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文学
作为汉语修辞格的互文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现代生活中更缺乏有意识的普遍运用,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
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约定俗成地翻译成互文。
笔者认为,虽然两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或暗合之处,但互文、互文性两个概念应该只是字面上的一种巧合,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涵义与运用也大不一样。
对莳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后者,我们则要敢于拿来,更要善于拿来。
互文即所谓互文见义,是基于文体限制或表达的特别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关联或存在对应关系,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或互相限制、互相说明的语言结构单位按一定顺序罗列在一起,以起到言简意深、委婉错杂等特定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
互文是古诗文中习见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在汉唐以前甚至在语言大发展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臻于成熟。
所以说,互文的传统或传统的互文,都该是有所本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兴起、白话
文产生发展之后,互文这一表达方式运用渐少,似乎被我们束之高阁,日渐与我们隔膜、生疏,以至于现在我们大家包括各类大中小学校语文教师们淡到互文,每每也就是古代诗词作家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最多也只不过是把互文当作一种已经死去的艺术来欣赏,这一现实应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这种认识既割裂了传统,又可能扼杀了互文生存、发展的生机。
实际上,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影视作品、书面表达诸方面,互文运用是屡见不鲜的,却每每被我们轻易地放过;或被同时体现出来的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所掩盖,不被我们读者、听众所关注,甚至是被作者自己所轻忽。
如我们熟知的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功必赏,无过不罚、翻来覆去、左一道沟,右一道坎、风里来,雨里去、东一榔头西一棒、生儿育女等等,哪一句不是互文表达,哪一句不是现代汉语?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指瑕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批评话语.是针对文章或文学作品而言的.指的是指出其中的缺点、毛病并说明理由这种批评方法的形成与我国古代名实论的哲学思想有着密
切的渊源关系。
下面是试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批评话语。
刘勰《文心雕龙》第四十一篇将指瑕专门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单列出来.足以见其重要。
由于其在我国古代文论着作中出现的形式大多都较为零散,所以,后人在总结整理时往往忽视了还有这样一种批评方法存在
上个世纪五四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由于西学东渐潮流和苏联文论的影响.我国的文学理论着作中古代文论话语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论话语方式.翻开国内较有影响的文学理论教材,都没有提到这个概念.像指瑕这种虽然重要但在古代文论中本来就不显赫的批评方法更是不见提及。
中国文论现代化过程中与古代文化、文论的断裂现象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为此.学界曾经展开过激烈的讨论.重续古代文化与文论的血脉、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激活古代文论的阐释能力,使之在面对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当代文学现象时焕发新的生命力已成为普遍共识本论文正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本着重新认识与挖掘指瑕批评这一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并使之在当下文学语境中重新获得批评有效性的目的.回到古代文化与文论的语境中,追溯整理指瑕批评的涵义、类型、方法与意义,从而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中国文论的重建在文学批评的局部范围内做出有益的尝试
瑕.本指玉上的斑点或裂痕.比喻事物的缺点或人的过失、毛病。
指瑕,就是指出缺点或毛病。
《史记middot;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
这是指瑕的初始含义.是针对玉器而言的。
《御制孝经衍义序》卷六十三《天子之孝.论官材铨选》:司马光奏日:为政,得人则治。
然人之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虽皋、
夔、稷、契各守一宫中人,安可求备?故孔门以四科论士.汉室以数路得人.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苟随器授任.则世无可弃之士。
这里.是针对人的缺点的指瑕。
后来,指瑕被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
刘勰在《文心雕龙middot;指瑕》篇中最早从理论的高度专门对这种批评进行总结并举例指瑕.为后人作出了指瑕批评的示范。
