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的认知及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卫生产业
CHINA HEALTH
INDUSTRY
[作者简介]傅弦琴(1967-),女,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社区公共卫生管理。
家庭医生服务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1]。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家庭医生服务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可以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六位一体的家庭医生服务,还有助于医疗费用的控制、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家庭医生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就诊模式的有效方法,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2]。
但目前很多社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签约数量达到了瓶颈,很难突破,重点人群覆盖度基本能达到要求,但对功能社区的白领工作者,覆盖度却非常低。
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家庭医生作
为健康守门人和费用守门人的覆盖面,也会影响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推进。
该研究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家庭医生签约的认知情况及需求调查,从而分析居民不参加签约的原因,为今后的签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辖区内27个各居委中随机抽取4个居委,在4个居委中抽取182名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调查。
问卷主要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身体状况自
DOI:10.16659/ki.1672-5654.2020.30.187
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的认知及需求
傅弦琴,邵洁,徐荣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122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的认知情况及需求,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该社区4个居委182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182名调查对象中,已签约家庭医生51.65%,未签约居民占48.35%,不愿签约的原因主要是担心签约后不能到其他机构看病(75.00%),对家庭医生签约
服务不了解,持观望态度的占45.45%。
结论该社区签约率不高,需加大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加强服务能级,丰富服务内涵,拓展辖区范围内签约服务对象。
[关键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认知[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20)10(c)-0187-03
Community Residents'Cognition and Demand of Family Doctor Signing
FU Xian-qin,SHAO Jie,XU Rong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Pudong New Area,Shanghai,20012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ommunity residents'awareness and demand survey of family doctors'contract,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actual work.Methods A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182people from four neighborhood committees in this community as the survey subjects,and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nduct the survey.Results Among the 182survey respondents,51.65%had signed a contract with family doctors,and 48.35%were unsigned residents.The main reason for reluctance to sign a contract was that they would not be able to see a doctor in other institutions after signing the contract (75.00%);those who don’t know about the contracted services of family doctors and the wait-and-see attitude accounted for 45.45%.Conclusion The rate of signing contracts in this community is not high.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publicity of the residents on the services of family doctors,strengthen the service level,enrich the service content,and expand the contracted service targets within the jurisdiction.[Key words]Family doctor;Contract service;Demand;Cognition
187
中国卫生产业
如已签约,您是否知道下列信息家庭医生姓名家庭医生出诊时间家庭医生联系方式可享受的优惠政策
签约后与过去比,以下方面是否改变就诊更方便医疗费用降低
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更健康了候诊时间更短无变化
签约后与过去比,去社区看病次数有无变化比以前少无变化比以前多
您每次看病都找签约的医生吗基本都找
不一定,有时找,有时不找基本不找
内容
56362414503834221654261466280
59.5738.3025.5314.8953.1940.4336.1723.4017.0257.4527.6614.8970.2129.790.00
例数百分比(%)评、有无慢性病。
②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的认知及需求。
1.3统计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Excel 进行录入,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影响签约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检验水准为α=0.05,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家庭医生签约影响因素分析
在182名调查对象中,签约对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较高收入人群更加愿意签约家庭医生,见表1。
表1调查对象签约情况单因素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中P <0.05的性别、收入引入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女性(OR =2.273,95%可信区间:1.159~4.461)、较高收入人群(OR =3.357,95%可信区间1.388~8.115)更愿意签约家庭医生服务,见表2。
表2调查对象签约影响多因素分析
2.2居民患病首诊就诊意愿情况
患病首选医疗机构:居民患病第一首选是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站)124名(68.13%);不愿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因主要是社区药物不全占86.21%;签约情况:已签约94名(51.65%)、未签约88名(48.35%),见表3。
