。
交阯
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
”从之。
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
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
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原吉请于帝,悉原之。
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
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注】①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址。
②蠲:免去。
③移时:一会,一段时刻。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绌:同“黜”,免除
B.大臣争詈.言者詈:骂,责骂
C.或尤.原吉背初议尤:怨恨,归咎
D.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寝:平息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原吉取齑黍以.进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C.言者因.劾大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赔礼
D.退则恂恂若.无预者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4.以下六句话别离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夏原吉勤于国事的一组是
①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②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③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④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⑤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⑥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③⑤
1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明白得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供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
在福
建巡视,取得了人们的爱戴。
B.夏原吉在户部时,他把户口、府库、田赋增减情形记在小本子上,随时查阅。
回答皇帝
询问很详尽,皇帝加倍重视他。
C.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置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指示了各曹郎御史的
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去百姓负担。
第二年又提
出请求,皇上都采纳实行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90分)
四、(22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
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4分)
②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4分)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①手,勇士即解腕②。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注】①螫:毒蛇咬人。
②解腕:斩断手腕,以保全性命。
(1)请指出诗歌颔联(第二联)所运用的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4分)
(2)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4分)
18.依照诗词内容填空(6分)
①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霖铃》
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望海潮》
③谁怕?《定风波》
④,有幽香盈袖。
《醉花阴》
⑤舞榭歌台,。
《永遇乐》
⑥,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
五、(18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性情吴小如
2014年5月11日,吴小如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2岁。
吴小如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绩和造诣,被以为是“多面统一的大伙儿”。
吴小如最先考入的是燕京大学,后退学又考入清华中文系插班,受教于陈寅恪,陈寅恪给吴小如的论文打出了最高分。
后因为生活窘迫需要寻觅兼职,吴小如从京城西郊的清华转入城内的北大,那时清华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尤其遗憾:“好不容易招了个勤学生,可惜转学了。
”
吴小如就读名校,受业于俞平伯、章士钊、梁漱溟、顾随等学者,成为古典文学的全才,专门是在中国文学史方面,“开课范围能从先秦到鲁迅”。
吴小如也讥讽自己是中文系万金油,哪个讲堂都能够上。
吴小如最喜爱称自己“教书匠”。
他爱讲课,也很会讲课,除学养深厚,他在课上还时有新观点令学生兴奋,偶然绘声绘色地抛出小包袱能引发哄堂大笑,再加上他的板书专门赏心悦目,上世纪50年代,北大中文系中有了“讲课最生动的吴小如”之说。
按规定,讲师不能带研究生,吴小如做讲师时就带了研究生。
