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安徽全部高考专题地理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安徽全部高考专题地理高考真卷
1.选择题
第1题.
读两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两区域发展工业的共同条件是()
A: 矿产资源丰富
B: 水资源丰富
C: 水运交通便利
D: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2)为了促进两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大力发展冶金工业
B: 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
C: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D: 美化环境,将旅游业发展成主导产业
【答案】AC
【解答】
(1)已知两地是德国和山西,结合地理事实可知,两地煤炭资源丰富,A对;
山西属于中国中部,水资源不丰富,水运不便利,BC错;
德国是发达国家,劳动力不廉价,D错。
故选A。
(2)两个工业区都为传统工业区,产业结构单一,因此工业区为了促进两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故选C。
第2题.
某工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点中选择一处进行生产,经考察四地生产该种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从综合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该工厂最适宜布局的地点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该工厂的区位因素选择属于()
A: 技术指向型
B: 市场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答案】CB
【解答】
(1)注意题目中关键词经济效益,应选择投入最少的地点建厂。
根据四个地点的各项成本可以计算出甲地总成本为26,乙地为27,丙地为16,丁地为19,由此可以判断丙地建厂经济效益最好,C正确。
故选C。
(2)分析判断可知,在不同地点选择厂址时,产品运费的变化对其总成本影响最大,该工厂布局时应靠近市场,为市场指向型工业,B正确。
故选B。
第3题.
下图中甲图示意渭河两岸物质组成差异情况,乙图示意不同年份渭河下游地区某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态势,监测点位于现在渭河南岸某固定点。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造成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渭河以南()
A: 地势起伏更大
B: 降水量更大
C: 支流流速更快
D: 植被覆盖率更低
(2)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A: 持续淤积,偶有侵蚀
B: 持续侵蚀,偶有淤积
C: 先侵蚀,后淤积
D: 先淤积,后侵蚀
(3)推测在1700~1900年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①秦岭北麓植被人为破坏较严重
②地处暖湿气候期
③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
④渭河流速加快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ABD
【解答】
(1)渭河南岸位于秦岭北部,地势崎岖,起伏大,河流湍急,搬运能力强。
渭河北岸位于黄土高原上,地势平缓,流速慢,河流的搬运能力弱。
因此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渭河北岸。
因此A正确。
故选A。
(2)由图可以看出,处于渭河南岸的检测点与渭河中心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渭河向北侵蚀。
有一小段时间内,监测点与中心线的距离在缩小,因此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持续侵蚀,偶有淤积。
因此B正确。
故选B。
(3)读图可知,在1700~1900年间,南岸固定观测点距河流中心线距离增长速度加快,说明中心线向北移。
①植被破坏严重,则水土流失加剧,河流的含沙量较大,南岸堆积加剧,故①正确。
③秦岭断块处于上升期,即渭河南岸地形抬升,渭河谷底相对下沉,使得整个河道向北移,且渭河南岸接受了断块抬升的剥蚀物,沉积变快,使得河流中心线北移,故③正确。
②④项与河中心线北移没有关系。
故选D。
第4题.
下图为我国东北某地某年3月积雪深度、日平均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
(地表温度与气温之差)的变化。
完成下面小题。
(1)表示积雪深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积雪对土壤起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 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B: 积雪融化吸收热量使大气降温
C: 积雪阻碍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
D: 积雪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
【答案】DC
【解答】
(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①是地气温差、②是地表气温、③是气温、④是积雪深度。
判断依据:我国东北,在每年的3月份,积雪会快速融化,越靠近4月份越少,④是积雪深度。
地气温差为地表温度与气温之差,从图中得知,①是地气温差,②是地表气温,③是气温。
故选D。
(2)当积雪较厚时,土壤与外界热量交换较弱,积雪阻碍了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所以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较强
(根据图示信息也可知,积雪深度较大时,地气温差也较大,表明积雪阻碍了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
故选C。
第5题.
如图示意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的()
A: 密度、温度、盐度
B: 温度、盐度、密度
C: 温度、密度、盐度
D: 密度、盐度、温度
(2)5°N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密度特点及其成因是()
A: 密度低——海水温度高,盐度低
B: 密度低——海水温度低,盐度高
C: 密度高——海水温度低,盐度低
D: 密度高——海水温度高,盐度低
【答案】BA
【解答】
(1)根据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密度、盐度及温度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①为温度变化曲线,②为盐度分布曲线,③为密度分布曲线。
故选B。
(2)分析图中信息可知,①为温度变化曲线,②为盐度分布曲线,③为密度分布曲线。
5°N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密度低,这是因为赤道地区海水温度高,降水较多,海水盐度低。
故选A。
第6题.
