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 直接关系
B. 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 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问题2:什么是地震波?
页码:8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
地震波
给人左右摇晃的感觉
横波(S)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 垂直的波
➢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 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 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深度/千米
大洋地壳 莫霍面
100 200
大陆地壳
岩石圈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
上地幔
300
400
▲岩石圈和软流层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页码:18
地 莫霍界面以外,平均厚度为17km 壳 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5~10km
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39~41km,最厚70km
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A
页码:1
纸箱A和B中分别装入小 石头和橡皮泥。
B
思考:
如何推测纸箱中装的可能
是什么物品,并说明依据。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测!
页码:3
人工钻井
目前最深钻井可达 15km,但还不到地 球半径的1/450。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 几百千米的岩浆泛 到上层,但最深不 超过450km。
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壳单层、双层结构示意图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页码:17
➢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 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 圈层。
➢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 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 武质岩组成。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 下20~30km的物质 到地球表层。
问题1:什么是地震?
➢ 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 面震动。
➢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 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地应力超过岩层 所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 使长期聚集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 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 震动。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名称
特性
传播速度 可通过的介质 破坏力
共性
纵波(P)
传播方向与振动 方向相同
快
固、液、气态 上下颠簸(先)
较小
1.不同介质传播速度 不同
2.都会发生反射与折
横波(S)
传播方向与振动 方向垂直
慢
固态 左右摇晃(后)
较大
射
关键点②地球内 部圈层结构
6371km
硅铝层:不连续 硅镁层:连续
17km
莫霍界面
2900km
地幔
地壳
5150km外核
内核
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页码:13
拓展:莫面以上的地震波相当复杂,教材做了简化处理。
页码:14
▲实测地震波速剖面图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页码:15
1 请推测地幔和地核(外核)的物质状态。
地幔是固体,外核是(高温高压下)液态或熔融状态。 莫霍界面
【地球的内、外圈层的划分依据不一样】
外部圈层主要是依据地表物质的构成来进行划分的,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 物圈。内部圈层依靠观测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来判断地球 固体表面以内的构造,并在此基础上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圈)、地幔(圈)、 地核(圈)三个基本圈层。
页码:26
关键点①地震波与地震灾害
地 莫霍界面至2900千米处的古登堡界面 幔 占地球总体积80%,分上地幔与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 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核 厚度约3400多千米,分外核与内核
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磁场),内核为固态
补充:地震预警,不能预报 原理:横波破坏力大,横波比纵波速度慢 + 地震波比电波传播速度慢
纵波(P)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 一致的波
给人上下震动/颠簸的感觉
页码:9
分类
横波 纵波
传播速度 较慢 较快
所经物质状态 固体
固体、液体、气体
共同点 都随所通过介质的
性质而改变
地震发生时室内监控实录
页码:10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 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A ); 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C)
内核:固态
练习
页码:28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4月22日13时4分,台湾海峡南部发生4.7级地
震,震源深度10公里。完成下面小题。
1.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2.仅考虑地震波的影响,地震发生时位于台湾海峡轮船上的小李会感觉到(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上下颠簸 D. 左右摇晃
页码:11
问题3:如何借助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地幔
外核 内核
页码:12
速度:km/s 深度:km 0 3 6 9 12 15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横波(S) 纵波(P)
地壳
地幔
2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
外核
什么问题?
内核
物质组成(介质)发生了变化。
古登堡界面
名称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下深度 17km 2900km
波速变化 横、纵波明显增加 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
页码:16
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
• 地震波
▲地震构造示意
➢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
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 震中距
➢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 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衡量地震大小的两个指标
页码:7
① 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② 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
和破坏程度
•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 烈度
C. 上地幔 D. 下地幔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下节课再见!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练习
页码:29
(202301)四川省德阳市中江气田埋深达2000—3000米。2021年8月,该气田新
增探明储量340.29亿立方米,将助力川渝地区建设我国首个千亿级天然气基地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7. 中江气田埋深处位于地球内部圈层( )
A. 地核
B. 地壳
➢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 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与人类息息相关。
页码:21
➢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 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页码:22
➢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 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的接触带中。
地壳 ➢ 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5~10km 页码:27
➢ 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39~41km
上地幔顶部 岩石圈
莫霍面:(深度=地壳厚度) 大陆平均17km
上地幔 、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自上而下, 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呈固态
古登堡面 2900km
外核:液态或熔融态 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 地核:铁镍核心
页码:4
▲地震发生示意 图
页码:5
震中
震源 深度
震源
• 震源
▲地震构造示意
➢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 震中
➢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 那一点称为震中
• 震源深度
➢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称为震源深度
地震波
等震线
页码:6
• 等震线
➢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 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 线称为等震线
页码:19
地震信号传输 (光速)
数据中心
地震监测站
盲目区
地震预警信息传
横波(约3.5千 米每秒)
输 (光速)
地震
纵波(约6千米
震源
每秒)
▲地震监测地质原理示意图
问题4:地壳之外还可以怎么划分圈层?
页码:20
➢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 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页码:23
问题5:各个圈层之间有什么联系?
页码:24
➢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
石圈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思考: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还是外部圈层?
