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简答题(5篇范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简答题(5篇范例)
第一篇: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简答题
1、民俗及民俗文化含义: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

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1]
2、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3、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第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

第三,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特点。

第四,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

第五,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征。

第六、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另一个突出特征。

第七、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第八、务实事,轻玄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传统。

4、农业生产民俗的特点:
(一)地域性和季节性.(二)功利性.(三)技艺性.(四)保守性与稳定性.(五)经验性.(六)田园性.三、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种植业民俗、渔业民俗、林业民俗、畜牧业民俗、采集与狩猎民俗、副业民俗
5、中国服饰功能的演变、发展: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於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著。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

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6、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

饮食民俗亦是如此。

如果探寻其成因,中国食俗主要导源于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

食俗虽然是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
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

二是政治原因。

饮食民俗经常受政治形势的支配,尤其是当权者的好恶和施政方针,往往会左右民间食俗风尚的兴衰。

三是地缘和气候原因。

饮食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地域和气温不同,食性和食越自然也不同。

四是宗教信仰原因。

“民俗是退化的宗教”,不少食俗乃是从原始信仰崇拜或现代人为宗教的某些仪式演变而来的。

五是语言原因。

语言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食俗世代传承的工具,同时语言本身也是民俗事象之一。

追溯历史,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生食——生食、演变(腌制生鱼、生肉),熟食——烤食、煮食(炒食),烹调——主食和副食的不同配制(主食:稻米、小麦、玉米、高梁、小米等,副食:蔬菜、禽蛋、肉类等,饮料——茶、酒、奶。

以茶、酒为主。

7、中国传统民俗中的主要菜系及其代表菜品:鲁、川、苏、粤、闽、浙、湘、徽,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味组成。

是宫廷最大菜系。

以孔府风味为龙头。

山东菜系对其他菜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鲁菜为八大菜系之首。

糖醋鲤鱼、宫爆鸡丁(鲁系)、九转大肠、汤爆双脆、奶汤蒲菜、南肠、玉记扒鸡、济南烤鸭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济南名菜。

川菜:即四川菜系。

以成都菜为代表。

四川菜系各地风味比较统一。

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

川菜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川菜中五大名菜是:鱼香肉丝、宫爆鸡丁、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锅肉等。

苏菜:即江苏菜系。

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是宫廷第二大菜系。

今天国宴仍以苏菜为主。

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等。

粤菜:即广东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组成,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粤菜馆。

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

不仅香港、澳门,而且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

粤菜是国内民间第二大菜系,地位仅次于川菜。

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

粤菜以广府风味为代表。

代表品种有:龙虎斗、白灼虾、烤乳猪、香芋扣肉、黄埔炒蛋、炖禾虫、狗肉煲、五彩炒蛇丝等。

闽菜:闽菜是以闽东、闽南、闽西、闽北、闽中、莆仙
地方风味菜为主形成的菜系。

以闽东和闽南风味为代表五碗代表: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扁肉燕。

浙菜:即浙江菜系,以杭州菜为代表。

浙江菜系各地风味比较统一。

主要流行与浙江地区。

和江苏菜系中的苏南风味、安徽菜系中的皖南、沿江风味较近。

名菜名点有:龙井虾仁、西湖莼菜汤、虾爆鳝背、西湖醋鱼、炸响铃、抢蟹、新风鳗鲞、咸菜大汤黄鱼、冰糖甲鱼、牡蛎跑蛋、蜜汁灌藕、嘉兴粽子、宁波汤团、湖州千张包子等。

湘菜:即湖南菜系,以长沙菜为代表。

湖南菜系各地风味统一。

主要流行于湖南地区。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湘菜馆。

是民间第三大菜系著名菜点有:东安子鸡、腊味合蒸、组庵鱼翅、冰糖湘莲、红椒腊牛肉、发丝牛百页、火宫殿臭豆腐、吉首酸肉、换心蛋等。

徽菜:即安徽菜系。

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三种风味。

以皖南风味为代表。

其代表菜有:“清炖马蹄”、“黄山炖鸽”、“腌鲜鳜鱼”、“红烧果子狸”、“徽州毛豆腐”、“徽州桃脂烧肉”等。

8、中国居住民俗的几大类型及其分布地区: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

三、“一颗印”式住宅,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

四、大土楼,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

五、窑洞式住宅,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

六、干阑式住宅,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9、中国四合式建筑的类型及特点: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

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10、古代中国的人生仪礼及其民俗活动:
一、诞生礼
1、生命降生仪式:“洗三”。

汉族一般是在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

洗三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

2、进入人群仪式:“满月”、“百日”、二、成年礼1 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 2 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 3 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三、婚礼婚姻仪礼我国各民族的婚姻形态多种多样。

婚礼,人的一生中重要的大礼。

古代有六礼之说,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四、丧葬礼
1、土葬
2、火葬
3、水葬
4、天葬
11、中国姓氏的起源及演变:我中华民族是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因此,我们民族的姓氏源流就显得非常繁富。

