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笈多王朝(公元540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印度笈多王朝(公元540年)
古印度笈多王朝(公元540年)
孔雀帝国灭亡后,南印度的羯陵伽(卡林加国)和安达罗曾强⼤⼀时。

羯陵伽在公元前1 世纪卡罗维拉国王时,曾两次进攻北印度,致使摩竭陀国王屈服在他的脚下。

他还远征过南⽅,征服了潘地亚国。

在卡罗维拉国王死后,这个国家的情况就不清楚了。

曾兴盛⼀时的安达罗以后也衰落了。

孔雀帝国灭亡后的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侵。

先是中亚的⼤夏王国,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西北印度。

⽽后⼜有安息和塞种⼈的⼊侵。

公元1世纪,中亚的贵霜兴起,在侵⼊并占领了印度的西北部以后,建⽴起⼀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帝国。

这个帝国兴盛⼀时,⾄公元2世纪以后就开始衰落了,公元3世纪30年代以后,南亚次⼤陆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分裂为许多⼩国。

贵霜帝国仅能维持对犍驮罗和旁遮普⼀部分地区的统治。

其他的⼩王国,⼀部分为摩揭陀的笈多王朝所统⼀,另⼀部分被来⾃北⽅嚈哒⼈所消灭。

4世纪初北印度⼩国林⽴,西北部的贵霜帝国和南部的安度罗国⽇益衰微之际,恒河上游地区(今⽐哈尔地⽅)摩揭陀的⼀个⼩国国王室利笈多家族逐渐强盛起来,它制服其他⼩邦⽽成为当地的强国。

320年,旃陀罗笈多⼀世(⽉护王,320—335年)起兵占据曲⼥城,建⽴了笈多王朝,成为笈多王朝的始祖。

⼈们对笈多家族的背景不甚清楚,它可能属于吠舍种姓。

旃陀罗笈多与北⽅望族栗占婆联姻,实⼒⼤⼤加强。

栗占婆族在佛教时代是跋耆共和国联邦的主要成员,笈多家族对这个通过联姻⽽取得的政治进度⼗分重视,不仅在旃陀罗笈多的货币和铭⽂上到处注明,甚⾄⼏代以后的君王还⼀再提及祖上这门亲事。

这说明笈多族原来的出⾝可能⽐较低下,才以和栗占婆族联姻为荣。

旃陀罗笈多以孔雀王朝的旧都华⽒都为⾸都,沿袭贵霜帝国以来君主夸⼤头衔的习惯,⾃封为“摩诃罗阇”("王中之王、⼤王"),其实他统治的辖区只有摩揭陀地区和恒河流域中部地区。

笈多帝国以恒河流域中下游为基地,迅速统⼀北印度,形成⼀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化昌盛的⼤帝国。

笈多王朝处于印度由奴⾪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旃陀罗笈多⼀世在位期间,为新兴笈多王朝的强盛奠定牢固的基础。

他使附近的⼀些⼩君主国逐渐服从他的权⼒,笈多王朝的势⼒不断扩张,以致今⽐哈尔邦的⼤部分和北⽅邦、孟加拉邦的⼀部分都处于新兴的笈多王朝的统治之下。

旃陀罗笈多⼀世之⼦撒墨陀罗笈多(海护王,335-380年在位)开始⼤规模向外扩张,征服恒河上游地区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地区,然后回师东进,征服恒河下游及三⾓洲,直到孟加拉湾,最后挥师南下,进抵奥⾥萨及德⼲⾼原东部,甚⾄南印⼤国帕拉⽡王国也⾂服于笈多王朝并纳贡,势⼒直抵苏门答腊及⽖哇。

海护王⽂武全才,被称为“卡维罗阇”,即诗⼈国王。

......下⽂含有敏感词,删去
旃陀罗笈多⼆世时期,笈多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化的实⼒达到⿍盛时期。

