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造景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造景设计: 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优美园林植物景观。
二.我国园林中植物造景的现状: 一种观点:重建筑轻植物,尤其古典园林
1、建筑为主,植物为辅
2、植物种类相对单调
3、植物造景私有性强
4、强调观赏艺术性,生态实用性差
5、强调寓意,宜静观、细赏另一种观点:提倡园林建设中应以植物景观为主。
1. 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植物景观,植物造景的观点愈来愈为人们所接受。
2. 与国外园林水平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我国园林中用在植物遣景上的植物种类很贫乏。
(2)观赏园艺水平较低,尤其体现在育种及栽培养
护水平上。
(3)在植物造景的科学和艺术性上也相差很远。
三.现代园林植物造景发展趋势:1.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2.增强城市植物多样性3.增强园林植物配置的综合功能4.重视园林植物配置的科技含量 5.强化园林植物配置树种的选择与
应用
第三章园林植物的园林学特性
第一节、观赏特性(Ornamental Characteristic )
一、色彩美
(一)色彩的一般属性
1•色调(Tone,or Hue)------色相,由光波的波长不同而使我们有不同色彩的感觉,所以,也称为波长。
2•光度(Luminosity)——颜色的明暗程度。
色调中明度的次序是白、黄、橙、橙黄、黄绿、绿、赤橙、赤、青绿、纯赤、青、暗赤、青紫与紫。
3•纯度(Chromaticity)也称“色度”,纯度的最大饱和度是正色。
(二)色彩的观赏效应
1、轻重感主要取决于光度,光度越低则越重,光度越高则越轻,光度相同者,则纯度越
高越轻,越低越重。
植物配色如采用暗色调 -------- 正统、威严浅色调---予人容易亲近,轻
松、愉快
2、冷暖感暖色系---红、橙、黄;冷色系---青、蓝、蓝绿、蓝紫;中色系---绿、紫、紫红。
无彩色比有彩色感到冷。
春秋季(严寒地区) ---宜暖色花卉植物,夏季(热带地区)--- 宜冷色花卉植物,(给人在心理上引起适宜的温度变化的联想)
3、动静感兴奋色---红、橙、黄的纯色,运动感强,给人以兴奋,例如商业广告、交通标志,
既醒目,又富有动感;沉静色 ------ 蓝、蓝绿的纯色,能给人以沉静感;中间色-------- 绿和紫,既没有兴奋性也没有沉静性。
(一般:1、同一色调的明艳色运动感强,暗色运动感弱;2、同一色调,纯度高的色运动感强,纯度低的运动感弱;
应用:a、活动区宜选用兴奋性色调花卉或色调对比强的花卉,以烘托欢乐活跃的气氛;
b、安静区则应选用沉静性或对比不强的花卉布置,以免破坏宁静的气氛。
)
4、空间感明艳的暖色---近距离感;暗淡冷色远距离感;明温的色彩面积广阔;暗冷的色彩面积狭小;白色与橙色-------------------------- 发散感;黑色与青色 ----- 收缩向心感。
5、疲劳感纯度高,鲜艳性强的色,对人的刺激较大,容易使人疲劳。
一般说来,暖色较冷色疲劳感强。
色调数过多,纯度过高,或纯度、光度相差大的组合等,易使人感到疲倦,蓝、绿色系易使人恢复疲劳。
例如,冬季枯黄的草坪较春季翠绿的草坪更会使人感到疲劳。
6、情绪感
