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物理高考试卷及答案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物理高考仿真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
问经过5秒后,汽车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A、5 m/s
B、10 m/s
C、20 m/s
D、25 m/s
2、一块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成30°角的斜向上拉力作用,大小为10牛顿。
如果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2,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重力加速度取(g=9.8m/s2))
A、4.0 N
B、3.92 N
C、2.0 N
D、1.96 N
3、在下列各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物理量是:
A. 质量
B. 时间
C. 温度
D. 力
4、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斜向上的力,若不考虑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B.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C.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同
D.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5、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B、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D、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6、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是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为F1,另一个力是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F2。
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合力为()
A、F1 - F2
B、F1 + F2
C、F1
D、F2
7、在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等于速度之比。
B、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C、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等于加速度之比。
D、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之比等于加速度之比。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下列关于物理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C、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D、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惯性的概念,但并未指出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2、下列关于电磁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总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电容器的电容是由电容器的结构和介质决定的,与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和电荷量无关
C、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表明,在电路中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D、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表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B、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C、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位置无关
三、非选择题(前4题每题10分,最后一题14分,总分54分)
第一题
(一)计算题(共10分)
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速度为5m/s,运动时间为10秒。
请计算:
(1)物体的位移是多少?(2)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第二题
题目: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现对物体进行如下实验:
(1)给物体施加一个方向水平向右的恒力,物体加速运动;
(2)将物体从水平面提升到斜面,物体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将物体放入水中,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作用,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实验(1)中,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 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物体的加速度如何变化?
(2)在实验(2)中,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合力方向是 ______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是 ______ 。
(3)在实验(3)中,物体上浮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题
题目:
一束单色光垂直入射到一厚度为d、折射率为n的平行玻璃板中,光在玻璃板中的传播速度为v。
现有一根长度为L、电阻值为R的均匀电阻丝,当将其均匀地折成许多相同的等段后,将这些等段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规则的电阻网络。
已知该电阻网络的总电阻值与光在玻璃板中传播速度v之间存在如下关系:R ∝ v^2。
(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推导出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板中的折射率n与光在空气中
的速度c之间的关系式。
(2)根据上述关系,分析并推导出电阻网络的总电阻R与电阻丝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式。
(3)假设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10^8 m/s,光在玻璃板中的折射率为1.5,电阻丝的电阻值为10Ω。
计算电阻网络的总电阻R。
第四题
题目:
一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0时刻物体开始计时,经过时间t1,物体的位移为x1;再经过相同的时间t1,物体的位移为x2。
已知加速度a不变,重力加速度g也不变。
(1)求物体在时间t1内的平均速度v1;
(2)求物体在时间2t1内的位移x;
(3)若物体在t1时间内受到的合外力为F,求物体在t1时间内的动能Ek。
第五题
题目:
一束单色光通过两个平行的狭缝,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已知狭缝间距为d,光波的波长为λ,屏幕上的第5级亮条纹与第3级亮条纹之间的距离为Δx。
(1)求出单色光的波长λ。
(2)若将狭缝间距d增大到原来的两倍,问干涉条纹的间距将如何变化?
苏教版物理高考仿真试卷及答案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
问经过5秒后,汽车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A、5 m/s
B、10 m/s
C、20 m/s
D、25 m/s
答案:B
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v0+at),其中(v0)是初速度(本题中为0),
(a)是加速度((2m/s2)),(t)是时间(5秒)。
代入公式得(v=0+2×5=10m/s)。
2、一块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成30°角的斜向上拉力作用,大小为10牛顿。
如果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2,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重力加速度取(g=9.8m/s2))
A、4.0 N
B、3.92 N
C、2.0 N
D、1.96 N
答案:D
解析:首先计算垂直于水平面的支持力(N),由平衡条件得出(N+10sin(30°)= mg);然后计算摩擦力(f=μN)。
代入数值解得(f≈1.96N)。
具体计算如下:对于第
2题的解析需要修正: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摩擦力的大小约为4.92 N,因此正确答案应当是接近计算结果的选择,鉴于提供的选项,在原设定条件下正确选项应该是 A、4.0 N。
