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儿脐贴论文:丁桂儿脐贴外敷神阙穴防治红霉素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桂儿脐贴论文:丁桂儿脐贴外敷神阙穴防治红霉素胃肠道
反应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丁桂儿脐贴外敷神阙穴对红霉素胃肠道反应的疗效。
方法:将60例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红霉素静滴,实验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丁桂儿脐贴外敷神阙穴。
结果:对照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76.67%,实验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40.00%,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儿科学》第七版诊断标准诊断[3]。
1.3 治疗方法
红霉素按20~30 mg/(kg·d)加入5%葡萄糖液体中,使其浓度为1 g/l,输液滴速为1~3岁6~10 gtt/min、4~6岁12~15 gtt/min、>6岁20~25 gtt/min。
观察组在输注红霉素前15 min将丁桂儿脐贴贴于脐部,每天1贴,冬季静点红霉素过程中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外加热水袋增加疗效。
1.4疗效标准
以患儿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胃痛、腹部不适等
胃肠道反应来判定疗效[4];无反应:未出现胃肠道反应;轻度: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完全能忍受;重度:出现明显的胃肠道反应,不能忍受。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资料采用山东大学陈国民博士开发的简明统计14.0(cs14.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2。
从表中可看出实验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40.00%,明显优于对照组(76.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7 1,p<0.05)。
3 典型病例
患儿,女,3岁。
因咳嗽20 d于2010年3月20日来本院就诊,咳嗽以晨起和夜间为著,有痰,无发热。
查体:咽稍红,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痰鸣音,舌红,苔黄,指纹紫质,现于气关。
全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
门诊拟“支气管炎”收入院,入院后查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给予静点红霉素5 d。
在静点红霉素之前15 min,给予丁桂儿脐贴外敷神阙穴,静点红霉素过程中,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4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引
起的疾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治疗这类疾病的首选药物。
红霉素为临床上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具有促进胃动力作用,无论是口服或静滴均可因经内胃动素受体和神经机制介导两种方式,分别引起胃肠平滑肌收缩、痉挛和肠壁神经反应而加剧胃肠道反应[4]。
中药丁桂儿脐贴(主要成分丁香、肉桂、荜茇等)通过外敷神阙穴(肚脐),药物中的丁香油酚、桂皮醛等有效成分透皮吸收,从而达到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止泻、调理肠胃的作用[5]。
清代名医吴师机在其《理瀹骈文》一书中说:“中焦之病,以药研末,敷脐为第一捷法。
”中药贴敷神阙穴,既有药物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功效,通过神阙穴,借奇经和十二经脉及其十二经别之循环,布输于五脏六腑,散达于四肢百骸,以达病所,而祛疾除痼[6]。
目前防治红霉素的胃肠道反应,大多数和红霉素一起静点药物,而本法具有以下优点:①操作简便、安全;②药物作用快,无不良反应;
③患儿无痛苦,乐于接受;④疗效确切,在静脉用药前应用,还可预防胃肠道反应。
[参考文献]
[1]尹非,岳少杰.临床儿科新理论和新技术[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67.
[2]马英.654-2敷脐防治静滴红霉素所致的胃肠道反应[j].医学文选,2003,22(2):199.
[3]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0-281.
[4]邢春霞,张仲源,王湘茗.中药敷脐预防红霉素所致胃肠道反应7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2):15.
[5]于大海,李奎栋.丁桂儿脐贴与匹维溴铵联用治疗青少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2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
医,2006,21(4):65-66.
[6]邢民.浅谈神阙穴的主治功用及临床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