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第【1】篇〗
一节课下来,我主动“退位”,学生踊跃“登基”,收到了曲径
通幽的效果。
想起以前讲这首诗时,惟恐学生不能体会其中之妙,
罗罗嗦嗦,零零种种,不胜其烦,结果搞得意境全无,自己也疲惫
不堪。
这样多好啊,教师“退位”,学生“登基”,还学生的学习主
体地位。
但是这不等于说教师就可以完全放弃自己的责任,变成课
堂上无所事事的人,教师依然是核心,而且是真正的核心。
没有这
个核心,学生也将一事无成。
但这个核心不再是拿着一本教参让学
生坐授笔录的人,而是一个导游。
他将学生──他的“游客”──引入胜境,自由观赏,但当“游客们”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
他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令人如沐春风。
讲解
一篇__就像引导游人做一次畅快的旅游一样,使游人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境界得以升华。
另外,教师的讲有时还要像仙
人指路,在学生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
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这样的讲就是“点拨”,需要教师精
心备课本,备学生,备语言。
其实,课堂教学的创新并不玄妙,不
迷信,不偏激,老老实实地钻研教材,灵感总会与你有个约会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第【2】篇〗
【课后反思】
1、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至九年级阶段,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朗读、讨论法”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2、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展示了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他们通过画画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3、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受过去的诗歌教学影响,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没能让学生很充分地展示他们想象的成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第【3】篇〗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
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
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
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
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
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