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Jul 31(1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病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有关,临床表现为胸部不适、心绞痛、左心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二丁酰环磷腺苷钙可改善细胞能量代谢,促进蛋白质、酶类活性,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缺血。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病机为瘀血、气滞致使血脉不通,其治疗应活血化瘀、舒筋通脉。
丹红注射液包含多种活血化瘀中药成份,临床应用广泛。
本研究选取我院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组对比,旨在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
对照组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41~72(55.77±5.12)岁;病
程0.5~11.2(5.83±2.42)年;体质量指数18.2~24.3(22.57±2.04)kg/m 2;心绞痛类型:稳定型41例,不稳定型12例。
观察组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38~75(56.42±5.86)岁;病程0.7~11.4(6.01±2.55)年;体质量指数18.6~24.9(23.11±1.92)kg/m 2;心绞痛类型:稳定型40例,不稳定型13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类型、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内科学》(第8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2];(2)经心电图检查确诊;(3)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变异性心绞痛;(2)本研究药物禁
忌证;(3)合并恶性肿瘤;(4)精神障碍。
1.3方法
1.3.1对照组予以二丁酰环磷腺苷钙(生产厂家:湖南中启制药有限公司岳阳分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6880)静滴,40mg/次(以250ml 0.9%氯化钠溶液稀释),1次/d 。
连续治疗15d 。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生产厂家;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6866)静滴,2h 内滴完,10mg/次(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次/d 。
连续治疗15d 。
1.4临床观察指标(1)治疗效果。
(2)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后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频率。
(3)心电图变化。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Q-Td 、J-Td 变化情况,Q-Td 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 最长与最短差值,J-Td 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J-T 间期最长与最短差值。
1.5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90%,
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1%~90%,心电图检查显示ST 段上升>0.05mv ,未达到正常水平;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
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 依s 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
P <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3%,高于对照组8
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2.2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心绞
丹红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苏铭(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目的探究丹红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
对照组予以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Q-Td 、J-Td )。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3%,高于对照组的8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Q-Td 、J-Td 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心电图。
关键词: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二丁酰环磷腺苷钙;丹红注射液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11 ̄8174(2020)13 ̄2036 ̄02
2036··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Jul 31(13)
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Q-Td 、J-Td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Q-Td 、J-Td 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3。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脏病,由于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引起心绞痛,导致心肌缺氧、缺血,临床治疗主要在于改善冠状动脉供氧、供血状况,调节心功能[3]。
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是蛋白激酶激活剂,可增强蛋白激酶A 、蛋白激酶C 活性,催化蛋白酶磷酸化,调节能量代谢,抵抗磷酸二脂酶降解,释放心肌细胞肌浆网钙离子,促进生成三磷酸腺苷,增强心肌活力,缓解心律失常,改善微循环,从而扩张血管、营养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缓解心肌缺血症状[4,5]。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脏腑失调则血瘀、气滞,
致使血脉不通,长期以往则冠心病病成,其治疗应舒筋活血、通阳泄浊。
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红花,其中丹参可活血祛瘀、安神宁心,红花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6]。
现代药理学表明,丹参、红花能扩张
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心肌有明显保护
作用[7,8]。
丹红注射液可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动脉斑块形成,增强红细胞携氧能力,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9,10]。
本研究选取我院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
痛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3%,高于对照组的83.02%(P <0.05),表明联合治疗疗效确切。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P <0.05),表明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
同时本研究进一步发现,治疗后观察组Q-Td 、J-Td 低于对照组(P <0.05),提示联合治疗可改善心电图。
综上所述,丹红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心电图。
参考文献:
[1]邓冬,赵慧辉,陈静,等.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Gensini 积分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6,25
(9):1649 ̄1651,1659.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 ].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5 ̄226.
[3]李涛,张璞璞.阿司匹林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陕西医学杂志,2018,47(7):937 ̄939.
[4]庄红,蒋伟,姚峰,等.人参果总皂苷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32):3612 ̄3615.
[5]王静,王钦,高捷,等.注射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及辅助用药管理对策研究[J ].重庆医学,2018,47(26):73 ̄77,86.
[6]谭忠伦.加味益气降浊汤联合丹红注射液对痰阻心脉证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变化以及血清TIMP-1、sICAM-1水平变化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2019,21(2):32 ̄36.
[7]任攀,周明学,刘卫红,等.丹红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1):6197 ̄6200.[8]林秋伟.丹红注射液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ST 段改变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脑钠肽
水平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3):134 ̄136.[9]汪元元,徐全胜.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及胃黏膜损伤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18,58(34):44 ̄47.[10]刘
洋,许金鹏,邸卫英,等.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程度及心功能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5):1619 ̄1622.
收稿日期:2020 ̄02 ̄24
表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n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对照组
χ2P
5353
2(3.77)9(16.98)
21(39.62)19(35.85)
30(56.60)25(47.17)
51(96.23)
44(83.02)4.97
0.026表2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x ±s )
n 持续时间(min/次)
发作频率(次/d )观察组对照组
t P
5353
3.12±0.865.67±1.2512.235
<0.0010.83±0.221.54±0.4111.109<0.001
表3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比较(x ±s ,ms)n
Q-Td
J-Td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对照组t P
535353.61±6.8454.18±6.270.4470.656
43.18±4.12*51.32±6.04*
10.171
<0.00144.22±6.5843.85±6.190.2980.766
33.56±5.17*40.42±6.02*
6.294
<0.001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 <0.05
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