页码:25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具有过渡性,包括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B. 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 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问题2:什么是地震波?
页码:8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
地震波
给人左右摇晃的感觉
横波(S)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 垂直的波
➢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 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 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深度/千米
大洋地壳 莫霍面
100 200
大陆地壳
岩石圈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
上地幔
300
400
▲岩石圈和软流层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页码:18
地 莫霍界面以外,平均厚度为17km 壳 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5~10km
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39~41km,最厚70km
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A
页码:1
纸箱A和B中分别装入小 石头和橡皮泥。
B
思考:
如何推测纸箱中装的可能
是什么物品,并说明依据。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测!
页码:3
人工钻井
目前最深钻井可达 15km,但还不到地 球半径的1/450。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 几百千米的岩浆泛 到上层,但最深不 超过450km。
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壳单层、双层结构示意图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页码:17
➢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 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 圈层。
➢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 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 武质岩组成。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 下20~30km的物质 到地球表层。
问题1:什么是地震?
➢ 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 面震动。
➢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 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地应力超过岩层 所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 使长期聚集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 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 震动。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名称
特性
传播速度 可通过的介质 破坏力
共性
纵波(P)
传播方向与振动 方向相同
快
固、液、气态 上下颠簸(先)
较小
1.不同介质传播速度 不同
2.都会发生反射与折
横波(S)
传播方向与振动 方向垂直
慢
固态 左右摇晃(后)
较大
射
关键点②地球内 部圈层结构
6371km
硅铝层:不连续 硅镁层:连续
17km
莫霍界面
2900km
地幔
地壳
5150km外核
内核
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页码:13
拓展:莫面以上的地震波相当复杂,教材做了简化处理。
页码:14
▲实测地震波速剖面图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页码:15
1 请推测地幔和地核(外核)的物质状态。
地幔是固体,外核是(高温高压下)液态或熔融状态。 莫霍界面
【地球的内、外圈层的划分依据不一样】
外部圈层主要是依据地表物质的构成来进行划分的,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 物圈。内部圈层依靠观测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来判断地球 固体表面以内的构造,并在此基础上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圈)、地幔(圈)、 地核(圈)三个基本圈层。
页码:26
关键点①地震波与地震灾害
地 莫霍界面至2900千米处的古登堡界面 幔 占地球总体积80%,分上地幔与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 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核 厚度约3400多千米,分外核与内核
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磁场),内核为固态
补充:地震预警,不能预报 原理:横波破坏力大,横波比纵波速度慢 + 地震波比电波传播速度慢
纵波(P)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 一致的波
给人上下震动/颠簸的感觉
页码:9
分类
横波 纵波
传播速度 较慢 较快
所经物质状态 固体
固体、液体、气体
共同点 都随所通过介质的
性质而改变
地震发生时室内监控实录
页码:10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 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A ); 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C)
内核:固态
练习
页码:28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4月22日13时4分,台湾海峡南部发生4.7级地
震,震源深度10公里。完成下面小题。
1.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2.仅考虑地震波的影响,地震发生时位于台湾海峡轮船上的小李会感觉到(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上下颠簸 D. 左右摇晃
页码:11
问题3:如何借助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地幔
外核 内核
页码:12
速度:km/s 深度:km 0 3 6 9 12 15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横波(S) 纵波(P)
地壳
地幔
2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
外核
什么问题?
内核
物质组成(介质)发生了变化。
古登堡界面
名称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下深度 17km 2900km
波速变化 横、纵波明显增加 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
页码:16
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
• 地震波
▲地震构造示意
➢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
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 震中距
➢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 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衡量地震大小的两个指标
页码:7
① 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② 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
和破坏程度
•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 烈度
C. 上地幔 D. 下地幔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下节课再见!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练习
页码:29
(202301)四川省德阳市中江气田埋深达2000—3000米。2021年8月,该气田新
增探明储量340.29亿立方米,将助力川渝地区建设我国首个千亿级天然气基地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7. 中江气田埋深处位于地球内部圈层( )
A. 地核
B. 地壳
➢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 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与人类息息相关。
页码:21
➢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 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页码:22
➢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 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的接触带中。
地壳 ➢ 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5~10km 页码:27
➢ 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39~41km
上地幔顶部 岩石圈
莫霍面:(深度=地壳厚度) 大陆平均17km
上地幔 、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自上而下, 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呈固态
古登堡面 2900km
外核:液态或熔融态 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 地核:铁镍核心
页码:4
▲地震发生示意 图
页码:5
震中
震源 深度
震源
• 震源
▲地震构造示意
➢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 震中
➢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 那一点称为震中
• 震源深度
➢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称为震源深度
地震波
等震线
页码:6
• 等震线
➢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 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 线称为等震线
页码:19
地震信号传输 (光速)
数据中心
地震监测站
盲目区
地震预警信息传
横波(约3.5千 米每秒)
输 (光速)
地震
纵波(约6千米
震源
每秒)
▲地震监测地质原理示意图
问题4:地壳之外还可以怎么划分圈层?
页码:20
➢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 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页码:23
问题5:各个圈层之间有什么联系?
页码:24
➢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
石圈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思考: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还是外部圈层?
页码:25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具有过渡性,包括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