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传统文化之饮食文化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是杜甫《丽人行》中对达官贵人奢华盛筵 的描绘。餐具之于美食(měi shí),恰如华服 之于丽人,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餐具的发展折射出饮食文化繁荣的一面。
第十五页,共67页。
• 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首先得归 功于汉代与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张骞通使 西域,引进了石榴、芝麻、葡萄、胡桃、无 花果、西瓜、黄瓜、菠菜(bōcài)、胡萝卜、 茴香、芹菜、扁豆、苜蓿、大葱、大蒜等品 种。
而民以食为天。
——班固(bān gù)
第一页,共67页。
第二章 饮食文化
第二页,共67页。
谈一谈你所知道(zhī dào)的特色 饮食
第三页,共67页。
本节课知识(zhī shi)
• 一 传统饮食习俗 • 二 茶与茶文化 • 三 酒与酒文化 • 四 拓展(tuò zhǎn)延伸:节日饮食习俗 地方
第二十五页,共67页。
唐宋元明清(mínɡ qīnɡ)时期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
• 比如春节,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 酒肉异常丰盛。其余像中秋、寒食、重阳等 节日或如冬至、腊八等重要节令,对饮食内 容、礼仪甚至是食物禁忌都拥有(yōngyǒu) 丰富而具体的内涵。
第二十六页,共67页。
食俗礼仪(lǐyí)
• 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相当丰 富,如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等。考古研 究发现,这些古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 大到犀牛、猛虎,小到游鱼虾蚌,都进入到 他们的猎食(liè shí)范围。
第六页,共67页。
• 距今1万至8000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shídài)早 期,黄河流域开始出 现了一些原始的农耕 部落,创造了粟作农 业文明,以粟类种植 作为获得食物的主要 来源。与此几乎同时, 位于南方的长江流域 开始了水稻的种植。
• 从唐以来直到明清,陆续从域外引进的甘蓝、 菜花、丝瓜、黄瓜、苦瓜、南瓜、辣椒等品 种,大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的原料和味道。 肉类中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láiyuán)。乳奶也是宋元及其后人们的日常 饮料之一。主要有牛奶、马奶、羊奶数种, 以牛奶最为普遍。由于当时豆腐的普及,廉 价的豆奶也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
第三十二页,共67页。
饺子(jiǎo zi)
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有新旧交 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shàngcāng)之意,是必 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 (shàngcāng)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 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据传是我国南阳人医 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 历史了。
第十八页,共67页。
• 东汉时期还发明(fāmíng)了植物油。当时除 麻籽油、菜籽油,还有胡麻油、大豆油、杏 仁油等
• 自然调味品有盐、梅子、蜜、姜。人工调料 有醯(xi醋)、酒、酱、醢(hai肉酱)等
第十九页,共67页。
唐代
• 引进西域的菠菜、苜蓿(mùxu)、 • 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椒、扁桃、胡荽
第四十三页,共67页。
• 茶是我国古代人民生活中独具特色、充满着 艺术享受的日常饮品。古人饮茶,极为讲究, 对饮茶时的各种情况、条件、心情和设施都 有很细致的要求,饮茶本身就蕴藏着深厚的 文化(wénhuà)意义和独特的文化(wénhuà) 价值,从而使其上升为一种别致幽雅的艺术。 古时文人墨客雅集,多依山傍水,于草庐茅 舍之中,手捧香茗,谈古论今,杯盏袖间, 茶香幽幽,自有一番常人不能体会的心境和 凡夫俗子不可领悟的意趣。
• 春节---饺子 年糕 • 元宵节—汤圆 元宵 • 中秋(Zhōngqiū)—月饼 • 冬至—饺子 • 腊八---腊八粥 • 小年—灶糖
第二十七页,共67页。
四大(sìdà)菜系---清代出现
• “苏”“粤”“川”“鲁”四大(sìdà)菜系
第二十八页,共67页。
瓷具式样(shìyàng)丰富,品种繁多,器 形多样,
• 承汉唐食俗的继续和 • 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
发展,宋元明清(mínɡ 进(yǐnjìn)马铃薯,甘
qīnɡ)这一阶段引入满
薯。食用野菜在餐桌
蒙的饮食特点,饮食
上日渐绝迹,人工培
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
育蔬菜瓜果则不断增
化,北方黄河流域小
多,成为主要菜肴。
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
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
主食。
第二十四页,共67页。
第二十一页,共67页。
饮食(yǐnshí)器具
第二十二页,共67页。
4、宋元明清(mínɡ qīnɡ)食俗
• 这是满汉全席的一部 分,满汉全席是我国 一种集合满族和汉族 饮食特色的巨型筵席, 起源于清朝的宫廷, 上菜一百零八种,极 为奢华(shēhuá),代 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 最高水平。
第二十三页,共67页。
第三十五页,共67页。
1、茶的历史(lìshǐ)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bái yù)、罗织 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 花
夜台邀陪明月、晨前命 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 醉后岂堪夸
•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 的一首以“茶”命 名的诗,本为送别 朋友白居易而作。 可见唐代时茶已经 倍受世人喜爱(xǐ ài)。 你知道茶叶产于何 时何地么?
