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岱山倾力打造中国海洋文化名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岱山:倾力打造中国海洋文化名县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中国海洋报》作者:傅元元杨岱滨2005年,位于著名海岛县——浙江省岱山县的中国台风博物馆等五大海洋系列博物馆相继建成,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成功举办,立足海岛特色的渔歌、渔民画等文艺作品在国内外频频获奖。

岱山倾力打造海洋文化名县,海洋文化基地建设得到全面推进并初现规模。

“力争到2007年,基本建立与岱山经济跨越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海洋文化发展格局,把中国海洋文化节办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节庆品牌,基本建成海洋系列博物馆,倾力打造一批反映岱山特色的海洋文体精品项目;到2010年把岱山建设成为海洋特色浓郁、时代特征鲜明、在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洋文化名城。

”这是该县为打造海洋文化名县定下的目标。

岱山自然景观瑰丽多姿、海洋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该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海洋文化内涵,把海洋文化作为海洋旅游的灵魂来做,为旅游业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命力。

打造海洋文化名县,该县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以“海洋文化节、海洋系列博物馆、海洋文体精品”为三大支撑,抢打名牌。

中国海洋文化节岱山的一张新名片
百余艘浩浩荡荡的归港渔船,近千人组成总长800米的踩街队伍,24支色彩缤纷的各种表演方队,洋溢着海洋文化气息的傩舞、礼祭乐舞等表演,神圣的祭海谢洋仪式……2005年6月16日,东海区休渔的第一天,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在岱山隆重开幕。

开幕式——休渔谢洋大典分千帆归港、海龙飞舞、祭海谢洋、休渔感恩等四个篇章。

这天上午9时15分,随着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宣布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礼花和喜庆鼓乐同闹,百余艘彩旗飘飘的渔船入港靠岸,形成一道壮丽豪迈的风景。

三位渔民老大将象征休渔的罗盘交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志纯、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陆祥善、舟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冯淑仙手中:“请领导放心,今年伏休,全体渔民坚决做到船进港、人上岸、网入库!”接着“海龙飞舞”大型踩街活动开始,由近千人组成的总长800米的踩街队伍,24支色彩缤纷的各种表演方队从中心渔港巡游至仙洲公园。

“戒忍觉悟,休渔谢洋。

”上午10时许,盛大原始的祭海谢洋仪式在仙洲公园举行。

渔民们吹响祭祀号角,跪拜龙王,献爵奠酒,养海放生,以神圣的仪式向大海表达敬畏和谢意。

世界绿色和平组织、太平洋岛国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与生物圈委员会向大会发来贺电。

以“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于6月16日至7月16日在岱山县隆重举办,活动从岱山海岛的实际出发,按照学术研究和文化娱乐两大主线,包括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休渔谢洋大典、海洋主题系列学术研讨会、海洋主题特色博物馆开馆(奠基)仪式、海洋文化主题文体比赛娱乐活动及中国海洋文化节闭幕式五大块,使举办
成功的中国海洋文化节成为岱山的又一张新名片。

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系列活动丰富多彩海味浓。

渔民的画进了展台,渔民的歌上了舞台,岱衢洋大黄鱼在全国各地名厨手中出尽风头,黑糊糊的海泥被中外游客争相抹上脸……海洋文化节期间,岱山举办了一系列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活动:舟山市渔民画艺术活动展出了200幅舟山渔民画新作及舟山现代民间剪纸展、舟山渔民画工艺品展等,活动吸引了台湾作家解仑先生也在此间举办“解仑2005环保青色海洋小品油画展”;全国渔歌邀请赛汇聚了来自江苏、上海、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市的50多位渔歌艺术家来展示各具特色的渔歌;中国(东海)海鲜烹饪大奖赛吸引了来自全国18家酒店的名厨聚集岱山文化广场,以总价值达2.5万元的30条野生大黄鱼为主要原料,演绎各自的绝活。

