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12
高中语文总复习_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
高中语文总复习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一:名题示例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6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蓄市掾,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日:“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
田单又纵反间日:“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谬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
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遣使约降于燕。
A.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B. 故内惑于郑袖。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高中语文总复习 《高考语文金牌阅读指导大全》
古诗词鉴赏金考点与对策鉴赏文学作品的考查,诗歌鉴赏是重点、难点之一。
自1993年开始,选材于中国大量诗词曲的“文学鉴赏”试题开始在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固定下来,几经变化,择题的考查方式改为主观鉴赏题型。
这是一个突破。
尽管分值少了一点,由原先的3道选择题9分减少为5分,且暂不考及现当代诗歌,看似降低难度与要求,实则重在考查鉴赏能力,拉开差距,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面对“主观鉴赏”这一新题型,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能力差的望题兴叹,可能不能写一字一句,因为这不是靠“蒙”的,要将鉴赏的感受切切实实写出来;能力强、鉴赏水平高的同学,尽可以发挥,甚至会一挥而就。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考查类似于诗歌读后感,相当于写一则短文,能力高下全在表达的文字里。
考试题型发生变化,但高考《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能力要求没有变。
第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二,“评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定位仍然是在“初步鉴赏”这一层面上。
表现在:选取的诗歌是大家热爱的、脍炙人口的,不可能是晦涩难懂、用典较多的。
对诗歌的理解一般也是形成共识的,不可能选理解分歧大的诗歌,因为高考试题需要一个统一的答案。
针对这些命题的特点,应该采取哪些应试策略呢?1.要学习掌握有关诗歌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奠定基础。
同时要努力拓宽知识面,诵读一定数量的诗歌名篇。
2.要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尤其要注意题目材料中所提供的资料,如作家生平、发表时间和背景介绍。
3.学会分析诗眼,从整体上把握全诗,揣摩其内容主旨。
整体把握,就要领会全诗的思路、意境,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进入到作品创造的意境中去,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正确解题,切忌断章取义。
4.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诗歌形象。
分析语言是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
只有准确理解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关键性的词语,才有可能对诗歌的形象进行深一层的判断、评玠和鉴赏。
语言分析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言文阅读指点
W
F
P
1、积累不够:实词、虚词、句式(语法)、修 辞、文常均有阅读障碍;
2、,以文会意 看整体——根据传记特点去阅读
一、选文特点
二、内容特点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1)人物的基本情况。 (2)人物的主要事迹。 (3)人物的性情作风。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轼”当为“宽其禁约”的主语,“轼宽其禁约”意为 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其间不应断开,故排除B、C两项。“使得尽技”为“宽其禁约”的结果, 故应与后文“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断开,排除D项。故选A。原文加上标点为:三年,权知礼部贡 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 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 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 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 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 管理。
参考答案: (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 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 属少有。
[202X·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
参考答案: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利,使事情 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 其封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课件158张
【参考答案】CEG 【解析】先断最容易的一处,“岂……哉?”是固定句式,“岂”前G处必断。再来逆 推,找出另外两处。“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第一个断句点,从材料一可以看出, “夫子善之”是间接引用,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A、B 都将句意点破,C才是正确断句点。韩非子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 “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张本”指为后面的议论预设伏笔,即通过预设“夫子 善之”,然后进行驳难。因此,正确断句点应该是E、G。“岂有不似哉”完整成句, “岂有……哉”为反问句式,不能割裂。综合判断,本题断三处,应为CEG。
(三)阅读方法: 1.以词疏意 初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时、地、人、事件及官职 之类的词语。 2.以题悟意 再读课文,利用概括分析题的选项理解文意词句。该题选项基本 是按选文层次设置,所以,可依照选项顺序再读选文,理解文中 难解之处。 3.以文会意 三读课文,理清文本脉络;了解作者观点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指导
(一)人物传记类 选材:《二十四史》为主
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 品行 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 结构:开头简要介绍传主基本信息(姓名、籍贯、家庭) 中间讲述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等 结尾讲述传主结局、死后封赏等 语言: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2023新课标卷Ⅱ】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
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为人A所B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符坚之类H是也。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10
高中语文总复习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10(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5题。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
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太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
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为将。
”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
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
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
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
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战过半曰,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
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
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
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
”一曰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瞄千数。
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
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
北方悉平。
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
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竞大奇也!”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
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
黄初二年,进爵为公。
三年,立为任城王。
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彰读《诗》《书》课:督促。
高中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文言文26 试题
高中语文总复习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26(三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吾母姓钟氏,十八归先府君。
府君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
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毋间未尝有俭色。
越二载,生铨,家益落。
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
母每指一字,先外祖那么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儿怠,那么少加夏楚。
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鸡鸣卧焉。
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
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
他曰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
其善诱之!〞语讫而卒。
十岁,父归。
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惑怒不听,那么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
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缍事,一如教儿时。
(节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十八归.先府君归:回到。
B.盘罍间未尝有俭色..俭色:不饱满的情况。
C.鸡鸣..卧焉鸡鸣:鸡叫天明。
D.复力争.之争:争论。
(三五)1.B(A.女子出嫁;C.丑时,即一点到三点;D.奉劝)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 )A.恨不见女子..婉言规..成立 B.母必正色C.明年..视之..娶张氏 D.母女2.B(A.“女〞通“汝〞;C.第二年;D.母女视之,“女〞名词作状语)3.分别比拟以下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两个“乃〞字一样,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乃〞字一样,两个“其〞字也一样C.两个“乃〞字不同,两个“其〞字一样 D.两个“乃〞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3.A(“乃〞:均作“竞〞“却〞解。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14
