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5篇
第一篇:城市设计
6、简要分析中外轴线之间的异同点。
(P241)
异:中西轴线处理手法对比:
中国城市强调中轴对称,居中为尊.轴线感自外而内,通过院墙体系形成一系列向纵深发展的闭合空间,并借助空间的内外之分与围合建筑的等级差异实现空间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对应;西方城市则偏好几何轴线与理性网络,轴线感自内而外,围绕地标发散几何轴线形成视线通廊,构筑景观大道,城市空间中轴线与视点之间的视觉逻辑更加彰显。
西方大多数城市轴线采用的是开放空间作为枢纽并联轴线两旁建筑的组织方式。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显著差异,中国城市传统轴线具有自身的特点,所采用的是建筑坐落在轴线中央的实轴而非西方那样的虚轴。
四、论述题(共10分)
结合温州市整体城市设计,总结出整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P222)
温州市整体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梳理出清晰有序、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框架和设计准则,为局部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提供控制引导依据。
温州市整体城市设计范围主要是温州中心城区,东起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西到景山、东瓯大桥,北以瓯江为界,南至瓯海大道三墙水网地区总面积96hm2。
城市设计分策略篇与行动篇两大部分,前者通过对城市背景与现状的研究分析,借鉴国外城市设计经验,确定城市形象的总体策划与设计目标,进而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行动篇则根据前面制定的目标、策略,结合专题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设计准则。
在策略篇中,根据温州历史、现状与环境条件,城市设计对温州市形象总体策划为山水温州、文化温州和活力温州。
根据设计策略,汇总和提炼总体城市意象:
山江南北环绕,河网十字纵横,桥屿东西相映,城市有机生长。
在行动篇中,结合温州城市景观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对高层建筑布局、城市色彩、城市雕像、城市夜景与城市滨水环境等五个专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在这五个专题中,温州规划管理部门最为关注的焦点是高层建筑布局与色彩设计两个问题。
最后,结合温州城市的整体景观意象,分别对城市不同区域、界面、通廊和节点确定范围、目的、功能定位以及设计准则,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管理城市建设开发提供切实的依据,依此增强整体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五、案例分析题(共25分)
1、试述城市广场空间设计需考虑的要素,并结合国内外某一著名广场进行分析。
(P310)
①选址与布局②规模与特色③尺度与围合④空间层次⑤环境设计:绿化、水体、铺装、设施等
案例分析: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广场
1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建成于1936年,它是美国城市中心公认最有活力、最受人欢迎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
2中心由十几栋建筑围合而成,空间构图生动,环境外部富于变化,中心布局上同时满足了城市景观和人们进行商业、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所以被称为城中之城。
3在70层主体建筑RCA(美国无线电)大厦前有一个下沉式广场,广场底部下沉4 米,与中心其他建筑的地下商场、剧场及第五大道相连通。
4该广场的魅力首先是由于地面高差而产生的,采用下沉的形式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5广场中轴线的道路称为“峡谷花园”(宽17.5m,长约60m),做成斜坡处理。
6中轴的尽端,是金黄色的普罗米修斯雕像和喷水池,以褐色花岗石墙面为背景,成为广场的视角中心。
7下沉广场北部是该中心的一条较宽的步行商业街,街心花园有座
椅等方便设施供人休憩。
8广场美逢夏季就支起凉棚,凉棚下支起咖啡座,棚顶布满鲜花;冬季则又变成滑冰场。
使用效率极高。
2、以北京中轴线为例,分析其运用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P244)
在北京旧城中轴线及其两侧,按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布置了皇宫、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等封建王朝最重要的建筑群。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尽量保持旧城中轴线的原有风貌特点轴线两侧的开阔空间。
现代北京的中轴线全长25km左右,核心区宽度约1000m。
是北京城的脊梁,也是形成北京空间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轴线分成三部分,在北京市总体规划中,对中轴线采取继承与发展的方针,使之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南北轴线,城市面貌处于快速变化中。
在新北京的发展中,中轴线又向南、北延伸,形成南中轴线和北中轴线。
南中轴从永定门到南苑,是传统轴线向南的延伸,形成城市干道。
干道两侧安排大型公共建筑,其与城市三环路、四坏路相交的节点规划标志性建筑,开辟城市广场,突出体现风格各异、层层递进的首都南大门的形象。
从四环路至南苑段是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为大面积的绿色空间,中轴路两侧各留出绿化隔离带,突出绿化环境优势,形成庄严、美丽的气氛,成为南大门的前奏。
北中轴从钟鼓楼向北至洼里乡(奥林匹克公园所在地),是传统中轴线向北的延伸,采用“虚实结合”的处理手法。
其北端是规划的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奥林匹克公园。
