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专项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
A.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 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 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 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 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说明中原文化影响不断扩大,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不能得出民族大融合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
面的内容,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一问题,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原文化的影响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往往出现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等,促使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 《九章算术》、罗马法
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 《春秋繁露》、《理想国》
【答案】B
【解析】
《九章算术》是东汉时期的数学成果,罗马法是大秦的法律成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万有引力定律是英国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东汉的,但日心说不是大秦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繁露》是西汉的而《理想国》是希腊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对文化成果记准时代、记准国别,都是识记的问题。
4.唐后期著名诗人元稹在为白居易《长庆集》所作序言中说,白诗被“缮写模勒(仿照原样雕刻),卖于市井,处处皆是……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由此可见
A. 白诗关注民生最为流行
B. 民众商品意识普遍增强
C. 技术进步有益文化传播
D. 政局变动刺激文学繁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缮写模勒(仿照原样雕刻),卖于市井,处处皆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的诗在市场上广泛传播,与唐朝雕版印刷书有关,故是技术进步有益文化传播,C项正确。
材料强调白诗传播,没有涉及白诗关注民生,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白诗传播,没有涉及民众商品意识普遍增强,故B项错误。
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政局不稳定会影响文学繁荣,故D项错误。
5.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
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
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
这种交往
A. 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B. 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 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 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答案】C
【解析】
在朝鲜颁赐书籍肯定利于中华文化在朝鲜的拓展,即这种交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君主专制以及外交的问题,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朝鲜是早已经接受了中国儒家文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王祯在《农书》总序中记载:“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
”下列关于材料中的印刷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A. 刻板费时费工费料
B. 大批书版保存不便
C. 出现错字易于改正
D. 不适于小规模印刷
【答案】C
【解析】
由“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可以看出,这里制作的是单个的字模,故“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应该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故C符合题意;ABD均是指雕版印刷术的缺点和不足,故排除。
7.尊天、法祖,尚人文、重史乘(史乘:即正史),构成中华原创性典籍文化的主动脉,显示中国式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这强调的核心思想是
A. 传承古制、重史传统
B. 尊重自然、恪守古训
C. 神化王权、天人合一
D. 人文关怀、以史为鉴
【答案】A
【解析】
“法祖”说明是传承古制,“重史乘”说明是重史传统,A正确;尊重自然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属于西汉时期思想特点;D中人文关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明代,李时珍的本草之学,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
徐霞客的地理之学,全由亲身旅行各处,实际观察之后的记录。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工艺器械的制作过程,并有实绘的图样,还介绍了一些外来技术。
这表明,他们都
A. 具有理性主义学风
B. 强调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 力图总结传统科技
D. 受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实际观察之后的记录”等字眼意在强调这些科技成果均是理性思考的产物,即都具有理性主义学风,但材料不涉及唯物主义思想,这些科技成果也并非都力图总结传统科技,并非都受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所以本题答案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9.“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
”“中国形象”最主要指
A. 君主专制
B. 统一帝国
C. 儒家思想
D. 科举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启蒙思想家利用中国的儒家思想来宣传自己反对封建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的思想,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是启蒙思想家反对的,故A项错误;统一帝国和科举制度不符合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内涵,故B项和D项错误。
10.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
什么没了?五胡。
什么有了?南北。
”这说明
A. 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
B. 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 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从“什么有了?南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持续到后世,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故选B;民族融合应该是双向的,那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不可能是单向的,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最终阻碍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是我国的民族融合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排除C;五胡与其他民族融合,不能说明民族消失,排除D。
11.在近代欧洲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印刷术所起的促进作用是
A. 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 推动了文艺复兴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D. 打败了骑士阶层
【答案】B
【解析】
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火药传入欧洲推动资产阶级打败了骑士阶层,故B正确,ACD错误。
12.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
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在《史记·历书》中说“敬授民时”。
这说明古代帝王们
A. 认为天象直接关系皇家的命运
B. 十分注重其统治的合法性解释
C. 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
D. 重视农业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改正朔”“敬授民时”指的是重视修订历法,即每个改朝换代的帝王即位后要重新修订历法,以顺承天意,这说明古代帝王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故C项正确;A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注重统治合法性的信息,故B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太祖有言:“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政治。
”北宋政治家、书法家蔡襄曾感叹:“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北宋官员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记述:“(宋太宗)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饥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
材料二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名句:“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述:宋太祖尝弹雀(用弹弓打鸟)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
”上既惧又悦,赐金帛慰劳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结合史实分析形成这种政治特点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种政治特点对宋代科技文化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2)材料二的名育名句和事例集中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精神?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官员体现出这种精神的原因。
【答案】(1)特点:崇尚文治、重文轻武(或士人政治、士大夫政治)
主要原因:北宋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割据地方专横跋扈的积弊,宋太祖以及后继的宋太宗实行军事改革(解除高级将领兵权、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重用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如由文臣担任枢密院最高长官),推行文臣统兵、文官治国,文官(士大夫)地位空前提升。
影响,从以下几方面作答:
①这种政治格局营造了相对宽松、自由、昂扬的社会氛图;
②促进了科技进步,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代取得新的突破或应用;
③促进了文艺创作的繁荣,词的创作在宋代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大量宋词名篇和名家;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成于宋代;散文创作在宋代进一步繁荣,“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出自宋代: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的杂剧形成并在瓦舍勾栏演出;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及其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形成。
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进士(通过殿试及第者)的录取员额及地位大幅提升;
⑤书院教育蓬勃发展,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产生并发展于宋代
⑥完成了儒学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产生了新偶学即理学。
(2)精神:知识分子(土大夫)心系民生、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敢于担当的精神。
原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儒家,本身就有重义轻利、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质;北宋重用文臣、崇尚文治、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图激发了士大夫(文官)一心为民忠君报国的热情和责任感;北宋理学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
(若回答“北宋完备的文官治理体系和二府三司台谏制度体系保证了政治决策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拥有最终决策权的皇帝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牵制,增强了官员按制度办事的底气”也可给。
但此问总得分不能超过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中的“终须用文德政治”等字眼意在强调北宋政治是要崇尚文治。
形成这种政治特点的主要原因要从吸取武将的专横的历史教训以及宋太祖以及后继的宋太宗为加强君主权力而实行军事改革两个方面分别论述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多方面影响是对科技文化的影响这个限定。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体现的是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则是忧国忧民的心系民生精神。
官员体现出这种精神的原因要从思想方面、政治方面等多方面分析,例如,思想方面要突出理学的兴起等。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