红色:热情、大方、勇气、富贵、温暖、光明、活力,宜婚礼,喜庆,节庆,开业,剪彩用;
黄色:富丽堂皇、豪华、尊严、明朗、愉快,且深浅不同的黄色搭配可以产生微妙的观感;橙色:明亮、华美、庄严、温暖、成熟,适合于丰收、喜庆、收获场景作主色调;蓝色:心胸开阔、安宁、清新、秀丽、悠远,适合于咖啡屋、茶室、休息区等安静场所;绿色:健康、活力、青春,可作冷饮店、居室、客厅主要花材;紫色:雍容、华贵、典雅、冷艳、优雅、忧郁,适合于布置居室、舞厅、藤萝棚架;白色:纯洁、神圣、朴素、高洁、单纯、肃穆、哀伤、寒冷,适合于作间色用。
二、形态美
形态是植物形状、外形轮廓、体量、质地、结构等特征的综合体现。
观赏价值:给人以大小、高矮、轻重等比例尺度感觉,属于造型艺术美。
(一)形状美
1、形状构成要素及其一般属性
(1)点概念:点的形象是一个细小的圆,但这并非意味着点一定是圆形。
大小:大小是相对的,与所在的环境、视距有关。
应用:a 主景---点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要有较突出的形态和鲜明的色彩,并与观赏者保持适当的距离。
b 形成韵律与节奏若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布置,就可以产生连续、活泼、流动、韵律等美感效果。
应用注意:避免点分布的拥挤、混乱与缺乏主题。
就失去了点的性质。
混乱的点,既杂乱无章,没有主景点,甚至成为一片纷纭刺眼的斑点,使人难以获得美感。
(2)线从几何学上讲,线是点运动的轨迹,有位置和长度,实际中,还有具体不同的宽度和高度。
线存在于构件和材料的边缘以及植物体表外缘,给人以或直或曲,或水平或垂直的线条感及或动或静的趋向性。
线条是无声的语言。
单纯理智性的线条,仅是对一事一物的说明而不带有情感的意味。
情感性的线条所给予人的感觉,则因线条的性质与组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直线总体特征:具正直、静止的基本属性,有单纯与统一,端庄与庄严,坚实与强力的意味。
种类:垂直线:具庄严肃穆的效果,正直、坚强、有力的性质极强。
水平线:静止的性质突出,有广阔、敦厚、厚重、忍耐的效果。
斜线:由静趋动,动中有静的效果,为垂直线与水平线间调节剂。
曲线
折线有倔强、富有个性化的特性,如苍劲的古树、树桩盆景以及怪石、假山等。
弧线“美之线”具有优美、优雅、柔和、生动、圆润的特性。
适度的运用弧线,可将人们从紧张、压抑中解放出来,以获得轻松、安适、自在的感觉。
例如水波、云影、圆洞门和卵圆形树冠等。
缺点:--方向性弱,超过一定限度时,将使表现意图分散,且软弱无力
(3)形即形状,它是由面和线复合而成的,形状是客体或空间真实的三维影象。
包括平面的形(即面)与立体的形(即体)
形状的主要类型及其情调:体、面、线的基本形之间可以通过分解或组合来实现相互间的转化,如分割球体能得到圆面、而对圆面的分解能得到曲线。
①圆形包括半圆形、正圆形、卵圆形、椭圆形等平面形,也包括圆头形、球形、卵形等立体形。
轮廓主要由弧线构成,所以产生弧线的效应,具有愉快、温暖、柔和、湿润、迟钝等情调。
②方形包括正方形、矩形等平面形与正立方形、矩立方形等立体形。
方形主要由水平线和垂直线构成,两者所占比重接近,所以方形总体上趋于中性,具有坚固、强壮、质朴、沉重等意味。
③三角形包括扇形,具有锐利、凉爽、轻巧、华丽、稳固、收缩等感觉。
④菱形具有凉爽、锐利、坚固、强壮、轻巧、华丽等情调。
⑤组合形园林植物形状中多数为几何形状的组合。
2、园林植物的株形美
株形是指园林植物从整体形态上而呈现的外部轮廓。
大体来讲,园林植物的株形多介于自然形与几何形之间,为两者的综合。