奥林匹克主会场分列轴线两侧,轴线向北安排了大面积的森林公园,为整个中轴线的的端景;由此向南直至北土城(元大都城墙遗址)为林阴大道,以衬托北部公建群和奥林匹克公园的壮观景象;北土城以南至二环路两侧己建成诸多办公及酒店建筑,建筑高度控制保持比较平稳的天际线。
第二篇:城市设计要求
城市设计编制要求
(一)规划重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转变都市产业发展方式为目标,立足规划区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规划重点为:
1、突出产城融合,三位一体。
重点研究片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
2、突出城乡统筹,生态田园。
3、突出集约高效,绿色低碳。
4、突出风貌特色。
利用交通优势及自然环境资源,塑造规划区特有的城市空间形象和城市特色,强调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与生活品质,增强规划区的活力。
5、突出可操作性及可实施性。
(二)规划设计要求
通过对规划区城市设计的分析和研究,准确反映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形态、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设想。
采用策划加规划的思路,对片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进行重点研究,对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布局结构应基本遵从,但不应在保证基本定位和基本格局的前提下,通过充分的分析研究可做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为指导下一层面详细规划提供依据。
具体要求为:
1、功能定位深化
应征设计单位可根据对城市、区域的研究和理解,通过对规划区的发展趋势研究和相关分析,结合先进理念和国际实例,论证分析并细化该片区功能定位。
要求对区域人口规模与人口社会结构进行分析。
2、用地布局规划
注重均衡的土地使用方式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确定该片区用地结构、功能布局,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开发强度。
研究重大公建设施的布局以带动规划区的建设,对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可作适当优化调整,并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布局和范围。
鼓励商业、居住、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用地的混
合使用,确保城市中心区活动的多样化及活力的持久性。
3、城市空间景观塑造规划要充分结合区域优越的交通条件和自然资源等优势,注重人居环境的塑造与建设,提倡设计和城市运营中的环保、节能,突出城市在尺度、空间等方面与环境的和谐,积极打造空间宜人、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美好建筑形态,最适宜人类聚集地的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空间上要与绿地、水系、廊道等资源充分有机结合,塑造良好的空间形象和景观环境,突出地区标志性、可识别性的特点,塑造丰富的内、外部空间形态,构建适宜的空间尺度环境,形成方便出行、开放有序、有机组织各单元空间之间的联系,并对空间界面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出设计构思。
4、研究区域城市总体形态
围绕建设“高品位、生态型、智慧型、宜居型”现代城市的目标,结合功能定位,吸纳先进理念,提出富有创意、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设计理念,构建连续、有特色、宜人的开放空间。
整体空间形态应满足和谐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要求,根据设计理念和构思,借鉴国内外类似项目建设经验,提出合理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开发强度等。
对片区的城市整体形态、开敞空间、城市轮廓和天际线、重要空间和发展轴线、重要节点、视线走廊等进行总体设计;对建筑体量与风格、色彩、高度、植物配置、标识系统、小品等提出整体设计原则,强化地区空间的整体感。
利用最新的建筑技术,节能环保的建筑理念,结合片区优势,形成可识别性和整体性都较强的城市景观风貌。
5、道路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区域交通体系研究:依托现有区域道路网络(区域内主干道以上道路走向已明确,原则上不宜调整),根据交通需求,做好区域对外交通系统研究,重点做好交通发展策略研究,使得区域内外交通既有机联系又适度分离,合理组织区域城市道路路网及交通设施的总体布局。
区内交通体系构建:合理引导区域内的车流、人流,处理好规划
区地面与地下交通、快行与慢行交通等之间的衔接,形成安全、连续、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市品质与效率,体现绿色低碳的交通理念。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合理布局供水、排水、供电、燃气、通信、防灾等市政基础设施系统,明确市政基础设施点位、规模、布局及主要管线,并结合低碳环保、智能高效的先进理念加以落实,体现前瞻性、可操作性。
6、控制引导指标
确定土地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引导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分布、用地范围及控制原则。
7、分期实施方案
研究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三)设计成果内容
规划深度参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要求编制,具体内容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规划说明
2、图纸
设计图纸应绘制在基础资料所提供的地形图上,规划图上显示出现状和地形(如未标明具体要求的图纸比例自定)。
图纸上应标注图名、比例尺、图例、绘制时间等。
设计图纸所表达的内容与要求应与规划文本一致。
图纸应包括但不限于:
