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姆索亚历险记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反思第1篇
今天刚上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和前面一篇《鲁滨孙河流记》一样,篇幅比较长,而且文章也分为梗概和精彩片段两个部分。
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了解梗概内容,初知人物形象;欣赏精彩片断,感悟文章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形象,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预习课文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将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和四字词进行了梳理和自学。
学习梗概的时候,我只为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
1、通过读梗概,汤姆经历了几次历险?
2、在梗概中,你认为汤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孩子们经过自学讨论很快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要求交流。
于是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这样梳理内容一目了然。
特别是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的技巧: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列小标题。
然后,我让学生用自然段的连接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一下子就对文章的内容把握住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孩子们讨论的兴趣很高。
我迅速抓住孩子们的某个发言,引导孩子们去有滋有味地朗读句子。
在教学精彩片段的片段的时候,同样我也设置了两个问题:
1、精彩片段描写的是汤姆的第几次冒险的事情;
2、从精彩的片段中,你又感受到汤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片段去细读,在孩子们交流自己喜欢的片段的时候,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让他们去体会的语言特点。
遗憾的是,感觉一堂课时间太短了,要交流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总感觉像蜻蜓点水般地走过,如果时间能够再充裕一点的话,效果会更好。
汤姆索亚历险记反思第2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足智多谋、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
所以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教学目标李菲确立的课时目标定为:阅读作品节选内容,交流影响深刻的情节;关注人物的命运,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汤姆的性格特点,并对其做出简单的评价。
在教学中,李老师既注重让学生了解和当时的写作背景,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首先弄清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进行了配音的课文朗读,解决了学生没有课本所带来的困扰;最后紧扣课时目标展开教学。
激励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整节课的两点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抓住最具典型的`人物进行品读体会。
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了细
节描写的细腻及方法(动作、外貌),可以突出人物的心情。
如“萨契尔太太病得很厉害,大部分时间都在……那情形实在让人伤心”通过“呼喊、乱说、侧耳倾听、呻吟、垂下头去”等动作描写表明萨契尔太太身体极度虚弱,悲痛欲绝的心情。
如,“玻莉姨妈陷入了无言的深愁,她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都变白了”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她极度悲痛的心情。
2、抓住镇上人们的表现,抓住关键词进行体会
通过教师出示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学生感觉到语言诙谐幽默,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人们喜悦的心情。
3、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经过交流,体会性格特点。
在品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紧扣很多“怎样”“如何”让学生思考谈自己的所想,这样学生体会到“语言的描写,夸张和吹嘘的语言溢于言表”这一环节就已经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做好了铺垫。
4、抓住最精彩的四自然段体会脱险的经历。
用小标题:洞中迷路、摸索出口、找到出口、说服贝奇、爬出洞口、进行呼救、安全脱险。
突出了他们的自信、聪明、敢于挑战。
这时教师及时引导总结,一个乐观勇敢、顽皮、有爱心、喜欢冒险的小汤姆的形象立刻在孩子心目中出现了。
整节课,教师语言豁达干练,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思、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激发了学生再次阅读名著的欲望。
汤姆索亚历险记反思第3篇
预习课文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将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和四字词进行了梳理和自学。
学习梗概的时候,我只为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通过读梗概,汤姆经历了几次历险?2、在梗概中,你认为汤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孩子们经过自学讨论很快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要求交流。
于是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这样梳理内容一目了然。
特别是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的技巧: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列小标题。
然后,我让学生用自然段的连接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一下子就对文章的内容把握住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孩子们讨论的兴趣很高。
我迅速抓住孩子们的某个发言,引导孩子们去有滋有味地朗读句子。
在教学精彩片段的片段的时候,同样我也设置了两个问题:1、精彩片段描写的是汤姆的第几次冒险的事情;2、从精彩的片段中,你又感受到汤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片段去细读,在孩子们交流自己喜欢的片段的时候,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让他们去体会的语言特点。
遗憾的是,感觉一堂课时间太短了,要交流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总感觉像蜻蜓点水般地走过,如果时间能够再充裕一点的话,效果会更好。
汤姆索亚历险记反思第4篇
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应付差事,收不
到什么效果。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课外名著阅读的关键。
试课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不能激起阅读原著的兴趣。
后来经过再次备课,增加了视频、分角色朗读,效果就大大的不同了。
影视这个多媒体,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视觉上汲取了营养,引发了阅读兴趣,更加关注名著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为名著阅读作了良好的铺垫。
“影视阅读”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阅读理解,从而熟悉名著的基本情节。
分角色朗读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上阅读名著的主人,他们的认真朗读,认真赏析、品评,真正是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汤姆索亚历险记反思第5篇
由于教学的需要,本学期与学生一起阅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重温了孩提时代的梦想。
心中感想颇多。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
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
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
了。
我觉得《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应该说是写给孩子看的,看着书里面主人公的各种怪念头,我感觉到了童年生活的趣味,有产生共鸣的感觉。
《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致逼真、充满幽默诙谐的描述。
对自己家乡风景的描写尤其包饱深情,人物更是清晰生动、呼之欲出。
但是,又以天真淳朴的故事主人公,揭示幻想和现在之间的矛盾。
我很喜欢《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故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汤姆和蓓琪迷失在岩洞里的情景。
漆黑的岩洞中,和蝙蝠做伴,连泉水滴落到岩石上都心惊肉跳。
要是我迷失了,一定会大哭不止。
而汤姆却不害怕,静静等待最后一截蜡烛的燃烧,他明白,那截蜡烛并不是他的生命,他会比蜡烛活得坚强,坚定重生的勇气,他还有一个比他害怕百倍的女孩要照顾。
他临危不惧,所表现出的毅力更是值得我的深思和学习。
马克?吐温丰富的想象力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令人捧腹大笑的结尾后面,蕴藏的才是内涵,比故事本身更深奥的东西。
由此联想到,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中十分重要。
特别是在汤姆索亚和贝基迷路,被困山洞中的这段。
这时的汤姆索亚和贝基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了,只有一些蜡烛、一点点蛋糕和山洞中的水而已。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如果是我的话,一定会十分害怕、觉得伤心无助,整个人都会崩溃的。
但是当汤姆索亚面对这样的环境,虽然他也十分害怕,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一直安慰贝基,从来
都不表现出自己消极的一面。
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没有放弃自己生存的希望,用尽各种方法,去前方探路,寻找出口,挽救自己和贝基的生命。
这里表现出了汤姆索亚对自己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希望。
它告诉了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永远不要放弃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全书幽默风趣,却表现出了一个的人生道理,那就是珍爱生命。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为儿童文学上的名著,不仅受到许多儿童的爱戴,也被许多大人所喜爱,据说当时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足以和现在的《哈利波特》相媲美。
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并没有用极其现代的奥斯卡方式──战争+爱情来表现不平凡的文学,而是以儿童文学的方式给人送来精神上的食粮,由此看来,他不愧为“文学史上的林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