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的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秘书的名词解释
秘书是指中国古代官名,在不同时期负责不同的事务。
最早见于甲骨文,那时是辅助君主的官员。
殷商时期就有“亚饭”、“伊卑”、“监”等。
后来演变成专职的官名,也称“宰夫”。
《诗·周颂》说:“铨衡在下,大权在我,维德之行,于兹考矣。
”郑玄笺:“铨衡,谓宰夫;权,谓卿大夫。
”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大臣们已设置秘书官职,如《周礼·天官》载“外内命妇,其有掌御食者”、“内宰”、“小宰”,说明当时的秘书地位颇高,与宰相有异曲同工之妙。
秦汉以后,秘书又称为“行人”、“符节”、“掌舍”等。
三国时代曹操设“行人”一职,掌传达诏令及文书;隋朝建立后废止。
至唐宋时期,秘书的官阶仍为九品。
此外,宋代设殿中省,秘书机构叫“殿中省检正司”,掌管皇帝所用各种秘书图书,由翰林院文士担任,到清代称“御前清秘书处”,后改名“文渊阁”,主要职责仍为管理皇帝文库。
由此可见,这个官职在各朝代都是重要的。
秘书一词出现于周代,其本义是指管理文书和负责起草文件的官员。
两汉时期秘书主要做的是写作文书,后成为统治阶级的官职之一,为皇帝起草诏令,草拟各种文件,参与机要,记录皇帝言行,因此,后人把辅佐皇帝,参预政事的官员统称为秘书。
在周代,对掌管文书和负责起草文件的官员均称为秘书,秦汉时期称为“尚书”或“主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起居郎”、“行参军”,隋唐时期称为“中书舍人”、“内史舍人”,到了宋代,改称“校书郎”、“著作佐郎”。
( 1)传达事务的人员,即后来的“传达室”。
( 2)掌管文书的
小吏。
( 3)执掌文书的官吏。
( 4)总管文书的副长官。
( 5)主管文书的官员。
在古代中国,无论官府、衙门,还是家庭、私宅,文书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缺乏精通文字的人才,那就不能办好公务,也不能把事情办好。
据《管子·小匡》载:“凡治大邑,官小邑,至于邦国都城,无不有学。
”这里的“学”即文书。
那时候,学习、办理文书,必须有专职的秘书。
《周礼·秋官·小行人》记载:“掌达书书言,凡外内命妇及邦国都城之事。
凡命夫及命妇之言,则传而书之。
”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学校,叫做“庠”、“序”。
所谓“庠”,指国学,“序”指乡学。
古代有的地方,乡学和县学并存。
这两种学校都设置有秘书官职,负责教授诸生识字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