区位图、现状分析图、功能分区图、城市设计总平图、城市设计鸟瞰图、重要节点局部放大透视图、用地规划图、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含慢行系统)、水系规划图、绿地系统规划图、市政工程规划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图、分期建设规划图。
其他表达设计意图的图纸
其中,现状分析图、城市设计总平图、用地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含慢性系统)、市政工程规划图除提供JPG彩图外,必须提供DWG格式的CAD图纸。
3、动画及效果图
自动播放的方案多媒体介绍(30分钟以内,并有不少于五分钟的三维动画展示,文件格式为16:9的宽屏avi格式)“三维动画”不在评标演示环节强制要求提供,投标人可根据自身情况提供演示材料。
若投标人中标后,除招标文件第六章要求提供的成果外,需向采购人提供不低于10分钟体现城市设计的三维动画展示,文件格式为16:9的宽屏avi格式。
(四)征集成果要求
1、规划说明及图纸:方案征集成果A3文本10套(盖单位出图章)。
2、电子文件:光盘2套(含说明书、CAD图纸、JPG图纸、自动播放介绍方案的多媒体文件)
(五)最终成果要求
1、规划说明及图纸共10套(盖单位出图章)。
3、展板:展板规格要求为A0,展板一套,数量不低于5张,图纸以反映设计意图为准,比例自定。
4、电子文件:光盘2套(含说明书、CAD图纸、JPG图纸、多媒体演示文件、汇报ppt电子文件)
5、模型: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模型一套,比例1:3000。
第三篇:《城市设计》读后感
《城市设计》读后感
初拿到《城市设计》这本书时,我粗略浏览了一遍,本书图文并茂,为理解与汲取养分铺平道路。
埃德蒙·培根先生也以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杰出贡献,看了封皮的第一眼,我就被它的外表所吸引。
几个简单的符号竟然能将本书的意图表现的清晰可见,城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我们人类大脑中所具备的知识,对一个区域进行有目的,有顺序的规划设计,以满足人们的工作,居住,休憩,交通的需要。
作者的意图是城市设计背后的各种设计力——思维模式以及赖以产生的有力的,传递感觉的意象,以及激励他们付诸行动的力。
它意在帮助我们青年人在他们的条件下激发我们的想象,并运用
于我们的现实中。
费城成功的规划经验告诉我们,使规划得以实施的原因在于使规划方案接纳的成分早已被接入规划中,规划设计过程与规划实施过程是视为一体的。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共分为二十五个部分来叙述的,其中又可分为思想,构思,设计,理论运用于实践,成功的设计等五部分来叙述。
作者在叙述的同时,并不是空空的,范范的描述,而是通过具体的图例,设计草图来去进行阐述,使我们这些对设计初学者来说通俗易懂。
在“城市作为一种意愿行动”中,作者在阐述“空间与形式”时,我们知道建筑形式是体量与空间之间的接触点,这两个要素之间在哲学上相互关系不清楚的地方,建筑形式也不会明晰。
通过限定体量和空间之间的连接点,建筑师正在对人类和宇宙的相互关系作出说明。
这段话如果单纯的理解,可能很难,而作者则通过画出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典型的古代建筑——飞檐屋顶进行对比,分析。
说明了金字塔作为地球上出现的支配性体量形式的完美表现而存在,它是不变的绝对的一个说明,而中国建筑则是与此相反,是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状态而不是支
配自然地有力表现,屋顶的凹形表现人的恭谦,表现建筑对于宇宙空间的接受,这些屋顶优雅地接受宇宙空间,并成为庭院建筑构图中的核心,这种表述方法很好,既有深奥难懂的理论,又有通俗易懂的图案。
初读此书时,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所云,但是当再次品读时,细细想来又有他所说的道理,所以我不得不佩服培根先生的智慧。
培根先生在讲诉“清晰地表现空间”时,我自以为是最容易理解的,文字不多,但是两幅图的对比则让我立刻清晰了。
在“设计的性质”这部分中,作者解释了设计者清晰的基本设计结构是影响城市发展的的重要因素,它用以推动城市建造的全过程。
在设计城市时,单幢建筑或一组建筑设计中的方法不能套用于整个城市规模的设计,原因很简单,首先城市的范围大以致于认的思想不可能为整个地区同时同时制定清晰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其次就城市的规模而言它的各个部分的建造需要经历很长的时期。
而要明白“同时运动诸系统”的性质,
我们需要明白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
对于设计者对城市设计就必须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并且设计者的思想尽可能适应空间作为一种支配力的观念,对空间作为一项自在的基本要素作出响应并在其中抽象地构思设计。
设计者需要关注在城市中由一种车辆转到地面,或步行到一个又一个目的地的瞬间所得到的印象,在空间中将按三维方式来去构想这些同时运动诸系统的基本形式,作为一种抽象设计是可能的,城市设计结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产生的。
而对于设计结构的最佳范例之一的日本奈良的寺庙群法隆寺,在中心区对称环境中出现不对称的建筑组合,只有最高超的设计才会有此杰作。
在“感知自我的方式”中作者从感知环境的方式,感知空间的方式,空间心理学,心理的激变,等不同的方面来去阐述如何来去自我感知,自我感知的方式等不同的内容,这些
深奥难懂的东西,我读完之后几经思考仍不能很好的理解,而在这一部分作者也是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去分析的,可能就是这些东西太抽象,尽管附有大量的图文但是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然后回头从新审视,才发现前篇作者所介绍的大多是理论性的知识,所以我品读的时候才会觉得晦涩,尽管附有插图但是仍然让我不知其所以然。
尽管有许多的不解,我仍然坚持继续品读,在读到“北京”这一部分时,感觉突然不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北京不同于其他著作对北京城严谨平面与经纬轴线的着力赞美与宣张,作者在此另辟蹊径,以“ 身历其境者”的身份在其中感受、体验、领悟“这一空间运动进程”“行进的序列”与“变换的视野”。