影响因素:种类习性(遗传)、年龄、生长环境以及栽培技术等。
园林植物的株型:
(1)圆锥形A. 株形构成特点:主干明显,顶端优势发达,主枝向上延伸,与主干约成45-600 角,树冠丰满呈圆锥体状,树冠由下向上收缩成尖顶状,在顶端形成尖削状,大枝接近水平
状着生在主干上,树冠由下向上收缩,在顶端形成尖削状。
B.观赏特点:具有严肃、端庄的效果,与低矮的圆球形植物配置对比强烈,还可加强地形的高耸感。
C.作用:将人的视线或情感从地面导向高处或天空。
D•主要种类:圆柏、马尾
松、广玉兰等。
(2)尖塔形A. 株形构成特点:主枝平展、与主干几乎成90o 角,基部主枝粗长,向上细短。
B•观赏特点:由斜线和垂线构成,但以斜线占优势。
因此,具有由静而趋于动的意向,整体造型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刺破青天动势,轮廓分明、层次感较强。
C.作用:与
圆锥形相似。
D. 主要种类:雪松、水杉、日本金松、冲天柏、幼年期银杏等。
(3)圆柱形A•株形构成特点:主干明显,顶端优势发达,树冠基部与顶部均不开展,树冠上、下部直径大小接近,树冠紧抱,冠长远远超过冠径,整体形态细窄长。
B.观赏特点:以垂
直线为主,有雄健、庄严与安稳的感觉。
C•作用:通过引导视线向上的方式,突出了空间的
垂直面,产生较强的高度感染力。
适量使用时,会使空间产生一种超出实际高度的幻觉。
D•主要种类:杜松、北美圆柏、柴杉、龙血树、塔柏等。
(4)圆球形A.株形构成特点:有或无主干,枝条斜生主干,树冠开展,包括圆形、球形、卵圆形、圆头形、扁球形、半球形等形体。
B.观赏特点:以弧线为主,有优美、圆润、
柔和、生动的情调。
C.作用:由于以弧线为主,且高与宽接近,因而整体趋于中性,容易与多种要素协调,使空间具有外延宽阔感 D.主要种类:种类众多,一般的阔叶树和多数草花
植物属此种类型,如桂花、石楠、榕树、球柏、千头柏等。
(5)棕椰形A. 株形构成特点:树干直立,多无分枝,常绿,叶大型,掌状或羽状分裂,聚生茎顶端,随风飘曳,姿态婆娑。
B.观赏特点:随风飘曳,姿态婆娑,具有挺拔、秀丽、
活泼、潇洒的情调。
C•作用:产生热带南国风光情调,水平视线通透,视野相对开畅。
D.
主要种类:以棕榈科、苏铁科、龙舌兰科的植物等。
(6)垂枝形A. 株形构成特点:具主干,树冠形体多样,但均有明显悬垂或下弯的细长枝条。
B.观赏特点:具有柔和、飘逸、优雅、华美、变化、抒情的情调。
C.作用:垂直线,由上
向下悬垂,具有将人的视线或情感由上(高)导向下(低处),与水体景观协调。
D.主要种
类:垂柳、垂枝槐、垂枝榆、垂枝梅、垂枝桃、垂枝山毛榉、吊兰、绿萝、翡翠珠等。
(7)披散形A 株形构成特点:植株低矮,无主干,枝条在接近地面处分枝,水平状向四
周伸展,包括葡匐形、偃卧形、拱枝形等。
B观赏特点:姿态潇洒、自由。
C作用:以水平
线为主,引导视线沿水平方向移动,使空间给人产生一种宽阔感和外延感,联系功能强。
D 主要种类:-多为灌木,也包括部分草本植物。
(8)雕琢形、绿雕(人工形)
A. 株形构成特点:模仿人物、动物、建筑及其它物体形态,对植物进行人工修剪、攀
扎、雕琢而形成的各种复杂的几何形体。
B.观赏特点:由多种线条构成,具有物象本身的意味和情调。
C •作用:画龙点睛,应少而精 ,注意种类选择。
D •主要种类(见上海世纪世纪公园):根据需要设计,包括门框、树屏、绿柱、绿塔、 绿亭、熊猫、
孔雀等,树桩盆景属典型的雕琢形。
其它形 ①风致形:包括迎客形、旗形、苍虬形、露根形、悬崖形、临水形等。
②藤蔓形:
分为攀援与悬垂两种形式。
株形主要取决于支撑物体的形状,多给人以轻松、活泼、飘逸、 流动的感觉。
3.
