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三背、钢波纹管楔形部位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筑厚度的 控制
填筑厚度按照15cm控制。
压实度的控 制
压实度≥96%
三、三背回填施工
3.三背回填工艺
台涵隐蔽工 程验收
回填前,在现场监理人员的监督下施工项目部对拟定回填台( 涵)隐蔽工程进行验收,重点检查涵管接头的处理、沉降缝的 处理、基坑积水及淤泥清除等相关隐蔽工程质量,检查处理合 格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进行台背回填施工。
钢波纹管回填不规范,填料粒 径超标; 未按照规范要求分层压实,与 路基填筑同厚度填筑; 涵管处未采用小型夯机夯实。
三、三背回填施工
2.准备工作
三背回填指公路工程桥台背、涵背、 挡土墙背(简称“三背”)的回填。
准备工作: (1)三背回填首件工程施工专项方 案编制及报批。 (2)回填的材料严格按照图纸或批 复的文件进行选择,并经过试验检 测,质量合格方可使用。 (3)回填前基底清理整平及台背宽 度验收合格后,方可填筑。 (4)结构物应达到设计或规范规定 的强度,隐蔽工程应验收合格。 (5)结构物施工缝和背面已做了防 水层处理,并验收合格。(特别是 涵洞、通道台身),如右下图:
画标线
在桥涵台背显眼处自基础顶面、自下而上贴分层标线
(15cm),并进行编号。
三、三背回填施工
4.三背回填处理图
墙背回填结构示意图
三、三背回填施工
4.三背回填处理图
三、三背回填施工
4.三背回填处理图
三、三背回填施工
5.施工要点
(1)选用粒径不大于5cm、透水性好的砂性土材料,每层 压实厚度15cm,必须在背身从基础顶面起按每15cm高度 从下往上逐条划线并编号。
8、管体两侧及顶部10米范围内不允许使用强夯机械。
四、钢波纹管涵施工
3.管体两侧回填及顶部回填要求
四、钢波纹管涵施工
3.管体两侧回填及顶部回填要求
四、钢波纹管涵施工
3.管体两侧回Hale Waihona Puke 及顶部回填要求三、三背回填施工
6.注意事项
(1)通涵结构物盖板安装后,方可进行台背回填。 (2)涵洞在盖板安装后,在洞身两侧对称分层回填压实。 (3)桥梁结构物强度达到设计80%以上方可进行“三背”填筑, 同时均衡对称在结构物的两侧进行填筑,防止对结构物形成偏 压。 (4)台背填土的顺序符合设计要求: ① 梁式桥的轻型桥台台背填土,梁体安装完成后进行; ② 柱、肋式桥台台背填土,宜在台帽施工前,柱、肋侧对称、 平衡地进行; ③ 桥台背和锥坡的回填施工宜同步进行,一次填足,并保证压 实整修后能达到设计宽度; ④ 台背回填部分的路床宜与路堤路床同步填筑。
土工格栅用U型钢钉锚固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4.土工格栅铺设

三、三背回填施工

三、三背回填施工 1.现场施工通病(桥台处)
承台处回填不规范
肋板台处回填不规范
三、三背回填施工 1.现场施工通病(涵背处)
涵背未分层填筑压实,质 量失控
回填碎石土层厚超厚、漏压
三、三背回填施工 1.现场施工通病(钢波纹管涵)
提 一、路基填筑存在的共性问题 纲
一、路基填筑存在的共性问题
1.涵背未分台阶
涵洞基坑开挖土
未分台阶, 碾压不密实
填土路基
一、路基填筑存在的共性问题
2.台阶处路基填料松散
一、路基填筑存在的共性问题
3.填筑分层超厚
一、路基填筑存在的共性问题
4.填料粒径超设计要求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提 纲 四、钢波纹管涵楔形部位处理
四、钢波纹管涵楔形部位处理
1.常用处理方法
方法一:采用粗砂“水密法”振荡器密实。 缺点:耗时长;优点:密实度高。
四、钢波纹管涵楔形部位处理
1.常用处理方法
方法二:采用1:2砂砾或碎石(含水量要求比最佳含水量大2%左右 ),人工用木棒在管身外向内侧进行夯实,木棒作用点必须紧贴管身,
三、三背回填施工
2.准备工作
机械设备要求: 振动压路机(25T及以上)
、平地机、高速液压夯实机、 小型夯实机等。
三、三背回填施工
3.三背回填工艺
工艺流程
三、三背回填施工
3.三背回填工艺
填筑基底的 控制
主要包括基底清淤、杂物、浮土、腐殖土、碾压、排水等
填筑材料的 控制
粒径不大于5cm水稳定性好的砂砾石土填筑
三、三背回填施工
5.施工要点
(2)回填分层填筑,采用路基填筑压实作业工艺 分层回填(平地机整平,振动压路机压实,边角压路 机无法压实到位的地方用小型夯实机夯实)。
三、三背回填施工
5.施工要点
(3)每分层填高达2米,须用高速液压夯实机进行 补强压实一遍,消除台背不均匀沉降,确保“三背” 回填无漏压区,避免跳车病害。
工艺要点
回填范围清 理
地基处理
桥涵台填土的每侧长度均符合设计规定,锥坡填土与台背填 土同时进行,并按设计宽度一次填筑,回填确保和路基压实 区域相衔接。
基坑清理完成以后,基坑底部整平后进行碾压,压实度满 足90%要求。
台阶挖设
桥涵台背回填区域与路基填土结合部挖设向内倾斜2-4%的反 坡台阶,台阶应挖到路基压实紧密的稳定土层上(台阶宽度 1~2m),确保路基反向台阶与桥涵台背回填土的有效衔接。
四、钢波纹管涵施工
3.管体两侧回填及顶部回填要求
5、填筑时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每层压实后的厚度为15cm,压实 度要求达到96%方可进行下层填筑。
6、填筑必须在涵管两侧同步对称进行,两侧的回填土高差不得大于 30cm。