第二十九页,共67页。
烧尾宴
• 烧尾宴是唐代长安曾经盛行过的一种特殊宴 会。所谓“烧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 官员升迁(shēngqiān),招待前来恭贺的亲 朋同僚的宴会。这一看来奇怪的名称,来源 有三种说法:一说老虎变成人时,要烧断其 尾;二说羊入新群,要烧焦旧尾才被接纳; 三说鲤鱼跃龙门,经天火烧掉鱼尾,才能化 为真龙。“烧尾宴”是唐代著名的宴会之一
饺子正是成为春节食品、在初一食用,大约是在明 代
第三十三页,共67页。
茶与酒
• 饮茶喝酒,在中国古老的饮食(yǐnshí)民俗 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人来客往, 红白喜事,没有一项活动离得了他们。
第三十四页,共67页。
二. 茶文化
•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早在上古时期,茶就 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shēnghuó),纵观茶的 历史,茶香缕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茶是如何与我们 熟知的儒释道精神相互融合、相互生发的呢?
大多艺术家们嗜酒的原因缘于酒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头脑里一切理性化和规范化的藩篱统统被置之度外心理上的各种压力yl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创作欲望和信心增强了创作能力得到了升华自己掌握的技法不再受意识的束缚创作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水平得到了超常的发挥这时往往会有上乘的佳作产生
王者(wánɡ zhě)以 民为天,
第十六页,共67页。
两汉(LiǎngHàn)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一是粮食作物品种的极大丰富。 • 二是蔬菜种类繁多(fánduō) • 三是水果四季不断,常有常新 • 四是肉类来源稳定。
第十七页,共67页。
• 东汉时期,淮南王刘 安发明豆腐,使豆类 的营养得到消化,物 美价廉,成为极具中 国(zhōnɡ ɡuó)特色的 食品。
第三十七页,共67页。
• 晋朝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 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 说明远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知晓(zhīxiǎo) 如何培植、制作和使用茶了。
第三十八页,共67页。
• 《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 悦志。”三国(SānGuó)时期的神医华陀在 《食论》也说:“苦荼久食,益思意。”
第三十页,共67页。
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全席
• 满汉全席,清朝时期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 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与汉族菜点 特殊(tèshū)风味,烧烤、火锅、涮涮锅几乎不可 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 、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 瑰宝和最高境界。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 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 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 ,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 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汲江煎茶》
第四十二页,共67页。
• 这首诗乃是苏轼被贬儋州所作。诗人形象 (xíngxiàng)地描写了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细 节,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 更,很有韵味,也很孤独寂寞。古代名人和 茶之间的趣事很多。
•甑




第九页,共67页。
2、周秦(zhōu qín)的粮食和菜肴
• 这是出土的成周时期 青铜鼎照片。鼎是商 朝周朝国家政权的威 严象征,在现代被看 做一种我国特有的艺 术品种类(zhǒnglèi)。 但是,你知道鼎最初 的作用却是用来烹制 肉食的么?