超⽇王继承⽗业,⾸先致⼒于国家的统⼀。

恒河上游纳伽⼈(贵霜⼈的后继者)的势⼒已被征服,并⼊笈多王朝的版图。

超⽇王在西⽅⾯对三⼤政治势⼒:西北部印度河流域以东地区是马拉⽡⼈和卡提阿⽡⼈的国家,他们是贵霜⼈和塞种⼈的继承者,慑于笈多王朝的威⼒对它表⽰⾂服;西部沿海地区古吉拉特⼀带处于塞种州长的统治之下,与笈多王朝处于敌对状态;西南部德⼲地区为⽡卡塔卡斯王国,超⽇王把⾃⼰的公主(普拉巴⽡蒂笈多)下嫁⽡卡塔卡斯国王鲁陀罗逊纳⼆世,两国联姻结成同盟。

超⽇王在西⽅的政策是与南北修好,集中⼒量打击塞种州长
国。

388⾄409年间,超⽇王先后征服了马尔⽡(今中央邦)、古吉拉特和卡提阿⽡(苏拉什特拉)。

笈多王朝的领⼟扩及阿拉伯海沿岸,控制了北印度东西海岸的繁荣城市和港⼝,对于笈多王朝⼿⼯业和商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超⽇王把⾸都迁到华⽒城(今巴特那)。

为了巩固对西印度的统治,加强与国外的经济贸易联系,他还在马尔⽡建⽴了⾏宫。

在公元400年⼈⼝达到2800万⼈。

这时,笈多国势臻于⿍盛,其领⼟包括北印度全境,成为中世纪印度第⼀个封建⼤帝国。

在政治制度⽅⾯,笈多王朝实⾏中央集权制,最⾼统治者是⼤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重⾂。

以巴特⾥普他拉(华⽒城,⼜称巴连弗⾢)为⾸都,将全国划分为若⼲省,省下置县,分别派总督和县长治理,各省总督多由⼤王任命王⼦或其他亲属充任,县级地⽅官由总督任命和管辖。

协助国王进⾏统治的顾问⼤⾂和各级官吏,这些官吏都从国王府库中领取俸禄。

统⼀的笈多封建帝国的建⽴,有利于印度北部经济和⽂化的发展,并且较长时期地保障了北部国境的安全,防⽌了中亚游牧部落的侵扰。

笈多王朝统治下的北印度,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化昌明,宗教宽容。

沙摩陀罗笈多是⼀位⽂武全才的国王。

⼀⽣戎马倥偬,尤长于诗作,获得了“卡维罗阇”(诗⼈国王)的称号。

笈多国王还奖掖学术,重⽤学者。

其宫廷⼤⾂有的就是著名学者。

其宫中有九位著名学者,号称后宫“九宝”。

这九位学者是:剧作家和诗⼈迦梨陀娑、天⽂学家彘⽇、名医丹⽂塔⾥、耆那教圣⼈克沙帕纳卡、字典学者阿马拉•⾟哈、数学家桑库、诗⼈贝塔拉•巴塔和加塔•卡尔帕拉、⽂法学者⽡拉鲁奇。

我国法显即于此时(405~411)⾄印度。

其时,有迦⾥陀莎者,具有诗圣之称,为笈多⽂化黄⾦时代之先驱者。

笈多王朝国王虽信奉印度教,但对其他宗教信仰也能采取宽容态度。

笈多王朝的⼤⾂和⾼级将领就有信奉佛教和湿婆教的。

超⽇王之⼦鸠摩罗笈多⼀世(约415—455年)时期,国内⽭盾⽇益激化。

但是帝国⼈⼝达到峰值三千⼆五⼗万。

住在那马达河流域的部族普⼠亚密多罗⼈掀起叛乱,反对笈多王朝的统治。

国王派太⼦塞建陀笈多率军前往镇压。

战争艰苦激烈,⼏为敌⼈所败。

在这个战争激烈进⾏时,鸠摩罗笈多⼀世逝世,塞建陀笈多(455-467年)继位并成功镇压叛乱。

内乱刚刚平息,笈多王朝⼜⾯临着嚈哒⼈(⽩匈奴⼈)从外部⼊侵的威胁。

嚈哒⼈是中亚的游牧部落。

5世纪20年代越过阿姆河侵⼊萨珊波斯,为波斯⼈所败。

5世纪中叶,嚈哒⼈南下,从西北⽅侵⼊印度笈多王朝的领⼟,⼤批涌进西印度和中印度。

塞建陀笈多出兵打败了⼊侵的嚈哒⼈,中⽌了他们的进攻,暂时挽救了笈多王朝的危亡。

塞建陀笈多死后,内部分化及外族⼊侵更盛,当时嚈哒⼈灭了印度河上游残余的贵霜势⼒,嚈哒国王头罗曼以犍陀罗为据点⼤举⼊侵印度,笈多的地⽅统治者反与嚈哒⼈结盟,嚈哒⼈在500年前后进占朱⽊拿河及恒河流域。