不过基于准确计算结果,若在实际试卷中应依据所得数值选择最接近的答案。
3、在下列各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物理量是:
A. 质量
B. 时间
C. 温度
D. 力
答案:D
解析: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质量、时间和温度都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而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因此力是矢量。
4、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斜向上的力,若不考虑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B.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C.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同
D.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答案:D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在这个问题中,尽管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力,但如果忽略摩擦力,合外力就是该斜向上的力,因此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选项A和B的说法不一定成立,因为加速度方向还取决于物体的初始条件和运动状态。
选项C的说法错误,因为加速度方向与重力的方
向不一定相同。
5、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B、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D、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A选项正确,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单独存在。
B选项错误,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受力的作用,例如在真空中运动的物体。
C选项错误,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选项错误,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但不是所有力都会改变物体的形状。
6、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是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为F1,另一个力是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F2。
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合力为()
A、F1 - F2
B、F1 + F2
C、F1
D、F2
答案:A
解析:在水平方向上,拉力F1向右,摩擦力F2向左,由于它们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合力的大小等于F1和F2的差值,方向与较大的力F1相同。
因此,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合力为F1 - F2。
7、在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等于速度之比。
B、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C、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等于加速度之比。
D、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之比等于加速度之比。
答案:A
解析: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是恒定的,即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比都等于速度之比。
选项A正确描述了这一点。
选项B、C、D描述均不符合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下列关于物理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C、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D、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惯性的概念,但并未指出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答案:B、C
解析:
A项错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项正确,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
C项正确,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变化越快,即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D项错误,牛顿第一定律确实揭示了惯性的概念,并指出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但选项中的表述不够准确。
2、下列关于电磁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总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电容器的电容是由电容器的结构和介质决定的,与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和电荷量无关
C、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表明,在电路中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D、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表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答案:B、D
解析:
A项错误,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总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这个说法不完整,应该补充“在真空中”或“在相同介质中”。
B项正确,电容器的电容是由电容器的结构和介质决定的,与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和电荷量无关。
C项错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表明,在电路中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但这个说法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D项正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表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B、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C、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位置无关
答案:A、B、C
解析:
A选项正确,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产生需要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力不能独立存在于一个物体上。
B选项正确,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C选项正确,力的作用效果主要有两个: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D选项错误,重力的大小确实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但重力的大小还与物体所在的位置(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关。
在地球表面不同位置,重力加速度略有差异,因此重力大小也会有所不同。
三、非选择题(前4题每题10分,最后一题14分,总分54分)
第一题
(一)计算题(共10分)
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速度为5m/s,运动时间为10秒。
请计算:
(1)物体的位移是多少?(2)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答案:
(1)位移 = 速度× 时间= 5m/s × 10s = 50m
(2)路程 = 位移(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等于路程)
解析: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的位移等于速度与时间的乘积。
所以,物体
的位移为5m/s × 10s = 50m。
(2)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所以在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等于位移。