秀山海泥主题公园举行的“我为泥狂”海泥狂欢节,更是让来自海内外的3000余名游客为泥“疯狂”了一把。

院士专家集聚一堂探讨海洋发展之路是首届海洋文化节的一大亮点。

为期一个月的文化节先后举行了海洋专题的专家学术报告会、座谈会、交流会20多场,参加的境内外院士、专家、学者达300余人。

05’中国舟山国际海洋生物科技论坛、“东亚岛屿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海洋报记者站站长会议、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会议、中国海洋旅游学术研讨会、全国政府管理与海洋战略研讨会、中国社科院岱山“十一五”规划思路论证会等7个高档次的学术会议上,专家们为岱山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成为长三角知名的海上旅游度假胜地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使海洋文化节成为海洋文化的盛会。

海洋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使岱山的旅游大大火了一把。

自文化节“我为泥狂”海泥狂欢节以来,秀山的滑泥主题公园一天比一天热闹,到7月底已有外地游客4500余人,仅半个月就大大超过去年8月开馆至今年海泥狂欢节前夕的总游客数。

去鹿栏晴沙玩海的游客也明显增多。

岱山海鲜夜排档天天生意火爆,在夜排档吃海鲜的绝大部分是外地游客。

酒店宾馆的入住率达到80%以上。

据旅游局统计,为期一个月海洋文化节期间来岱山旅游的游客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3.1万人次。

今后几年,围绕把中国海洋文化节办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节品牌这一目标,该县将不断创新承载主体,做到“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以特取胜”,2006年将在绵延数千米的“华东第一滩”——鹿栏晴沙上建成中国海洋文化节主会场,使之成为岱山打造海洋文化名县的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旅游设施;注重节庆产业和产品的开发,做好以节促旅文章,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主题歌《感恩海洋》如今已成为岱山人耳熟能详的“流行曲”,该县将把此歌制作成高质量的MTV 进入全县的机关、校园、社区、文化娱乐场所,成为岱山县县歌。

海洋博物馆承载千年海洋文化
现场演绎台风生成,岸上遨游海底世界,2000年前徐福东渡在此重演,世界著名古灯塔搬进了岱山……在岱山县的几个“国”字号博物馆里,这些天方夜潭变成现实。

走进坐落在“无风三尺浪,有风浪过岗”的拷门燕窝景区的中国台风博物馆,一幅巨大的台风卫星云图扑面而来:广阔的海洋上旋转着巨大的漩涡,中间的台风眼犹如深渊。

在博物馆一楼的展览厅,可现场演绎台风的生成、消亡过程,可查询世界历年台风的情况,可全方位了解台风知识。

在二楼的观台厅,更可亲眼观看台风来临时惊涛骇浪的壮观场面。

据介绍,中国台风博物馆建设工程共为三期,目前建成的是一期工程。

眼下,博物馆里除了已陈列的650余幅图片资料和57件实物外,还配置了一套先进的全自动海洋环境远程观测传输系统,为全省有效指挥防台抗台工作提供可靠数据。

今年,正全力实施台风博物馆二期4D动感影院,推出观浪游项目,并完成台风乐园规划,在台风博物馆的基础上,预计投资5亿元,拟建设一个总面积达339.28公顷、以“台风”为核心的风文化乐园,凸现风科学、风文化、风娱乐、风景观、风休闲,发展风经济。

这也是岱山县开全国灾难旅游之先河的一个创新之举。

走进坐落在岱山县东沙古镇的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八字头的木帆船,锈迹斑斑的起网机,金光灿灿的大黄鱼,长2米多的带鱼王,古老的渔具……一部鲜活生动的近现代渔业发展史跃然眼前。