517年,头罗曼成出征回朝中死去,其⼦摩酰逻矩罗(⼤族王,517-542年在位)继位,再侵印度,531年抵⽠廖尔城,在那⾥建太阳神庙,并⽴⽯歌功颂德,但不久被摩腊婆的耶输陀曼击败,退⾄印度河以西地区。

摩酰逻矩罗死后,嚈哒⼈对印度的统治⽡解,557年,波斯萨珊王朝与西突厥⼈夹击下更灭了嚈哒国。

嚈哒国的⼊侵对印度经济政治造成严重破坏,笈多王朝的地⽅长官⾃我称王,印度⼜再次分成⼩国。

公元4世纪初笈多帝国的兴起,⼤体可以看作是封建社会开端的标志。

这时期封建⽣产关系已取代奴⾪制成为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成分,其标志是封建主已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

在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业⽅⾯,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已是雇农、⾃由佃农和依附农民。

法显的《佛国记》明确提到," 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这就是说耕种国王⼟地的⼈交纳地租,他们的⼈⾝是⾃由的。

⼜据《布⾥哈斯帕蒂法典》(⼤约编于公元300-500 年间)规定,"⼀个⼈租了⼟地,就应当播种和守护它,并在适当的时候割取收获,如果他不能这样作,就应被迫向主⼈赔偿收成的通常价值".这些⼈显然是雇农或⾃由佃农。

雇佣的耕种者有两种类型,报酬不同,⼀种是从主⼈那⾥取得⾐⾷的,可得收成的五分之⼀;⾃备⾐⾷的,则得收成的三分之⼀,他们即雇⼯和佃农,与主⼈的关系不是主奴关系。

依附农民是固着于⼟地⽽不能随便离开的,在《佛国记》中被称为"民户",他们与⼟地牲畜等⼀道被转赠。

如在中天竺,"诸国王、长者、居⼠为众僧起精舍供养,供给⽥宅、园圃、民户、⽜犊、铁券书录,后王相传,⽆敢废者。

"公元3世纪帕拉⽡的铭⽂中也有赠送婆罗门的⼟地及依附⼟地的佃农的记载,⼿⼯业⽅⾯同样排除了奴⾪。

根据公元100-400年编成的《那罗陀法典》,奴⾪只能从事不洁净的⼯作,如打扫门户、厕所、道路、清理垃圾、收拾剩饭、粪便。

⽣产劳动是洁净的,就由学徒、学⽣、技师与师傅担任。

这四个等级的劳动者之间的利润分配⽐例是1234.学徒和学⽣除拜师学艺外,还应对师傅及其妻⼦殷勤伺候。

在规定期限以前,即使学完了所授课业,仍要留在主⼈家⾥,其劳动收益均归主⼈。

他们能够学到⼿艺,结业以后⼜能独⽴经营,故与奴⾪不同。

⼟地所有制也有了变化,赐地与封建⾷⾢逐渐变为世袭的私有⼟地。

笈多王朝时期,随着印度教的复兴及其从此成为印度最主要宗教,对婆罗门和神庙的赐地⼤增,出现了不少婆罗门村庄和神庙地产。

婆罗门赐地在孔雀王朝时期可能就有了,但是那时婆罗门得到的可能只是部分⼟地税⽽没有其它权利。

笈多时期的赐地⽂书则明⽂规定,政府放弃⾏政管理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政府还往往放弃司法权。

