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课件(共22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课件(共22张PPT)

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
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文化具有包容性,应该
借鉴外来文化
④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 A、 ① ② B、 ① ③
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C、 ② ③ D、 ③ ④
环 节 一 练中有得 归纳提升
选择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经济生活图像类选择题 ★计算类选择题 ★关系类选择设题问:一般是“漫画反映了什么” ★漫画型选择或题者“漫画给我们的启示”等 ★★名否言定引型文 选类 择答漫选 题画题择的方题寓法意:;体理会解漫题画干的,表分意析,题分肢析, ★体现型选择明题确要求,做出选择。
文化生活角度
文化与经 济相互交融
文化交流
科技的重要性
科技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学技术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
文化传承 科学技术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生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文化生活色彩斑斓
精神文 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科学文化修养 科学文化修养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⑥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传承和弘扬 优良家风,有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促进 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3分)
答题模板
模块内联 作为一种文化的总作用
继承 和发 展传 统文 化的 意义
作为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
作为传统文化的作用
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重要 作用
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
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

201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共16张PPT)

201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共16张PPT)
第二单元
• 目录
文化传承与创新
• 第三课
• 第四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 第五课
文化创新
命题趋势
内容探究: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传播 的意义、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 因素、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意义等为2017年的高频考点。 形式探究:本专题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选择题所占比重 较大。注重运用图表、漫画、案例等形式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等内容。 热点探究:本专题通常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为背景进行考查。中外 文化交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如结合中英、中俄、中美、中非、中拉 文化交流活动的事例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结合屠呦呦获奖考查如何 正确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考查文化创新 的意义和途径等。
(2)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 (4) 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 “ 全盘西化 ” 行不 通。
解析答案
答题模板
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 第一步:“是什么”?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
老人,仍然把养老寄托在儿女身上。“孝”是道德的根本,作为儿女,赡 养老人是应尽的责任,但随着独生子女第二代出现,“四、二、一”家庭 结构出现,养老问题又凸显为时代新课题。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有关知识,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
“养儿防老”的观念。
答案
返回
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养儿防老”体现的“家”“孝”

2020届必修3《文化与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课件

2020届必修3《文化与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课件

1.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 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有利于 推动欧亚大陆甚至欧亚非大陆的经济整合,也 必将带来各相关国(地区)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 体性复兴。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有利于 () ①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打牢本民族生存与 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的发 展和繁荣 ③中华文化占领世界文化市场 ④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主导地位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全球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如果全世界都 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 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世界性和 民族性的统一 B.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 繁荣发展 D.经济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措施: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
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
国际影响力。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 传播的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 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 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告诉我们( )
①既要认同本国文化,又要尊重他国文化
②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③世界文化多样性会慢慢消融
④不同文明虽有优劣之分,但应加强交流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文化传播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

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4课3.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 (共43张PPT)

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4课3.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 (共43张PPT)
必修三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
传统文化知识抢答
1、下列词语代指什么
桑梓
家乡 2、称呼常识
丝竹
音乐
须眉
男子
婵娟
月亮
鸿雁
书信
庙堂
朝廷
伉俪
夫妻
(1)古人介绍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妹妹如何用词?
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
(2)尊称对方的父母、儿子、女儿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3)称过世的父亲、母亲和死去有才德的人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5年是中国农历羊年。在国人的印象里,
羊是温顺善良与吉祥的象征。与羊相关的民俗
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
在炎黄子孙的中国结。发展
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C.中华文化既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既兼收并蓄,又求同存异
4.(2016江苏单科卷22)源远流长的“礼”
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
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
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 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 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C.时代的先进性 B.相对的稳定性 D.强大的包容性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 1、传统文化的含义 • 2、传统文化的特点 • ① 继承性: • ② 相对稳定性: • ③鲜明的民族性:
[特别提醒]
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 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 历史继承性

2017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017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K12课件
8
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从社会发展看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 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K12课件
13
变式训练2 [2015天津文综,14(1),9分]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 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 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 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 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 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
K12课件
22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交流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发展 中华文化
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 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K12课件
18
名师点睛 有关传统文化的命题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 (3)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 族认同感。 (4)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就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所以应该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 (5)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 关系。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统编版)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统编版)

“不变”和“变”
(4)影响(作用)
①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 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 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传统文 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 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 ③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
× (4)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提示: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伴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也不断 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实现自身的发展。
× 易错提示:
(5)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提示: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会对社会发展 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角色,通过教育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化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
设 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与人 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 的素质 的全面发展
归纳总结: 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文化与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内容。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
原因
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 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01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文化生活):2.3 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文化生活):2.3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通过民族文 化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考点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
2、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 不可少。 (3)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 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考点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
特 别 提 示
尊重文化多样性并非 就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但不等于说所 有文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积极的。 在当今世界,不是所有的文化都符合社 会发展趋势和人类自身精神生活的发展需 求,相反,一些腐朽没落的、低级庸俗的 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将严重影响人们的 身心健康,阻碍社会的进步,对此我们要 加以抵制。