质地 (质感) 是指人们对园林植物植株整体的疏松与紧密、粗糙与光滑程度的直观感觉。
分为可视与触摸质感
1)类型 (1)细质型(稀疏型)
A. 结构特点 叶细小,数量众多,稠密,冠型整齐密集而紧凑。
B •观赏特点 视觉特征-----柔弱纤细、轻盈、文雅
空间感 ---具有远离性, 造成观赏者与植物间的可视距离远于实际距离的幻觉, 有助于紧 凑狭小空间
的 “扩大 ”。
(2)粗质型(紧密型)
A. 结构特点
枝、干粗壮,分枝 角度大,分枝距离远,叶片大,排列不规整。
B. 观赏特点
结实、厚重、刚健。
空间感 ---具有趋进性,造成观赏者与植物间的可视距离短于实际距离的幻觉,有助于 开敞大空间的
“收缩 ”。
(3)中质型(疏松型) 2)质感的特性
(1) 质感的可变性
(2) 质感的相对性 5 花相 园林植物整体植株上全部花朵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形貌。
① 按花朵或花序在植株上的分布状况划分
外生花相 花朵或花序着生在枝的顶端,并集中分布于植株的表层,盛花时,整个 植株几乎被花所覆
盖,盛极一时,远距离花感强烈 。
内生花相 花或花序主要分布在植株内部,载叶时,花常被叶片遮盖,外观花感较 弱,如桂花、紫
荆、白兰花,含笑等,适宜作盆栽近距离观赏。
均匀花相 花以散生或簇生的形式,着生于枝的节部或顶部,且在全植株分布均匀, 花感较强。
种类较
多,如桃花、茶花、红花木莲、唐菖蒲、紫罗兰等。
② 按花叶开放时间顺序分
纯式花相
开花时 ,只有花 ,没有叶 ,如紫藤、玉兰、紫荆、腊梅、泡桐等。
衬式花相 开花时 ,既有花 ,也有叶 ,花叶相间 ,种类众多。
复合花相 花与叶几乎同时开放,如樱花等,种类较少。
③按花朵在枝条上的分布状况分
干生花相 花着生在主干或大枝上,如槟榔、椰子、紫荆、无花果等。
线条花相 花较均匀着生在细长的枝条上,形成线形状的花枝。
如金钟、连翘等。
星散花相 花以自由散生状分布在树体各部位 ,如白兰花、鹅掌楸、珍珠梅等。
团族花相 由多数小花聚生成团族状分布在枝条的顶端,如玉兰、紫玉兰等。
密满花相 由多数小花
集中分布在枝条的节部,如碧桃、榆叶梅、晚樱等。
④按插花应用要求分
线形花 花成串密集分布在花序或枝条上,如金鱼草、唐菖蒲、紫罗兰、金钟花、 紫荆等,具有流线
形动态美感,构成整个花卉布置的骨干。
造型花 形态独特,易引起注意,常成为视线的焦点。
如鹤望兰、马蹄莲、卡特兰、 鸢尾等。
介于稀疏型与紧密型之间,大多数属此类。
是指质感可随季节和观赏视距而表现出不同的质感类型。
是指相邻植物、 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植物质感会发生 相对的
改变
簇形花花冠呈球形或半球形,形成悦目的大花团,如月季、小苍兰、香石竹、须苞石竹、菊花、翠菊、八仙花、绣球花等,容易表现出韵律、节凑美。
填充花花小,数量多,在花枝上的分布可稀可密,如霞草、满天星、小菊花等。
由于这种花小,枝叶纤细,故能表达一种朦胧飘渺的情景,在花卉布置中的作用是在主要花朵之间建立起联系,或填充花叶之间空虚疏漏之处,使整体更加丰满,立体感更强。
6.果形美
果形鉴赏标准奇、巨、丰
三、芳香美
(一)芳香美特点(1)植物所特有审美效应(2)具康体保健功能(3)烘托环境氛围
(二)芳香植物
米兰、白兰花、桂花、栀子花、含笑、月季、玫瑰、珠兰、风信子、腊梅、九里香、晚香玉、水仙、兰花、百合、小苍兰等。
四、感应美感应--------植物接受外力作用后的反应。
1. 反光叶片排列整齐,叶面光滑,蜡质或角质层厚的植物具有反光效果。
反光作用---使景物更加辉煌,令人迷离,产生幻觉。
2. 发声松涛苍劲有力,雄浑千里,天马行空,洒脱豪放,给人以充实的力量和
自慰的信念。
雨打芭蕉-----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芭蕉叶间露,风过皆有声”
3. 阴影
4.动姿
五引致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六、风韵美
1. 风韵美的来源(1)花名的谐音(2)花卉形象(3)生长习性(4)故事传说(三槐五柳、杏林
春暖、橘井泉香)(5)传统园林用法
第四章园林植物的功能作用