政府赐给婆罗门的⼟地往往是荒地,婆罗门⾃⼰不会种,就要想办法把当地的游牧和狩猎部落转化为农业耕作者。

⼀向依靠⼯商业者的施舍为⽣的佛教寺院,这时也顺应潮流置下⼤量地产。

那烂陀寺是⼀个重要的学术和教育机构,经常供养上万的主客僧⼈。

当⽞奘在那⾥治学时(公元629-645 年),该寺由国王赐给的100个村庄供养,每村200户⼈家。

⼏⼗年后,义净到印度时(公元671-695年),那烂陀寺的地产已扩展到200个村庄。

由于这类赠地是宗教性的,即使政权更换了,新的统治者除⾮是极端反佛者,也不⼤敢收回,免得造孽。

为了积德,他们也要赠地。

这样,寺院的地产很快就多了起来。

这时的佛教虽然已在印度开始⾛下坡路,王室的这类保护措施却使其机构得以巩固。

⼟地的分封从宗教机构和个⼈开始,逐渐扩展到国家官吏。

这⼀时期,俸禄有时不是以现⾦⽽是以授地来⽀付。

⽞奘在他的印度报道中特别提到这⼀点:"王⽥之内,⼤分为四:⼀充国⽤祭祀粢盛;⼆以封辅佑宰⾂;三赏聪睿硕学⾼才;四树福⽥,给诸并道".就是在王室直接的领地⾥,供⽇常开销的部分只有四分之⼀左右,其它则⽤于分封官员,赏赐宗教机构,以及奖励学术⽂化。

王室直接领地之外是封建藩⾂。

各种形式的封地占有者,不管是军事藩⾂。

国家封⾂,还是宗教机构,他们对⼟地的权⼒随时间的推移⽽增强。

这些封建主有权使⽤劳役,因为封地上的居民往往免向国家服徭役,转⽽为封建领主效劳,赐地封地往往以村庄为单位,⼟地上的耕作者和⼿⼯业主⾃然随⼟地转到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

综上所述,在笈多王朝统治时期内,封建主与依附农民阶级的关系已经形成,封建主⼜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这就开始了印度的封建时代。

封建制的形成改善了劳动者的状况;笈多帝国统⼀北印度使⼈⼝众多的地区得到了和平与安宁,这⼀切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

铁制农具的推⼴,肥料的⼴泛使⽤,耕种技术的提⾼,耕种⾯积的扩⼤,提⾼了农作物的产量。

这⼀时期种植的作物,基本上和以前⼀样,西北地区种植⽢蔗和⼩麦,摩揭陀以及由此往东则种植稻⽶。

⼿⼯业。

种类繁多的纺织业是这⼀时期最重要的⼯业之⼀。

它有⼴阔的国内市场。

因为纺织业在整个印度的南北贸易中明显起着重要作⽤,⽽国外市场对印度的纺织品有相当⼤的需求。

丝绸、平纹细布、⽩布、亚⿇布、⽺⽑和棉花,都⼤量⽣产。

西印度是丝织业的中⼼。

秣菟罗棉布和波罗那斯丝绸远近闻名,养蚕业也因此有了发展。

⾦属制品仍是基础⼯业之⼀,尤其是铜、铁和铅,使⽤⽐较⼴泛。

公元5世纪在安巴拉树⽴的铁柱,⾼达7.25公尺,重为6.5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于铁质纯净,⾄今没有锈蚀,这说明当时的冶⾦技术已达到很⾼的⽔平。

⾦属的加⼯处理在这⼀时期的钱币和印章上得到了最佳的体现,钱币铸造精巧,雕刻细致,刻在铜盘上的印章也是精湛之作。

象⽛⼯艺仍然很受重视,⽯头雕刻也如此,雕塑⼈像在此时⾮常受欢迎。

在⽐哈尔发现的苏丹⽢杰制的佛的青铜⽴像,⾼约2.25公尺,重近1 吨,⼗分精美。

由于珍珠这⼀时期在国外市场售价很⾼,西印度的珍珠采殖业随之繁荣兴旺起来,珠宝的加⼯与镶嵌也因此发展。

各种各样的宝⽯——碧⽟、玛瑙、光⽟髓、⽯英、天青⽯等的切割、抛光和配制,⼯艺精巧,远销国外。

制陶业仍然是⼯业⽣产的基本部分,虽然⾼雅的抛光⿊陶不再使⽤,代之⽽起的是⼤量⽣产的⼀种带有褐⾊泥釉的普通红陶,其中有些在陶泥中加⼊云母,使器⽫有⼀种⾦属的光泽,看上去更为华丽。

