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精编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精编版)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二】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⑤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注】①仆:自己的简称。

②薜萝:即薜荔和女萝,皆为香草。

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④幽岫:幽深的山穴。

⑤葺:修建。

⑥偏:特别。

饶:丰富。

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这里指山中的物产。

⑦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B.时:四时.俱备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C.鳞:沉鳞.竞跃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D.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语段【一】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语段【一】和语段【二】同是写山水,除修辞外,在写景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具体分析。

答案:
(一)
【乙文参考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竹米多。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1)B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①都运用了动静结合:语段【一】“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语段【二】“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文章动静结合,以动
写静,以动衬静。

②都做到了情景交融:语段【一】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语段【二】以审美的视角看山水,既有争霞蓄翠的浓重的色度彩,又有鹤唳猿啼的悠扬的声韵,这一切又契合于作者无拘无碍的自由心境,从而创造了一个远离名利追逐的超然的审美世界。

表达了作者不追慕名利,愿回归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1)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下面画线词在句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梅溪之.西
B.既素.重幽居则素.湍绿潭(《三峡》
C.于斯已.办转转不已.(《河中石兽》)
D.实.是欲界之仙都偏饶竹实.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4)阅读【甲】【乙】两文段,选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角度,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B.【甲】【乙】两文修辞手法多样,两文均用到了排比、拟人、比喻、借代的手法。

C.【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自然山水如诗如画般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D.【甲】【乙】两文都借自然山水抒发了作者乐山乐水的文人之气,以及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5)阅读【甲】【乙】两文,请体会一下文末句各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1)D
(2)A
(3)①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②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4)B
(5)【甲】文:娱情山水,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土相比肩。

【乙】文:表达了作者摆脱了官场的羁绊所获得自由的满足和隐居的乐趣。

(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

岩前有庵。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武彝山日记》)
【注】①三姑:地名。

②幔亭峰:山峰名。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歇: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颓:_______________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_______________
④亦有危壁危: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

(3)两文都写到山中美景。

【甲】文写山高水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乙】文写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的“佳致”是“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写到自然山水,可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

请试作概括。

(三)
【乙文参考译文】
登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

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有很好的景致。

然而已经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观看,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

换骨岩前面有座庵。

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

悬岩不是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

当地人新近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的。

【解答】
(1)①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歇:消散。

②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③句意为:再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④句意为:也有高耸的岩壁。

危:高,高耸。

(2)①实:实在。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②遂:于是。

上:向上走。

抵:抵达。

(3)由“【甲】文写山高水清”可推断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由“【乙】文写作者
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的‘佳致’”可推断出“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可概括为“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甲】文文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束全文,从“仙都”一词,可看出作者对所见美景的喜爱,再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自己能与谢灵运相比肩的得意与自豪之感。

阅读【乙】文,可以看出作者重在描写自己登山游览山水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①消散,②坠落,③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④高,高耸
(2)①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②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4)【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②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③,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有删改)【注】①欹(qī)嵌:石块错斜嵌插在溪岸的样子。

②邑(yì):城镇。

③芜秽(wú huì):丛生的杂草。

④俾(bǐ):使。

⑤裨(bì):补助,增添。

(1)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山间之四时.也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市南门外泥中歇.
C.实.是欲界之仙都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蹴尔而与.之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语段(一)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山川之美”?请简要分析。

(4)语段(一)和语段(二)都写了自然山水,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四)
【参考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

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

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错斜嵌插在溪岸上,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

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

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感到惋惜。

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丛生的杂草,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添它优美的景致。

【解答】
(1)A项,都是季节、时节。

B项,消散/停歇、休息。

C项,确实、的确/诚实。

D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给予。

故选A。

(2)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选择意象,写出了山川相映之美。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青葱翠绿的竹木与五色交辉的石壁相映衬,写出了色彩配合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选择了早晚两个特定时间段中生物的活动,增添了光影的变化,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

“高峰”“石壁”“青林翠竹”属于静景,“猿鸟”“沉鳞”属于动景,各种景色相互映衬,写出了动静相衬之美。

(4)语段(一)以感慨发端,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语段(二)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对它整修的过程。