第一节园林植物建造功能
一、组景功能
(一)构成主景体现个体与群体美
(二)配合成景应用园林植物充当配景,衬托主景,使主景的形态、色彩更醒目,让人获得更佳的观赏效果。
为了达到理想的配景效果,应根据主体对象,来确定配景植物的种类、色彩、规格以及配置方式等。
1. 背景
2. ---------------------------------- 夹景为了突出轴线端点景物,在轴线两侧以树丛、树干、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形成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夹景。
3. 框景利用树木枝干、门框、窗框、山洞等为边框,有选择地摄取空间优美景色,而隔绝遮挡不必要的部分,使主题更集中、鲜明的造景手法。
框景集自然美、绘画美、建筑美于一体,形成一副立体的画,艺术感染力强,是一种有效的强制性观赏方法。
4. 障景利用树木、地形、亭廊、假山等做前景,控制人的视线,对主体景物进行适当的遮挡,
在短时间内实现视觉的大转移,以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
体现“欲扬先抑,欲露先藏,先藏后露,才豁然开朗“的手法,产生使人想望、悬念、入胜的心态。
二、联系景物将环境中众多在形状、色彩、体量、功能、地位等方面异质性较大的要素联系起来,形成有机
整体。
三、组织空间
(一)空间分割
1. 空间分割方式实质性分割与暗示性分割
2. 园林植物分割空间的特点:具虚实对比变化,方式灵活,分而不隔,隔而不死,自然活泼
3. 分割方式体量、高矮、色彩、质地、疏密、数量、配置方式等。
4. 分割空间的类型
(1)开敞空间--- 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以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形
成的空间,多为开敞空间。
特点--外向、无私密性,空间气氛明快、开朗。
(2)半开敞空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指人的视线透过稀疏的树干可到达远处的空间。
二是指空间开敞度小,单方向,一面隐蔽性,另一面透视。
特点--视线时而通透,时而受阻,富于变化。
适宜居住区应用。
(3)封闭空间
人的视线在四周和上方均被屏蔽的空间,成为封闭空间。
特点—空间黑暗,无方向性,私密性与隔离性强。
(4)垂直空间:四周从上到下均被植物所挡,形成垂直空间,多由圆柱形树木围合而成。
特点--视线四周受阻,只能由地面导向天空,空间高度感强。
(5)纵深空间:两侧从上到下均被植物所挡,形成纵深空间。
特点-- 具有方向感,将人的视线引向空间的端点。
(二)加强空间的联系、围合、连接
(1)联系植物可以加强半敞半合、半掩半映相邻空间的连续和流通,从而突出空间整体的层次感和深度感。
“一丛竹、半树柳、夹径芳林” --- 形成竹径通幽往往就能够造就空间之间含蓄而灵活多变的相互掩映与穿插、流通。
(2)围合建筑所构成的空间范围。
当一个空间的两面或三面是建筑和墙时,剩下的开敞面则用植物来完成或完善整体空间的围合效果。
(3)连接植物将其他孤立的因素从视觉上将其连接成一完整的室外空间。
(三)突出空间的对比
利用园林植物可以突出空间的开与合、收与放、明与暗、虚与实等对比,从而产生多变而感人的艺术效果,使空间富有吸引力。
如林木森森的空间显得暗,而一片开阔的草坪则显得明,二者由于对比而使各自的空间特征得到了加强。
(四)强化空间的深度景贵乎深,不曲不深”强调幽深曲折运用园林植物的色彩、形体、搭配方式等的变化能营造出园林空间的曲折与深度感。
如一条曲折的小路穿行于竹林之中,能使本来不大的空间显得具有了深度感。
四、缓和地形变化低地布置高植物,高地布置矮植物或不种植植物。
五、控制视线
作用--使景色显、蔽得宜,彰显美景,隐蔽劣景,诱导视线,调节游憩速度与节奏。
(一)引导视线-应用植物使游人沿着设计人的思路,引导游人观赏或起提示、诱导等功能。
(二)抑制视线-应用植物限制游人的视线或遮挡劣景。
第二节园林植物的美学功能