造船技术⽐以前有了提⾼,去东南亚的印度船只被描绘成" 横帆的,有着倾⾓的船⾸和穿尾的两桅帆船,两端尖⽽没有⽛樯和舵,靠着船后部的两个桨推进"。

由于封建主免交各种赋税,⼜占有地⾯上和地下的全部资源,发展少量⼿⼯业是可能的。

在⼟地还⽐较充裕的情况下,劳动⼒是⽣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各个封建领主都要争夺和保护领地上的⼈⼝,⽽⾃给⾃⾜的经济单位也有利于减少⼈⼝的流动,这⼀切导致对商品需求的减少,导致了商业的衰退。

从笈多时期开始,货币的流通量就⼤⼤减少了。

法显曾提到在中部地区,"贸易则⽤贝齿".笈多诸王中,除沙⽊德拉笈多之外,发⾏的铜币都很少。

但这⼀时期⽤于⼤宗交易的⾼值⾦币在继续流通。

海外贸易对印度的经济的作⽤也不如前⼀个时期重要。

⼀ ⽅⾯是由于印度社会内部的变化,⾃给⾃⾜的封建领地不需要太多的交换,另⼀⽅⾯笈多王朝把政治中⼼重新搬回恒河中下游也使其对西北贸易通道的控制失效,⽽恒河平原的肥沃⼟地所提供的农业税收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政府的贸易收⼊。

从外部环境来看,印度的远⽅贸易伙伴都经历了⼀些新的变化与危机。

中国⾃汉代以后就出现了分裂的局⾯;罗马帝国分裂了,中亚的道路更不安全了。

⼀些主要商路的改道也造成沿途城市的衰落。

尽管有这些不利的条件,贵重物品的贸易,不管是对中亚⽅⾯还是对西⽅,仍在进⾏。

因为统治者们,不管是暴发户还是旧贵族,以及城市中的少数上层市民仍千⽅百计地⽤特殊商品来抬⾼⾃⼰的⾝价。

印度与地中海的贸易,在罗马帝国的危机时期有所下降,但拜占庭的兴起很快弥补了这个差额;东南亚的马来亚、柬埔寨、泰国等地都有印度的商站。

主要的进⼝货物为⾦、银、锡、铅、丝与马匹等,⾃中国输⼊的麝⾹、⽣丝、丝织
品、桐油、琥珀;⾃埃塞俄⽐亚输⼊的象⽛,都是进⼝的⼤宗。

⽽印度则继续出⼝宝⽯、⾹料、染料、⾹药、檀⽊等。

同时宗教活动也有利于维持长途贸易。

佛教从东汉时传⼊中国以后,在分裂动荡的政治⽓候下迅速发展,在北朝达到极盛。

在连接中国与地中海沿岸的中亚丝绸之路上和以往⼀样有印度商⼈的⾜迹。

⾏会在商品⽣产和商业事务中,继续是主要的机构,它们在其内部组织中,⼏乎依旧是⾃治的,⽽政府尊重它们的法规。

它们根据⾃⼰的⾏规处理成员间的纠纷,并管理成员的经济活动。

它们有共同的财产,和以往⼀样,能够发⾏期票,甚⾄铸造钱币。

但⼿⼯业⾏会已开始失去先前所具有的重要性,它们的权⼒由封建主所接替。

笈多时期和贵霜时期新兴的城镇逐渐被放弃,⼀度是北印度⼤多数王朝⾸都的华⽒城失去了它的地位,代之⽽起的是曲⼥城,得以⽀配恒河平原;马⼠腊既是纺织品贸易的中⼼,⼜像巴纳拉斯那样是庙宇的中⼼;塔内萨尔获得⼀种战略的重要性,控制着恒河上游;哈德⽡成为⾹客朝拜的中⼼。

