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语言人教版知识精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语言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说明文阅读
说明的语言
二.《看云识天气》
三.《大自然的文字》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主要指在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时能确切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它的语言必须确切、简洁、通俗。
如何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
1. 句中的修饰语,句子的句式。
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拿说话跟吃饭、走路作类比时,以“平常”反衬下文的“极不平常”,说明了讲话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其中“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一句在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时,选用了“除了……还……”的句式,说明了人的本质特征。
2. 关键性的中心语。
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能够分析、鉴别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中“谁如果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这里的“鉴赏”含义比“欣赏”“观赏”更丰富,多了一层鉴别的含义。
与前面句中的“标本”相呼应,就更加看到“鉴赏”一词用得十分准确,恰到好处。
3. 修饰限制词语,主要是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等是怎样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的。
例如《向沙漠进军》第7段中说:“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
”“最主要”这个偏正短语非常明确地指出,水是征服沙漠的根本武器。
如果去掉“最主要”就不能说明水是征服沙漠的本质所在了。
再如“蚕丝一般
..饮
..只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大多
用活水”“极少
..使用彩绘”,句中的加点词能否替换或削减,阅读时,应注意辨析、比较。
看云识天气
(一)学习重点
1.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
2. 掌握总——分——总的结构安排特点.反复品味,积累有关谚浯。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
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比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三)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要认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题: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四)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第一部分
1. 这一部分的结构形式:“总——分——总”的结构。
2. 本段的中心句:第一句为中心句。
“姿态万千”。
总说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万千”。
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一一“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3. 问题:本段说明云的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①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
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②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描写各种云运动的特征时,用了“飘在空中”、“整齐地排列”、“来来去去”、“盖住了天空”。
写天气变化时,用了“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等词语,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第二部分
1. 问题:第2自然段与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明确:“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 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自然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第6自然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4. 问题:这部分的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1)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写卷云聚积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高层云了。
”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
“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5. 第6自然段。
(1)问题:本段的第一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句,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明确:“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天气征兆为“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里紫外红,天气征兆为“华环由小变大,天气睛,华环由大变小,天气转阴”;“虹”雨过天晴时出现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天‘气温征兆为“东虹轰隆西虹雨”;“霞”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
天气征兆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这一部分的语言生动形象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引用了谚浯,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第三部分
第7自然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语是相互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五)小结
课文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方式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观象同天气的关系
大自然的文字
(一)学习重点
1.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 认真体会用平实、通俗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难以掌握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二)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揣摩、理解重要词语、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
“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
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 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电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
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 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
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明确:成群的鸟的叫声。
(四)小结
提纲:
1.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 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3. 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典型例题】
长江水患与流域人口超载
①去年长江水灾的重要原因,除了直接的气象原因外,还应看到沿江严重的人口超载。
目前长江流域人口量已大大超过亚马逊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而那三条河的径流总量是长江的5倍,流域面积超过长江的7倍。
过多的人口势必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比如森林的砍伐量远远大于生长量,植被覆盖率显著下降。
据资料记载,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0.2%;1986年,森林覆盖率a____10%,水土流失面积却上升到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1%。
目前的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甚至后来者居上了。
正是流域生态的破坏b_____了水患,去年长江洪峰流量虽大,但并非最大。
以宜昌水文站记录资料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历史已载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c____有23次,去年洪峰流量虽不是最
大,但却连续创下新的水位历史记录。
这一现象只能用上游森林面积的d_____减少这一原因来解释。
据水利专家调查、研究与测算,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座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②比植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人与湖争地,导致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湖群消失。
长江中下游发育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
这一湖群______。
据统计记载: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
若干年来,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的面积下降到1984年的2145平方公里,历史上的九百里洞庭湖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guì)冠让给了鄱阳湖。
然而,鄱阳湖同样是(è)运难逃,40年中湖水面积缩小了1/5以上。
③洞庭湖、鄱阳湖与江汉湖群,50年代以来丧失淡水贮量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正建的三峡水库防洪库容。
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长江流域塘堰容量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减少库容1/4~1/6。
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泥,造成了荆江段的“悬河”。
每到洪期,洪水全靠大堤(xié)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几米。
④可见,人口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人口超载的情况下,确实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
在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不可重走人口失控——生态破坏——灾难加剧的老路子。
1. 按②③段括号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guì()冠è()运难逃xié()持
2. 在第①段中a、b、c、d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加剧急剧仅有至少
B. 仅有加剧至少急剧
C. 急剧至少仅有加剧
D. 至少加剧急剧仅有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4. 按文章在第②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句子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I)调节洪峰(II)与长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III)容纳百川
A.(I)(II)(III)
B.(II)(III)(I)
C. (III)(I)(II)
D.(1)(III)(II)
5. 为什么说人与湖争地是造成长江水患的原因之一?
6. 列举本文所使用的三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7.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
A. 长江流域的人口比亚马逊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还多出许多。
B. 1986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20.8%。
C. 去年长江宜昌洪峰流量不是最大,但是宜昌水位比历史上的最高水位还要高。
D. 洞庭湖的面积,1984年比19世纪初减少了3855多平方公里。
8.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要根治长江水患应注意解决哪几个问题?
答案:
1. 桂、厄、挟
2. B
3. 人口超载,过渡索取森林资源,造成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被破坏,加剧了水患。
4. C
5.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群消失、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是导致长江水患的原因之一。
6.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7. B
8.
(1)控制人口(2)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改善生活环境(3)退田还湖,增强湖泊的泻洪能力。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分钟)
所谓“南极大陆的物质平衡”,说通俗了,就是研究大陆冰盖的增减。
至于冰盖的增减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可用一悲一喜来概括。
先说喜。
现在不仅中国,而且全球都缺淡水。
而总量为2700万立方公里的南极冰盖,储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27%。
有人估算,这可够全人类用上7500年。
这样一说,冰盖还是越大越好。
那么,南极冰盖每年增加多少呢?有材料称,每年10厘米左右。
冰盖的“收入”来自降水,主要是降雪。
但南极大陆太大,面积约是中国的1.5倍,降雪极不均衡。
在南极内陆,降水量简直比撒哈拉大沙漠还惨! 南极大陆其实是全球最为干旱的大陆,号称“白色沙漠”。
所以它的降水到底有多少,如何分布,必须把握准确。
再说悲。
有人大胆设想过,南极冰盖一旦全部融化,情景如何,有两说:一说是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0米,一说是60至90米。
其实,不管哪位说对了,都不得了。
那将意味着包括纽约、伦敦等著名城市要沦为“水晶城”。
全球陆地面积将缩小2000万平方公里。
冰盖的“支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表面蒸发,二是底部消融,三是冰山崩解,四是快速冰流(即快速崩解)。
1. 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先___________后________;本文的结构方式是先_________后_____________。
3. 本文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二、三段中有两个词分别与首段的“增”“减”相照应并构成比喻,写出这两个词。
与“增”相照应的词是“___________”;与“减”相照应的词是“_________”。
5. 第二段中称南极大陆为“白色沙漠”,这样称它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 南极大陆冰盖的增减与我们的关系(意思对即可,如“……对我们的影响”或“……的一悲一喜”等)
2. 概括具体总分
3. 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答对任意四种均可)
4. 收入;支出
5. 南极大陆是全球最为干旱的地方,又长年被冰雪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