但吴小如直到退休,也没有被评上博士生导师,缘故众口纷纭,比较客观的说法是他没有大部头著述。
的确,在吴小如最能出学术成绩的壮年,运动频来,每次运动他都是“运动员”。
吴小如没有大部头高作,但很舍得下功夫做基础学术工作。
他的《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至今仍在全国文史专业中被普遍利用。
他的《念书丛札》不仅被周祖谟、吴组湘、林庚等先辈赞誉,闻名海外学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还曾主张“凡教中文的老师应该人手一册”。
吴小如本是学人,一生执教,但他自幼观剧听唱片,后来陆续不断地学戏,及至“文革”前夕,又向与余叔岩同辈的贯大元系统地学了14出老生戏。
除保留、研究老辈唱片,他还撰写剧评,吴小如《昆曲京戏中“脸”字的读音》《从宋德珠看武旦三代人》《杨小楼晚年演出订讹》《孙悟空的舞台形象》等许多文章,都用传统学术方式写出,严谨、求真,不仅内容价值大,写作方式也值得后学深切研究。
吴小如称吴师母“老伴”,两人青年夫妻,恩爱了一生。
数十年来,吴小如不仅亲力亲为在生活上照顾老伴,还很宠溺她。
不管谁到访,谈何事,只要吴师母唤“小如”,先生当即起身入内。
东方卫视一名制片人曾携团队来采访,15分钟内,吴师母唤了5次“小如”,老伴唤得温柔,吴先生答得也温柔,每听得一唤,都暂停采访面带微笑而去。
老伴归天后,少有人见到吴先生大恸,但有一次下了雨的黄昏,客人来访,见他在房间里愣坐着,也没开灯,见有来人,他突然说:“天儿这么不行,你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那里,我不能去陪你,内心真难受。
”
吴小如晚年清贫,但当他听说自己学生的学生——福建师范大学齐裕昆老师的学生在京生活困难后,却即时解囊相助,并一直不让受助者告知其老师。
青年学者张晖曾造访吴小如,吴先生不仅回答了他的问题,还介绍上海的施蛰存先生给他熟悉。
尔后屡有书信往来,吴小如为张晖解决学术困难,复印所需资料,还附上照片。
张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老辈提携后进,真不遗余力。
”
吴先生的父亲吴玉如是闻名书法家,吴小如家学渊源,造诣精深,但傲气的吴小如却在文章中感激过书法并非如他的一名学生。
先生幼年的书法并非被父亲认可,他教书后就再也不练字了。
上世纪60年代,学生钮隽向他直言:“您有大体功,什么缘故20年不写字,假设不撂下,至少写得比此刻好!”吴小如将此视为对自己的警告,从此每日临帖,病中不辍,取得了大成绩。
为此,吴先生多次说“我感激他(钮隽)”。
90岁的时候,吴小如声明不组织宴会,不同意礼物,他的学生们就一路写了一本《学者吴小如》为先生祝寿。
北京大学开了出版座谈会,吴小如本人则因病没有到场,成了一场没见到寿星的生日会。
吴小如见了书情绪专门好,说:“他人都是死了后出一本纪念文集,我活着时看看这些文章,看看大伙儿对我评判怎么样,免得我身后看不见了,等于是追悼会的悼辞我提早听见了。
”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归纳,最适当的两项是(4分)
A.吴小如早年在清华大学师从陈寅恪并转益多师,受到他们的赏识,以至于当他因生计问题而转学北大时,朱自清深表遗憾。
B.吴小如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等方面造诣颇深,他在北大的讲课内容从先秦到鲁迅,他自我讥讽是北大中文系的万金油。
C.吴小如虽没有大部头高作,但在基础学术成绩方面,他的《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念书丛札》取得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D.吴小如夫妇情感至笃,只要听到妻子呼唤,不管何时何地吴先生都会放下一切回到妻子身旁,妻子过世后,他一人独处时也会流露真情。
E.吴小如幼年的书法不被父亲认可,工作后再也不练字,后来他同意了学生钮隽的直言批评,坚持每日临帖,病中不辍,在书法领域取得了大成绩。
(2)什么缘故吴小如被称为“多面统一的大伙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3)请简要归纳吴小如老师
..的个人魅力。
(4分)
(4)吴小如的“性情”如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
(6分)
六、(5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依照要求写一篇很多于800字的文章。
(50分)
材料一:有一句养花的谚语:“养花先养叶,养叶先养根。
”意思是要想使花开得好,必需先把花的根、茎和叶子养好,若是花的根、茎、叶还未生长发育好,就急着“让”它去开花,那么,开出的花往往就会花期短,花头小,颜色也不鲜艳。
根深叶茂,叶茂花繁。
材料二:买过新汽车的人都明白,汽车有磨合期。
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如此,这辆汽车以后才能风驰电掣。
若是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
材料三: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但长跑的要诀却是保留实力,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是不是领先并非重要,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要求:选好角度,确信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离开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剽窃。
长春市十一高中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答案
1A2B3C4D5D6C7【答案】B
【解析】A项有歧义,“主题偏离主流,观众同意起来有难度”指的是影片《三体》仍是影片《星际穿越》,不明确;重复和句式杂糅;D项,动宾搭配不妥或成份残缺,在“谨慎”前加上“维持”。
6.答案:C (言不尽意:情义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数表达。
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辞不达意: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文句不能充分、确切地表达出思想情感。
