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夫兰克赫兹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夫兰克赫兹实验
在玻尔提出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后,夫兰克(J•Frank)和赫兹(G•Hertz)于1814年在用慢电子轰击稀薄气体原子做原子电离电位测量时,通过测量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实验有了突破,偶尔地发现了原子的激发能态和量子化的吸收现象。
他们在测量中通过改变加速电压,使电子以不同的能量与原子碰撞,观察碰撞后电子能量的变化,以间接了解原子能量的变化,在对结果的分析中,发现了原子量子化吸收和原子的激发能态。
并观察到原子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辐射出的光谱线,从而直接证明了玻尔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为此他们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当时他们所测定的是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后来(1920年)夫兰克和爱因西彭(Einsporn)又进一步对仪器进行改进,测量了原子较高的激发态电位。
赫兹也用类似的方法,测量了电子的电离电位。
这更加完善了玻尔对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证明。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夫兰克和赫兹研究原子能量量子化的基本思想和实验方法。
2.了解电子和原子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机理。
测量汞原子的第一激发态电位需要
高温条件,本实验是在室温条件下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态电位。
3.掌握用惠斯登电桥及开尔文电桥精测电阻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
FH-ⅢA型夫兰克-赫兹实验仪。
三、实验原理
夫兰克-赫兹实验仪的核心为充氩气的四极管,其工作原理图如下:
图1 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
当灯丝(H)点燃后,阴极(K)被加热,阴极上的氧化层即有电子逾出(发射电子),为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散射电子的影响,要在第一栅极(G1)、阴极之间加上一电压U G1K(一栅、阴电压)。
如果此时在第二栅极(G2)、阴极间也加上一电压U G2K(二栅、阴电压),发射的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将被加速而取得越来越大的能量。
起始阶段,由于较低,电子的能量较小,即使在运动过程中与电子相碰撞(为弹性碰撞)只有微小的能量交换。
这样,穿过2栅的电子到达阳极(A)[也惯称板极]所形成的电流(I A)板流(习惯叫法,即阳极电流)将随2栅的电压U G2K的增加而增大,当U G2K达到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11.53V)时,电子在2栅附近与氩原子相碰撞(此时产生非弹性碰撞)。
电子把加速电场获得的全部能量传递给了氩原子,使氩原子从基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而电子本身由于把全部能量传递给了氩原子,它即使穿过2栅极,也不能克服反向拒斥电场而被折回2栅极。
所以板极电流I A将显著减小,以后随着二栅电压U G2K的增加,电子的能量也随着增加,与氩原子相碰撞后还留下足够的能量。
这又可以克服拒斥电场的作用力而到达阳极,这时I A又开始上升,直到U G2K是2倍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时,电子在G2和K之间又会因为第2次非弹性碰撞而失去能量,因而又造成第2次I A 的下降,这种能量转移随着U G2K增加而I A周期性变化,若以U G2K为横坐标,以I A 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一谱峰曲线,谱峰曲线两相邻峰尖(或谷点)间的U G2K电压差值,即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值。
图2 谱峰曲线
从这个实验说明了夫兰克-赫兹管内的缓慢电子与氩原子相碰撞,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并通过测量氩原子的激发电位值,说明了玻尔——原子能级的存在。
四、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
手动测量
1.插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
2.将手动-自动档切换开关拨到“手动”,调节灯丝电压旋钮(V H)到4V,微电流倍增开关置于10¯档。
3.调节控制栅电压旋钮(V G1K),使电压表的读数为1.5V,即阴极到第一栅极电压U G1K 为1.5V。
4.调节阳极电压旋钮(V G2A),使电压表的读数为7.5V,即阳极到第二栅极电压U G2A(拒斥电压)为7.5V。
5.调节电压旋钮(V G2K),使电压表的读数为0V,即阴极到第二栅极电压U G2A(加速电压)为0V。
步骤(2~5)为实验前的准备步骤,灯丝电压U H(4V)控制栅电压U G1K(1.5V)阳极电压U G2A(7.5V)为用本仪器进行实验建议采用电压值,用户根据充氩气管上所标的参数做实验。
6.预热十分钟,此过程中可能各参数会有小的波动,请微调各旋钮到初设值。
7.旋转U G2K调节旋钮,同时观察阳极电流表和控制栅电压表的读数的变化,随着U G2K (加速电压)的增加,阳极电流表的值出现周期性峰值谷值,记录相应的电压、电流值,以输出阳极电流为纵坐标第二栅电压为横坐标,作出谱峰曲线。
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前应检查所有电源的调节旋钮是否反时针旋到底,尤其必须将V G2K旋钮
反时针旋到底后,再开电源。
实验结束后应先把V G2K旋钮反时针旋到底后再将
其他电源的调节旋钮反时针旋到底后再关机。
2)实验中(手动测量)电压加到60V以后,增加U G2K时增加的速率应减缓同时注意
I A的变化,当电流表的指示骤然上升是应立即关机,以免引发管子击穿。
5分
钟后再按上述方法重新开机。
3)实验过程中如要改变V H、V G1K、V G2A时,必须将V G2K旋钮反时针旋到底后进行。
4)各台仪器的夫兰克-赫兹管参数有所差异,尤其是灯丝电压。
推荐使用参考电压,
选择若发现波形上端切顶,则阳极输出过大,引起失真,应减小灯丝电压V H。
五、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
选择合适的电流表档位,调节各个旋钮至推荐值。
表1 阳极电流和加速电压的关系,电流I P选择档位
根据表1数据绘制阳极电流和加速电压的关系图:
使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到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
04152631
()(V)3
U U U U U U U =-+-+-=
0(V)U ∆=
=
1i i i x U U +=-;0x U =
标准形式:000(V)U U U =±∆=
六、思考题
1. 什么叫第一激发电位?其物理含义是什么?有没有第二激发电位,如果有怎么测?
2. 什么是能级?波尔的能级跃迁理论是如何描述的?
3. 管中还能充什么其他气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