⼤多数城市的规划相当简单,设计成正⽅形。

房⼦有⾼⾼的窗和阳台。

市场和商店所在的主要街道上,林⽴着较⼩的房屋,带有⼀个可展望⼤街的阳台。

在城市⾥的富⼈区,⽊质结构⼏乎已全部由砖⽡结构所取代。

这种精巧玲珑的形式,造就⼀种少数⼈享受的⾼级⽂化。

从考古挖掘中证明,在各地层所发现的物品显⽰了笈多精湛的技术和较⾼的质量,并且出现的次数颇多;同时代⽂学的描述,也证明了⽣活⽔准是⾼的。

富裕的都市居民们⽣活在舒适和安逸之中,有着宝⽯和服饰⽅⾯的各种奢侈品。

在房屋中发现的,除了喷⽔的陶器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铜和铁的物品;这些都暗⽰在都市中⼼的舒适⽣活不只局限于上层阶级。

然⽽贫富的差距也是很⼤的,城区较富,但郊区贱民的⽣活⾮常简陋。

不过农村在⽣活⽔准上显出的差别较⼩,贫富悬殊不⼤。

这时期种姓制有了很多变化。

由于笈多诸王信奉婆罗门教,婆罗门的地位⼜受到重视。

他们得到赐⽥,有了随之⽽来的政治权⼒。

他们主管教育,垄断知识。

他们编写的各种⽂献都宣扬婆罗门种姓的⾼贵。

如法典对他们的特权有明确的规定,婆罗门决不能成为奴⾪,犯罪时其最⾼处分只能是流放,不得处死或奴役。

在神判法中,刹帝利受⽕检验,⾸陀罗受毒药检验,与其他种姓不同。

在⽇常⽣活的各个领域内也都有严格的种姓划分。

各种姓在城市⾥有不同的居住区,有不同的住房规格。

婆罗门⾮常重视⾎统的纯洁,特别厌恶贱民的不洁,甚⾄碰到贱民的影⼦也认为是受到污染,也要举⾏净⾝仪式。

他们反对飘洋过海到远⽅异国去,因为会与不洁的蔑戾车〈Mlechha 〉接触⽽受污染,在国外⼜难遵守种姓规则。

这影响了印度⼈〈主要是⾼级种姓〉参加海外贸易,但却有利于婆罗门抑制商⼈〈吠舍〉的经济⼒量;同时还可打击吠舍商⼈⽀持的佛教与耆那教。

然⽽,传统的四种姓之间的划分在这时期编写的法典中虽有明确的规定,但实际上并未严格遵守。

有的种姓成员从事别的种姓职业。

如婆罗门可成为国王,刹帝利有权举⾏宗教仪式。

公元5世纪的铭⽂提到在恒河上游城市⽣活的两位刹帝利在从事商业;另⼀铭⽂提到古吉拉特的缫丝者⾏会,由于丝的销售不景⽓,迁移到马⽡尔,改⽽从事⼸箭⼿、兵⼠、吟游诗⼈与学者等⾼级种姓的职业。

婚姻⽅⾯同样有伸缩性,既有顺婚也有逆婚。

不同种姓、宗教和种族之间互婚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随着地⽅⾃给⾃⾜封建经济的发展,⼯匠和商⼈的流动减少了,最终也固着在⼟地上,成为依附封建主的劳动者。

⽆种姓或失去种姓的贱民地位更加下降,受到⼗分屈辱的⾮⼈待遇。

他们被认为是具有⽣性不洁、不忠诚、嗜盗窃、好异端、喜争吵、重情欲、残忍、贪婪等习性的恶⼈,因此,必须与他们隔绝。

他们" 与⼈别居,若⼊城市则击⽊以⾃异,⼈则识⽽避之,不相唐突".这时期的妇⼥和以往⼀样,在社会上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上层阶级的妇⼥接受种类有限的教育,但这些教育仅仅是为了使她们谈吐娴雅,⽽不是去参与公共⽣活。