高中语文总复习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14(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有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尝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曰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五未也。
魏王曰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节选自《史记》)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二)1.A(间:暗中) A.乃间步往间:抄小路。
B.告车趣驾驾:装备好车马。
.. C.乃行金万斤于魏行:使用。
D.公子乃谢夫人去谢:辞谢,辞别。
..2.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乃”“以”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组是( ) 2.D(乃:竟然。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素材.doc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文言文翻译主观题是一种综合性考查。
要求考生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句意,又能够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比较准确地表达。
所以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是必须要掌握的。
这些要求翻译的句子往往有重要的语法现象,也是阅卷的采分点。
为此几乎所有的教师在给学生讲文言文句子翻译时,都会要求学生遵循“信”“达”“雅”三原则,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还概括出“留”“换”“拆”“删”“补”“调”的灵活六译法。
以上的方法内容,很多学生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际的考试中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欠缺之处。
为了让翻译更完美,请在第二轮复习中做到以下几点关注。
一、关注传统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礼俗、宗法、宫室、饮食、衣饰等都是有关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容,在试题所选的古文中多有涉及,全面了解它们,在理解及翻译文言文句子时会减小难度,并能更准确翻译。
古代与官职有关用语:授、拜、除、出、升、免、革、罢、黜、拔、擢、视事、下车、视事、乞骸骨等。
五谷家畜:麦、稷、黍、菽、麻、稻、豆、葵、豚、彘等。
古代刑法:黥、刖、刺配、笞、杖、谪戍、汤镬、菹醢、宫刑、大辟等。
古代器用:鼎、角、爵、觚、甑、兕觥、尊、方彝、勺、罍、簟、壶、盂、簋、豆、案、俎、箸等。
古代谦敬词:阁下、足下、鼎力、斧正、如聆梵音、乔迁、垂青、台鉴、拙荆、刍议、鄙人、补壁、续貂、识荆等。
古代年龄段特称:垂髫、始龀、束发、弱冠、而立、不惑、花甲、耳顺、耄耋、期颐、黄发等。
古代地理名词:西域、百越、朔漠、山东、关东、江表、江左、淮左、京畿、山水阴阳等。
古代时间名词:鸡鸣、平明、隅中、哺时、日昃、人定、夤夜、朔、晦、望、既望等。
二、关注一些修辞常识古人行文讲究修辞,注重音律,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如果不了解文言文常用的一些修辞格,仅按字面意思去理解,难免会出现偏误,为了使翻译更准确、流畅,有必要关注一些古文常见修辞格。
高中语文总复习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13
高中语文总复习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13高中语文总复习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13(二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5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
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
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
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
梁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
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曰:“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
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
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
轨遂投城遁走。
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
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蒡捶,以是人有逃散。
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②.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
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客甚愧色。
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成去乃见思。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
②:怨恨。
③台使:六朝时指朝廷使者.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轨遂投.城遁走投:投奔.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济:渡河.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虞:忧虑,忧患。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18
(十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
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
更始时,辟.大司马府。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
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世祖召见,赐以柴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
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
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陛下诚宜虚缺数郡,以俟振旅之臣,重复厚赏,加于久役之士。
如此,缘边屯戍之师,竞而忘死,乘城拒塞之吏,不辞其劳,则烽火精明,守战坚固。
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今猥用愚薄,塞功臣之望,诚非其宜。
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
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
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圭授爵,所不辞也。
惟陛下哀矜!”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
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
诏命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十二)1.BA .辟.大司马府 辟:提升.B .诗敕晓..不改. 敕晓:命令开导。
C .视事..七年 视事:考察政事。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5
考题网站(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6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停厩中十余曰,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不审于何得此绢.①大人清白....,历位宰牧。
②于是名誉著闻....也。
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29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11
(十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5题。
徐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
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从军。
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杖之,曰:“是固有罪,然皆饥赢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
"使者怒,欲并劾,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舒禀闻其名,将以御史荐,恶禀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躬督防卒护筑之。
堤成,民赖其利。
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
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帝谓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
”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
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曰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
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
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
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
”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
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
”帝曰:“不见卿久,今曰乃.闻嘉言。
”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 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亦终不复用。
以.疾卒,年七十九.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 B.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更:经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劫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①劫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高中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文学作品7 试题(共14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金牌(jīn pái)阅读指导大全文学作品7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春从心出刘心武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阅读。
愿有时机,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意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像,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谢,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话剧,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神秘莫测,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184享受!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
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
难道,非得当那岁月梳篦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抖的情愫么?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xīnshū),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置,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一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HY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阅读听便,可是,竞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竞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24