3.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 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 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 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 化的多样性。中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 各地的人们,体现了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 共性,也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①②应选。 题干没有体现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不选。④ 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不等于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概要》课件精品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概要》课件精品

4.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 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 (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 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 (3)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 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 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6.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 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 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力。 • ②利用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发挥大众传媒 的作用,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 • ③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 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 繁荣。 • ④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 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⑤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坚持正确方向,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封闭主义等。
7.传统文化的特点
•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习俗、建 筑、文艺、思想的继承。 •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 的内涵又因时而变。 •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 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8.为什么要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 必要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 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尊重 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的 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 新的重要基础。 • 意义:(1)对内: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维护民族文化。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 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 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学习和 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 (2)对外:①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维护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有利于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发展 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4精品PPT课件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4精品PPT课件
基础梳理自测 考点归纳突破 时政热点链接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基础梳理自测 考点归纳突破 时政热点链接
自 2000 年以来全国见诸媒体的名人故里之 争就有上百起。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争夺 李白故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甘肃临洮 争夺老子故里;安徽凤阳、滁州和江苏盱眙 争夺朱元璋故里……总之,帝王将相、文人 墨客、才子佳人,只要有点名气,都在争抢之 列。 思考:名人故里为何成为争抢的“香饽饽”?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说明: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与态度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特别是结合文化创 新,认识发展传统文化措施的试题较多。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优秀文化 资源的传承,立足文化的实质与作用考查传统文化传承意义的试题将成为 热点。
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思想的继承
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具 有深刻影响
基础梳理自测 考点归纳突破 时政热点链接
(3)传统文化的特点
继承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成功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相对稳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定性 因时而变
基础梳理自测 考考点点归归纳纳突突破破 时政热点链接
误区1: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点拨: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伴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传统 文化也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实现自身的发展。 误区2: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点拨:传统文化自身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变迁,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则会阻 碍社会发展。
基础梳理自测 考考点点归归纳纳突突破破 时政热点链接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我们应该怎样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自觉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

(2)双面交流。

(3)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社会制度的更替(2)科学技术的进步(3)思想运动(4)教育●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复习公开课-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复习公开课-PPT
2.重要性(意义):①(引进来)有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 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②(走出去)有利 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提 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③(世界文 化)有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尊重文化的多样 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④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 单元复 习(共52 张PPT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 单元复 习(共52 张PPT )
二、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地位):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 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传播的前提,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②文 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③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 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者”,传承着文化和历史。然而,这些穿越千百年、印刻着历史记忆
的“说书人”,有的被不断加快的城镇化浪潮推倒,有的因村庄人口
流失而陷入“空心村”或破败坍塌的危局,令人唏嘘。我们要保护这
些古村落,是因为 ①古村落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情感的集中表达
C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对展现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③保护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 单元复 习(共52 张PPT )
考点集训
6.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于2019年11月27日在北京召开,会 议通过的《北京宣言》强调,所有的文明构成了人类共同的遗产, 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要 相互尊重,应共同努力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可持续发展。这要

2016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016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渗透于现实生活 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深 刻的影响 形成于一个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一个民族区 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 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特别提示
Hale Waihona Puke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 ,是指一个民族的文 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 , 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关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 系 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易错辨析
1.(2014年浙江文综,31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辨析: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 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2.(2014年山东文综,30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辨析:传统习俗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习俗的作用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传统习俗应批判继承。 3.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 辨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 稳定性的文化。 4.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辨析: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 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必修3)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必修3)

别 点不 改造传统文化,古为今 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
同 用的过程
化的过程
二者体现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同一
联系 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2014·高考安徽卷)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 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 “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 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D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1.放花灯,拜月亮,一轮明月,思念无限; 品琼浆,吃月饼,一块月饼,合家团圆;赏桂花,猜灯谜, 一份牵挂,情谊相连。自古以来中秋佳节就是中国人十分重 视的节日,流传至今依然魅力无穷。中秋节之所以魅力无穷, 是因为它( D ) A.展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B.引领着现代文化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D.涌动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 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以及书法都注重了精神的传承,这体现 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传统文化蕴涵的 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精神 的传承,不是形式的创新,②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对传统 文化的批判继承,④排除。 [名师点评] 本题以文化的传承为背景,考查传统文化的相 关知识。解答时要抓住“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 这一题眼。
粕,批判继承、古
为今用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在继承的基础上,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基础因素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段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促 进了文化交流、传播与发展
闪记 推动文化发展的因素
典例4 (2018·江苏高考)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
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
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根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态度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 做法 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 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 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 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 关系 程的两个方面。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⑦ 积极 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
⑧ 消极 作用