美学功能:植物在外部空间,将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连结在一起,统一和协调环境中其它不和谐因素,突出景观中的景点和分区,减弱建筑物的粗糙、呆板的外观,以及限制视线。
美学六大功能:一.完善作用通过植物重现房屋的形状的方式,或通过将房屋轮廓线延伸至相邻的周围环境中的方式,而完善某项设计。
二、统一作用植物充当一条普通的导线,将环境中所有不同的成分从视觉上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强调作用强调作用;就是在一户外环境中突出或渲染某些特殊的景物
四、识别作用识别作用或称标识作用。
植物能使空间或景物更加显而易见,更加容易被认识和辨明。
五、软化作用软化作用是指植物在户外空间中可以软化或减弱粗糙及僵硬建筑物。
第五章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基础
一.自然群落的结构
1. 群落的多度与密度多度:指每个种在群落中出现的个体数目。
(目测法、直接计算法)。
频度:
某一地段上分布的均匀性。
密度: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
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2.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及地被层二.自然群落内各种植物的种间关系
(一)寄生关系
全寄生:菟丝子属(叶子退化,无叶绿体)半寄生:桑寄生科(槲寄生)和玄参科(独脚金)附槲寄生寓意
(二)附生关系以其他中植物为栖居地,并不吸取其他组织部分食料,最多从他们死亡部分取得养分。
如:苔藓、地衣、蕨类植物抱石莲、鸟巢蕨等。
(三)共生关系菌根菌与高等植物共生。
(松类、云杉类)
(四)生物化学关系a、黑胡桃地下不生长草本植物。
(分泌胡桃酮)b、鼠尾草下以及
1-2m 甚至6-10m 处不长草本植物。
(叶中散发大量萜烯类物质)
(五)竞争关系与机械关系
第六章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植物配置的原则
1. 应与绿地总体布局一致,与环境相协调
2.园林植物主要功能的确定
3.园林植物种间关系的确定
4.适用原则
5.美观原则
6.多样性原则
7.突出地域特点,注重地方特色分点论述:
1. 应与绿地总体布局一致,与环境相协调(1)规则式:对植、列植;(2)自然式:灵活多
样、依据自然姿态,多采用丛植、群植等。
2. 园林植物主要功能的确定:确定主要功能,兼顾其他功能。
(1)工厂防护带以防护功能为主;(2)行道树以美化和遮阴效果为主;(3)烈士陵园以纪念性意境的营造为主;(4)节日花坛渲染节日气氛为主。
3. 园林植物种间关系的处理模仿自然界的群落结构,乔灌草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复合
结构的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4. 适用原则(1)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要求适地适树、适地适草(2)满足造景的功能要求。
因地制宜
5. 美观原则应尽量美观、近期远期相结合、考虑园林植物树木年龄、季节、气候的变化。
6. 多样性原则物种多样性和造景形式多样性。
7. 突出地域特点、注重地方特色以乡土树种为主。
第二节乔灌木配置的基本形式
一、孤植
1、概念:是指园林植物的孤立种植方式,也叫孤立树、园景树、独赏树或标本树;也可以
2〜3株紧密栽植,但要具有统一的单体形态,最好是同一树种。
2. 设计要点:(1)多处于平面的构图中心或视觉中心而成为主景;(2)引导视线,具有标志性、导向性作用。
(3)多植于草坪、水体、假山附近、桥头、走廊的转折处。
(4)作为主景时常处于较高位置、四周开阔。
而且要有比较合适的观赏视距。
(5)要有像天空、水面、草地等色彩既单纯又有丰富变化的景物环境作背景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