(二九)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
开宝中拜参知政事。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
"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意以属端。
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
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曰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①。
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
”端愈谦让不自当.初,李继迁②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
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愿少缓之,端将复奏。
”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
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
’夫举大事不顺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曰杀之,明曰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太宗曰:“然可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
”即用其策。
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注] ①建明:即建白,陈述意见或有所倡议。
②李继迁(963~1003):北宋时党项族人,西夏国的建立者,与北宋时战时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形.于言形:表现。
B.虑与寇准同列同列:..同在朝班,同事。
C.端愈谦让不自当.当:承当. D.端疑.谋大事疑:怀疑。
(二九)1.D(“疑"是猜测之意)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B.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其”字不相同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其”字粤不同2.B(与:和/参与;其:他的)73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3.B(夫是发语词)A.意以属端——已经属意于吕端B.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大丈夫办事不顾及他的亲人C.愈坚其叛心尔——更加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D.微卿,几误我事--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一组是()4.C①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③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④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⑤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5.DA.吕端有宰相的气度,因而受到赵普的称赞,更得到太宗的赏识,但也有人认为吕端办事糊涂,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太宗决意任命他为宰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总复习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12(十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
从击黥布军,为都尉。
孝文时,嘉迁为御史大夫。
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
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
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
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
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通恐,入言文帝。
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
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
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
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
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
”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
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
而丞相嘉自绌①所言不用,疾错。
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
南出者,太上皇庙垣②。
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
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
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
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
”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至舍。
因欧血而死。
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注]①绌:不足,此处指不满。
②埂垣:宫外的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责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 )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②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③(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
” ④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⑤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
⑥因欧血而死。
谥为节侯。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44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
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
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玠,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5.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
”他曰,董祁②想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注] 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
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1)范氏富,盍已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精析1.答案为D。
“用事”,当权,执掌朝政。
2.答案为c。
A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
B项,两个“且”都作“将、将要”讲。
D项,两个“乃”都作“竟”讲。
C项,“所”①,与动词“言”组成名词性词组,“所”②与“为”组合表示被动。
3.答案为A。
④⑤⑥均为申屠嘉与晁错的矛盾,表现出来的是申屠嘉的心胸狭窄。
4.答案为B。
“依法斩首”与原文不符。
5.(1)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盍”,何不。
“已”,停止,取消。
(2)范献之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执”,捉拿,拘捕。
“纺”,绑。
(3)(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十九)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
对仗①,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
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
”元忠独曰:“昌期不堪。
”太后问其故。
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②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
不若季昶强干习事。
”太后默然而止。
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太后不悦。
由是诸张深怨之。
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曰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④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
”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
说许之。
太后召说。
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憬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若事有不测,憬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
努力为之,万代瞻仰。
在此举也。
”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
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
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
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
且臣岂不知今曰附昌宗立取台衡⑤,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
”他曰,更引问,说对如前。
(录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略) [注]①对仗:当廷奏事。
②:从前。
③承乏:充任(谦辞)。
④戬:高戬,时任司礼丞。
⑤台衡:指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暴乱:发动叛乱。
B.朕欲别除.一官除:革除。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D.昌宗从旁迫趣.说趣:催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45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恨之入骨。
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
C.凤阁舍人宋璟劝勉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即便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
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对魏元忠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愿加害元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附元忠立致族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精析1.答案为D。
A项,“暴”,残暴,凶恶。
“乱”,扰乱,破坏。
B项,“除”,拜官授职。
c项,“闲”,熟悉。
2.答案为c。
A项,“以为”①:以(之)为,让他担任;“以为”②:认为。
B项,“且”①:将要;“且”②:苟且。
D项,“也”①:表判断;“也”②:句中提顿。
c项,两个“乃”均作“于是”讲。
3.答案为B。
③是太后所为。
⑤是凤阁舍人南和宋璟对张说讲的话。
⑥是张说对元忠说的话。
4.答案为D。
张说事先并未参与对魏元忠的陷害。
5.(1)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
“易”,替换,译为“取代”。
(2)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党”,同伙,与邪恶结为同伙。
“苟”,暂且,表示时间短暂。
(3)站在元忠一边会立即招致灭族之祸。
“附”,依附。
“致”,招致。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愫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