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
试题
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


1. 心里学家提出,梦是人在白天活动时产生的潜意识转化而成的情境。

下列与该观点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A. 物是观念的集会
B.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C. 无其器,则无其道
D. 未有此事,先有此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人在白天活动时产生的潜意识转化而成的情境”,说明了梦是人们对白天活动的反映,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

A项中“物是观念的集合”与B项中“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项中“无其器,则无其道”强调了“器”决定“道”,属于唯物主义观点;D项中“未有此事,先有此理”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答案是C项。

考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底长什么模样?相信今世之人谁也说不清楚,市面上孔子画像的版本有几十个,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引发了广泛争议。

同一人物常会见到好多种差别很大的画像。

这表明
①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②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③对于没有客观根据的领域,认识的片面性总是不可避免的
④画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同一人物常会见到好多种差别很大的画像”体现了意
识的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但是并没有否认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材料中的孔子画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所以①④正确,选B。

②错误,认识事物不等于创造事物,事物是客观的,不是主观创造的;③错误,材料中的画像是由一定的历史依据的。

【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性
【名师点晴】学习意识的能动性时要克服以下几个错误观点:①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人的认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②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将一切客观事物认识穷尽”;③把“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等同于“人的意识能够直接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3. 法国科学家声称,经过对比实验发现,喂食转基因玉米的老鼠发生肿瘤的风险很低。

报告发出后,某机构展开调查后认为,该科学家研究的手段存在一些不足,其结论不能作为评估转基因玉米健康的有效依据。

这佐证了
①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完善研究手段才能获得正确结论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题中强调转基因研究较为复杂,不能一蹴而就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复杂性,同时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完善研究手段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②选项观点错误,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
4. “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里成了锦簇;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

”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C. 自然界的变化杂乱无章
D. 认识具有反复性
【答案】D
【解析】考点分析:材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事在变化,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改变,
说明我说明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故D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排除A;真理是具体的,具有条件性,但不能认为真理含着谬误,B错误,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C错误。

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认识的反复性。

5. 2017年年初,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缆故障应急预案,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通讯得以恢复正常。

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表明
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
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③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表明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机器人只是对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机器人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意识,②说法错误;“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的说法错误,应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1、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的功能,但人工智能不会成为人类智能而取代人的意识。

2、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人工智能是思维模拟,并非人的思维本身,决不能把“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等同起来,认为它可以超过人脑思维是没有根据的。

(1)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人的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

(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人类智慧具有社会性。

(3)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特有的能动性和创造能力。

人类思维则主动提出新的问题,进行发明创造。

(4)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它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

智能机器是人类意识的物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
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为前提。

因此,从总体上说;人工智能不能超过人类智慧。

6.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侯(一侯为5天):“一侯雷始收声;二侯蛰虫坯户;三侯水始涸”。

这意味着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三侯”现象主要表明
A. 自在事物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区别的
B. 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 认识事物应基于人的主观认识程度及对规律把握程度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B
【解析】题目中,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侯,“一侯雷始收声;二侯蛰虫坯户;三侯水始涸”,这意味着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三侯”现象主要表明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故B选项入选。

A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表述人为事物的联系。

C选项错误,认识事物不应基于人的主观认识程度。

D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7. 下面漫画《救援》中的失败结果说明
①被救者忽视了救援者之间矛盾的斗争性
②被救者忽视了救援者之间矛盾的同一性
③救援者要着眼于整体,立足全局
④救援者要重视局部,抓关键环节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分析和理解,解读漫画《救援》过程的不当可知,结果肯定
失败,说明被救者忽视了救援者之间矛盾的斗争性,要求救援者要着眼于整体,立足全局,①③说法符合漫画寓意。

②与题意不符,被救者没有忽视“救与被救”之间矛盾的同一性,而是忽视了矛盾的斗争性。

④与题意不符,题干强调的是立足整体,不是重视局部。

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矛盾的斗争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解题指导】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漫画型选择题总体设计新颖别致、构思精巧,全面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这种题一般会给出一幅或一组漫画,有的还会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

解题一般分成以下几步:
首先,要读懂漫画(含漫画标题)。

漫画本身包含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命题者是想针贬时弊,揭露问题还是想弘扬正气,展示成就。

我们可以通过漫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言语和其他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漫画标题等去揣摩,把握。

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是我们做好这种题目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要仔细揣摩,要透过漫画中事物的表面现象,特征去抓住其内在的本质,深层次的道理。

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还必须把漫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

反对不读漫画,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不去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只单纯看题肢本身正确与否的错误做法。

其次,要读懂题目的选择要求。

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还是哲学的等。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

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说明
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②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无止境的
③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④系统优化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的是整体优化的观点,不涉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①不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新的战略思想布局,这说明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无止境的,②正确;事物的整体功能不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③不选;“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说明系统优化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④正确。