继 承
正确对待
性 传统文化
与 (怎么做)




正确态度:“取其⑨ 精华 、去其⑩ 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处理好继承与 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⑪必要前提 ,发展是 继承的⑫_必__然__要__求_
在⑬ 继承 的基础上发展,在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解析 材料中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 善人居”等,强调了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基础,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要开发传统文化,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稳定性,D与题意没有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C错误;D与题意无关。答案为B。
热点聚焦
热点材料
关注时政
拓展视野
关注民族节日 继承传统文化
材料一 每当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来临之际,①在媒体的关注和 商家借机的各种促销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话题都会引发公众关
注。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
易错辨析
1.社会制度的变化,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辨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也决定着文化的发 展方向。生产力发展才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科技发展必然使先进文化代替落后文化。 辨析:科技发展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科技发展 ,也为落后文化、腐朽
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支撑。
对待文 化多样性 对待传 统文化 对待外 来文化
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互相借 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 明繁荣进步;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 原则,既要反对盲目排外主义,又要抵制“全盘西化”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3 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高考扫描:2014年浙江,29,选; 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39(1),非选 ;2012年江苏,20,选;2012年海南,18,选。 典例导引 (2014年浙江文综,29,4分)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每
)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
一次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这表明( ①读写技术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联系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文化继承 原 因 文化发展 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具有消 文化的相应内容也应随着社 极的、落后的成分 会生活而变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析 其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 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 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 以改造或剔除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 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旧 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 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措施,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为我们,更为 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
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2)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
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3)教育因素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的特定功能,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 代。 ②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 影响。
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 ,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
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 纲 展 示
文化 的继 承与 发展
(1)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 影响文化 发展的主要因素 ;(4)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 关系。基础整合 热点聚焦来自考点突破基础整合
基础梳理
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表现
基础梳理
网络构建
方法技巧
在相近知识的对比中认识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继承
批判 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 发扬 保持 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 和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
易俗”,自觉地加以 2.创新 改造 或 剔除 。
态 度
做 法 关 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 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易错辨析
1.(2014年浙江文综,31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辨析: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 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 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2014年山东文综,30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辨析:传统习俗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习俗的作用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传统 习俗应批判继承。 3.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 辨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的文化。 4.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辨析: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材料强调了廉洁文化在不同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 现,①错误。不同时代都强调廉洁,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②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廉洁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③。廉洁文化 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其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④正确。答案为 D。
会的性质和面貌
③文字载体的变化对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④知识的
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载体的作用等知识。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 巨大变化,表明文字载体的变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也说明知识的传播方式 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故③④符合题意。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
命题角度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高考扫描:2014年安徽,7,选;2014年浙江,31,选;2014年重庆,8,选;2014 年江苏,22,选;2014年山东,30,选;2014年天津,14(1),非选;2013年山东 ,31(1),非选„„
典例导引 (2014年安徽文综,7,4分)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1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高考扫描:2014年四川,7,选;2014年北京,25,选;2014年江苏, 19,选;2014年江苏,22,选;2013年山东,31(1),非选;2012年海南,17, 选„„
典例导引 (2014年四川文综,7,4分)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
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作用,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而把它纳入学校教育,强调的是教育具有选择、 传递文化的功能,B符合题意;教育的基本功能没有发生改变,A表述错误;社会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内 涵 实 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区 别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 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 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 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 和糟粕 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 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 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 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进文化的过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 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
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
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从“父母在,不远游”到“常回家 看看”,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继承与发展传统的“孝”文化,D符合题意;B是指对
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 革故鼎新 推陈出新 新文化,这就是“ 、 ”。
辨别区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批判继承的具体表现。“古为今用”强调发 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运用传统文化推动现代社会发展。“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强调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三、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 发展方向。 2. 科学技术的进步 ,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 要因素。 3. 思想运动 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具有选择、 传递 、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类文化的 越来越大的影响。 社会制度 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
展方向。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 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进步。
2.自身因素: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和教育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 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
幕,这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但看不出波浪式前进,故排除①。材料不涉及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问题 ,故排除②。答案为B。
技法指导 关注材料的主旨信息,对于解题大有裨益。本题材料信息强调点 不是读写技术的发展过程,而是读写技术发展对书写和阅读的影响。
命题角度4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高考扫描:2013年北京,25,选;2013年广东,32,选。 典例导引 育。这表明( (2013年北京文综,25,4分)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