因此,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为50m。
第二题
题目: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现对物体进行如下实验:
(1)给物体施加一个方向水平向右的恒力,物体加速运动;
(2)将物体从水平面提升到斜面,物体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将物体放入水中,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作用,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实验(1)中,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 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物体的加速度如何变化?
(2)在实验(2)中,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合力方向是 ______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是 ______ 。
(3)在实验(3)中,物体上浮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在实验(1)中,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增大,物体的加速度增大。
(2)在实验(2)中,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合力方向是沿斜面向上,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是沿斜面向上。
(3)在实验(3)中,物体上浮的原因是浮力大于重力。
解析: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与加速度成正比,方向相同。
在实验(1)中,施加了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增大,因此加速度也增大。
(2)在斜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沿斜面向下,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下。
由于物体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合外力方向必须沿斜面向上,以抵消重力的分力。
因此,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也是沿斜面向上。
(3)在实验(3)中,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作用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当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将上浮。
这是由于浮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上的,而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向上的净力使物体上浮。
第三题
题目:
一束单色光垂直入射到一厚度为d、折射率为n的平行玻璃板中,光在玻璃板中的传播速度为v。
现有一根长度为L、电阻值为R的均匀电阻丝,当将其均匀地折成许多相同的等段后,将这些等段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规则的电阻网络。
已知该电阻网络的总电阻值与光在玻璃板中传播速度v之间存在如下关系:R ∝ v^2。
(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推导出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板中的折射率n与光在空气中的速度c之间的关系式。
(2)根据上述关系,分析并推导出电阻网络的总电阻R与电阻丝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式。
(3)假设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10^8 m/s,光在玻璃板中的折射率为1.5,电阻丝的电阻值为10Ω。
计算电阻网络的总电阻R。
答案:
(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n = c/v,其中c为光在空气中的速度,v为光在玻璃板中的速度。
(2)由于电阻R与v^2成正比,即R = k * v^2,其中k为比例常数。
对于电阻丝,其长度L与电阻R的关系可以表示为R = ρL/S,其中ρ为电阻率,S为电阻丝的横截面积。
由于电阻丝被均匀折成许多相同的等段,每段的长度为L/n,横截面积S保持不变,所以总电阻R与长度L的关系为R ∝ L/n。
将v = c/n代入比例常数k中,得到R ∝ (c/n)^2 * L/n,简化后得R ∝ c^2 * L/n^3。
(3)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c = 3×10^8 m/s,n = 1.5,R = 10Ω。
代入公式R ∝ c^2 * L/n^3,得到R = 10Ω * (3×10^8 m/s)^2 / (1.5)^3。
计算得到:
R = 10 * (9×10^16) / 3.375 R = 10 * 2.7×10^16 / 3.375 R = 27×10^16 / 3.375 R ≈ 8×10^16 / 3.375 R ≈ 2.36×10^16 Ω
解析:
(1)折射率n是描述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比率的物理量。
根据折射定律,n = c/v,其中c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v是光在介质中的速度。
(2)通过分析电阻网络的结构,可以得出总电阻R与长度L的关系式。
由于电阻R与光速v的平方成正比,而光速v与折射率n成反比,所以可以推导出R与L的关系式。
(3)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和推导出的关系式,计算出电阻网络的总电阻R。
注意单位的一致性和计算过程中的精度。
第四题
题目:
一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0时刻物体开始计时,经过时间t1,物体的位移为x1;再经过相同的时间t1,物体的位移为x2。
已知加速度a不变,重力加速度g也不变。
(1)求物体在时间t1内的平均速度v1;
(2)求物体在时间2t1内的位移x;
(3)若物体在t1时间内受到的合外力为F,求物体在t1时间内的动能Ek。
答案:
(1)物体在时间t1内的平均速度v1为:
[v1=x2−x1 2t1
]
(2)物体在时间2t1内的位移x为:
[x=x1+1
2
a(2t1)2=x1+2at12]
(3)物体在t1时间内的动能Ek为:
[Ek=1
2
mv12=
1
2
m(
x2−x1
2t1
)
2
]
解析:
(1)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所以物体在时间t1内的平均速度v1可以表示为位移x1和x2的平均值,即:
[v1=x2−x1 2t1
]
(2)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x=1
2
at2]
物体在时间t1内的位移为x1,所以有:
[x1=1
2
at12]
物体再经过时间t1后的位移为x2,所以有:
[x2=1
2
a(2t1)2=2at12]
因此,物体在时间2t1内的位移x为:
[x=x1+1
2
a(2t1)2=x1+2at12]
(3)物体在t1时间内的动能Ek可以通过动能定理计算,动能定理表明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即:
物体在时间t1内的平均速度为v1,所以物体在t1时间内的动能Ek也可以表示为:
[Ek=1
2
mv12]
将v1的表达式代入,得:
[Ek=1
2
m(
x2−x1
2t1
)
2
]
第五题
题目:
一束单色光通过两个平行的狭缝,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已知狭缝间距为d,光波的波长为λ,屏幕上的第5级亮条纹与第3级亮条纹之间的距离为Δx。
(1)求出单色光的波长λ。
(2)若将狭缝间距d增大到原来的两倍,问干涉条纹的间距将如何变化?
答案:
(1)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为:
[Δx=λL d ]
其中L为屏幕到狭缝的距离。
根据题意,第5级亮条纹与第3级亮条纹之间的距离Δx可以表示为:
[Δx=2⋅λL d ]
由于这是第5级和第3级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第5级亮条纹到中央亮条纹的距离加上第3级亮条纹到中央亮条纹的距离。
因此,单色光的波长λ可以表示为:
(2)当狭缝间距d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即d’ = 2d时,新的干涉条纹间距Δx’为:
[Δx′=λL
d′][Δx′=λL
2d
][Δx′=1
2
⋅λL
d
][Δx′=1
2
Δx]
因此,干涉条纹的间距将变为原来的一半。
解析:
(1)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条纹间距Δx和狭缝间距d,计算出光波的波长λ。
由于题目中提到的是第5级和第3级之间的距离,我们需要考虑两个条纹间距的总和,因此将公式中的级数差值代入计算。
(2)当狭缝间距增大时,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我们可以看到条纹间距与狭缝间距成反比。
因此,当狭缝间距增大到原来的两倍时,条纹间距将变为原来的一半。
这是因为干涉条纹的间距与狭缝间距成反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