中国姓氏的来源形式众多,情况复杂。

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1来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如鲁姓、杜姓、杨姓、董姓
2先人的名字、庙号、谥号:如张姓、牛姓3先人的爵位、官职:如公姓、史姓、司马姓、司徒姓职业、技艺:如陶姓4以事为姓:如松姓5以次第为姓:如伯姓、孟姓6帝王赐姓:如郑7因避讳、避难改姓或音变、形变而得的姓氏:如求姓中国姓氏的演变有一些规律:1在音节上,由复音姓氏向单音姓氏转化。

2在用字上,由粗俗纷杂向脱俗规范转变。

3在字形上,由繁向简转化。

4姓氏的等级姓氏本来没有尊贵卑贱之分。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根据姓氏划分等级的情况。

这就是门第观念。

12、根据居住地的不同、举出家乡婚礼中的孕育民俗事项:民俗婚礼,即是按照民族的传统婚礼习俗,按照各个规范流程进行的婚礼。

这种婚礼的程序比较复杂,讲究也颇多,但是却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精髓。

汉族先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汉族人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主词条: 三书六礼、闹洞房、三朝回门、交杯酒、哭嫁一:出嫁时间的禁忌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二:出嫁仪式的禁忌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最好找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

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

三:出嫁方位地点要注意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

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四:婚礼中事物的禁忌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所有礼服、婚纱、鞋
子等都应是全新的,且礼服避免有口袋,因口袋多能带走娘家财运,所以最好选择无口袋的
13、中国汉民族取名注意事项:1.忌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其一是汉族传统极讲辈分。

不但打扰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祖先的不敬。

其二是由于汉族的特殊性决定的2.忌讳生冷字3.忌讳姓名字体的单调重复4.忌讳多音字5、忌读拗口字
6、忌读不雅的谐音7.忌讳过于时髦的字8.忌讳过于夸赞的字 9.大姓忌讳简单名字10.忌讳不及其余的地方
14、举例说明与生肖有关的习俗:“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

比如猴年出生的人,2004年就是他们的本命年。

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

“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

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

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消解灾祸、化凶为吉。

生肖本是用于纪年的一套符号,是古代天文历法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了普遍被人们认同的生肖历法。

中国古代哲学观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认为阴阳五行决定了世间万物的生存与发展,他们认为,日、月是阴阳之源,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万物之本。

日、月、星称为曜,日、月与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为星期一,其余依此类推。

十二生肖被分置于天,以纪十二辰,以七曜统之,因此十二生肖便被阴阳玄行观念所影响,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有关十二生肖的来历,中国流传着一则神话故事。

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要通过比赛选拔十二种动物做侍卫,这一消息轰动了兽群。

猫托老鼠帮它报名,结果老鼠忘了,于是从此猫鼠就结上了仇。

而体型最大的大象,因为老鼠钻进了它的鼻子而落败,最后
的12位优胜者便是我们今天的十二生肖。

15、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民俗活动:春节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

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

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

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

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

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

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

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

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

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

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取九九重阳之意。

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国庆节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

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

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
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

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

这天,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第二篇:小学《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主题活动方案及总结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我心》大队主题活动方案及总结西郭小学
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六一”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寒假期间节庆、民俗等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特点,引导少年儿童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从小做起,进一步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要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我校决定在寒假、春节期间和开学初期,动员少先队员开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我心”活动。

主题活动名称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我心》活动形式
采取中队活动为主,大队参与相结合。

实践与教育主题内化相结合。

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及内容:
1、动员阶段
召开中队辅导员的会议,布置主题活动任务。

下达任务要求与活动内容。

组织中队在春节放假前,了解本次主题活动。

2、具体活动
(1)为每个少先队员,布置春节期间的中国民俗文化在我心的具体参与内容——为长辈尽孝心、网络参与民俗搜索、假期中参观一所名声些观后感、制作一份过年民俗手抄报!(2)布置春节假期期间的---民俗拍客的摄影任务,开学后组织交流和评选。

(3)开学第一天,一中队为单位组织一次:《我来讲民俗故事》中队会,并交流对中国民俗的体会感受与看法!
(4)开学初组织唱--民俗歌谣比赛,让少先队员进一步,感受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并且评选出优秀中队。

3、活动结束后,组织各中队及时的撰写活动总结。

历城区仲宫镇西郭小学
2015.3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我心》总结
活动宗旨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六一”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寒假期间节庆、民俗等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特点,引导少年儿童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从小做起,进一步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要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我校决定在寒假、春节期间和开学初期,动员少先队员开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我心”活动。

活动过程汇报
1、开学伊始,我们就假前对本次活动的安排进行了及时的反馈。

2、首先我们开展主题班会,进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交流。

3、再次,一二年级进行了民俗故事比赛,三至六进行了民俗活动交流班会。

4、还有各班筛选出,优质的民俗手抄报、民俗文化绘画进行比赛。

5、四至六年级,参观一处民俗古迹后,撰写并且上交了一片观后感。

附:活动图片
民俗故事主题班会
民俗文化交流主题班会
民俗文化活动图片
第三篇: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

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

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

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

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

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

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革,增加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