模糊其词:指话说得不清不楚。
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口是心非:由:从;衷:内心。
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
指心口不一致。
言人人殊:说的话个个不同。
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
8.A(先提出观点,从而引出论述的对象“默契”;然后按先总后分的顺序介绍“默契”的特点。
注意分析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并学会抓取关键词。
)
缩小范围“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歪曲文意:“明确地表达了”错,隐晦地表达。
11C”记叙的严谨不免不足”分析有误。
12A绌:不足 14D(①是被提拔的结果⑥不是夏原吉做的情形)15D(第二次实行了) 参考译文:
夏原吉,字维喆,先人是德兴人。
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于学问,来供养母亲。
因为取得乡荐进入太学,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
建文初年,升任户部右侍郎。
第二年,充任采访使。
巡视福建时,所过郡县乡邑,都检查吏治好坏,询问百姓疾苦。
人们都很快乐和佩服。
不久,移驻蕲州。
没多久,郁新归天,夏原吉被召回,代理户部的事务。
凡各地的户口、府库、田税增减的数量,他都用小本子记好,带在身上,随时查阅。
一天,皇上问:“天下钱、粮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为此他更受重视。
那时,战争方才终止,皇上给参加“靖难”的功臣封赏,分封藩王,增设武卫百司。
后来又出兵八十万向安南问罪,命宦官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各国,在北京大造宫室。
这些事项,供给转输的财物都以数万万计,全由户部支出。
夏原吉都尽心规画,国家各项开支足够利用。
永乐八年,皇上北征,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总管行在所九卿事务。
那时各部门方才创建,天天早上,夏原吉进去辅佐太孙处置各项事务。
退朝后,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围上来请示。
夏原吉一边回答一边手批,若无其事。
北自行在所,南达京师,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
皇上回来后,赐给他钞币、鞍马、牛酒,厚加慰劳,不久随皇上回南京,受命侍从太孙周游乡里村落,考察民间疾苦。
夏原吉拿了一些粘黄米粉进呈给太孙,说:“请殿下将它吃了,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辛。
”九年任满,皇上在便殿设宴,招待夏原吉和蹇义等人,皇上指着两人对群臣说:“高皇帝培育贤才留给我利用。
列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即是。
”尔后夏原吉多次侍从太孙,往来于南北两京,途中还随事献上忠言,使太孙取得很多助益。
永乐十八年,北京的宫室建成,皇上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孙北上。
回来后,夏原吉说:“通过量年营建,此刻终于大功告成。
应该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去拖欠的各项征收,令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第二年,三殿失火,原吉重申之前的请求。
皇上马上命有关部门推行。
当初,皇上因三殿失火下诏求直言,群臣多数说迁都北京不便。
皇上盛怒,杀死主事萧仪,说道:“当初要迁都时,曾与大臣们秘密讨论过,好久才确信下来,并非是轻率决定的。
”言官借机弹劾大臣。
皇上命他们都跪在午门外辩论。
大臣们都骂言官,夏原吉却唯独上奏说:“他们响应诏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犯法。
臣等一帮凑数的大臣,不能协同辅佐国家大事,应当有罪。
”皇上怒意消了,将两边都宽恕了。
有人指责夏原吉违抗初衷。
夏原吉说:“咱们这些人任职好久了,尽管言语有失,侥幸皇上能够原谅。
若是言官得罪,那损失就不小了。
”世人这才佩服。
夏原吉尽管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老是被皇上召去详加议论。
皇上每次御临便殿门口,老是召夏原吉来谈话一段时刻,左右的人都不得听闻。
夏原吉退下后,老是恭恭顺敬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参预一样。
讨平交趾后,皇上问升官与赏赐哪样便利。
夏原吉回答说:“赏赐费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后的费用,则是无穷的。
”皇上听从了。
有西域法王来朝见,皇上想到郊外去慰劳他,夏原吉说不行。
到法王入宫后,夏原吉见而不拜。
皇上笑着说:“爱卿想效法韩愈吗?”山东唐赛儿谋反,被平定以后,有三千多胁从者被俘来京。
夏原吉请求皇上,将他们全放了。
谷王㭎反叛,皇上怀疑长沙有人参与阴谋。
夏原吉以全家一百条人命做担保,这事才得以平息。
16.(1)皇上指着两人对群臣说:“高皇帝培育贤才来留给我利用。
列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即是。
(2)平定交趾后,皇上问升官与赏赐哪样便利。
夏原吉回答说:“赏赐费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后的费用,则是无穷的。
”
17(1)一是:直抒胸臆。
抒写了勇士持剑壮别奔赴战场,不肯做游子那样满脸离愁,表达了作者对勇士情怀的赞美。
二是:反衬手法。
用离愁满面的游子之态,衬托持剑豪饮赴战场的勇士,突出勇士的立志报国的豪迈之情。
或是:对照手法。
将游子与勇士进行对照,表达出勇士应当持剑而去建功立业,不该该做一个浪荡游子而无为。
通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勇士的赞美。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