表3居民患病首诊意愿情况(一)
2.3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情况
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了解,持观望态度的占45.45%。
愿意签约家庭医生的原因主要是看病更方便、可以开延伸处方、长处方药等。
不愿签约的原因主要是担心签约后
不能到其他医疗机构占75.00%。
2.4已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签约前后认知
知晓自己家庭医生的姓名56名(59.57%),知晓出诊时间36名(38.30%),知晓联系方式的24名(25.53%),知晓签约后可享受的优惠政策14名(14.89%),签约后就诊更方便50名(53.19%),签约后看病次数少54名(57.45%),找签约医生就诊66名(70.21%),见表4。
表4已签约居民的认识及行为变化情况(二)
性别收入
因素 2.2733.357
OR 值 1.159~4.4611.388~8.115
OR 95%CI 5.7027.228
<0.05<0.01
wald χ2值P 值一般情况患病时首先就诊的医疗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区级医院
市级三甲及专科医院民营医院
附近的诊所或门诊部您首诊不愿意去社区的原因社区药物不全
社区医生下班早且无夜诊,不方便
对医生的资质和医疗技术不放心,担心延误治疗是否已经签约家庭医生是否
内容
1242036025028249488
例数
68.1310.9919.780.001.1086.2148.2841.3851.6548.35
百分比(%)
是否签约性别男女年龄(岁)25~4546~65>65
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及中专高中及以上收入(元)<30003000~6000>6000身体状况自评良好一般较差有无慢性病有无
因素24706
3850145030880
6
1666125836
是
38504
483614423218682
24568
4642
否
6.304
0.112
0.141-2.190-1.4521.650<0.05
>0.05
>0.05
<0.05
>0.05
>0.05
χ2/Z 值
P 值
188
中国卫生产业
CHINA HEALTH
INDUSTRY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182名调查对象中,已签约家庭医生51.65%,未签约居民占48.35%。
居民患病第一首选是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24名(68.13%);不愿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因主要是社区药物不全占86.21%。
不愿签约的原因主要是担心签约后不能到其他机构看病(75.00%),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了解,持观望态度的占45.45%。
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的认知度不高,调查对象中已签约的只有51.65%,提示该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覆盖面不全。
目前仅以社区医生工作时间到各居委活动室进行宣传,由居委组织居民参与,只针对重点的十大类人群,而新闻媒体以及医疗资源丰富的三级医院并没有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和引导[3-4]。
其次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内容不够深入,目前采用发放宣传册的
方法,难以达到有效的宣传效果;在宣传内容方面基本以概念性为主,对签约服务的实质性内容和相关政策宣传不足[5]。
应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在原来基础上,可借助新闻媒体、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家庭医生签约的相关政策、优势和服务内容,同时,可以在社区以科普,开展讲座、义诊咨询等方式讲座,各居委配合进行开展入户宣讲等多途径主动式的宣传,利用双休日,各种亲子活动、文化节、科技节等活动让社区居民家喻户晓家庭医生签约的好处
[6-7]。
通
过实施相应宣传措施,有70.21%的患者每次看病时都会找签约医生进行问诊;有57.45%的患者认为在进行家
庭医生签约后前往社区看病的次数有明显减少;有53.19%的患者认为在签约家庭医生后就诊更加便捷,同时有40.43%的患者认为签约后医疗费用有明显下降;有59.57%的患者可准确了解签约医生姓名。
由此可知,在进行相关宣传后,患者对签约医生认知程度有明显提升,同时对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抱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从而保障家庭医生签约工作顺利开展。
未来,家庭医生需要不断服务升级,做到防治结合,不仅要提供健康管理和流行病的防控,还要提高基层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医疗水平[8]。
加强
家庭医生培训,提高家庭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队伍,吸引更多优秀的全科医生扎根基层医院,以精湛的医术争取患者的认同,进而
缓解社会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9]。
让社区居民首诊在社区,与上级医院建立顺畅的转诊机制,让居民能及时享受这种服务。
同时要整合医疗资源,满足百姓多元化的健康需求,重点人群重点关注慢性病、常见病的处理。
而对于功能社区的白领工作者,不仅需要重点关注其职业病,比如颈椎病、近视等,还需要给予急救的相关培训和指导,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黄金急救时间的能力[10]。
最
后,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组织对签约对象数量与构成、服务质量、健康管理效果、居民满意度、医药费用控制、签约居民基层就诊比例等进行考核,增强家庭医生的责任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温天朝,陈敏生,杜庆锋,等.佛山市乡镇居民对家庭医生
签约服务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医学与社会杂志,2019,32
(1):93-9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R].北京: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
[3]李秋粟,黄文昊,苗春霞,等.徐州市城区居民签约家庭医
生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杂志,2018.21(3):
262-266.
[4]王君燕,吴燕,等.上海市闵行区卫生服务供需方对家庭医
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8,21(27):3385-3388.
[5]刘微微,侯莹,马洁,等.重庆市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
与签约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9,22(7):777-782.[6]刘锐,杨旦红,吴欢云,等.通向健康中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39-3145.[7]李晶,王静,张甲倩.基于家庭医生签约信息平台在太原市
社区医疗机构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
(9):1546-1547.
[8]王世长,吴爽,李晨辉,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利益相关
者作用机理及损益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20,39(5):57-60.[9]胡翠玲,王梦圆,黄晓光,等.N 市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服
务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软科学,2020,34(5):
63-67,78.
[10]王媚楠,王屹亭,刘汝刚,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镇
村两级医生工作压力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
(22):2783-2787,2792.
(收稿日期:2020-07-25)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