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9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品味人间真情
9 阿长与《山海经》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惶急:惊慌急迫。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诘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渴望。
霹雳:原指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文中指“我”
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文中是震惊的意思。
新课导入
大家还记得给少年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吗?这个“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和童年时期的鲁迅还发生了哪些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长妈妈”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这些事情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却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品味亮点词语】
1.“‘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一句中“郑重”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
用?
“郑重”在这儿是神态描写。
说明阿长的态度极其认真严肃,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她对美好祝愿的笃信。
2.作者明知道是《山海经》,为什么还要模仿当时阿长的语气写成“三哼经”呢?
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恰如其分地点明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说明阿长是个“文盲”,却买来了“我”心爱的书,实在出人意料。
也暗示了她买此书定是费尽周折,体现了她对“我”的爱。
【感悟精彩句子】
1.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撼,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分析主体形象】
请仔细阅读课文,分析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探究情感变化】
阅读课文,分析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三段的一个词说就是“不大佩服”;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
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不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可概括为: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把握文章主旨】
你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影响——粗野、庸俗、愚昧。
本文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从整篇文章来看,“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感激、怀念的。
而在文章前半部分,作者以大量的笔墨写如何讨厌阿长,如谋死隐鼠、“切切察察”等。
这是“抑”。
后半部分着重写对阿长的佩服和敬意。
特别是她为“我”买到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于是“我”认为她的确有伟大的神力。
至此,“我”对阿长的感激之情达到了顶点。
这是“扬”。
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波澜起伏,也充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感激怀念之情。
2.选材合适,详略得当。
文章始终围绕“阿长”和“《山海经》”来选材,选取了有关阿长的一些事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现了阿长的性格特征。
其中详细写她为“我”买到了《山海经》这一事件,刻画了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点明主旨。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的像阿长一样的人。
(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方法指导
把握文章中的欲扬先抑手法及作用
首先要能准确判断文章是否全用了这种手法。
欲扬先抑往往是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在一两件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
运用这种手法,能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之势,造成鲜明对比,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
同时容易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