点睛: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各部分以无序、不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整体功能可能小于部分功能。

9. 有人将“赢”字拆开,“亡”代表危机意识、“口”代表沟通意识、“月”代表时间意识、“贝”代表金钱意识、“凡”代表平常心,这蕴涵的哲理是
①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要在不断超越历史条件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事物的量变过程就是事物的质变过程
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考点:意识的作用、联系、量变与质变、人生价值的实现
10. 如果一个人是苹果,另一个人是橘子的话,那么苹果的话语是解释不了橘子的。

当然,橘子可以学习苹果,因为大家都是水果,但是必须明白,橘子学习苹果的目标不是把自己变成苹果,而是要把自己变成更好的橘子。

这启示我们
A.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B.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二者相互联结
C.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看到主要矛盾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答案】D
【解析】材料启示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项符合题意;苹果、橘子与水果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A项与题意不符;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项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主次矛盾关系,C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两者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

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11. 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

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

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行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事例表明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
③正确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排除。

③选项表述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题目中,物理学家格拉塞受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的现象的启发,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

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行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事例表明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故②④入选。

选D。

12. 在机械设计中有一个“等强原则”,即设计一个机器零件要使每一个部分的强度相等,这样机器零件的各个部分才会达到同等的使用寿命,才不会因一个部分先报废而使其他完好的部分浪费。

“等强原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要重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 部分构成整体,部分影响整体
D. 重视系统内部有序性
【答案】A
【解析】题目中,在机械设计中有一个“等强原则”,即设计一个机器零件要使每一个部分的强度相等,这样机器零件的各个部分才会达到同等的使用寿命,才不会因一个部分先报废而使其他完好的部分浪费。

“等强原则”体现了要重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哲学道理。

故A选项入选。

其他选项表与题意不符。

点睛:准确把握系统优化的相关内容
13. 在旅游景点,许多游客对环境卫生状况不满,但有的抱怨,有的随波逐流。

某景区的一块提示牌上写道:“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你有光明,中国就不黑暗。

”该牌子上的观点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C. 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D. 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是在强调你的形象代表中国的形象,中国的形象是聚合每个中国人的形象,这充分体现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C项符合题意;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A项表述错误;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D表述错误排除,事物的性质主要的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14.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砷元素含有剧毒,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然而,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够利用剧毒的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结构元素。

科学家对砷元素的研究表明
①人们对砷元素毒性的真理性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砷元素与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③科学家的研究实验使砷元素与某些生命体建立起了有利联系
④砷元素的性质在不同的生命环境中发生了相反的转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
考点: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对立统一的观点
15. 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 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 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 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答案】D
【解析】题目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故D选项入选。

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16. 下列关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变革
②经济基础总是随着上层建筑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③生产关系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④ 需要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生产力在事实上才能得到发展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②选项错误且与题意不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③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变革,需要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生产力在事实上才能得到发展;①④选项表述均正确,入选。

选C。

17. 无数个职业称呼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今,“炊事员”改叫“烹调师”“营养配餐师”,“保姆”改称“家庭服务员”。

“炊事员”的时代,人们满足于一个“饱”字;而如今,“烹调师”“营养配餐师”等新称呼意味着人们追求的是“好”,既要吃得好还要讲究营养搭配。

上述材料的理论出发点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④正确的生活观是我们拥有美好人生的航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在阶级社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③选项错误,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是统治阶级。

题目中,通过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个称呼的叫法的不同,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故①入选。

材料中,如今,“烹调师”“营养配餐师”等新称呼意味着人们追求的是“好”,既要吃得好还要讲究营养搭配,说明了正确的生活观是我们拥有美好人生的航标;故④入选。

选B。

18. 小说《平凡的世界》在展现普通小人物艰难求生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这部小说激励着一个个普通人为追求梦想而努力奋斗。

由此可看出
①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③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小说《平凡的世界》激励着一个个普通人为追求梦想而努力奋斗,这说明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强调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强调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③不符合题意。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19. 西方学者约瑟夫·奈曾就柏林墙倒塌感慨:“早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西方的影视就已经‘穿墙而过’影响了一大批人。

如果没有西方流行文化经年累月传递的那些影像,光凭锤子和压路机是难以推倒柏林墙的。

”这表明
①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②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④政治是文化的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领土分割开来。

西方影视的传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助推了柏林墙的倒塌,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①③适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选项④错误;故该题选A。

【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知识拓展】文化之所以会对人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在于文化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方面,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因此会对人们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20. “青衿”是周朝学子的服装,因此“青衿”多用来指代读书人,“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作为妇女的代称;“乌纱帽”则是官老爷的代称,“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这些服饰文化现象折射出
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②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④一定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