作者继而回归“巨人视角”,在三个比例尺度上分析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布局,并将三者置于同一层面给予比较,得出不同比例之间的流动性与节奏感。
任何比例都能在总体设计方面自成一体,这与数学中的分形理论(fractaltheory)不谋而合,遍览“北京”这一部分皆为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结构形成发展演变的解读,较为易懂。
由思想变成行动,这一过程是整个设计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而费城的成功典例则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形
势的探索,而这一过程则是漫长而艰难的,前后历经了十三年,才得以使费城的形式最终确立下来,板式公寓由三层高的住宅代替,并使之成为隔街殖民时期住宅与三幢塔式公寓之间一种杰出的过渡性建筑。
形式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设计结构决定的,“贝式塔”是由基地延伸的外来设计力决定的,而不是仅仅联系基地本身任意定位。
形式的确立对于整个城市的设计才仅仅是个开头,后续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形式虽然定下了,但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建筑,它是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基础,所以接下来的便是建筑表现了,形式如何从设计结构衍生出来,这两者代表着城市
设计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而建筑表现则是与城市设计相关联的第三个要素。
一座城市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场所,及出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当人们置身于某个环境之中时能够切身的体会到周围环境所带来的舒适感,并且能够感受到设计者所设计的用意,这也就要求设计时意象的考虑,直到设计的最后达到意象的成熟。
城市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运动系统所起的作用,水平的运动,垂直的运动。
水平运动中车辆的快速移动以及人们步行时缓慢的移动,这其间所产生的感受设计者也是不能忽略的。
一个城市会有中心场所,而且这些中心场所可能会不止一个,如何来去表达这种效果呢,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建筑来去表达,通过在不同中心区布置一些大的标志性建筑,来说明城市的核心区。
到这里为止,设计部分可以初步告一段落,接下来所要考虑的是城市的居住者——市民对设计的满意度,就是进行民意反馈,然后与他们建立对话以使设计更加完善,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今天的费城才得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且它的建造还任然在进行着……。
在本书的结尾,培根先生继而以斯德哥尔摩郊区新城Vallingby 的规划为例,对比其建成后的鸟瞰与其先期模型,在鸟瞰视角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身历其中却差强人意。
Vallingby 的设计“大抵是用代表建筑的模块在一张厚纸板上摆布移动而完成的”。
或许当移动的不是台面上的模块,而应是人亲历其中的脚步。
不禁联想到许多建筑亦存在此弊病——鸟瞰图(抑或模型)气度非凡,寓意深远,深博决策者
欢心,但其真正建成后以人的尺度、视角去体验感受,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空留遗憾。
于是知建筑如同城市设计,不能仅靠“巨人视角”去评判,更需要的是“身历其境”。
本书着重介绍“同时运动诸系统”,涉及三个方面——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
这也是本书最难理解的部分,但
书中依然体现以人为本,民主精神。
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人的意愿应当施加于我们的城市之上。
作者随即以此为指导思想,用很大篇幅分析评价了古往今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下城市设计的发展演变,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等城市的运动系统,为我们呈现出一派城市设计的盛宴,心潮澎湃。
理论结合实践。
文中亦提及作者所致力的费城城市设计,涉及到对老城区的保护,这对我们如何在当下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极具指导意义。
经过了初略的品读我大致领悟到上述这些,我知道这仅是本书的皮毛甚至连皮毛都算不上,所以我要继续的来去研读它,也许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之所在吧。
而且我对培根先生也由此产生敬仰之心,他的智慧让我折服,他的思想让我崇拜,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我会一直向老先生去学习,去领略大师的气质。
12.10.8
第四篇:城市设计设计说明
上高县新城区城市设计设计说明
前言:
现代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相关理论和实践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充实过程中。
一般认为,从城市设计范围和尺度来划分,它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城市设计。
宏观城市设计---即总体城市设计;中观城市设计---即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微观城市设计---即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重点地段或城市节点是泛指城市中功能、活动、视线汇聚的焦点、地点和场所,如城市街道、商业中心、重要建筑群、广场、滨水地段等。
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是城市形体环境,其基本要素为在设计中经常被用以构筑城市环境的主要成分与素材。
基本要素一般可分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