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用一百余字,便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历历在目。

文章感慨于道州(今湖南道县)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

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据此可知,语段(一)和语段(二)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不同之处在于,语段(一)表达了作者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语段(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四)【答案】
(1)A
(2)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3)①山川相映之美。

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选择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画卷。

②色彩配合之美。

青葱翠绿的竹木与五色交辉的石壁相映衬,绚烂辉煌。

③晨昏变化之美。

选择朝、夕两个特定时间段中生物的活动,增添了光影的变化。

④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石壁、青林、翠竹等为静景,猿、鸟、游鱼等为动景,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景和动景各自跃然在目。

(4)相同点:都通过对秀丽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语段(一)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语段(二)借小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却无人赏爱,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五)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
B.猿鸟乱.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C.沉鳞竞.跃负势竞.上
D.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语段(一)中_______________这个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语段(二)中_______________这个词简洁概括了石头的特点。

(4)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的手法不同,语段(一)动静结合,语段(二)妙用比喻。

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五)
【乙文参考译文】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

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

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

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解答】
(1)A项,清晨/通晓。

B项,此起彼伏/战乱。

C项,都是“争着”的意思。

D项,自从/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故选C。

(2)交辉:交相辉映。

(3)作答此题,应认真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概括找出相应的字和词,注意应该是能高度概括的词语。

阅读语段(一)可知,“奇”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阅读语段(二)可知,“奇状”这个词简洁概括了石头的特点。

(4)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手法及作用。

语段(一)“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中,雾、夕阳是静态,鸟的鸣叫、鱼的跳跃是动态,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语段(二)“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的意思是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这里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把“高耸突出、往上冲的石头”比作“攀登的棕熊”,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C
(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奇,奇状
(4)语段(一)“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语段(二)“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六)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①,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②静默,多思曩③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⑤,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⑥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舂:舂米声。

②僮仆:仆人。

③曩:先前,从前。

④轻鲧:轻捷的绦鱼。

⑤雊(gòu):雉鸡的叫声。

⑥天机清妙:天性清新高雅。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_______________
②临清流也临: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3)【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描写声音,其作用有何不同?
(4)【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六)
【参考译文】
【乙】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

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

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

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不是你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物(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解答】(1)①句意: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②句意: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临:临近,靠近。

(2)①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②天机:天性。

不急之务:不打紧的事物,这里指游山玩水的的闲事。

(3)【甲】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突出了山川之美。

【乙】文中,作者描绘了辋川月光下的夜色,犬吠声是在黑夜里听到的,以动衬静,写出了冬夜的寂静。

(4)【甲】文以感慨发端,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文章最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体现出了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通过写沦涟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灭的灯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钟等景象,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表达了作者对山川的热爱及蕴含其中的隐逸情怀。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则是作者对友人的邀请,用想象中的大好春光召唤对方,委婉表达了希望友人能淡泊名利、归隐自然的愿望。

【答案】
(1)①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②临近,靠近
(2)①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竞相跃出水面。

②如果不是你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物(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3)“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表现出山川之美;“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4)【甲】文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表现出对山川的热爱和隐逸情怀,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元微之书①(节选)白居易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②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此三泰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④尘念,此际暂生。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元微之,即元镇,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殚:尽,全。

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

④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正在草堂中/山窗下
D.计/足下/久不得/仆书
(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歇:消散)
B.四时俱备(俱:全,都)
C.去我万里(去:往,到)
D.大抵若是(是:这,这样)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下面对【甲】【乙】两文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书信体的散文,都表达了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

B.在表达方式上,【甲】文把抒情与描写、议论相结合,【乙】文则把抒情融入到了写景、叙景之中。

C.【甲】文有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而【乙】文还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怀念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情感。

D.两文都借助骈句,从视觉角度写景色彩鲜明;但【甲】文还从听觉角度写景,动静结合,【乙】文则无。

(5)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春冬之时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水陆草木之花
(七)(1)B项,句意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自”为介词,意为“从”,应在其后断开;“能与其奇者”作“未复有”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

故此断句应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