该馆以海洋捕捞为主题,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舟山海洋渔业百余年来的发展史:运用海洋生物剥制标本,大型生物骨骼、鱼类浸制标本以及各种贝类、藻类编织出五彩缤纷的海洋世界;运用船具、船模、渔网等实物,展示舟山海洋渔业史及近代渔业捕捞知识;陈列渔行的水票、账薄、秤等工具及渔商、渔民生活用品等,揭示了旧的生产关系,渔商、渔行主对渔民重重剥削,以及渔民生活的贫困和艰难,是一个集科学研究、文物保存、科普教育与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三期将在5年内完工,主要是运用高新技术来充实和弥补展览的效果,使展馆成为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理论研究的基地、科学的基地。

近年来,岱山县与周边地区开展错位竞争,以构建“长三角著名的海上休闲度假基地”为发展目标,推出“房”“风”“盐”“泥”“渔”“灯”“石”7项品牌。

以博物馆为载体,充分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将陆续建成中国台风博物馆、海洋渔业博物馆、盐业博物馆、灯塔博物馆、徐福博物馆、岛礁博物馆、渔村博物馆、海洋生命博物馆、海防博物馆、海鲜博物馆等10大博物馆。

其中台风博物馆一期、海洋渔业博物馆、盐业博物馆、灯塔博物馆、岛礁博物馆已经相继建成开放。

围绕把岱山建设成全国博物馆最多的县这一目标,明年岱山将建成中国海防博物馆,力争建成中国海洋生命博物馆,加快筹建中国徐福博物馆、中国渔村博物馆,启动中国海鲜博物馆。

其他已建的5大博物馆将不断完善。

中国台风博物馆2005年底可完成观浪平台和4D影院综合项目主体工程,2006年建设亲历台风项目;中国灯塔博物馆将配合竹屿新区建设尽快启动水道功能灯塔建设;中国岛礁博物馆(岱山东部岛礁海洋特别保护区)将建造观光游览船。

岱山将成为“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之乡”。

今年7月开馆的中国盐业博物馆坐落在贡盐的故乡岱西万亩盐场上,以万亩盐田主产业为背景,以“贡盐”之乡为文化背景,总投资750万元,总用地面积5625平方米,建筑面积1762
平方米。

主要采用文物、图片加说明的方法,陈列从“煎煮”“板晒”“滩晒”工艺演变过程中的盐业各种工具和科技应用的文字、图片、实物;展示盐史中最有代表性的快速制盐场景,让参观者能自己操作亲身经历晒盐的全过程,了解制盐的操作工艺。

博物馆工程规划园内除主题建筑
外,还将建成会议中心、餐馆中心、商住中心、雕塑群、景桥等公共设施,是一座集科普、科研、教育、旅游于一体的,与对外文化交流和特色海岛旅游相配合的博物馆。

濒海而建的中国灯塔博物馆位于岱山县城竹屿新区,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个以灯塔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结合新区建设,以世界著名古灯塔为依据,建筑风格忠于原著,已建成开放的一期馆区投资700多万元、占地5000多平方米,仿造、汇聚了法国的阿姆德灯塔、德国的佩尔沃姆灯塔、加拿大的卡夫灯塔、挪威的考弗特斯灯塔、南非的罗本灯塔及乌拉圭的克罗尼尔灯塔、美国波特兰灯塔等7座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建筑风格的著名灯塔。

并建有一座面积为600平方米陈列展馆,陈列近300件事物图版。

游客可以在里面了解灯塔的演变发展史,阅读一座座著名灯塔的轶闻故事。

整个博物馆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总占地面积达3.8平方公里,将逐步建成28座世界著名灯塔,并在馆区配套酒吧、宾馆、餐饮等服务娱乐设施,目标是打造国内一流的灯塔文化观光度假胜地。

开馆仅3个月不到,就有几千游客慕名前来。

岱山共有404个岛屿和126个海礁,是全国岛礁最多、最集中的海岛县。

为保护无居民海岛及其海洋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原生态岛礁、经济价值较大的海洋渔业资源、海滩岩、野生河麂、野生柃木、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等。

2004年,岱山县委、县政府启动了岱山县东部岛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其中就包括“中国岛礁博物馆”。