2019年1月3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成功地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降落在背向地球的月面。
下图为嫦娥四号降落后太阳系部分天体某时刻相对位置示意图。
完成下列小题。
(1)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可达300摄氏度左右,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①白天缺少大气的削弱作用②月球表面比热容比较大
③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作用④月球围绕着地球在公转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此时,嫦娥四号可观测到()
A: 火星遮挡太阳
B: 月球满月现象
C: 蔚蓝色的地球
D: 火星悬在夜空
【答案】AD
【解答】
(1)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白天缺少大气的削弱作用,月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强,温度高,可能导致昼夜温差大,①符合题意;月球表面以岩石及风化物为主,比热容较小,不是比较大,如果比热容较大,则升温慢、降温慢,昼夜温差较小,②不符合
题意;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作用,月球表面不易保温,温度下降迅速,导致夜晚温度低,可能导致昼夜温差大,③符合题意;月球围绕着地球在公转,并不影响昼夜温差,④不符合题意。
故A正确。
故选A。
(2)A.嫦娥四号位于月球背面,图示时刻月球背面看不到太阳,因此不可能看到火星遮挡太阳,A错误;
B.嫦娥四号位于月球之上,不可能观测到月球满月现象,B错误;
C.嫦娥四号位于背对地球的月球表面,观测不到地球,C错误;
D.图中显示,火星的白昼正对月球背面,因此嫦娥四号能观测到火星悬在夜空,D正确。
故选D。
2.解答题
第7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佛山市位于珠江水系的下游,多条河流在此交汇,水量大,水质好。
气候适宜酱油酿造中原料的发酵。
佛山酱油的古法酿造技术从清乾隆年间流传至今,所产酱油是地道粤菜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佛山不产大豆,古酱坊酿造酱油所用优质大豆早期来自广西,后由东北运来。
古法酿造酱油是一项手工活,需经过浸泡、多次漂洗、蒸煮、制曲、发酵、晾晒、淋油等繁杂工序,技艺要求高,就其中的制曲而言,要依靠制曲师傅凭经验把控制曲室的温度、亮度、湿度和时间,经验一般不外传。
在大缸中晾晒短则几月,多则三、五年,这样天然晒制生产的酱油保存时间更长久。
酱缸夜露
(需夜间露水凝结滋润),也是古酱坊的特殊工艺。
现在酱油生产厂家极少采取传统酿造工艺,而采用现代化的酿造工艺,生产周期短、生产量大、品种多样。
(1)分析佛山的河流对古法酱油生产的影响。
(2)说明佛山古法酿造酱油坊现存很少的原因。
(3)近年来,随着佛山古法酿造酱油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调味品专家非常看好古法酱油的市场前景,试说明依据。
【答案】
(1)处在沿海地区河流交汇处,水运发达,方便原料和产品运输;该地水源充足,且水质较好能满足浸、洗、淋等环节的需水;河网密布,空气湿度有利于满足发酵的条件;湿度大,夜晚易凝结,能满足夜露的工艺条件。
(2)古法酿造酱油坊手工操作,生产周期长,产量小,成本高;手工操作,工作辛苦,收入少,从业人员减少;工序繁杂,技艺多为经验、感觉,难传承;现代化酱油企业产品的竞争等。
(3)古法酿造的酱油是地道粤菜必备的调味品,市场需求稳定;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天然古法酿造的酱油需求量增大,市场潜力大;佛山古法酿造酱油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效应好;古法酿造酱油历史悠久,技术成熟,酱油保存时间长,有利于保证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等。
【解答】
(1)结合材料分析,佛山不产大豆,古酱坊酿造酱油所用优质大豆早期来自广西,佛山处在沿海地区河流交汇处,水运发达,方便原料和产品运输;河流水量大,水质好,能满足浸、洗、淋等环节的需水,保证了酱油品质;河网密布,空气湿度有利于满足发酵的条件;空气湿度大,夜晚易凝结成露,能酱缸夜露的特殊工艺。
(2)结合材料分析,古法酿造酱油坊手工操作,生产周期长,产量小,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生产工序繁杂,技艺要求高,而且多为经验,难以传承;手工操作,生产工序繁杂,技艺要求高,工作强度大,收入少,从事古法酿造酱油的工人减少;现代化酱油生产企业的产量大,成本低,种类多,对古法酿造酱油的冲击大。
(3)结合材料分析,古法酿造的酱油是地道粤菜必备的调味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古法酿造酱油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品质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天然古法酿造的酱油需求量增大,市场潜力大;酱油保存时间长,有利于保证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佛山古法酿造酱油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高,品牌效应好,有利于拓展市场。
第8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性喜冷凉,其地下块茎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
块茎
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6~18℃,当地温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
山东省滕州市是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基地,2000年被原农业部
(现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如今采用机械化、塑料薄膜种植,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下图示意滕州市位置。
(1)推测滕州市传统种植马铃薯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分别说明滕州市采用机械化、塑料薄膜种植马铃薯的原因。
(3)简述滕州市马铃薯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原因。
【答案】
(1)季节:春季
(秋季)。
理由:马铃薯属于喜冷凉的作物,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生长;滕州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不适宜马铃薯的生长。
(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塑料薄膜种植,马铃薯上市时间早,价格高,可提高经济收入。
(3)滕州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现代化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人口众多,对马铃薯需求量大。
【解答】
(1)根据材料中马铃薯的生长习性结合滕州的气候类型分析即可。
马铃薯属于喜冷凉的作物,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生长;滕州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不适宜马铃薯的生长,故滕州市传统种植马铃薯的季节为春秋季。
(2)滕州市采用机械化、塑料薄膜种植马铃薯的原因主要从劳动力、成本、效率、收入等方面分析,机械化种植马铃薯可以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塑料薄膜种植,马铃薯上市时间早,价格高,可提高经济收入。
(3)滕州市马铃薯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原因可从产量、质量、交通条件、冷藏技术、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