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逻辑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试题中的逻辑(1)
【导入】
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支撑
——高考语文考纲制定负责人温儒敏。

一.论述类阅读题目设置
(一)读懂社科文
1.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阅读心态和阅读习惯,把握主要观点,不纠结于术语和语言严密性;——观点
2.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整体把握文本的结构,划出“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过渡句,中心句,观点句。

——结构
(二)题目设置
第一题,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概念、句子)
第二题,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结构、思路、论证方法)
第三题,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推断(判断、推理)
第一题,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概念、句子)
(一)辨别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辨别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同一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此类题,常常用偷换概念或扩大外延的方式。

【范例1】2018全国卷I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判断正误并阐释原因:
【范例2】[2017全国Ⅱ]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判断正误并阐释原因:
提示一:理解词语(概念),一定注意比对该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概念内涵与外延。

提示二:如果原文大概念换成选项中小概念,选项是正确的。

如果原文小概念选项中换成大概念,是以偏概全。

也就是说,原文中概念选项中可以缩小化,不可以被扩大化。

提示三:注意原文中表示指代的词语。

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选项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小练1】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

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

选项:古代欧洲的很多文化成就,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

判断正误并阐释原因:
概念
定义: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

本质属性:内涵
具体范围:外延
考点:概念理解、概念范围大小、偷换概念
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关系:
①、概念间有六种关系:
全同关系
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并列关系
②、列举事物时概念划分标准前后要统一,否则导致语病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点拨】
提示一:目的关系的复句一定注意目的。

提示二:判断句,A是B,要注意B项概念范围是否偷换。

判断句,A是B,要注意A项概念范围是否偷换。

判断句+判断句,A推动了B,从而推动D,要注意第二个判断句主语是否偷换。

提示三:否定判断,要注意肯否倒置。

提示四:因果关系,要注意强化因果、因果倒置。

提示五:条件、决定被决定关系,注意是否颠倒:A决定B,还是B决定A
条件是否短缺: A、B导致了C
充分与必要条件是否混淆:只要A,就B 只有A,才B
提示六:原命题:如果p,那么q。

==>否命题:如果不p,那么不q。

,在逻辑的角度可真可假,必须认真判断。

如有“可能”,则该句正确,如没有可能性判断,则考虑其他条件,是否也可能导致该结果。

如有“必须”之类的字眼,则要考虑说法过于绝对。

【小练2】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

“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

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选项:一个人创造的文化因为能保留,还能传递,所以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使传统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判断正误并阐释原因:
总结:
敏感点一:阐释重要概念的判断句时,要注意:概念与后面的阐释是否对应
敏感点二:关系复句中,要注意: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敏感点三:主语为并列关系时,要注意:主语与后面的阐释是否一一对应
第二题,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结构、思路、论证方法)
在现代文阅读的备考训练中,抛开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将阅读完全等同于解题训练,是违背阅读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

无论是哪种文体、哪种文本的阅读,都应该学会如何去把握文章思路。

因为“文章的思路”是阅读的“纲”,“纲举”则“目张”,思路把握住了,任何题目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正基于此,高考的题目,也常常在“把握思路”这一点上设题,尤其是最近两年。

【小练3】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第三题,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推断(判断、推理)
推理
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等。

推理是用复句或句群来表达的,表达中不要用虚假的前提进行推理,也不要滥用关联词语,强加因果关系,更不能偷换概念。

【范例1】【2017全国卷Ⅰ】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提示一:原命题:如果p,那么q。

==>否命题:如果不p,那么不q。

,在逻辑的角度可真可假,必须认真判断。

如有“可能”,则该句正确,如没有可能性判断,则考虑其他条件,是否也可能导致该结果。

如有“必须”之类的字眼,则要考虑说法过于绝对。

提示二:“由此可见”“可见”“由此来的的启示”这类字眼,通常是由原文做出的推断。

注意是否偷换概念,是否强推,推断结合是否符合文意。

逻辑规律
(1)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这三条规律要求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

常见逻辑:
【小练4】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而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

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选项: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

判断正误并阐释原因:
三.拓展迁移
【病句】
1.“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2.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3.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4.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衔接】
5.从ABCD四句话中,选出一句填入括号与下文衔接。

()崖壁下又几处坟地,坟前立着有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耸,被夕阳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块巨大的屏障,耸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在对岸的峭崖上。

【推断】
(2018年上海卷)
6.如果人真的是情绪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感情表达出来。

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感情的动物。

(第5段划线部分)
下列选项推理的过程与第5段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A.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是选手,所以他会进入赛场。

B.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没有进入赛场,所以他不是选手。

C.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没有缺席,所以他没生病。

D.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缺席了,所以他生病了。

【仿写】
7.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

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5分)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8.阅读下面的文段,按照后面的要求完成题目。

(5分)
据《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打孤竹国。

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山川草木都变了样,齐军不熟悉孤竹地形,途中迷失了方向。

齐桓公十分着急。

这时,上卿管仲献计说: 老马
公大喜。

后来队伍行进到山中,几天都找不到水源,大家口渴难熬,齐桓公一筹莫展,连管仲也束手无策。

这时,大臣隰朋建议说: 我听说,蚂蚁冬天筑巢穴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

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

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

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

齐桓公十分赞叹隰朋的聪明才智。

文段中,管仲寻找道路,从逻辑上讲,用的是一个三段论推理。

其推理过程是:
老马是认识道路的,这几匹马是老马,所以这几匹马是能认识道路的。

文段中的隰朋找水也运用了同样的推理,请仿照管仲的推理过程,仿写出隰朋找水的逻辑推理过程:
①,②,③。

9.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植物生长先慢后快。

竹子熬了四年,仅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六周就长到了15米;由于节节长高,高大挺拔,被誉作品格高尚。

荷花开了29天,只能开到池塘的一半,但是在第30天的时候,就会一夜之间开满池塘;荷花出淤泥离水面,美丽馥郁。

请结合材料内容,运用不同的推理方法,写出两个正确的逻辑推理的句子。

10.【作文】2020年全国一卷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