东部岛礁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约为420平方公里。

在这个保护区内,共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大小岛屿134个、海礁69个,分为10大功能区,除了“中国岛礁博物馆”外,还有“海洋生态及岛礁资源保护区”“岱衢洋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区”“小沙河海滩岩自然保护区”“珍稀与濒危动物保护区”“大长涂海洋生态渔业开发区”“海岛生态旅游景观区”“海上休闲渔业区”“渔业生产基地功能区”“海岛生态农牧基地功能区”。

这个将整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广阔海域作为天然舞台的开放式岛礁自然博物馆,利用岱山东部岛礁区内类型各异的海岛、海礁以及丰富多彩的海洋资源,开发游艇观光、海上垂钓、荒岛探险、海上娱乐等项目,将海上观光、海岛保护与海洋科普有机结合起来,由此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小小一个海岛县缘何建10大博物馆?既是挖掘、拯救、弘扬海洋历史文化,又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走自己独特的路。

建设系列博物馆,既可以将海洋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避免海岛旅游围绕沙滩、海浪转的传统发展模式,又可以营造自身的旅游发展空间,避免与周边地区的雷同,有助于形成主题各异、类型不同,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旅游链,有利于整个舟山实现旅游资源共享、提升旅游资源品位。

博物馆浓缩了海洋文化,更打响了岱山海洋旅游的文化品牌。

台风博物馆于2003年12月份开放以来已接待14余万人次;中国灯塔博物馆今年7月开馆以来仅半年不到就吸引近万名游客。

小小岱山成为品味千年海洋文化精华的好去处。

海洋文体精品海岛开出的朵朵奇葩
岱山的渔民画被频频搬上展台,岱山的渔歌在各大比赛中屡屡获奖……经过充分挖掘、整合和培育,岱山的这些海洋文体活动开出朵朵奇葩。

围绕打造一批海洋海岛特色的文体精品,该县充分挖掘、整合传统文化,组织拍摄《摇橹号子》《拔篷号子》等渔歌MTV,在全县各主要景点开展以渔歌为主的风情表演。

广泛发动全县干部群众爱渔歌、唱渔歌,汇编一本书、制作一张碟、编排一台戏,使渔歌艺术成为学生的音乐乡土教材、KTV的音乐曲目,使岱山成为中国渔歌之乡。

今后,该县将在全县各主要景点开展以渔歌为主的风情表演,展示海岛渔民坚韧豪爽、勇于拼搏的精神和富有吸引力的渔家风情。

同时,该县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渔民画创作队伍建设,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渔民画乡土教育,鼓励创作人员深入渔村、渔场、渔船,创作出浓郁海味的渔民画作品。

依托“华东第一滩”鹿栏晴沙独特的沙滩资源,该县力争打响沙滩特色运动品牌。

大力组织省级以上的沙滩球类比赛,举办国家级沙滩风筝赛事,争取承办全国渔民运动会等,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沙滩运动的重要基地。

海钓是当今盛行的一项体育运动和旅游项目,该县将依托中国岛礁博物馆,同海上观光、游艇业相配套,大力发展海钓业。

积极推介岱山的海钓资源和海钓运动,邀请国内外海钓好手来参加海钓。

重视海钓基地建设,及早实施人工鱼礁和人工放养项目,尽快使海钓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该县还将加快海岛文化主题园建设,着眼于做大特色旅游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主体园建设,让岱山的旅游凸现文化的灵气。

重点建设秀山岛泥主题公园,开展泥上运动、泥绘表演,开发泥疗保健等项目;建设岱山岛盐主题公园,依托中国盐业博物馆,展示制盐流程,建造“人工死海”,开发盐浴保健项目和盐旅游纪念品;建设以台风为核心的风文化乐园和集观光、狩猎、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岱东牧獐乐园等。

(中共岱山县委、岱山县政府新闻办供稿中国海洋报浙江记者站组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