第十页,共67页。
谷物(gǔwù):
• 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食物 原料方面丰富多样,五彩缤纷。以谷物蔬菜 为主食。夏商周时作为粮食作物的五谷已备, 在最早的农书《夏小正》中,已记载种植有 麦、黍、菽、糜。其中黍、稷、粟已得到广 泛的种植。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 基本(jīběn)都有了,稷长时期占主导地位, 成为五谷之长,南方还有稻,周以后中原地 区开始引种稻子。
第三十六页,共67页。
中国(zhōnɡ ɡuó)是茶树的原产地
• 具体产地有云南和云贵高原地区两种说法。 至于最早发现茶的时间,则基本一致推举传 说(chuánshuō)中的上古时期。一说源于神 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之”。陆羽的《茶经》也明确说:“茶之为 饮,发乎神农氏。”又一说源于黄帝:“黄 帝食百草,得茶解毒。”
特色小吃
第四页,共67页。
一. 传统饮食(yǐnshí)习俗
• 1、史前人类的饮食 • 这是出土的各种原始
陶器的照片。由这些 各种各样的烹饪和盛 纳饮食器物可知,原 始祖先的饮食内容已 经相当(xiāngdāng)丰 富了。你知道他们主 要以何种食物为生么?
第五页,共67页。
远古时期(shíqī),人们吃什么?
• 商代后期的妇好墓出 土的玉雕动物(dòngwù) 中有马、牛、羊、狗、 猴、兔、龟、鹅、鸭、 鸽等家养畜禽
第十三页,共67页。
3、汉唐的饮食(yǐnshí)发展
• 紫驼之峰出翠釜, • 水精(shuǐ jīnɡ)之盘行
素鳞。 • 犀箸厌饫久未下, • 鸾刀缕切空纷纶。 • ——杜甫《丽人行》
第十四页,共67页。
、沙糖、安石榴等瓜果蔬菜,品种相当丰富。 • 唐代南方(nánfāng)的饮食原料,除传统的菜蔬
瓜果之外,更重视水产食物。
第二十页,共67页。
唐朝名食
• 仅见之于史籍的唐朝名食就有萧家馄饨、庾 家粽子、冷胡突、生鱼片、蒸麝麝、皮索饼、 驼峰(tuófēng)炙、猩唇、熊白、糖螃蟹、鲤 尾、对虾、烤全羊、蒸全狗等。
• 宋初年,太宗赵光义在建安设宫焙,专造北 苑贡茶,以供宫廷饮用。
• 明太祖时期专门设立茶司马一职,专司茶贸 易
• 清朝茶叶对外贸易发展更为迅速。1669年, 东印度公司运华茶入英。
第四十一页,共67页。
2、名茶与名士(míng shì)
• 活水还须活火(huóhuǒ)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第七页,共67页。
五谷(wǔgǔ)六畜:我们现在所享用的食
物品种,早在史前年代就已经确立了
• 驯育成功(chénggōng)
• 当时栽培的谷物(gǔwù) 统称为五谷:稷 (粟)、黍、麦、椒
的家畜合称“六畜”: 马、牛、羊、鸡、犬、 豕。
(豆)、麻、稻等。
第八页,共67页。
最初的食器(shíqì)多为陶器,如:
第三十九页,共67页。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 记载说三国时吴 “(孙)皓每饮群臣 酒,率以七升为限, 韦曜不过两升,或为 裁减,或赐茶茗以当 酒” 这说明在当时, 朝廷把已茶当作(dānɡ zuò)御赐的赏品,逐渐 由上贡的奢侈品转为 日用品,成为常见的 待客之物了。
第四十页,共67页。
• 唐代市场上茶业昌盛,茶馆、茶宴、茶会 (cháhuì)随处可见
第三十一页,共67页。
中国(zhōnɡ ɡuó)特色美食---火锅
• 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 “咕咚”声而得名(dé mínɡ),它是中国独 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 物。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 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 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 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代,火锅流传到 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 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 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第十一页,共67页。
蔬菜(shūcài)和水果:
• 瓜、韭菜、苦瓜(kǔguā)、萝卜、苦菜、荠 菜、豌豆苗、竹笋、枸杞等
• 水生蔬菜有蒲、莲藕、水藻、苹(凉菜)、 荸荠、菱角
• 调味蔬菜有韭、葱、荞头、蒜头及秦椒、姜 等
• 海棠、沙果、梨、桃、李、杏、梅、枣、板 栗、橘、柚
第十二页,共67页。
动物性食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