7、管顶以上碎石或砂砾的填筑高度不小于1.0米,管顶填土厚度小于 50cm时,不得使用大于6T的压路机械碾压,也不允许施工机械通行。达 到每种管径的最小覆土厚度后采用振动式压路机碾压,方可允许施工机 械通行。
工艺控制
填筑范围控 制
填料要求级配得当,沿路基纵向的填筑长度在基底处不少 于3米(便于压路机碾压),以3米为基准,对于“三背回 填”填土与路基原状土相接处采用1:1涵洞(或1:2桥梁) 的坡度相接,为确保良好结合,宜采用挖台阶形式与路堤 相接,每级台阶宽度设计为2米,台阶宽度为2米(或1米) 且呈坡度为4%的反坡开挖。
2、纵向施工顺序,可从涵洞中心至两侧 ,也可从两侧至涵洞中心。
3、涵管两侧的部位回填采用级配良好的 天然砂砾或级配碎石,每侧填筑宽度不小于 1米。
4、管身两侧碾压宽度不 小于1.5倍的管径,管身最大 直径两侧50cm外使用18T压 路机碾压,50cm范围内使用 小型夯实机械夯实,以避免 压路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对管 涵的撞击。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路基填筑分层牌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路基填筑分层挂线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填方分段交接处预留“台阶”,台阶坡度按照1:1分层预留台阶。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填方形成路拱,以利排水 (如雨季填筑路拱宜大于4% )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4.土工格栅铺设
我标段土工格栅均在 K56+430~K56+480段高填 路基处,对填方范围既有深 沟两侧的边坡按1:0.5刷坡, 对独立的小陡坎完全挖除 。在刷完坡后的边坡上开 挖宽度不小于2m的台阶。 路堤每填高4m在陡坡路基 填挖结合部铺设5m宽土工 格柵。在上路堤及路床范 围内设置3层土工格栅,左 侧土工格柵铺设到路基边 缘,右侧土工格栅宽度8m, 层间距为0.3m。
1.路堤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路堤采用纵向分段、水平分层,虚铺厚度不超过30cm,每侧加宽 50cm放出边线全幅填筑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路堤采用纵向分段、水平分层,每侧加宽50cm放出边线全幅填筑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施工现场实例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2.路基填挖交界
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对基底进行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不小于2.0m,坡脚 设置3.0~4.0m宽大台阶,台阶面设向内倾斜2~4%的横坡。
四、钢波纹管涵楔形部位处理
2.处理方法选定
结合项目用水、管径大小情况并考虑设计 要求管侧回填为砂砾或碎石,因此本项目在 处理楔形部位采用方法二,木棒捣实法。
四、钢波纹管涵楔形部位处理
3.管体两侧回填及顶部回填要求
1、填筑前在管节两侧上用红色油漆按每 15cm高度标注,填筑时按标注线控制。涵 管附近50cm采用小型夯机夯实,50cm外采 用压路机碾压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横向填挖结合部处理
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对基底进行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不小于2.0m,坡脚 设置3.0~4.0m宽大台阶,台阶面设向内倾斜4%的横坡。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陡坡处理图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施工现场实例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3.路基填筑
二、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施工现场实例
每个凹槽部位都必须夯实到位。 缺点:密实度较低,容易出现空洞;优点:对基坑宽度
要求小。
四、钢波纹管涵楔形部位处理
1.常用处理方法 方法三:采用最大粒径不超过3cm级配碎石回填,然后
用小型夯机斜向夯实,确保管底施工质量。
四、钢波纹管涵楔形部位处理
1.常用处理方法
方法四:采用C15细石砼填筑。 优点:密实度高,施工速度快。 缺点:造价相较前两种较高。
三、三背回填施工
5.施工要点
(4)“三背”回填施工过程中宜扩大施工场地,以便发挥大型填方 压实机械的使用,给予充分压实。受场地限制时,可采用横向碾压法, 以便使压路机尽量靠近台背进行碾压。对于大型压路机不能靠近台背 时,须采用以小型压路机为主,蛙式打夯机、手扶振动压路机、冲击 夯为辅进行碾压,确保不留死角。 (5)在填土过程中,应防止水的浸害。回填结束后,顶部应及时封闭。 (6)每分层编号压实完成后,都必须拍照归档(要求每次拍照都是 在同一位置及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