它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常见的一种批评方法.常穿插于诗文小说评点或诗话等文学评论着作中。
在刘勰之前,就有人涉及到指瑕批评的内容,如陆机在《文赋》中就提到:或仰倡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
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
说的是文章前后互相矛盾,言辞与文意不能相称:又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于曩篇。
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
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说的是文章中会有雷同前人的现象,若有雷同,近于盗窃,必须舍弃,还指出其他一些文病.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来指瑕的概念罢了。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互文性是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通常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交互关系。
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所谓互文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文本策略,渗透于多种后现代文学中(包括元小说、元诗歌、反叙事、纯小说、戏仿、拼贴等等)。
它是一种价值自由的批评实践,是所谓互文性
革命结构主义批评家在放弃历史主义和进化论模式之后,尝试应用互文性理论,来看待和定位人文、社会乃至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关系的批评实践。
这种批评实践并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批评团体,而是与20世纪欧洲好几场重要的知识运动相关,例如结构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
其代表人物包括巴赫金、哈罗德middot;布鲁姆、罗兰-巴特与朱丽娅middot;克里斯蒂娃等。
真正推动互文性革命并从理论上系统建构起文本与互文性观念的,当推巴黎的两位着名批评家巴特和克里斯蒂娃。
我们知道,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中,互文性不过是两个个体诗人之间的影响关系。
而巴赫金则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
从批评理论的角度看,对于文学文本的互动理解,其实在英美文学批评乃至文学创作中并不鲜见。
18世纪初,亚历山大middot;蒲伯曾在维吉尔的作品中发现了荷马,蒲伯确信,一首诗在模仿自然方面的优劣,取决于它的互文性,或者说取决于它对前文本的模仿;艾略特也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会融入过去与现在的系统,必然对过去和现在的互文本发生作用。
尤其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利用荷马史诗的情节敷设他的篇章,并在两个文本问确立了一种肯定的互文关系;又通过诸多的作者自我指涉,形成了一种内文本关系;还因对荷马人物的改造不能表现出一种否定的互文关系无论是吸收还是破坏、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自我引用还是自我指涉,特定的此文本总是与某个或某些前文本纠缠在一起;同时,读者或批评家总能在作品中识别出这个特定文本与其特定先驱文本的交织关系。
巴赫金从对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从小说中各种外文学文本存在的现象考察出发,把文本中的每一种表达,都看作是众多声音交叉、渗透与对话的结果。
巴赫金把这种共存互动称之为小说的多声部或复调现实,并用文学狂欢化概念来支持他的对话理论。
他倾向于把世界和人生看作一种共时结构,偏爱把文学置于文学之外的象征性语境之中,借以由此造就一个杂乱拥挤的互话语空间,创造一个众声喧哗却又是内在和谐的弹性环境,从而赋予语言或意义某种不确定性。
巴赫金提出上述理论时,并未预见到文学符号学的发展趋势。
可他的狂欢化概念至少暗示或强调了在文学批评、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间建立一种互文性理论的可能性。
所以克里斯蒂娃说:互文性概念虽不是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却可以在他的着作中推导出来。
1973年,巴特几乎在发表《文本的快感》的同时,发表了着名论文《文本的理论》,文中他试图回答文本是什么。
在他看来,文本不是作品,也不是客体,甚至不是一个概念,文本产生于读者与文字间的关系空间,它是一个生产场所;文本作为生产活动,它生产出来的不是产品,而是一个作者与读者相遇、上演戏剧、进行语言游戏的场所。
巴特进而又说,文本是意指,是一种意指实践,是读者参与的意指实践过程其核心是以矛盾形式出现的多元性。
作为着名的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其1966年的《语言middot;对话middot;小说》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intertextuality (互文性)概念。
克里斯蒂娃在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时,注意到进入先后文本空间的主体。
她认为,一个文本片断、句子或段落,不单是
直接或间接话语中两个声音的交叉,它是无数声音交叉、无数文本介入的结果。
而不同文本在不同层面的参与,则揭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她认为分析者应该明白,她所分析的是一个特定话语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恰恰由于互文性而超越了她自己的身份,超越了词源学意义上的个人。
一个创造性主体的分解,一个新的多元主体的产生这便是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动力学。
它不仅适于互文性作者,也适于互文性读者。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