⼥孩⼦在青春期前就结婚的早婚甚⾄童婚受到拥护。

在家庭⽣活中,妻⼦也没有地位。

她们被要求对待丈夫就像对待神⼀样,她的⾏动要得到丈夫的允许,她要参加丈夫的斋戒与遵守丈夫的誓⾔。

她要服待公婆,听从他们的吩咐。

她要料理家务,计算开⽀,祭祀家神,管理⽥园家畜等。

绝对贞洁、忠于妇道的妻⼦就能得到尊敬。

当时不仅国王、贵族,就连⼀般富⼈都盛⾏⼀夫多妻,⽽寡妇却不得再嫁,虽不是绝对禁⽌。

萨帝的习俗也开始在上层⼈⼠中流⾏。

另外,在城市中有妓⼥,寺庙⾥有神婢,她们也是受欺侮的地位低下的妇⼥。

笈多诸王的碑⽂使我们对当时的⾏政制度有些⼤致的了解。

帝国王位的继承实⾏世袭制,但并⾮全由长⼦继承,有时候储君由他的前辈直接指定。

专制君主被称作"最⾼的神".笈多诸王采⽤⾼贵的帝国头衔——"伟⼤的诸王之王,⾄⾼⽆上的主"等等,对旃陀罗笈多⼆世之后的统治者来说,这些头衔有些名不副实,因为他们的权⼒的确难以和孔雀帝国时期的帝王们相⽐,因为地⽅权⼒的扩⼤,使他们的政治权势受到限制。

从表⾯上看,笈多王朝的官僚机构在很多⽅⾯与孔雀王朝近似。

国王是⾏政管理的中⼼,由王储辅政,另有各类⼤⾂和顾问们辅助国王。

还设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和⼤⾂进⾏⽇常⾏政管理。

⼤⾂的职位⼀般是世袭的。

⽂官和武官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往往互相兼任,有时⼀⼈任数职。

与以前不同的是有了宣战与媾和的外交⼤⾂,反映了与邻邦交往的增加。

这时还设有⼀种新的官衔称号,称为鸠摩罗摩迪耶,各级官员就从获有这⼀称号的⼈中任命;封建主取得萨曼塔称号后,也被任⽤为⾏政官员,拥有相当⼤的权⼒。

这⼀切都削弱了国王的权⼒。

地⽅的⾏政区划是省、县、联合村或村。

省由副王管辖,多半是王族⼦孙担任此职。

县长由获有鸠摩罗摩迪耶官衔的官员充任。

县的长官通常⾪属总督,有的直接受国王领导。

县长有⾏会主事、录事长和地⽅其他头⾯⼈物协助⼯作。

在帝国的省区范围外,还有附属的王国和部落共和国,继续由⼟著王公统治。

他们仅在笈多国王强⼤时才肯称⾂纳贡;王权⼀旦衰弱,就宣布独⽴,不承认笈多为宗主国。

各种官吏都从国家领取俸禄,法显曾说:"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

"俸禄有时不是以现⾦⽽是以授地来⽀付,现⾦薪俸只⽀付给军事服役者。

授地有两类:⼀类是免税的,仅限于对婆罗门;另⼀类是授给世俗官员的,或者替代薪俸,或者是作为服役的奖赏。

和孔雀王朝不同的是笈多王朝的地⽅⾏政部门有相当⼤的独⽴性,地⽅官吏分级委任,⽽不是由君主和中央官僚机构派遣任命,除⾮这些任命对中央政权有特殊意义。

这样⼀来,每⼀级⾏政机构拥有⾃⼰的权⼒,为局部或集团的利益⽽独⽴于中央,不可避免地形成离⼼⼒。

城市在政治封建化的潮流中加强了⾃治,管理市政的城市⾃治机构称为"尼伽马".这个⾃治机构由"城市⾃治机构的主席"、"商⼈⾏会"的⾸席代表、⼿⼯业⾏会头⽬和⽂书长组成。

