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心得体会200字(精选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得体会200字(精选5篇)
乡村振兴⼼得体会200字
⼀、乡村振兴实施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与⾃然和谐共⽣,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轮⼟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年。

确保国家粮⾷安全,把中国⼈的饭碗牢牢端在⾃⼰⼿中。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作,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作队伍。

⼆、乡村振兴⼼得体会200字(精选5篇)
在平⽇⾥,⼼中难免会有⼀些新的想法,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篇⼼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思考的习惯。

相信许多⼈会觉得⼼得体会很难写吧,下⾯是⼩编收集整理的乡村振兴⼼得体会200字(精选5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村振兴⼼得体会1
因地制宜“带”发展,做产业壮⼤的肩负者。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引擎,能够激发基层活⼒,带动当地村民的就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充⾜的动⼒。

⽬前,乡村产业在各地都有⼀定程度的发展,有了⼀定的基础和起⾊。

驻村⼲部要做产业壮⼤的肩负者,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持续改善社会民⽣,提⾼农业⽣产⼒、农村创造⼒。

不论是成⽴合作社,进⾏蔬菜、菌菇种植和畜牧养殖,还是依照园区进⾏⼚房建设出租,驻村⼲部都要结合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对症施策”,即不与前期脱钩,⼜能与后期衔接;既能保障经济来源,⼜能切实做好长期性、持续性发展。

乡村振兴⼼得体会2
⼗九⼤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作的重要遵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做到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

对照⼗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新农村的20字概括,即“⽣产发展、⽣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明、管理民主”。

这次,有四句话不⼀样。

新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新⽬标,提出的新的更⾼的要求,这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建设好⽣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最终⽬标。

始终关注农村⼈居环境,关注农民⽣活环境。

以⼈民为中⼼,让农民⽣活在美丽乡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念。

⼗九⼤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态宜居”这⼀项,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这⼀重要内容。

从关⼼厕所卫⽣,通过“厕所⾰命”,让农村群众⽤上卫⽣的厕所这样的“⼩事”可以看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居环境的改变还有农民的幸福感越来越被重视。

乡村振兴⼼得体会3
春风化⾬“传”思想,做⽅针政策的宣传者。

⽅针政策是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驻村⼲部既要脚踏实地,做好实际问题的“解决者”,也要仰望星空,做⽅针政策的“宣传员”。

让基层群众了解⼤政⽅针,清晰发展⽅向,把党的“声⾳”和“思想”传达到最基层,让普通群众充分借助政策帮扶的“春风”实现⾃⾝发展;让平民百姓读懂政策精神,理解国家决定,充分明⽩国家的中⼼思想,⽀持拥护党和国家的.发展。

切实做好宣传⼯作,驻村⼲部要加强⾃⾝⽂化功底,不断学习,掌握精神实质,然后⽤最通俗的语⾔,最恰当的⽅式让⼴⼤群众“听”得舒⼼,“知”得清楚,“⽤”得到位。

乡村振兴⼼得体会4
多措并举“帮”提升,做⽂化建设的实践者。

⽂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柱,不仅可以提升农民群众精神⾯貌,焕发⽂明向上的`新⽓象,还能提⾼乡村社会⽂明程度,凝聚乡村振兴的内⽣动⼒。

“富⼝袋,更要富脑袋”,驻村⼲部要做⽂化建设的实践者,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从精神状态上改变风⽓风貌,破除居民传统陋俗,不论是成⽴“艺术团”“⼴场舞队”,还是进⾏“五好家庭”“孝⽼敬⽼户”评⽐,都要让群众参与其中、“⾝临其境”,从根本上培育⽂明乡风、淳朴民风;还要建⽴“阅览室”“⽂化⼴场”“党群活动中⼼”等,进⾏公共⽂化建设,切实让⽂化“软实⼒”成为振兴乡村的“硬⽀撑”。

乡村振兴⼼得体会5
初秋清晨,当第⼀缕阳光洒向溪流潺潺的太⾏⼭⼤峡⾕时,⼭脚下的桥上村苏醒了。

村⾥,贾保成坐在⾃家客栈门前,笑着和早起登⼭的“背包客”们打着招呼。

3层⼩楼,12间客房,房前花⽊簇拥,屋后青⼭环绕……尽管处在⾼⼭峡⾕之中,但他的“客来⾹”客栈⽣意依然⽕红,暑假期间每天客满,纯收⼊达到6万多元。

桥上村地处壶关太⾏⼭⼤峡⾕旅游区中⼼腹地,距离壶关县60多公⾥,曾是该县典型的⼭区贫困村。

多年前,200多户村民只能依靠农耕和外出务⼯养家糊⼝,由于交通闭塞,这⾥的秀美⼭⽔⼀直是“藏在深⼭⼈未识”。

现如今,伴随着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桥上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绿⾊⽣态旅游村,被评为“⼭西最美旅游村”“⼭西省美丽宜居⽰范村”,村民们的⽣活也发⽣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好风景变出好“钱景”。

如何“变”是门学问。

得益于乡村旅游资源占据全省旅游资源70%的天然优势,⼭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休闲观光、宜居民宿、康养度假等快速发展,产品类型⽇益丰富,新业态体系不断完善,为全省乡村旅游探索出⼀条“美丽路径”,更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