城市的各个区中可能重复着类似的机构。

这种⾃治机构好象与孔雀王朝时期的市政管理委员会相似,两者的差别在于:在孔雀王朝时期市政管理官员是国王指派的,⽽在笈多王朝时期则是由当地市民选举产⽣的。

市政委员会的权⼒相当⼤,可以发⾏⾃⼰的货币。

另外,在城市管理中,居⼠长者始终是重要⼈物。

法显的记载指出,这些居⼠长者在佛教的法事活动场合和社会福利⽣活中是头⾯⼈物。

在那竭国城的拜佛⾻活动中,居⼠长者每天都跟在王的后⾯参拜。

在华⽒城,居⼠长者捐助各种慈善事业,向穷⼈施舍药物。

农村公社仍然是专制国家的基层组织。

由村长和村中长⽼们组成管理机构,负责征发赋税。

此时农村的税收计量单位是村庄,村庄集体向政府纳税,这样村庄内部也就有了相当的⾃主权。

笈多王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司法权⼒相对有所减⼩。

罚款仍是此时常⽤的刑事⼿段之⼀,⼤部分轻微的犯法⾏为都是处以罚款。

法显说印度"王治不⽤刑罔,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已。

"但罚款的项⽬⽐孔雀王朝时少多了。

《政事论》列出约350种罚款项⽬,⽽笈多时期的⼤部分法典列出的罚款项⽬要少得多。

例如婆⾥斯帕蒂列出85种,卡提亚雅纳列出62种。

虽然这些数字未必能全⾯反映出真实的情况,但起码可以看出在笈多时期由中央政府经⼿的司法纠纷⼤为减少。

笈多王朝时印度教兴起,⼤乘佛教盛⾏,然宗教可⾃由发展,⼤⾂和将领就有信奉佛教及湿婆教。

⼤乘佛教中⼼那烂陀寺由鸠摩罗笈多⼀世修建,其后成为笈多⽂化的学术中⼼。

根据传说,这个寺院创建很早,但考古学家发掘证明,寺院的房基属于5 世纪笈多王朝时期的。

超⽇王旃陀罗笈多⼆世之⼦鸠摩罗笈多⼀世在位时(约415—455年)开始修建那烂陀寺,以后诸王⼜相继扩建,使那烂陀寺成为规模宏伟的最⾼学府。

⼤唐西域记卷九详载那烂陀寺建寺之由来及沿⾰,谓其地原为庵摩罗园,佛陀曾于此说法三⽉,彼⼊灭后未久,帝⽇王即于此处创建伽蓝。

寺名之由来有⼆说,⼀说伽蓝之南庵摩罗林有池,池中有龙,名那烂陀,故取为寺名;⼀说如来往昔修菩萨⾏时,为⼤国王,建都此地,乐好布施,德号施⽆厌,故伽蓝亦以名之。

同书并举出附近有如来三⽉说法之精舍、发⽖塔、雀离浮图、观⾃在菩萨之⽴像及精舍等灵迹。

全寺分⼋⼤院,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所载,该寺为七世纪时印度第⼀⼤寺,僧徒常达万⼈,修学⼤乘及⼩乘⼗⼋部、吠陀、因明、声明、医⽅、术数等。

盖本寺初为唯识学派之中⼼,其后演变为密教之⼀⼤中⼼。

⼤乘有宗著名之论师,如护法、德慧、护⽉、坚慧、光友、胜友、智⽉、戒贤、智光等⼈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或担任本寺住持。

此外,远⾃我国及东南亚诸国⽽来之留学僧亦不少,如我国之⽞奘、义净、荆州道琳、太州⽞照、并州道⽣、洛阳智弘,及新罗之慧业、阿离耶跋摩等⼈皆曾来此就学。

⼜当时由印度来华之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地婆诃罗、善⽆畏、⾦刚智、般剌若等诸师亦曾修学于本寺。

西元⼋世纪初,笈多王朝没落,印度教勃兴,本寺亦顿告衰微,⼗⼆世纪末曾为伊斯兰军队所毁,然据传元朝泰定(1324~1327)初年尚有依⽌那烂陀寺僧⼈律贤出家之提纳薄陀(即指空)⽐丘来华,可知本寺于⼗四世纪时尚存。

⼀九⼀五年,印度考古部门着⼿对本寺作有系统之发掘⼯作,从遗迹中陆续出⼟许多⽯制及⾦属制(青铜)之雕刻品,现保存于印度那烂陀博物馆。

那烂陀寺规模宏⼤,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万余僧⼈学者聚集于此,⽞当中梵⽂诗⼈及剧作家迦梨陀娑更成为超⽇王王宫中的九宝之⼀,留传有四部诗歌及三部剧作,《云使》以恋⼈情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